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篇第五七

關燈
代曆史的記載,就說漢代不行,比不上唐、虞、夏、殷幾代。

    也就如觀看打獵沒有看見捕魚,遊覽在齊國、楚國就不羨慕宋國、魯國一樣。

    假使漢代有擅長寫文章的人,把漢代的曆史寫成經傳,那就會和《尚書》、《春秋》一樣受重視了。

    讀書人尊崇它,做學問的人溫習它,将會接續原來的六經而成為七經,從當今的皇帝往上推到漢高祖都成為聖王了。

    看杜撫、班固等獻上的歌頌漢代功德的辭賦,頌揚漢代的功德祥瑞,像汪洋一樣又深又廣,像急流一樣永無止息,超過了唐、虞時代,進入了三皇時代的崇高境界,連夏、商、周三代也顯得很淺陋,它們的深度隻不過像低窪的泥塘罷了。

     【原文】 57·10“殷監不遠(1),在夏後之世(2)。

    ”且舍唐、虞、夏、殷,近與周家斷量功德。

    實商優劣,周不如漢。

    何以驗之?周之受命者文、武也;漢則高祖、光武也。

    文、武受命之降怪(3),不及高祖、光武初起之祐;孝宣、明之瑞(4),美于周之成、康、宣王。

    孝宣、孝明符瑞,唐、虞以來,可謂盛矣。

    今上即命,奉成持滿(5),四海混一,天下定甯。

    物瑞已極,人應訂隆(6)。

    唐世黎民雍熙,今亦天下修仁,歲遭運氣(7),谷頗不登,迥路無絕道之憂(8),深幽無屯聚之奸。

    周家越常獻白雉(9),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10)。

    周時僅治五千裡内,漢氏廓土,收荒服之外(11)。

    牛馬珍于白雉,近屬不若遠物。

    古之戎狄(12),今為中國;古之裸人(13),今被朝服(14);古之露首,今冠章甫(15);古之跣跗(16),今履商舄(17)。

    以盤石為沃田,以桀暴為良民,夷坎坷為平均,化不賓為齊民,非太平而何?夫實德化則周不能過漢,論符瑞則漢盛于周,度土境則周狹于漢(18),漢何以不如周?獨謂周多聖人,治緻太平。

    儒者稱聖泰隆,使聖卓而無迹(19);稱治亦泰盛,使太平絕而無續也。

     【注釋】 (1)監(jiàn鑒):通“鑒”。

    借鑒。

     (2)後:君王。

    夏後之世:夏朝。

    引文參見《詩·大雅·蕩》。

     (3)怪:怪異,指祥瑞。

     (4)“明”字上亦當有“孝”字。

    下句“孝宣、孝明符瑞”,有“孝”字可證。

    (5)奉成持滿:形容繼承了前代功業,各方面都很完善。

     (6)人應:表現在人事方面的瑞應,指上文的“人安”。

    訂隆:疑當是“斯隆”之誤。

     (7)運氣:指自然運行的災害之氣,即本書《恢國篇》中的“無妄氣”。

     (8)迥(jiǒng窘):邊遠。

     (9)越常:亦作“越裳”或“越嘗”。

    參見18·5注(12)。

     (10)匈奴:參見9·5注(6)。

    鄯(shàn善)善:古西域國名,本名樓蘭。

    王居扞泥城(今新疆若羌縣治卡克裡克),西漢元封三年(前108)内附。

    哀牢:古國名,在今雲南保山市怒江以西,東漢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國王賢栗始和東漢交通,受漢封号,建立朝貢關系。

    東漢明帝時在那裡設置了哀牢、博南兩縣。

     (11)收:據本書《别通篇》“漢氏廓土,牧萬裡之外”,應作“牧”。

    牧:治理,控制。

    荒服:參見25·2注(5)。

     (12)戎狄: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

     (13)裸人:指處于原始社會階段,還不具備穿衣服條件的少數民族。

     (14)被:通“披”,穿。

    朝服:朝見皇帝時的禮服。

     (15)章甫:一種成年男子戴的帽子。

     (16)跣(xiǎn險):赤腳。

    跗(fū夫):腳背。

    跣跗:赤足。

     (17)商:應作“高”。

    形近而誤。

    高舄(xì細):厚底鞋。

     (18)度(duó奪):估量,計算。

     (19)迹:追尋蹤迹。

    無迹:無法妨效。

     【譯文】 “殷代的借鑒不必到很遠的時代去尋找,就在夏代可以找到。

    ”故且抛開唐、虞、夏、殷幾代不談,就近和周代比較功德。

    實事求是地評定優劣,周代比不上漢代。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周代承受天命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漢代則是漢高祖和光武皇帝。

    周文王和周武王受命時出現的祥瑞,趕不上漢高祖和光武帝興起時出現的祥瑞;漢宣帝和漢明帝時出現的祥漢,好于周代成王、康王、宣王時代。

    漢宣帝和漢明帝時出現的祥瑞,從堯、舜以來,可以說是最盛的了。

    當今皇帝即位,繼承前代功業各方面都很完善,天下統一,全國安甯。

    祥瑞之物已經多到了極點,表現在人事上的瑞應同樣興盛。

    唐堯時代百姓和睦融洽,當今也是天下講求仁義道德。

    盡管遇上了災害之氣,谷物頗為歉收,可是遠行沒有被攔路搶劫的憂慮,偏僻的地方也沒有壞人聚集。

    周代有越常進貢白野雞,當今有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

    周朝所管轄的區域不超過五千裡,漢朝開拓疆域,控制了最邊遠的荒服之外的地區。

    牛馬比白野雞珍貴,近處繳納的東西不如遠方的貢物珍貴。

    古代西北的戎狄,現在變成了中原的諸侯國;古代的裸人,現在穿上了朝服;古代光着頭的人,現在戴上了帽子;古代赤足的人,現在穿上了厚底鞋。

    把沙石地改造成肥沃的田土,把強悍不馴的人教化成良民,把高低不平的土地鏟得很平整,教化不臣服的人成為平民,這不是天下太平而是什麼呢?依據事實判斷在道德教化方面則周代不可能超過漢代,若講到祥瑞的出現則漢代比周代興盛,計算國土區域則周代比漢代狹小,漢代為什麼不如周代呢?偏說周代聖人多,治理天下達到太平。

    世儒稱頌聖人過高,使得聖人卓越無比而無法仿效;稱頌天下大治也太過分,使得太平之世斷絕而無法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