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漢篇第五七

關燈
封禅,這是向上天報告天下太平了。

    秦始皇登上泰山封禅,遇到了雷雨的災變,是因為治理天下還沒有太平,陰陽之氣尚未調和。

    光武皇帝登泰山封禅,天氣晴朗萬裡無雲,是天下太平的應驗,天下太平了,和氣就自然會同它應和。

    光武皇帝的時候,陰陽之氣調和老百姓安定,物瑞等待出現。

    “人安”、“氣和”已經應驗,然而論事的人卻還不肯相信。

    漢宣帝元康二年,鳳凰停落在泰山上,後來又停落在新平這個地方。

    元康四年,神雀停落在長樂宮,有時又停落在上林苑,同時九真郡進獻了麒麟。

    神爵二年,鳳凰,甘露降落在京城長安。

    神爵四年,鳳凰飛下杜陵縣及上林苑。

    五鳳三年,漢宣帝在南郊祭天,神光一齊出現,有時出現在山谷中,照耀齋宮達十餘刻。

    第二年,漢宣帝祭祀土地神,靈光再次出現,靈光出現時的情形和在南郊祭天時一樣。

    同時,甘露、神雀降落在延壽宮和萬歲宮。

    這年三月,鸾鳳停落在長樂宮東門中的樹上。

    甘露元年,黃龍來到,出現在新豐這個地方,同時,醴泉湧流不息。

    那些鳳凰雖然來了五六次,或許是同一隻鳳凰來了幾次,或許是不同的鳳凰分别到來,麒麟、神雀、黃龍、鸾鳥、甘露、醴泉先後出現,祭祀土地神和天地的時候,神光顯靈照耀,可以說是祥瑞繁盛層出不窮了。

    漢明帝時候,雖然沒有出現鳳凰,也招緻了麒麟、甘露、醴泉、神雀、白雉、紫芝、嘉禾,黃金銅鼎出現,伸出去的樹枝又長回到樹幹上。

    五帝、三王時代,經傳上所記載的祥瑞,沒有一個超過漢明帝的。

    如果以祥瑞來判斷天下是不是太平,那麼漢宣帝、漢明帝時的瑞應已加倍勝過五帝、三王時代了。

    如果是這樣,漢宣帝、漢明帝時可以稱作天下太平了。

     【原文】 57·8能緻太平者,聖人也,世儒何以謂世未有聖人?天之禀氣,豈為前世者渥,後世者泊哉(1)?周有三聖,文王、武王、周公,并時猥出(2)。

    漢亦一代也,何以當少于周?周之聖王,何以當多于漢?漢之高祖、光武,周之文、武也。

    文帝、武帝、宣帝、明帝,今上(3),過周之成、康、宣王。

    非以身生漢世,可褒增頌歎,以求媚稱也。

    核事理之情,定說者之實也。

    俗好褒遠稱古,講瑞上世為美(4),論治則古王為賢,暏奇于今(5),終不信然。

    使堯、舜更生,恐無聖名。

     【注釋】 (1)泊:通“薄”。

    少。

     (2)猥(wěi偉):衆多。

     (3)今上:當今皇帝,指漢章帝。

     (4)依文例“瑞”下宜有“則”字,方與下句“論治則古王為賢”對文。

     (5)暏:當作“睹”,形近而誤。

     【譯文】 能夠招緻天下太平的,是聖人,俗儒憑什麼說當代沒有聖人呢?上天供給氣,難道由于是前代的人就供給多些,是後代的人就供給少些嗎?周代有三位聖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同時紛紛出現。

    漢朝也是一個朝代,憑什麼聖人應當少于周代呢?周代的聖王,憑什麼應當多于漢代呢?漢代的漢高祖、光武帝,可與周代的文王、武王相比。

    漢文帝、漢武帝、漢宣帝、漢明帝以及當今皇上漢章帝,都超過了周代的周成王、周康王和周宣王。

    并不是因為自己生活在漢代,就随意誇大贊美漢代,以博得君王的寵幸、贊賞啊。

    是為了考察事理的真情,判斷論說者的實際情況。

    世俗喜好贊美稱頌遠古時代,說祥瑞就認為古代的為好,論治理天下就認為古代的帝王賢明,在當今見到卓絕的帝王,卻始終不相信。

    即使堯、舜再生,恐怕也不會獲得聖人的美名。

     【原文】 57·9獵者獲禽,觀者樂獵,不見漁者,之心不顧也(1)。

    是故觀于齊不虞魯(2),遊于楚不歡宋。

    唐、虞、夏、殷,同載在二尺四寸(3),儒者推讀(4),朝夕講習,不見漢書,謂漢劣不若。

    亦觀獵不見漁,遊齊、楚不願宋、魯也。

    使漢有弘文之人(5),經傳漢事,則《尚書》、《春秋》也。

    儒者宗之,學者習之,将襲舊六為七(6),今上上王至高祖(7),皆為聖帝矣。

    觀杜撫、班固等所上漢頌(8),頌功德符瑞,汪。

    。

    深廣(9),滂沛無量(10),逾唐、虞,入皇域(11),三代隘辟(12),厥深洿沮也(13)。

     【注釋】 (1)之:當是“人”字之誤。

    顧:當作“願”。

    “不願”與下文“不虞”、“不歡”,義并同。

    又下文“遊齊、楚不願宋、魯也。

    ”可證。

     (2)虞:通“娛”。

    喜歡。

     (3)二尺四寸:參見11·3注(1)。

     (4)推:推究,探索。

    推讀:認真鑽研。

     (5)弘文之人:學識淵博、善于寫文章的人。

     (6)舊六:指原有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書。

     (7)王:即“上”字之誤而衍,當删。

     (8)杜撫:杜叔和,東漢人,以門徒衆多著稱于時。

    班固:參見38·16注(4)。

    漢頌:歌頌漢代功德的辭賦。

     (9)汪。

    。

    (wèi畏):形容水又深又廣。

    汪。

    。

    深廣:形容帝王的功德深厚。

    (10)滂沛:水流湍急。

     (11)皇:指三皇。

     (12)辟:通“僻”。

    偏僻,鄙陋。

     (13)厥:其,指夏、商、周三代。

    洿:同“污”。

    停積不流的水。

    沮(jù劇):低濕地帶。

     【譯文】 打獵的人獵獲了禽獸,旁觀的人就對打獵感興趣,由于沒有觀看到捕魚的人,觀者的心理就不會向往這方面的事情。

    所以在齊國觀光就不會喜歡魯國,在楚國遊覽就不會喜歡宋國。

    唐堯、虞舜、夏代、殷代的事情都記載在二尺四寸大的經書上,讀書人認真鑽研,早晚互相讨論學習,由于經書上看不到關于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