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期篇第五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也(1)。
必謂水旱政治所緻,不能為政者莫過桀、纣,桀、纣之時,宜常水旱。
案桀、纣之時,無饑耗之災(2)。
災至自有數,或時返在聖君之世(3)。
實事者說堯之洪水、湯之大旱(4),皆有遭遇,非政惡之所緻。
說百王之害(5),獨謂為惡之應,此見堯、湯德優,百王劣也。
審一足以見百,明惡足以照善。
堯、湯證百王,至百王遭變,非政所緻。
以變見而明禍福,五帝緻太平,非德所就,明矣。
【注釋】 (1)時數:《鹽鐵論·水旱篇》:“太歲之數,在陽為旱,在陰為水,六歲一饑,十二歲一荒,天道固然,殆非獨有司之罪也。
”此即王充所說的時數。
(2)饑耗:饑荒。
(3)返:同“反”。
反而。
(4)實事者:據實論事的人。
(5)害:指自然災害。
【譯文】 考察谷物收成的好壞,本來是由年歲決定的。
發生水災或旱災的年頭,莊稼沒有收成,這并不是由于政治所造成的,而是“時數”本該如此。
如果一定認為水旱災害是因為政治所造成的,不善于治理國家的人莫過于桀和纣了,那麼桀、纣當政之時,應該經常發生水災和旱災。
考察桀、纣當政之時,卻沒有發生饑荒災害。
災害出現自有一定的“時數”,也許反而在聖君當政之世出現。
據實論事的人解釋堯時的洪水、湯時的大旱,都認為碰巧遇到這樣的“時數”,并不是因為政治不好而造成的。
解釋曆代帝王遇到的災害,卻偏偏說是政治不好的征兆,這種解釋隻是為了表明堯、湯道德高尚,曆代帝王都不好而已。
知道了一件事就足以了解一百件,明白了什麼叫惡就足以比照什麼是善。
根據堯、湯的情況來論證曆代帝王,曆代帝王遇到的災害,都不是由于政治所造成的。
根據災變的出現而辨明是禍還是福,五帝時代出現的太平社會,不是由于道德所造成的,就很清楚了。
【原文】 53·11人之溫病而死也(1),先有兇色見于面部(2)。
其病,遇邪氣也(3)。
其病不愈,至于身死,命壽訖也(4)。
國之亂亡,與此同驗(5)。
有變見于天地,猶人溫病而死,色見于面部也。
有水旱之災,猶人遇氣而病也(6)。
災禍不除,至于國亡,猶病不愈,至于身死也。
【注釋】 (1)溫:中醫熱病稱“溫”。
溫病:即熱病。
為感受溫熱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熱病的總稱。
(2)色:氣色。
兇色:帶有病态的氣色。
見(xiàn現):同“現”。
出現。
(3)邪氣:中醫學上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以及疫疠之氣等外邪。
(4)訖(qì氣):完結,終結。
(5)驗:征兆。
(6)氣:指“邪氣”。
【譯文】 人患了溫病将要死的時候,事先會有帶病态的氣色在面部出現。
生這種病,是遇到邪氣了。
這種病治不好,會引起死亡,壽命就會終結。
國家的混亂危亡,與人生病是同樣的征兆。
天地間有災變出現,如同人患溫病将死的時候,病态氣色出現在面部一樣。
出現水旱災害,如同人遇到邪氣而生病一樣。
災禍不消除,就會引起國家滅亡;如同病治不好,會引起人死亡一樣。
【原文】 53·12論者謂變征政治(1),賢人溫病色兇,可謂操行所生乎?謂水旱者無道所緻,賢者遭病,可謂無狀所得乎(2)?謂亡者為惡極,賢者身死,可謂罪重乎?夫賢人有被病而早死(3),惡人有完強而老壽(4)。
人之病死,不在操行為惡也。
然則國之亂亡,不在政之是非。
惡人完強而老壽,非政平安而常存。
由此言之,禍變不足以明惡,福瑞不足以表善,明矣。
【注釋】 (1)論者:對事發表議論的人。
征:象征。
(2)無狀:行為惡劣。
(3)被病:得病,患病。
(4)完強:指身體完好,體格強健。
【譯文】 論者認為災變是政治好壞的征兆,賢人患了溫病氣色呈現病态,可以認為是由于他的操行所産生出來的嗎?認為水旱災害是由于君王無道所造成的,賢人生了病,可以認為是他的行為惡劣而得的病嗎?認為國家滅亡是政治壞到了極點,賢人死了,可以認為是他的罪行深重嗎?賢人有得病而早死的,惡人有身強力壯而長壽的。
病死的人,不在于他的品行惡劣。
那麼國家的動亂危亡,也不在于政治的正确與錯誤。
惡人身強力壯而長壽,政治不好國家也能平安而長期地存在下去。
由此說來,禍變産生不足以說明政治不好,福瑞出現也不足以說明政治好,就很清楚了。
【原文】 53·13在天之變,日月薄蝕(1),四十二月日一食(2),五十六月月亦一食(3)。
食有常數,不在政治。
百變千災,皆同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緻。
歲害鳥帑(4),周、楚有禍(5);。
。
然之氣見(6),宋、衛、陳、鄭皆災(7)。
當此之時,六國政教(8),未必失誤也。
曆陽之都(9),一夕沈而為湖(10),當時曆陽長吏(11),未必诳妄也(12)。
【注釋】 (1)薄:遮掩。
日月薄蝕:指日食和月食。
王充認為,日食
必謂水旱政治所緻,不能為政者莫過桀、纣,桀、纣之時,宜常水旱。
案桀、纣之時,無饑耗之災(2)。
災至自有數,或時返在聖君之世(3)。
實事者說堯之洪水、湯之大旱(4),皆有遭遇,非政惡之所緻。
說百王之害(5),獨謂為惡之應,此見堯、湯德優,百王劣也。
審一足以見百,明惡足以照善。
堯、湯證百王,至百王遭變,非政所緻。
以變見而明禍福,五帝緻太平,非德所就,明矣。
【注釋】 (1)時數:《鹽鐵論·水旱篇》:“太歲之數,在陽為旱,在陰為水,六歲一饑,十二歲一荒,天道固然,殆非獨有司之罪也。
”此即王充所說的時數。
(2)饑耗:饑荒。
(3)返:同“反”。
反而。
(4)實事者:據實論事的人。
(5)害:指自然災害。
【譯文】 考察谷物收成的好壞,本來是由年歲決定的。
發生水災或旱災的年頭,莊稼沒有收成,這并不是由于政治所造成的,而是“時數”本該如此。
如果一定認為水旱災害是因為政治所造成的,不善于治理國家的人莫過于桀和纣了,那麼桀、纣當政之時,應該經常發生水災和旱災。
考察桀、纣當政之時,卻沒有發生饑荒災害。
災害出現自有一定的“時數”,也許反而在聖君當政之世出現。
據實論事的人解釋堯時的洪水、湯時的大旱,都認為碰巧遇到這樣的“時數”,并不是因為政治不好而造成的。
解釋曆代帝王遇到的災害,卻偏偏說是政治不好的征兆,這種解釋隻是為了表明堯、湯道德高尚,曆代帝王都不好而已。
知道了一件事就足以了解一百件,明白了什麼叫惡就足以比照什麼是善。
根據堯、湯的情況來論證曆代帝王,曆代帝王遇到的災害,都不是由于政治所造成的。
根據災變的出現而辨明是禍還是福,五帝時代出現的太平社會,不是由于道德所造成的,就很清楚了。
【原文】 53·11人之溫病而死也(1),先有兇色見于面部(2)。
其病,遇邪氣也(3)。
其病不愈,至于身死,命壽訖也(4)。
國之亂亡,與此同驗(5)。
有變見于天地,猶人溫病而死,色見于面部也。
有水旱之災,猶人遇氣而病也(6)。
災禍不除,至于國亡,猶病不愈,至于身死也。
【注釋】 (1)溫:中醫熱病稱“溫”。
溫病:即熱病。
為感受溫熱之邪所引起的急性熱病的總稱。
(2)色:氣色。
兇色:帶有病态的氣色。
見(xiàn現):同“現”。
出現。
(3)邪氣:中醫學上指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以及疫疠之氣等外邪。
(4)訖(qì氣):完結,終結。
(5)驗:征兆。
(6)氣:指“邪氣”。
【譯文】 人患了溫病将要死的時候,事先會有帶病态的氣色在面部出現。
生這種病,是遇到邪氣了。
這種病治不好,會引起死亡,壽命就會終結。
國家的混亂危亡,與人生病是同樣的征兆。
天地間有災變出現,如同人患溫病将死的時候,病态氣色出現在面部一樣。
出現水旱災害,如同人遇到邪氣而生病一樣。
災禍不消除,就會引起國家滅亡;如同病治不好,會引起人死亡一樣。
【原文】 53·12論者謂變征政治(1),賢人溫病色兇,可謂操行所生乎?謂水旱者無道所緻,賢者遭病,可謂無狀所得乎(2)?謂亡者為惡極,賢者身死,可謂罪重乎?夫賢人有被病而早死(3),惡人有完強而老壽(4)。
人之病死,不在操行為惡也。
然則國之亂亡,不在政之是非。
惡人完強而老壽,非政平安而常存。
由此言之,禍變不足以明惡,福瑞不足以表善,明矣。
【注釋】 (1)論者:對事發表議論的人。
征:象征。
(2)無狀:行為惡劣。
(3)被病:得病,患病。
(4)完強:指身體完好,體格強健。
【譯文】 論者認為災變是政治好壞的征兆,賢人患了溫病氣色呈現病态,可以認為是由于他的操行所産生出來的嗎?認為水旱災害是由于君王無道所造成的,賢人生了病,可以認為是他的行為惡劣而得的病嗎?認為國家滅亡是政治壞到了極點,賢人死了,可以認為是他的罪行深重嗎?賢人有得病而早死的,惡人有身強力壯而長壽的。
病死的人,不在于他的品行惡劣。
那麼國家的動亂危亡,也不在于政治的正确與錯誤。
惡人身強力壯而長壽,政治不好國家也能平安而長期地存在下去。
由此說來,禍變産生不足以說明政治不好,福瑞出現也不足以說明政治好,就很清楚了。
【原文】 53·13在天之變,日月薄蝕(1),四十二月日一食(2),五十六月月亦一食(3)。
食有常數,不在政治。
百變千災,皆同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緻。
歲害鳥帑(4),周、楚有禍(5);。
。
然之氣見(6),宋、衛、陳、鄭皆災(7)。
當此之時,六國政教(8),未必失誤也。
曆陽之都(9),一夕沈而為湖(10),當時曆陽長吏(11),未必诳妄也(12)。
【注釋】 (1)薄:遮掩。
日月薄蝕:指日食和月食。
王充認為,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