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篇第五六

關燈
度多麼光輝燦爛呀!”舜繼承堯的德行,沒有敗壞大業;禹承襲舜的德行,沒有損害大功。

    這以後到了商湯,發兵讨伐夏桀。

    周武王高舉大钺讨伐殷纣王,人們對他們不再用“巍巍”、“蕩蕩”這種歌頌的言辭了,卻用了動用軍隊讨伐的言辭。

    這是因為他們的道德比堯舜差,所以才使用武力,使用了武力教化就薄弱了。

    教化薄弱,就是商湯、周武王不及堯、舜的明證。

    到了秦代,戰争頻繁各國以武力相鬥,較量國勢的強弱,秦國以武力統一了天下。

    即使統一了天下,也沒有出現吉祥的征兆,如“使所有的諸侯國和睦相處”、“鳳凰來朝”這類吉兆,不正是道德差趕不上、功業小比不上堯舜的證明嗎?這種說法太荒謬了。

     【原文】 56·16夫天地氣和即生聖人,聖人之治即立大功。

    和氣不獨在古先,則聖人何故獨優?世俗之性,好褒古而毀今,少所見而多所聞,又見經傳增賢聖之美,孔子尤大堯、舜之功,又聞堯、禹禅而相讓(1),湯、武伐而相奪,則謂古聖優于今,功化渥于後矣。

    夫經有褒增之文,世有空加之言,讀書覽經者所共見也。

    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3)。

    ” 【注釋】 (1)禹:當為“舜”之誤字。

    上下文皆堯舜連言,且禹亦非禅讓,書中無以堯禹連言者,更說明此文有誤。

    禅(shàn善):禅讓,君王讓位于賢者。

     (2)下流:下遊。

    這裡指處于衆惡所歸的地位。

     (3)焉:于此,指處于“下流”地位的人。

    引文參見《論語·子張》,這是子貢說的話,并非孔子說的。

     【譯文】 天施放的陽氣和地施放的陰氣協調和諧就産生了聖人,聖人治理好天下就立了大功,和氣不隻是古代才存在,那以為什麼隻有古代的聖人才特别好呢?世俗的本性,喜好推崇古代而毀謗現代,輕視所見到的事實而重視聽到的傳聞,又見經傳上誇張賢聖的美德,孔子特别誇大了堯和舜的功德,又聽說堯禅讓帝位給舜,商湯、周武王讨伐而與桀、纣相争奪,就說古代的聖人比現在的聖人好,功業教化比後代純厚了。

    經書上有贊揚增美的文辭,世間上有憑空誇張的言論,這是讀經覽書的人都共同見到的。

    孔子說:“殷纣王的壞,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厲害。

    所以君子很厭惡自己處于衆惡所歸的地位,因為天下的壞事都會歸到處于下流地位的人身上。

    ” 【原文】 56·17世常以桀、纣與堯、舜相反,稱美則說堯、舜,言惡則舉纣、桀。

    孔子曰:“纣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則知堯、舜之德,不若是其盛也。

    堯、舜之禅,湯、武之誅,皆有天命,非優劣所能為,人事所能成也。

    使湯、武在唐、虞,亦禅而不伐;堯、舜在殷、周,亦誅而不讓。

    蓋有天命之實,而世空生優劣之語。

    經言“葉和萬國”,時亦有丹朱(1);“鳳皇來儀”,時亦有有苗(2)。

    兵皆動而并用,則知德亦何優劣而小大也。

     【注釋】 (1)丹朱:“據本書《儒增篇》“堯伐丹水”,“朱”應作“水”。

    丹水:參見26·2注(2)。

     (2)有苗:即三苗。

    參見8·7注(1)。

     【譯文】 世人經常把桀、纣與堯、舜看成是相反的人物,稱美誰就以堯、舜為例,貶斥誰就舉桀、纣為例。

    孔子說過“殷纣王的壞,不像傳說中的那麼厲害”的話,那麼就可知堯、舜的功德,也不像傳說中的那樣盛大。

    堯、舜的禅讓,商湯、周武王的誅伐,都是由天命注定的,不是道德的好壞所能決定的,也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假如商湯、周武王生活在堯、舜那個時代,也會禅讓而不用讨伐;堯、舜生活在殷、周時代,同樣也會誅讨而不禅讓,既有天命注定的事實,而世人卻憑空捏造出所謂道德好壞的說法,經書上說堯“使所有的諸侯國和睦相處”,當時也有發生在丹水的戰争;舜時“鳳凰來朝”,當時也發生了與有苗的戰争。

    既然古今帝王都用兵動武,就可以知道他們的道德也沒有什麼好壞的差别,而功業也沒有什麼大小的不同。

     【原文】 56·18世論桀、纣之惡甚于亡秦,實事者謂亡秦惡甚于桀、纣(1)。

    秦、漢善惡相反,猶堯、舜、桀、纣相違也。

    亡秦與漢皆在後世,亡秦惡甚于桀、纣,則亦知大漢之德不劣于唐、虞也。

    唐之“萬國(2)”,固增而非實者也。

    有虞之“鳳凰(3)”,宣帝已五緻之矣(4)。

    孝明帝符瑞并至。

    夫德優故有瑞,瑞鈞則功不相下。

    宣帝、孝明如劣不及堯、舜,何以能緻堯、舜之瑞? 【注釋】 (1)實事者:這裡可能是指東漢人鄒伯奇。

    王充曾說他“論桀纣不如亡秦”。

    參見本書《感類篇》。

    王充也曾說過“二世之惡,隆盛于纣”。

    參見本書《語增篇》。

     (2)萬國:指上文所說的“協和萬國”。

     (3)鳳皇:指上文所說的“鳳皇來儀”。

     (4)宣帝:漢宣帝。

    參見50·1注(4)。

    五緻二:參見本書《指瑞篇》。

     【譯文】 世人認為桀、纣的罪惡超過了秦王朝,實事求是的人認為秦王朝的罪惡超過了桀、纣。

    秦王朝與漢王朝的善與惡相反,如同堯、舜與桀、纣的善與惡相反一樣。

    秦王朝與漢王朝都在後世,秦王朝的罪惡超過桀、纣,也就可以知道大漢王朝的功德不比堯、舜的功德差。

    唐堯的“協和萬國”,本來是誇大而下符合實際的。

    虞舜的“鳳凰來儀”。

    漢宣帝時已經五次招來了鳳凰。

    漢明帝時祥瑞一齊出現。

    道德高尚所以有祥瑞出現,既然祥瑞一樣多,那麼功業就不相上下。

    漢宣帝、漢明帝如果道德不好,趕不堯舜的話,為什麼能招來與堯、舜同樣的祥瑞呢? 【原文】 56.19光武皇帝龍興鳳舉(1),取天下若拾遺(2),何以不及殷湯、周武?世稱周之成、康不虧文王之隆(3),舜巍巍不虧堯之盛功也。

    方今聖朝(4),承光武,襲孝明,有浸酆溢美之化(5),無細小毫發之虧(6),上何以不逮舜、禹(7)?下何以不若成、康?世見五帝、三王事在經傳之上,而漢之記故,尚為文書(8),則謂古聖優而功大,後世劣而化薄矣! 【注釋】 (1)龍興鳳舉:古代用以形容帝王的興起。

     (2)拾遺:撿起遺物,形容極其容易。

     (3)成、康:周成王、周康王。

    隆:指盛大的功業。

     (4)聖朝:指當時在位的漢章帝。

     (5)酆:同“豐”。

    豐盛。

    浸酆:更加興盛。

     (6)這裡王充對東漢王朝的溢美有違史實。

     (7)上:往上追溯。

     (8)記故:對過去所發生的事情的記載。

    “尚”字下原本校語“一有書字”。

    文書:指一般的文書檔案,還沒有整理成書。

     【譯文】 光武皇帝好比龍興鳳舉,奪取天下就像撿起遺物一般的容易,為什麼功德比不上殷湯和周武王呢?世人講到周代的周成王和周康王沒有損害周文王的盛大功業,舜的品德崇高沒有損害堯的盛大功業。

    當今漢章帝,繼承了光武帝、漢明帝的事業,具有更加興盛非常美好的教化,沒有細小如毫發的缺點,往上追溯,為什麼不及舜、禹呢?往下為什麼不如周成王、周康王呢?世人見到五帝、三王的事迹記載在經傳上,而漢朝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記載,還是檔案文書,就說古代的聖人道德高功業大,後代的道德不好而教化又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