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期篇第五三
關燈
小
中
大
【注釋】
(1)耐(néng能):通“能”。
(2)據《意林》卷三引《論衡》文,“耐”字上脫一“不”字,應補。
(3)實:事實,實際情況。
(4)财用:财物費用。
【譯文】 賢君治理國家,好比慈父管理家庭。
慈父能進行正确的教育和明白的告誡,也不能使子孫都成為孝善的人。
子孫是孝善的人,是家庭興旺的表現;百姓平安,是國家昌盛的表現。
昌盛到一定的時候就必定會衰微,興旺到一定的時候必定會廢敗。
興旺昌盛不是君王的道德所能造成的,同樣衰微廢敗也不是君王的道德所能引起的。
昌衰興廢,都是由天時決定的。
以上說的隻是關于善惡方面的實際情況,還沒有談到痛苦和歡樂方面的效驗。
家庭平安老少歡樂,是因為家庭富饒财物費用豐足的緣故。
【原文】 53·7案富饒者,命厚所緻(1),非賢惠所獲也。
人皆知富饒居安樂者命祿厚(2),而不知國安治化行者曆數吉也。
故世治非賢聖之功,衰亂非無道之緻。
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
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不在教(3)。
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
【注釋】 (1)命厚:指命運好,福份大。
(2)命祿:這裡指“壽命”和“祿命”。
(3)數:指“期數”。
【譯文】 考察富饒的人,是因為他的“命厚”而帶來的,并不是因為他賢惠而獲得的。
人們都知道家境富饒處在安樂之中的人是因為他“命祿”厚重,卻不知道國家安定,教化施行,是由于“曆數”吉利所決定的。
所以天下太平不是賢聖的功勞,天下衰微動亂也不是君王無道造成的。
國家該當衰亂,即使是賢聖也不能使它昌盛;時勢該當太平,即使是惡人也不能使它動亂。
天下的太平與動亂,決定于時運而不決定于政治;國家的安危,決定于氣數而不決定于教化。
君王賢與不賢,政治清不清明,對此都不能加以改變。
【原文】 53·8世稱五帝之時(1),天下太平,家有十年之蓄,人有君子之行。
或時不然,世增其美;亦或時政緻(2)。
何以審之?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衆多,兵革并起(3),民棄禮義,負畔其上乎(4)?若此者,由谷食乏絕,不能忍饑寒。
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5)。
【注釋】 (1)五帝:參見1.4注(12)。
(2)此句文義與上下不連貫,疑有脫誤。
“亦”字下原本校語作“一有然字”。
據文意應移補在“時”字後。
據遞修本“緻”字上有“所”字。
據文意,“政”字前應補非字。
則文句為“亦或時然,非政所緻。
” (3)兵:兵器。
革:铠甲。
兵革:指戰争。
(4)畔:通“叛”。
負畔:背叛。
上:指君王。
(5)能不:據文義當作“不能”,文誤倒。
【譯文】 世人稱頌五帝的時候,天下太平,每戶人家都有十年的積蓄,人人都具有君子的品行。
也許事實不是這樣,而是人們誇大了那時的美好情況;也或許是這樣,但都不是由于政治造成的。
用什麼來說明這一點呢?社會之所以造成混亂的原因,不是由于盜賊衆多,到處發生戰争,老百姓抛棄了禮義,背叛了他們的君王而造成的嗎?像這類事情,是由于糧食缺乏,人們不能忍受饑餓寒冷所造成的。
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而能不做壞事的人是很少的,那麼在衣食充足的情況下不能做好事的人也是很少的。
【原文】 53·9傳曰:“倉廪實(1),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2)。
”讓生于有餘(3),争起于不足。
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4),平安之基立矣。
故饑歲之春,不食親戚(5);穰歲之秋(6),召及四鄰(7)。
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
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于歲之饑穰。
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
【注釋】 (1)倉:谷倉。
廪(lǐn凜):糧倉,米庫。
(2)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3)讓:謙讓,辭讓。
(4)禮豐義重:禮儀盛多,大家都講究禮義。
(5)食(sì飼):通“飼”。
給人吃。
(6)穰(ráng瓤):莊稼豐熟。
穰歲:豐年。
(7)召:招請。
以上四句參見《韓非子·五蠹》。
【譯文】 傳上說:“谷倉米庫充足,老百姓就會知道禮節;衣服食物富足,老百姓就會知道榮辱。
”謙讓産生于富餘,争鬥起因于不足。
谷物充足食物豐富,禮義之心就會産生;禮儀盛多講究禮義,國家安定的基礎就奠定了。
因此,荒年的春天,不拿東西給親戚吃;豐年的秋天,邀請四鄰共同享受。
不拿東西給親戚吃,是惡劣的行為;邀請四鄰共同享受,是善良的義舉。
産生善惡行為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本質特性,而在于年歲的豐歉。
因此說來,禮義的推行,在于谷物的充足。
【原文】 53·10案谷成敗,自有年歲,年歲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緻,時數然
(2)據《意林》卷三引《論衡》文,“耐”字上脫一“不”字,應補。
(3)實:事實,實際情況。
(4)财用:财物費用。
【譯文】 賢君治理國家,好比慈父管理家庭。
慈父能進行正确的教育和明白的告誡,也不能使子孫都成為孝善的人。
子孫是孝善的人,是家庭興旺的表現;百姓平安,是國家昌盛的表現。
昌盛到一定的時候就必定會衰微,興旺到一定的時候必定會廢敗。
興旺昌盛不是君王的道德所能造成的,同樣衰微廢敗也不是君王的道德所能引起的。
昌衰興廢,都是由天時決定的。
以上說的隻是關于善惡方面的實際情況,還沒有談到痛苦和歡樂方面的效驗。
家庭平安老少歡樂,是因為家庭富饒财物費用豐足的緣故。
【原文】 53·7案富饒者,命厚所緻(1),非賢惠所獲也。
人皆知富饒居安樂者命祿厚(2),而不知國安治化行者曆數吉也。
故世治非賢聖之功,衰亂非無道之緻。
國當衰亂,賢聖不能盛;時當治,惡人不能亂。
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不在教(3)。
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
【注釋】 (1)命厚:指命運好,福份大。
(2)命祿:這裡指“壽命”和“祿命”。
(3)數:指“期數”。
【譯文】 考察富饒的人,是因為他的“命厚”而帶來的,并不是因為他賢惠而獲得的。
人們都知道家境富饒處在安樂之中的人是因為他“命祿”厚重,卻不知道國家安定,教化施行,是由于“曆數”吉利所決定的。
所以天下太平不是賢聖的功勞,天下衰微動亂也不是君王無道造成的。
國家該當衰亂,即使是賢聖也不能使它昌盛;時勢該當太平,即使是惡人也不能使它動亂。
天下的太平與動亂,決定于時運而不決定于政治;國家的安危,決定于氣數而不決定于教化。
君王賢與不賢,政治清不清明,對此都不能加以改變。
【原文】 53·8世稱五帝之時(1),天下太平,家有十年之蓄,人有君子之行。
或時不然,世增其美;亦或時政緻(2)。
何以審之?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衆多,兵革并起(3),民棄禮義,負畔其上乎(4)?若此者,由谷食乏絕,不能忍饑寒。
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5)。
【注釋】 (1)五帝:參見1.4注(12)。
(2)此句文義與上下不連貫,疑有脫誤。
“亦”字下原本校語作“一有然字”。
據文意應移補在“時”字後。
據遞修本“緻”字上有“所”字。
據文意,“政”字前應補非字。
則文句為“亦或時然,非政所緻。
” (3)兵:兵器。
革:铠甲。
兵革:指戰争。
(4)畔:通“叛”。
負畔:背叛。
上:指君王。
(5)能不:據文義當作“不能”,文誤倒。
【譯文】 世人稱頌五帝的時候,天下太平,每戶人家都有十年的積蓄,人人都具有君子的品行。
也許事實不是這樣,而是人們誇大了那時的美好情況;也或許是這樣,但都不是由于政治造成的。
用什麼來說明這一點呢?社會之所以造成混亂的原因,不是由于盜賊衆多,到處發生戰争,老百姓抛棄了禮義,背叛了他們的君王而造成的嗎?像這類事情,是由于糧食缺乏,人們不能忍受饑餓寒冷所造成的。
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而能不做壞事的人是很少的,那麼在衣食充足的情況下不能做好事的人也是很少的。
【原文】 53·9傳曰:“倉廪實(1),民知禮節;衣食足,民知榮辱(2)。
”讓生于有餘(3),争起于不足。
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4),平安之基立矣。
故饑歲之春,不食親戚(5);穰歲之秋(6),召及四鄰(7)。
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
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性,在于歲之饑穰。
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
【注釋】 (1)倉:谷倉。
廪(lǐn凜):糧倉,米庫。
(2)引文參見《管子·牧民》。
(3)讓:謙讓,辭讓。
(4)禮豐義重:禮儀盛多,大家都講究禮義。
(5)食(sì飼):通“飼”。
給人吃。
(6)穰(ráng瓤):莊稼豐熟。
穰歲:豐年。
(7)召:招請。
以上四句參見《韓非子·五蠹》。
【譯文】 傳上說:“谷倉米庫充足,老百姓就會知道禮節;衣服食物富足,老百姓就會知道榮辱。
”謙讓産生于富餘,争鬥起因于不足。
谷物充足食物豐富,禮義之心就會産生;禮儀盛多講究禮義,國家安定的基礎就奠定了。
因此,荒年的春天,不拿東西給親戚吃;豐年的秋天,邀請四鄰共同享受。
不拿東西給親戚吃,是惡劣的行為;邀請四鄰共同享受,是善良的義舉。
産生善惡行為的原因,不在于人的本質特性,而在于年歲的豐歉。
因此說來,禮義的推行,在于谷物的充足。
【原文】 53·10案谷成敗,自有年歲,年歲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緻,時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