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期篇第五三
關燈
小
中
大
符合天道上來。
君王接受了責備并自我進行追究,精神思想愁苦不已,身心操勞,而預兆國家危亂的災變最終也沒有減少消除。
白白地使君王的心情沉痛煩悶,讓明智的君王平白無故地受到那種責備,這是社會輿論和流言造成的結果。
【原文】 53·4夫賢君能治當安之民(1),不能化當亂之世(2)。
良醫能行其針藥,使方術驗者(3),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
如命窮病困(4),則雖扁鵲末如之何(5)。
夫命窮病困之不可治,猶夫亂民之不可安也。
藥氣之愈病(6),猶教導之安民也。
皆有命時(7),不可令勉力也。
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8),子服景伯以告孔子(9),孔子曰:“道之将行也與(10),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11)!”由此言之,教之行廢,國之安危,皆在命時,非人力也。
【注釋】 (1)當安之民:“命期”注定該當安定的老百姓。
(2)化:改變。
(3)方:處方,藥方。
術:醫術。
驗:産生療效。
(4)命:這裡指壽命。
王充認為它是一種主宰人的生命長短的“命”。
參見本書《氣壽篇》。
窮:盡,終結。
(5)扁鵲:參見3·4注(13)。
末如之何:無可奈何,沒有辦法。
(6)藥氣:藥力。
(7)命:這裡指“祿命”和“壽命”。
時:時勢,時運。
王充認為,一個人的遭遇是由“命”決定的,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偶然表現出來的。
參見本書《偶會篇》。
(8)公伯寮:參見2·5注(6)。
訴:議論,诽謗。
子路:參見8·3注(15)。
他曾作季孫氏的家臣。
季孫:指季孫氏。
參28·7注(7)。
這裡指季桓子。
參見28·58注(2)。
(9)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魯國大夫。
(10)與:同“欤”。
語氣詞。
(11)引文參見《論語·憲問》。
【譯文】 賢君能夠治理命當安定的百姓,而不能夠改變命當危亂的世道。
良醫能夠施行他的針藥,使藥方醫術産生療效,是因為他遇到了暫時還不會死的人,得的是不危及生命的病。
如果壽命到了盡頭,病已無法醫治,那麼即使是扁鵲也毫無辦法。
壽命到了盡頭病已無法醫治,如同動亂的百姓不能安定一樣。
藥力能治好病,如同教化疏導能安定老百姓一樣。
這都有它的命數和時運,不能全靠人力去改變。
公伯寮在季孫那裡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的政治主張能夠實行,這是天命決定的!我的政治主張沒法實行,這也是天命決定的啊!”據此說來,教化行不行得通,國家的安定危亂,都是由命數時運決定的,并不決定于人的力量。
【原文】 53·5夫世亂民逆(1),國之危殆災害(2),系于上天(3),賢君之德不能消卻(4)。
《詩》道周宣王遭大旱矣(5)。
《詩》曰:“周餘黎民(6),靡有孑遺(7)。
”言無有可遺一人不被害者(8)。
宣王賢者,嫌于德微,仁惠盛者,莫過堯、湯。
堯遭洪水,湯遭大旱。
水旱,災害之甚者也,而二聖逢之(9)。
豈二聖政之所緻哉?天地曆數當然也(10)。
以堯、湯之水旱,準百王之災害,非德所緻。
非德所緻,則其福祐非德所為也(11)。
【注釋】 (1)逆:抵觸,背叛,叛亂。
(2)殆:危。
(3)系于:決定于。
上天:即天。
王充認為它是一種物質實體。
(4)卻:退。
(5)周宣王:參見16·14(1)。
(6)黎民:衆民,百姓。
靡(mǐ米):無。
(7)孑(jié節):單獨,單個。
引文參見《詩經·大雅·雲漢》。
(8)可:據上句“靡有孑遺”,疑當作“孑”。
(9)二聖:指唐堯和成湯。
(10)曆數:即“期數”。
(11)福祐:這裡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
【譯文】 世道混亂百姓叛逆,國家的危險災害,決定于上天,賢君的德行不能使它們消退。
《詩經》上說周宣王時遭受大旱災。
《詩經》上說:“周朝留下的衆民,沒有一人不受罪。
”講的是沒有一個人可能遺漏而不受災害。
如果周宣王隻是個賢君,在道德上還嫌不足的話,那麼仁慈完美的君王,誰也超不過堯和湯,然而堯卻遭受洪水之災,湯卻遭受大旱之災。
洪水幹旱是災害中最厲害的了,然而兩位聖王卻遇上了。
難道是由于兩位聖王的政治所造成的嗎?是天地間的期數決定了出現這樣的災害。
用堯和湯遭受的水旱災害,權衡曆代帝王所遭受的自然災害,說明這不是由于君王的道德好壞所造成的。
不由君王的道德造成災害,那麼國家承受上天的福祐也并不是君王的品德所帶來的。
【原文】 53·6賢君之治國也,猶慈父之治家。
慈父耐平教明令(1),耐使子孫皆為孝善(2)。
子孫孝善,是家興也;百姓平安,是國昌也。
昌必有衰,興必有廢。
興昌非德所能成,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
昌衰興廢,皆天時也。
此善惡之實(3),未言苦樂之效也。
家安人樂,富饒财用足也(4)。
君王接受了責備并自我進行追究,精神思想愁苦不已,身心操勞,而預兆國家危亂的災變最終也沒有減少消除。
白白地使君王的心情沉痛煩悶,讓明智的君王平白無故地受到那種責備,這是社會輿論和流言造成的結果。
【原文】 53·4夫賢君能治當安之民(1),不能化當亂之世(2)。
良醫能行其針藥,使方術驗者(3),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
如命窮病困(4),則雖扁鵲末如之何(5)。
夫命窮病困之不可治,猶夫亂民之不可安也。
藥氣之愈病(6),猶教導之安民也。
皆有命時(7),不可令勉力也。
公伯寮訴子路于季孫(8),子服景伯以告孔子(9),孔子曰:“道之将行也與(10),命也!道之将廢也與,命也(11)!”由此言之,教之行廢,國之安危,皆在命時,非人力也。
【注釋】 (1)當安之民:“命期”注定該當安定的老百姓。
(2)化:改變。
(3)方:處方,藥方。
術:醫術。
驗:産生療效。
(4)命:這裡指壽命。
王充認為它是一種主宰人的生命長短的“命”。
參見本書《氣壽篇》。
窮:盡,終結。
(5)扁鵲:參見3·4注(13)。
末如之何:無可奈何,沒有辦法。
(6)藥氣:藥力。
(7)命:這裡指“祿命”和“壽命”。
時:時勢,時運。
王充認為,一個人的遭遇是由“命”決定的,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偶然表現出來的。
參見本書《偶會篇》。
(8)公伯寮:參見2·5注(6)。
訴:議論,诽謗。
子路:參見8·3注(15)。
他曾作季孫氏的家臣。
季孫:指季孫氏。
參28·7注(7)。
這裡指季桓子。
參見28·58注(2)。
(9)子服景伯:姓子服,名何,魯國大夫。
(10)與:同“欤”。
語氣詞。
(11)引文參見《論語·憲問》。
【譯文】 賢君能夠治理命當安定的百姓,而不能夠改變命當危亂的世道。
良醫能夠施行他的針藥,使藥方醫術産生療效,是因為他遇到了暫時還不會死的人,得的是不危及生命的病。
如果壽命到了盡頭,病已無法醫治,那麼即使是扁鵲也毫無辦法。
壽命到了盡頭病已無法醫治,如同動亂的百姓不能安定一樣。
藥力能治好病,如同教化疏導能安定老百姓一樣。
這都有它的命數和時運,不能全靠人力去改變。
公伯寮在季孫那裡說子路的壞話,子服景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我的政治主張能夠實行,這是天命決定的!我的政治主張沒法實行,這也是天命決定的啊!”據此說來,教化行不行得通,國家的安定危亂,都是由命數時運決定的,并不決定于人的力量。
【原文】 53·5夫世亂民逆(1),國之危殆災害(2),系于上天(3),賢君之德不能消卻(4)。
《詩》道周宣王遭大旱矣(5)。
《詩》曰:“周餘黎民(6),靡有孑遺(7)。
”言無有可遺一人不被害者(8)。
宣王賢者,嫌于德微,仁惠盛者,莫過堯、湯。
堯遭洪水,湯遭大旱。
水旱,災害之甚者也,而二聖逢之(9)。
豈二聖政之所緻哉?天地曆數當然也(10)。
以堯、湯之水旱,準百王之災害,非德所緻。
非德所緻,則其福祐非德所為也(11)。
【注釋】 (1)逆:抵觸,背叛,叛亂。
(2)殆:危。
(3)系于:決定于。
上天:即天。
王充認為它是一種物質實體。
(4)卻:退。
(5)周宣王:參見16·14(1)。
(6)黎民:衆民,百姓。
靡(mǐ米):無。
(7)孑(jié節):單獨,單個。
引文參見《詩經·大雅·雲漢》。
(8)可:據上句“靡有孑遺”,疑當作“孑”。
(9)二聖:指唐堯和成湯。
(10)曆數:即“期數”。
(11)福祐:這裡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
【譯文】 世道混亂百姓叛逆,國家的危險災害,決定于上天,賢君的德行不能使它們消退。
《詩經》上說周宣王時遭受大旱災。
《詩經》上說:“周朝留下的衆民,沒有一人不受罪。
”講的是沒有一個人可能遺漏而不受災害。
如果周宣王隻是個賢君,在道德上還嫌不足的話,那麼仁慈完美的君王,誰也超不過堯和湯,然而堯卻遭受洪水之災,湯卻遭受大旱之災。
洪水幹旱是災害中最厲害的了,然而兩位聖王卻遇上了。
難道是由于兩位聖王的政治所造成的嗎?是天地間的期數決定了出現這樣的災害。
用堯和湯遭受的水旱災害,權衡曆代帝王所遭受的自然災害,說明這不是由于君王的道德好壞所造成的。
不由君王的道德造成災害,那麼國家承受上天的福祐也并不是君王的品德所帶來的。
【原文】 53·6賢君之治國也,猶慈父之治家。
慈父耐平教明令(1),耐使子孫皆為孝善(2)。
子孫孝善,是家興也;百姓平安,是國昌也。
昌必有衰,興必有廢。
興昌非德所能成,然則衰廢非德所能敗也。
昌衰興廢,皆天時也。
此善惡之實(3),未言苦樂之效也。
家安人樂,富饒财用足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