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篇第五四
關燈
小
中
大
意即舜和禹不以有天下為樂,得了天下就好像和自己不相幹似的。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6)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
參見2·5注(19)。
(7)引:《尚書易解》:“制引,制止也。
”佚(yì義):通“逸”。
淫逸,遊樂。
引文參見《尚書·多士》。
(8)舜、禹:“舜禹”當為“虞舜”。
聲誤而又倒置。
上文皆以黃帝、堯、舜連言,未言禹事,明禹為誤。
下文“舜、禹承安治”、“舜、禹承堯之安”,二“禹”字亦“虞”之誤。
本書《語增篇》引經曰:“上帝引佚”。
指的是虞舜,亦不及禹,益可證此處之誤。
(9)邀:追求。
(10)蕩蕩:形容廣大的樣子。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這句話一般解釋為堯的,功德浩大無際,老百姓想要稱頌他都不知道如何稱頌才好。
王充的意思是,堯的統治體現了自然無為的原則,不故意追求名聲,所以沒有一個人說得出他的功德。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11)擊壤:參見19·13注(10)。
塗:通“途”。
道路。
【譯文】 《周易》說:“黃帝、堯、舜不必有所作為,就達到天下大治。
”所謂垂衣裳,就是垂衣拱手無為而治的意思。
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王!隻有天最偉大,隻有堯能夠效法它。
”孔子又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享天下而他們卻覺得好像與自己不相幹似的。
”周公說:“上帝制止遊樂。
”上帝,指的是虞舜。
虞舜繼承了安治天下的辦法,任用賢能之人,恭敬自持順應自然而天下大治。
虞舜承繼了堯的安治之法,堯遵循天道自然無為的原則行事,不有意去創立功業,不存心去追求名譽,無為而治的教化卻自然獲得成功,所以說,“堯治理天下自然無為,沒有一個人能說得出他的功德”。
五十多歲的老人在道路上作擊壤遊戲,而沒有意識到堯的德政,這是聽其自然的教化的結果。
【原文】 54·16《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1)。
”黃帝、堯、舜,大人也。
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
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冬不為藏。
陽氣自出(2),物自生長;陰氣自起(3),物自成藏。
汲井決陂(4),灌溉園田,物亦生長。
霈然而雨(5),物之莖葉根垓(6),莫不洽濡(7)。
程量澍澤(8),孰與汲井決陂哉?故無為之為大矣。
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
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9)。
【注釋】 (1)大人:指聖人、聖王。
引文參見《周易·乾卦·文言》。
(2)陽氣:指春夏的溫暖之氣。
(3)陰氣:指秋冬的寒冷之氣。
(4)汲井:從井裡打水。
陂(bēi杯):池塘。
決陂:挖開池塘。
(5)霈(pèi配)然:形容雨大的樣子。
(6)垓:據遞修本應作“荄”。
荄(gāi該):草根。
(7)洽濡(qiàrú恰如):濕潤。
(8)程量:衡量。
澍(shù樹):及時雨。
澤:滋潤。
(9)集:鳥群停止飛翔,降落在樹上叫“集”。
這裡是落下的意思。
【譯文】 《周易》上說:“大人的德行與天地相配合。
”黃帝、堯、舜,就是大人,他們的德行與天地相配合,所以知道順應自然的變化。
天道原本是無為的,所以春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始生;而夏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成長,秋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成熟,冬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收藏。
陽氣自然産生,農作物就自然始生成長了;陰氣自然産生,農作物就自然成熟收藏了。
從井中打水掘開池塘引水來灌溉田園,農作物仍然會始生成長。
下了大雨,農作物的莖葉根,沒有一處不濕潤。
比較一下雨水滋潤農作物與汲取井水決開池塘滋潤農作物哪一個的作用更大呢?因此順應自然變化的作用更大些。
本來就不想追求功業,反而它建立了功業;本來就不想追求名聲,反而它獲得了名聲。
滋潤農作物的大雨,功業名聲是很大的,而天卻不有意下雨,陰陽之氣和順而大雨就自然降落下來了。
【原文】 54·17儒家說夫婦之道取法于天地。
知夫婦法天地,不知推夫婦之道以論天地之性,可謂惑矣。
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1),下氣烝上(2),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
當其生也,天不須複與也(3),由子在母懷中(4),父不能知也。
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父母何與知哉!及其生也,人道有教訓之義(5)。
【注釋】 (1)偃(yǎn演):仰卧。
(2)烝(hēng征):升。
(3)與:幹預。
(4)由:通“猶”。
(5)人道:人世間的道理。
【譯文】 儒家認為夫婦間的關系是效法于天地。
知道夫婦效法天地,卻不知道用夫婦間的關系推論天地的本性,可以說是夠糊塗的了。
天覆蓋在上面,地仰卧在下面,地下的氣升上天,天上的氣降下地,萬物就自然産生在天地之間了。
當萬物産生的時候,天就不必再幹預它了,就像胎兒孕育在母親腹中,父親不能過問一樣。
萬物自然産生,胎兒自然形成,天地父母何須幹預過問啊!等到子女生下以後,按人世間的道理就對他有教育的義務。
【原文】 54·18天道無為,聽恣其性(1),故放魚于川,縱獸于山,從其性命之欲也。
不驅魚令上陵,不逐獸令入淵者,何哉?拂詭其性(2),失其所宜也。
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3),若烹小鮮(4),與天地同操也。
商鞅變秦法(5),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6),以取車裂之患(7)。
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8)。
道家德厚,下當其上(9),上安其下,純蒙無為(10),何複譴告? 【注釋】 (1)聽恣:聽任放縱。
(2)拂詭:違背。
(3)上德:指具有最高道德的人。
(4)烹:燒,煮,烹調。
小鮮:魚。
若烹小鮮:就像煮魚不要攪動以免弄碎一樣,意思是不要加以幹預。
參見《老子》第六十章。
蔣錫昌《老子校诂》:“夫烹小鮮者不可撓,撓之則魚碎;治大國者當無為,為之則民傷。
故雲:‘治大國若烹小鮮’也。
” (5)商鞅:參見1·5注(1)。
(6)趙良:戰國時秦國儒生,曾用“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觀點反對商鞅變法,遭到商鞅拒絕。
(7)車裂:參見21·12注(3)。
以上事參見《史記·商君列傳》。
(8)君:指秦孝公死後繼位的秦惠文王。
臣:指商鞅。
王充在本書中曾多次肯定商鞅的功績,而在這裡他卻用“無為而治”的觀點否定了商鞅變法,這是自相矛盾的。
(9)當(xiàng向):仰慕。
(10)純蒙:純樸渾厚。
【譯文】 天道原本是無為的,聽任放縱萬物的本性,所以把魚類放在河裡,把獸類放在山中,順從它們性命的需要。
不驅逐魚類強使它們上丘陵,不驅逐獸類強使它們入深水,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樣做就違背了它們的本性,使它們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環境。
老百姓,如同魚類獸類一樣,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治理他們,好像煎小魚那樣,與天地具有同樣的道德。
商鞅改變秦國法律,想建立特殊優異的功勳,不聽從趙良的建議,因此自取車裂而死的禍患,道德不高尚而又有多種欲望,君臣之間必然相互憎惡怨恨。
道家道德高尚,下面敬仰上面,上面也适應下面,純樸渾厚順應自然,上天怎麼再譴責告誡它呢? 【原文】 54·19故曰:“政之适也(1),君臣相忘于治(2),魚相忘于水,獸相忘于林,人相忘于世,故曰天也(3)。
孔子謂顔淵曰(4):“吾服汝(5),忘也;汝之服于我,亦忘也(6)。
”以孔子為君(7),顔淵為臣,尚不能譴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8)!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淳酒味甘(9),飲之者醉不相知;薄酒酸苦,賓主嚬蹙(10)。
夫相譴告,道薄之驗也。
謂天譴告,曾謂天德不若淳酒乎(11)! 【注釋】 (1)适:适當,完美。
(2)君臣相忘于治:意即在無為之治下,君臣彼此忘懷,各不相擾,逍遙自得。
(3)天:天然,自然。
(4)顔淵:孔子的學生。
(5)服:思慕。
(6)引文參見《莊子·田子方》,原文為:“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淮南子·齊俗訓》并有此文。
(7)君:古代對尊長的統稱,這裡指老師。
(8)文子:傳說是老子的學生。
(9)淳:通“醇”。
淳酒:味道純正的酒。
(10)嚬蹙(pín cù貧促):皺眉頭,表示不好受的樣子。
(11)曾:豈,難道。
【譯文】 所以說:政治完美,君臣彼此忘懷于無為之治,魚類彼此忘懷于水中,獸類彼此忘懷于林中,人類彼此忘懷于世上,因而稱為自然。
孔子對顔淵說:“我思念的過去的你,全都忘記了;你思念的過去的我,也全都不存在了。
”以孔子為老師,顔淵為學生,尚且不能譴責告誡他們,何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6)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
參見2·5注(19)。
(7)引:《尚書易解》:“制引,制止也。
”佚(yì義):通“逸”。
淫逸,遊樂。
引文參見《尚書·多士》。
(8)舜、禹:“舜禹”當為“虞舜”。
聲誤而又倒置。
上文皆以黃帝、堯、舜連言,未言禹事,明禹為誤。
下文“舜、禹承安治”、“舜、禹承堯之安”,二“禹”字亦“虞”之誤。
本書《語增篇》引經曰:“上帝引佚”。
指的是虞舜,亦不及禹,益可證此處之誤。
(9)邀:追求。
(10)蕩蕩:形容廣大的樣子。
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這句話一般解釋為堯的,功德浩大無際,老百姓想要稱頌他都不知道如何稱頌才好。
王充的意思是,堯的統治體現了自然無為的原則,不故意追求名聲,所以沒有一個人說得出他的功德。
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11)擊壤:參見19·13注(10)。
塗:通“途”。
道路。
【譯文】 《周易》說:“黃帝、堯、舜不必有所作為,就達到天下大治。
”所謂垂衣裳,就是垂衣拱手無為而治的意思。
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王!隻有天最偉大,隻有堯能夠效法它。
”孔子又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享天下而他們卻覺得好像與自己不相幹似的。
”周公說:“上帝制止遊樂。
”上帝,指的是虞舜。
虞舜繼承了安治天下的辦法,任用賢能之人,恭敬自持順應自然而天下大治。
虞舜承繼了堯的安治之法,堯遵循天道自然無為的原則行事,不有意去創立功業,不存心去追求名譽,無為而治的教化卻自然獲得成功,所以說,“堯治理天下自然無為,沒有一個人能說得出他的功德”。
五十多歲的老人在道路上作擊壤遊戲,而沒有意識到堯的德政,這是聽其自然的教化的結果。
【原文】 54·16《易》曰:“大人與天地合其德(1)。
”黃帝、堯、舜,大人也。
其德與天地合,故知無為也。
天道無為,故春不為生,而夏不為長,秋不為成,冬不為藏。
陽氣自出(2),物自生長;陰氣自起(3),物自成藏。
汲井決陂(4),灌溉園田,物亦生長。
霈然而雨(5),物之莖葉根垓(6),莫不洽濡(7)。
程量澍澤(8),孰與汲井決陂哉?故無為之為大矣。
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
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為也,氣和而雨自集(9)。
【注釋】 (1)大人:指聖人、聖王。
引文參見《周易·乾卦·文言》。
(2)陽氣:指春夏的溫暖之氣。
(3)陰氣:指秋冬的寒冷之氣。
(4)汲井:從井裡打水。
陂(bēi杯):池塘。
決陂:挖開池塘。
(5)霈(pèi配)然:形容雨大的樣子。
(6)垓:據遞修本應作“荄”。
荄(gāi該):草根。
(7)洽濡(qiàrú恰如):濕潤。
(8)程量:衡量。
澍(shù樹):及時雨。
澤:滋潤。
(9)集:鳥群停止飛翔,降落在樹上叫“集”。
這裡是落下的意思。
【譯文】 《周易》上說:“大人的德行與天地相配合。
”黃帝、堯、舜,就是大人,他們的德行與天地相配合,所以知道順應自然的變化。
天道原本是無為的,所以春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始生;而夏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成長,秋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成熟,冬天的出現并不是天有意要農作物收藏。
陽氣自然産生,農作物就自然始生成長了;陰氣自然産生,農作物就自然成熟收藏了。
從井中打水掘開池塘引水來灌溉田園,農作物仍然會始生成長。
下了大雨,農作物的莖葉根,沒有一處不濕潤。
比較一下雨水滋潤農作物與汲取井水決開池塘滋潤農作物哪一個的作用更大呢?因此順應自然變化的作用更大些。
本來就不想追求功業,反而它建立了功業;本來就不想追求名聲,反而它獲得了名聲。
滋潤農作物的大雨,功業名聲是很大的,而天卻不有意下雨,陰陽之氣和順而大雨就自然降落下來了。
【原文】 54·17儒家說夫婦之道取法于天地。
知夫婦法天地,不知推夫婦之道以論天地之性,可謂惑矣。
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1),下氣烝上(2),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
當其生也,天不須複與也(3),由子在母懷中(4),父不能知也。
物自生,子自成,天地父母何與知哉!及其生也,人道有教訓之義(5)。
【注釋】 (1)偃(yǎn演):仰卧。
(2)烝(hēng征):升。
(3)與:幹預。
(4)由:通“猶”。
(5)人道:人世間的道理。
【譯文】 儒家認為夫婦間的關系是效法于天地。
知道夫婦效法天地,卻不知道用夫婦間的關系推論天地的本性,可以說是夠糊塗的了。
天覆蓋在上面,地仰卧在下面,地下的氣升上天,天上的氣降下地,萬物就自然産生在天地之間了。
當萬物産生的時候,天就不必再幹預它了,就像胎兒孕育在母親腹中,父親不能過問一樣。
萬物自然産生,胎兒自然形成,天地父母何須幹預過問啊!等到子女生下以後,按人世間的道理就對他有教育的義務。
【原文】 54·18天道無為,聽恣其性(1),故放魚于川,縱獸于山,從其性命之欲也。
不驅魚令上陵,不逐獸令入淵者,何哉?拂詭其性(2),失其所宜也。
夫百姓,魚獸之類也,上德治之(3),若烹小鮮(4),與天地同操也。
商鞅變秦法(5),欲為殊異之功,不聽趙良之議(6),以取車裂之患(7)。
德薄多欲,君臣相憎怨也(8)。
道家德厚,下當其上(9),上安其下,純蒙無為(10),何複譴告? 【注釋】 (1)聽恣:聽任放縱。
(2)拂詭:違背。
(3)上德:指具有最高道德的人。
(4)烹:燒,煮,烹調。
小鮮:魚。
若烹小鮮:就像煮魚不要攪動以免弄碎一樣,意思是不要加以幹預。
參見《老子》第六十章。
蔣錫昌《老子校诂》:“夫烹小鮮者不可撓,撓之則魚碎;治大國者當無為,為之則民傷。
故雲:‘治大國若烹小鮮’也。
” (5)商鞅:參見1·5注(1)。
(6)趙良:戰國時秦國儒生,曾用“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觀點反對商鞅變法,遭到商鞅拒絕。
(7)車裂:參見21·12注(3)。
以上事參見《史記·商君列傳》。
(8)君:指秦孝公死後繼位的秦惠文王。
臣:指商鞅。
王充在本書中曾多次肯定商鞅的功績,而在這裡他卻用“無為而治”的觀點否定了商鞅變法,這是自相矛盾的。
(9)當(xiàng向):仰慕。
(10)純蒙:純樸渾厚。
【譯文】 天道原本是無為的,聽任放縱萬物的本性,所以把魚類放在河裡,把獸類放在山中,順從它們性命的需要。
不驅逐魚類強使它們上丘陵,不驅逐獸類強使它們入深水,是什麼緣故呢?因為這樣做就違背了它們的本性,使它們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環境。
老百姓,如同魚類獸類一樣,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治理他們,好像煎小魚那樣,與天地具有同樣的道德。
商鞅改變秦國法律,想建立特殊優異的功勳,不聽從趙良的建議,因此自取車裂而死的禍患,道德不高尚而又有多種欲望,君臣之間必然相互憎惡怨恨。
道家道德高尚,下面敬仰上面,上面也适應下面,純樸渾厚順應自然,上天怎麼再譴責告誡它呢? 【原文】 54·19故曰:“政之适也(1),君臣相忘于治(2),魚相忘于水,獸相忘于林,人相忘于世,故曰天也(3)。
孔子謂顔淵曰(4):“吾服汝(5),忘也;汝之服于我,亦忘也(6)。
”以孔子為君(7),顔淵為臣,尚不能譴告,況以老子為君,文子為臣乎(8)!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淳酒味甘(9),飲之者醉不相知;薄酒酸苦,賓主嚬蹙(10)。
夫相譴告,道薄之驗也。
謂天譴告,曾謂天德不若淳酒乎(11)! 【注釋】 (1)适:适當,完美。
(2)君臣相忘于治:意即在無為之治下,君臣彼此忘懷,各不相擾,逍遙自得。
(3)天:天然,自然。
(4)顔淵:孔子的學生。
(5)服:思慕。
(6)引文參見《莊子·田子方》,原文為:“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淮南子·齊俗訓》并有此文。
(7)君:古代對尊長的統稱,這裡指老師。
(8)文子:傳說是老子的學生。
(9)淳:通“醇”。
淳酒:味道純正的酒。
(10)嚬蹙(pín cù貧促):皺眉頭,表示不好受的樣子。
(11)曾:豈,難道。
【譯文】 所以說:政治完美,君臣彼此忘懷于無為之治,魚類彼此忘懷于水中,獸類彼此忘懷于林中,人類彼此忘懷于世上,因而稱為自然。
孔子對顔淵說:“我思念的過去的你,全都忘記了;你思念的過去的我,也全都不存在了。
”以孔子為老師,顔淵為學生,尚且不能譴責告誡他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