宣漢篇第五七
關燈
小
中
大
顔色。
帝王的聖相前後不相同,那麼他們遇到的祥瑞古代和現代就不會一樣。
如果當今的帝王由于沒有鳳鳥、河圖一類的祥瑞,便認為天下還沒有太平,這就錯了。
孔子說到鳳凰、河圖這類東西,是要借用從前出現過的祥瑞來闡述自己觀點的緣故,不一定是說世上應當再有鳳凰與河圖出現。
【原文】 57·4夫帝王之瑞,衆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驎,或以河圖、洛書,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陰陽和調,或以百姓義安(1)。
今瑞未必同于占,古應未必合于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襲。
何以明之?以帝王興起,命祜不同也(2)。
周則烏、魚(3),漢斬大蛇(4)。
推論唐、虞,猶周、漢也。
初興始起,事效物氣(5),無相襲者,太平瑞應,何故當鈞(6)?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兔之蹊(7),藏身破置之路也(8)。
【注釋】 (1)乂(yì義):安定。
(2)祜:據遞修本當作“祐”。
祐:福祐,這裡指祥瑞。
命祐:王充認為帝王禀承的是吉命,興起時必然遇吉兆。
祥瑞“衆多非一”,遇到的祥瑞有偶然性,所以帝王興起時遇到的祥瑞就各不相同。
參見本書《初禀篇》。
(3)周則烏、魚:參見12·1注(2)“武王得白魚、赤烏”條。
(4)漢斬大蛇:傳說漢高祖劉邦夜間行路,斬斷了一條攔住去路的大白蛇。
參見《史記·高祖本紀》及本書《吉驗篇》。
(5)事:指統一天下的實際情況。
物氣:泛指祥瑞。
(6)鈞:通“均”。
(7)守株待兔:語本《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
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蹊(xī西):路,這裡指方法。
(8)罝(jū居):捕捉兔子的網。
藏身破罝:出處不明,意與守株待兔相近。
【譯文】 帝王遇到的祥瑞,多種多樣并非一種,或許是鳳鳥、麒驎,或許是河圖、洛書,或許是甘露、醴泉,或許是陰陽之氣調和,或許是老百姓安居樂業。
現在的祥瑞未必與古代的相同,古代的祥瑞未必與現在的相合,偶然遇上什麼祥瑞就是什麼祥瑞,不一定古今相沿襲。
用什麼證明這一點呢?用帝王興起時,遇到的祥瑞不同就可以證明。
周武王遇到的是赤烏、白魚,漢高祖是斬了大白蛇。
推論唐堯、虞舜時的祥瑞,也應當如同周代和漢代的祥瑞不相沿襲一樣。
帝王剛剛興起的時候,具體遇到的祥瑞,沒有互相沿襲相同的,象征天下太平的祥瑞,為什麼應當相同呢?用已經出現過的祥瑞作為标準,去硬套将來會出現的祥瑞,就好比是采用守株待兔和藏身破置的辦法一樣可笑。
【原文】 57·5天下太平,瑞應各異,猶家人富殖(1),物不同也。
或積米谷,或藏布帛,或畜牛馬,或長田宅(2)。
夫樂米谷不愛布帛,歡牛馬不美田宅,則謂米谷愈布帛,牛馬勝田宅矣。
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終謂古瑞河圖、鳳皇不至,謂之未安,是猶食稻之人,入飯稷之鄉,不見稻米,謂稷為非谷也。
實者,天下已太平矣。
“未有聖人,何以緻之?未見鳳皇,何以效實?”問世儒不知聖(3),何以知今無聖人也?世人見鳳皇,何以知之?既無以知之,何以知今無鳳皇也?委不能知有聖與無,又不能别鳳皇是鳳與非,則必不能定今太平與未平也。
【注釋】 (1)殖:經商牟利。
(2)長(hǎng掌):增長,添置。
(3)問:指對上述議論的質問。
【譯文】 天下太平,出現的祥瑞各不相同,如同老面姓發财緻富,收藏的财物不相同。
有的積蓄米谷,有的收藏布帛,有的畜養牛馬,有的添置田宅。
喜歡米谷的不喜歡布帛,喜歡牛馬的不羨慕田宅,就說米谷勝過布帛,牛馬勝過田宅了。
當今老百姓安樂了,符瑞也出現了,竟然說古代的祥瑞河圖與鳳凰沒有到來,認為天下還不太平,這好比吃稻米的人進入吃稷類的地方,沒有看見稻米,就認為稷不屬于谷類一樣。
實際上,天下已經太平了。
有人說:“沒有聖人,怎麼能使天下太平呢?沒有見到鳳凰,怎麼能證明天下太平是事實呢?”質問俗儒并不能識别聖人,憑什麼知道當今沒有聖人呢?一般人見到了鳳凰,又怎麼能識别它呢?既然不能識别它,憑什麼知道當今沒有鳳凰呢?确實不能識别有沒有聖人,又不能識别鳳凰是不是鳳凰,那麼必然不能确定當今天下是太平還是不太平。
【原文】 57·6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後仁(1)。
”三十年而天下平(2)。
漢興,至文帝時二十餘年(3),賈誼創議,以為天下洽和,當改正朔、服色、制度(4),定官名,興禮樂。
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5)。
夫如賈生之議,文帝時已太平矣。
漢興二十餘年,應孔子之言“必世然後仁”也。
漢一代之年數已滿(6),太平立矣,賈生知之。
況至今且三百年,謂未太平,誤也。
且孔子所謂一世,三十年也。
漢家三百歲,十帝耀德(7),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時,固已平矣,曆世持平矣(8)。
至平帝時(9),前漢已滅,光武中興(10),複緻太平。
【注釋】 (1)世:古代以三十年為一世。
引文參見《論語·子路》。
(2)“三十年而天下平”七字疑為釋上句之語。
王充喜于文中解經,語尾定有“也”字。
疑“平”字下脫一“也”字。
” (3)二十餘年:西漢于公元前206年立國,至漢文帝即位時已曆27年。
(4)正朔:夏曆正月初一。
古代每個新王朝建立時,要向全國頒
帝王的聖相前後不相同,那麼他們遇到的祥瑞古代和現代就不會一樣。
如果當今的帝王由于沒有鳳鳥、河圖一類的祥瑞,便認為天下還沒有太平,這就錯了。
孔子說到鳳凰、河圖這類東西,是要借用從前出現過的祥瑞來闡述自己觀點的緣故,不一定是說世上應當再有鳳凰與河圖出現。
【原文】 57·4夫帝王之瑞,衆多非一,或以鳳鳥、麒驎,或以河圖、洛書,或以甘露、醴泉,或以陰陽和調,或以百姓義安(1)。
今瑞未必同于占,古應未必合于今,遭以所得,未必相襲。
何以明之?以帝王興起,命祜不同也(2)。
周則烏、魚(3),漢斬大蛇(4)。
推論唐、虞,猶周、漢也。
初興始起,事效物氣(5),無相襲者,太平瑞應,何故當鈞(6)?以已至之瑞,效方來之應,猶守株待兔之蹊(7),藏身破置之路也(8)。
【注釋】 (1)乂(yì義):安定。
(2)祜:據遞修本當作“祐”。
祐:福祐,這裡指祥瑞。
命祐:王充認為帝王禀承的是吉命,興起時必然遇吉兆。
祥瑞“衆多非一”,遇到的祥瑞有偶然性,所以帝王興起時遇到的祥瑞就各不相同。
參見本書《初禀篇》。
(3)周則烏、魚:參見12·1注(2)“武王得白魚、赤烏”條。
(4)漢斬大蛇:傳說漢高祖劉邦夜間行路,斬斷了一條攔住去路的大白蛇。
參見《史記·高祖本紀》及本書《吉驗篇》。
(5)事:指統一天下的實際情況。
物氣:泛指祥瑞。
(6)鈞:通“均”。
(7)守株待兔:語本《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複得兔。
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蹊(xī西):路,這裡指方法。
(8)罝(jū居):捕捉兔子的網。
藏身破罝:出處不明,意與守株待兔相近。
【譯文】 帝王遇到的祥瑞,多種多樣并非一種,或許是鳳鳥、麒驎,或許是河圖、洛書,或許是甘露、醴泉,或許是陰陽之氣調和,或許是老百姓安居樂業。
現在的祥瑞未必與古代的相同,古代的祥瑞未必與現在的相合,偶然遇上什麼祥瑞就是什麼祥瑞,不一定古今相沿襲。
用什麼證明這一點呢?用帝王興起時,遇到的祥瑞不同就可以證明。
周武王遇到的是赤烏、白魚,漢高祖是斬了大白蛇。
推論唐堯、虞舜時的祥瑞,也應當如同周代和漢代的祥瑞不相沿襲一樣。
帝王剛剛興起的時候,具體遇到的祥瑞,沒有互相沿襲相同的,象征天下太平的祥瑞,為什麼應當相同呢?用已經出現過的祥瑞作為标準,去硬套将來會出現的祥瑞,就好比是采用守株待兔和藏身破置的辦法一樣可笑。
【原文】 57·5天下太平,瑞應各異,猶家人富殖(1),物不同也。
或積米谷,或藏布帛,或畜牛馬,或長田宅(2)。
夫樂米谷不愛布帛,歡牛馬不美田宅,則謂米谷愈布帛,牛馬勝田宅矣。
今百姓安矣,符瑞至矣,終謂古瑞河圖、鳳皇不至,謂之未安,是猶食稻之人,入飯稷之鄉,不見稻米,謂稷為非谷也。
實者,天下已太平矣。
“未有聖人,何以緻之?未見鳳皇,何以效實?”問世儒不知聖(3),何以知今無聖人也?世人見鳳皇,何以知之?既無以知之,何以知今無鳳皇也?委不能知有聖與無,又不能别鳳皇是鳳與非,則必不能定今太平與未平也。
【注釋】 (1)殖:經商牟利。
(2)長(hǎng掌):增長,添置。
(3)問:指對上述議論的質問。
【譯文】 天下太平,出現的祥瑞各不相同,如同老面姓發财緻富,收藏的财物不相同。
有的積蓄米谷,有的收藏布帛,有的畜養牛馬,有的添置田宅。
喜歡米谷的不喜歡布帛,喜歡牛馬的不羨慕田宅,就說米谷勝過布帛,牛馬勝過田宅了。
當今老百姓安樂了,符瑞也出現了,竟然說古代的祥瑞河圖與鳳凰沒有到來,認為天下還不太平,這好比吃稻米的人進入吃稷類的地方,沒有看見稻米,就認為稷不屬于谷類一樣。
實際上,天下已經太平了。
有人說:“沒有聖人,怎麼能使天下太平呢?沒有見到鳳凰,怎麼能證明天下太平是事實呢?”質問俗儒并不能識别聖人,憑什麼知道當今沒有聖人呢?一般人見到了鳳凰,又怎麼能識别它呢?既然不能識别它,憑什麼知道當今沒有鳳凰呢?确實不能識别有沒有聖人,又不能識别鳳凰是不是鳳凰,那麼必然不能确定當今天下是太平還是不太平。
【原文】 57·6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然後仁(1)。
”三十年而天下平(2)。
漢興,至文帝時二十餘年(3),賈誼創議,以為天下洽和,當改正朔、服色、制度(4),定官名,興禮樂。
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5)。
夫如賈生之議,文帝時已太平矣。
漢興二十餘年,應孔子之言“必世然後仁”也。
漢一代之年數已滿(6),太平立矣,賈生知之。
況至今且三百年,謂未太平,誤也。
且孔子所謂一世,三十年也。
漢家三百歲,十帝耀德(7),未平如何?夫文帝之時,固已平矣,曆世持平矣(8)。
至平帝時(9),前漢已滅,光武中興(10),複緻太平。
【注釋】 (1)世:古代以三十年為一世。
引文參見《論語·子路》。
(2)“三十年而天下平”七字疑為釋上句之語。
王充喜于文中解經,語尾定有“也”字。
疑“平”字下脫一“也”字。
” (3)二十餘年:西漢于公元前206年立國,至漢文帝即位時已曆27年。
(4)正朔:夏曆正月初一。
古代每個新王朝建立時,要向全國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