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篇第五六

關燈
(5)兩舍不食:《東觀漢記》載,“倪萌,字子明,齊國臨淄人。

    孝友敦笃,不好榮貴,常勤身田農。

    遭歲倉卒,兵革并起,人民饑餓,相啖。

    與兄俱出城采疏,為赤眉賊所得,欲殺啖之。

    萌詣賊叩頭,言兄年老羸瘠,不如萌肥健,願代兄。

    賊義而不啖。

    ” (6)孤:死去父親的孩子。

     (7)臨淮:郡名,在今江蘇北部及安徽東北部一帶。

    許君叔:人名。

    東漢初年人。

     【譯文】 古代的士和今天的士一樣,都具有仁義的本性,那麼他們遇上應當效忠盡義的事情都會有奮不顧身的節操。

    古代有無義的人,當代有樹立節操的人,善與惡混雜在一起,哪一代沒有這樣的事情呢?記載曆史的人好推崇古代而貶低現代,重視所聽到的古代傳說而輕視所看到的現實。

    善辯的人則談論那些古老的事情,寫文章的人則寫那些時代久遠的事情,眼前存在突出的事迹而善辯的人不說它,現實存在異常的事而寫文章的人不記錄它。

    如同那位琅琊郡的倪子明,災荒發生的時候,哥哥将被饑餓的人吃掉,他捆上自己向饑餓的人叩頭,請求代替哥哥被吃掉,饑餓的人贊美他的義氣,把他們哥弟倆都放掉不吃他們。

    哥哥死後,他收養了哥哥的遺孤,對孤兒的愛與自己的孩子沒有絲毫差别。

    災荒年谷物吃完了,不能同時養活兩個孩子,餓死的是他的孩子,而讓哥哥的孩子活了下來。

    臨淮郡的許君叔也收養了哥哥的孤兒,歲月荒亂的時候,餓死了他的親生的孩子,而讓他哥哥的孩子活了下來,這與倪子明是同樣的義氣。

     【原文】 56·13會稽孟章父英為郡決曹掾(1),郡将撾殺非辜(2),事至複考,英引罪自予,卒代将死。

    章後複為郡功曹(3),從役攻賊,兵卒比敗,為賊所射、以身代将,卒死不去。

    此弘演之節,陳不占之義何以異?當今著文書者,肯引以為比喻乎?比喻之證,上則求虞、夏,下則索殷、周,秦漢之際,功奇行殊,猶以為後,又況當今在百代下,言事者目親見之乎? 【注釋】 (1)會(guì桂)稽:郡名,東漢前期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和福建全省。

    孟章:東漢時會稽郡人。

    英:孟英,字公房,孟章之父。

    決曹掾(yuàn怨):官名,郡的屬吏,主管刑事案件。

     (2)郡将:泛指郡長官。

    撾(huā抓):拷打。

    事見《會稽典錄》。

     (3)功曹:郡的屬吏,掌管對官吏的考核任免。

     【譯文】 會稽郡孟章的父親孟英任郡的決曹掾,郡中官吏拷打殺害無罪的人,這件案子到朝廷複查的時候,孟英把罪過歸于自己,終于代替長官被處死。

    孟章後來又當了郡的功曹,投入戰鬥攻擊賊人,兵卒連吃敗仗,被賊人用箭所射,孟章用身體掩護郡将,一直到死也不離開。

    這與弘演的節操、陳不占的忠義有什麼區别呢?當今撰文寫書的人,肯引孟章的事迹來比喻嗎?比喻用的材料,往上則尋求至虞、夏時代,往下則尋求殷、周時代,秦、漢時期,有功德奇特操行特殊的人,尚且認為時代太近,又何況當今社會在百代之後,叙述曆史的人親眼見到這些了嗎? 【原文】 56·14畫工好畫上代之人,秦漢之士,功行谲奇(1),不肯圖。

    今世之士者(2),尊古卑今也。

    貴鹄賤雞(3),鹄遠而雞近也。

    使當今說道深于孔、墨,名不得與之同;立行崇于曾、顔(4),聲不得與之鈞(5)。

    何則?世俗之性,賤所見貴所聞也。

    有人于此,立義建節,實核其操,古無以過,為文書者,肯載于篇籍,表以為行事乎?作奇論,造新文,不損于前人(6),好事者肯舍久遠之書,而垂意觀讀之乎(7)?楊子雲作《太玄》(8),造《法言》(9),張松伯不肯壹觀(10),與之并肩(11),故賤其言。

    使子雲在伯松前,伯松以為金匮矣(12)! 【注釋】 (1)谲(jué決)奇:卓異、突出。

     (2)此句前“不肯圖”三字宜重出,文句應為“不肯圖今世之士者。

    ” (3)鹄(hú胡):天鵝。

     (4)曾、顔:曾參、顔回。

    都是孔子的學生。

     (5)鈞:通“均”。

     (6)損:減,遜色。

     (7)垂意:留心,留意。

     (8)楊子雲:一作“揚子雲,”即楊(一作揚)雄。

    參見3·4注(16)。

    《太玄》:亦稱《太玄經》。

    參見39·3注(5)。

     (9)《法言》:體裁摹拟《論語》,内容以儒家傳統思想為中心,兼采道家思想,具有無神論傾向,共十三卷。

     (10)張伯松:張竦(sōng聳),西漢末人,王莽曾封他為淑德侯。

    壹:同“一”。

     (11)并肩:這裡指同一時代。

     (12)金匮:金屬制的藏書匣。

    這裡借指十分珍貴的文獻。

     【譯文】 畫工好畫古代的人,秦漢時期的人,即使功績操行很突出,畫工也不肯畫他們。

    不肯畫當世的人,是因為畫工尊古卑今的緣故。

    貴重天鵝而輕賤雞,因為天鵝離得遠而雞挨得近的緣故。

    即使現在有人所講的道理比孔子、墨子還精深,名望也不可能與他們相等;表現出來的操行高過曾參、顔回,聲譽也不可能跟他們一樣。

    為什麼呢?因為世俗的本性是輕視所見的事實而重視所聽來的傳聞。

    有人在這裡,樹立起忠義節操,考核他的操行,古人沒有能超過他的,撰文寫書的人,肯把他的事迹記載在書籍裡,把他當作和以往的事例一樣來表彰嗎?他們提出奇特的論點,寫出新的文章,不比古人遜色,好事的人肯舍棄時代久遠的書,而留心閱讀這些東西嗎?楊子雲寫《太玄》,著《法言》,張伯松不願意讀一讀,因為他與楊子雲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就輕視楊子雲的言論。

    假如楊子雲的時代在張伯松之前,張伯松就會把他的書當作珍貴文獻了。

     【原文】 56·15語稱上世之時,聖人德優,而功治有奇,故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也(1)!”舜承堯,不堕洪業(2);禹襲舜,不虧大功。

    其後至湯,舉兵伐桀,武王把钺讨纣(3),無巍巍蕩蕩之文,而有動兵讨伐之言。

    蓋其德劣而兵試(4),武用而化薄。

    化薄,不能相逮之明驗也(5)。

    及至秦漢(6),兵革雲擾,戰力角勢(7),秦以得天下。

    既得天下,無嘉瑞之美(8),若“葉和萬國”、“鳳皇來儀”之類(9),非德劣不及、功薄不若之征乎?此言妄也。

     【注釋】 (1)文章:指典章制度。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2)堕(huī灰):敗壞。

     (3)钺(yuè月):古代的一種兵器。

     (4)試:使用。

     (5)逮(dài代):及。

     (6)漢:疑衍。

    下文“秦以得天下”,亦隻以“秦”承之。

     (7)戰力:以武力互鬥。

    角:較量。

    角勢:較量勢力強弱。

     (8)嘉瑞:祥瑞,吉祥的征兆。

     (9)葉:同“協”。

    協和萬國:參見《尚書·堯典》。

    鳳皇來儀:參見《尚書·益稷》。

     【譯文】 一般說法講到上古時代,聖人道德高尚,而治理國家又有卓越的功績,所以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王!唯有天最為高大,隻有堯能夠效法它。

    他的德行浩大無際,老百姓都不知道要怎樣稱頌他才好!他的功業太崇高了!他的禮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