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應篇第五二
關燈
小
中
大
神星晝見,太白清明。
” 【譯文】 然而長庚星與景星相同,都在五星之中。
太平之時,日月分外明亮。
五星,與日月同屬一類。
如果太平之時會另外出現景星,可以再另外出現日月嗎?詩人,隻是平常的人;《尚書中候》所記的時代,是質樸的時代,都不明白星的運行。
王莽的時候,太白星橫貫天空,明亮得如同半弦月,假如不明白星的運行的人看見它,就又再會稱它做景星。
【原文】 52·18《爾雅·釋四時章》曰(1):“春為發生,夏為長嬴(2),秋為收成,冬為安甯。
四氣和為景星(3)。
”夫如《爾雅》之言,景星乃四時氣和之名也,恐非着天之大星(4)。
《爾雅》之書,五經之訓故(5),儒者所共觀察也(6),而不信從,更謂大星為景星,豈《爾雅》所言景星與儒者之所說異哉! 【注釋】 (1)《爾雅》:“十三經”之一,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
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
後世經學家常用以解說儒家經義。
《釋四時章》:當是指《爾雅·釋天》。
(2)嬴(yíng營):通“盈”。
有餘,旺盛。
(3)四氣和為景星:《爾雅》作“四時和為通正,謂之景風。
”引文出自《爾雅·釋天·祥章》王充失檢,誤為出《四時章》。
(4)着:依附。
(5)五經:參見25·17注(1)。
訓故:即“訓诂”。
解釋古文音義。
(6)觀察:這裡指仔細閱讀認真研究。
【譯文】 《爾雅·釋四時章》上說:“春天萬物開始生長,夏天萬物興盛,秋天收獲農作物,冬天萬物安定甯靜。
四季之氣調和就稱為景星。
”按照《爾雅》上的說法,景星是四季之氣調和的名稱,恐怕不是指依附在天空的大星。
《爾雅》這本書,是用來訓诂五經的,是儒者共同鑽研的書,反而不信服它,另外稱大星為景星,難道《爾雅》上說的景星與儒者說的景星不同嗎! 【原文】 52·19《爾雅》又言:“甘露時降(1),萬物以嘉,謂之醴泉(2)。
”醴泉乃謂甘露也。
今儒者說之,謂泉從地中出,其味甘若醴(3),故曰醴泉。
二說相遠,實未可知。
案《爾雅·釋水泉章》(4):“一見一否曰瀸(5)。
檻泉正出(6),正出,湧出也。
沃泉懸出(7)。
懸出,下出也(8)。
”是泉出之異,辄有異名。
使太平之時,更有醴泉從地中出,當于此章中言之,何故反居《釋四時章》中(9),言甘露為醴泉乎?若此,儒者之言醴泉從地中出,又言甘露其味甚甜,未可然也。
【注釋】 (1)時:适時,及時。
(2)醴泉:這裡指及時之雨。
《屍子·仁意篇》:“甘雨時降,萬物以嘉,高者不下,下者不多,謂之醴泉。
”引文參見《爾雅·釋天》。
“甘露”作“甘雨”。
(3)醴:甜酒。
(4)據遞修本,“泉章”二字應互倒。
文句為《爾雅·釋水章》:“泉一見一否曰瀸。
”《爾雅》“一見”上正有“泉”字。
(5)瀸(jiān尖):泉水時流時止。
(6)檻泉:噴泉。
檻:《爾雅》作“濫”。
《說文》:“濫,濡上及下也。
”(7)沃泉:從上往下流的泉水。
懸出:從上往下流。
(8)下:據文意,當作“上”。
引文參見《爾雅·釋水》。
(9)居:記載于。
【譯文】 《爾雅》上又說:“甘露及時降下,萬物因此得到好處,就叫做醴泉。
”醴泉說的是甘露。
現在俗儒的說法,稱泉水從地中出來,它的味道甜得像甜酒一樣,因此叫做醴泉。
兩種解釋相差甚遠,确實不容易弄明白。
考察《爾雅·釋水章》:“泉水一會兒出現一會又沒有了叫‘瀸’。
噴泉水直噴出來。
正出,就是噴湧出來的意思。
沃泉水從上往下流出。
懸出,就是從上面流出的意思。
”這類泉水流出的情況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
如果太平之時,另外有醴泉從地中流出來,應當在這一章中說到它,為什麼反而記載在《釋四時》這一章中,說甘露是醴泉呢?如果這樣,俗儒說醴泉從地中流出,又說甘露的味道很甜,就不可信了。
【原文】 52.20儒曰:“道至大者(1),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翔風起(2),甘露降(3)。
”雨濟而陰一者謂之甘雨(4),非謂雨水之味甘也。
推此以論,甘露必謂其降下時,适潤養萬物,未必露味甘也。
亦有露甘味如饴蜜者(5),俱太平之應(6),非養萬物之甘露也。
何以明之?案甘露如饴蜜者,着于樹木,不着五谷。
彼露味不甘者,其下時,土地滋潤流濕,萬物洽沾濡溥(7)。
【注釋】 (1)大:《太平禦覽》十一、《事文類聚》二、《事文類聚》五并引作“天”。
(2)翔:通“祥”。
善,好。
(3)甘露:《太平禦覽》十一、《事文類聚》五并引作“甘雨”。
(4)濟:當作“霁”,雨停止。
一:據《藝文類聚》卷二、《太平禦覽》卷十一引《論衡》文,“一”作“曀”。
曀(yì義):天陰有小風。
甘雨:适時而有益于農事的雨。
《詩·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
”孔穎達疏:“雲甘雨者,以長物則為甘,害物則為苦。
” (5)饴(yí怡)蜜:蜜糖。
(6)《文選·魏都賦》注、《太平禦覽》十二及八七二、《事類賦》三引“太平”上并有“王者”二字。
(7)洽:浸潤,沾濕。
沾:浸濕。
濡(rú如):濕潤。
溥(pǔ普):通“普”。
周遍。
洽沾濡溥:意即沾蒙恩澤,普遍受惠。
【譯文】 俗儒說:“道德達于上天,能感動上天使日月分外明亮,星辰不偏離運行的軌道,祥風吹來,甘雨普降。
”雨停後天陰刮小風這種雨有利于農事就叫做甘雨,并不是說雨水的味道是甜的。
據此推論,甘露必然是說它降下的時候,恰好滋潤養育了萬物,不一定露的味道是甜的。
也有露水甜得像蜜糖一樣,這都是聖王太平之時應和出現的祥瑞,并不是《爾雅》上說的那種滋養萬物的甘露。
用什麼來證明呢?考察一下像蜜糖一樣甜的露水,都是附在樹木上,而不附在谷物上就可以證明了。
那些味道不甜的露水,它們降下時,土地全都滋潤,萬物沾蒙恩澤,普遍受惠。
【原文】 52·21由此言之,《爾雅》且近得實。
緣《爾雅》之言,驗之于物,案味甘之露下着樹木,察所着之樹,不能茂于所不着之木。
然今之甘露殆異于《爾雅》之所謂甘露(1)。
欲驗《爾雅》之甘露,以萬物豐熟(2),災害不生,此則甘露降下之驗也。
甘露下,是則醴泉矣。
【注釋】 (1)今之甘露:指儒者所講的甘露。
殆:大約,大概。
(2)豐熟:飽滿成熟。
【譯文】 據此說來,《爾雅》上的解釋比較接近實際。
根據《爾雅》上的解釋,對實物進行驗證,考察味道甘甜的露水降下附着在樹木上,察看甘露附着過的樹木,并不比不附着甘露的樹木更茂盛。
然而儒者現在所說的甘露大概不同于《爾雅》上所說的甘露。
要想驗證是不是《爾雅》上所說的甘露,用農作物飽滿成熟,災害沒有發生作為标準,隻要符合這個标準就是甘露下降的證明。
甘露降下來,這也就是醴泉了。
” 【譯文】 然而長庚星與景星相同,都在五星之中。
太平之時,日月分外明亮。
五星,與日月同屬一類。
如果太平之時會另外出現景星,可以再另外出現日月嗎?詩人,隻是平常的人;《尚書中候》所記的時代,是質樸的時代,都不明白星的運行。
王莽的時候,太白星橫貫天空,明亮得如同半弦月,假如不明白星的運行的人看見它,就又再會稱它做景星。
【原文】 52·18《爾雅·釋四時章》曰(1):“春為發生,夏為長嬴(2),秋為收成,冬為安甯。
四氣和為景星(3)。
”夫如《爾雅》之言,景星乃四時氣和之名也,恐非着天之大星(4)。
《爾雅》之書,五經之訓故(5),儒者所共觀察也(6),而不信從,更謂大星為景星,豈《爾雅》所言景星與儒者之所說異哉! 【注釋】 (1)《爾雅》:“十三經”之一,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的專著。
由漢初學者綴輯周漢諸書舊文,遞相增益而成。
後世經學家常用以解說儒家經義。
《釋四時章》:當是指《爾雅·釋天》。
(2)嬴(yíng營):通“盈”。
有餘,旺盛。
(3)四氣和為景星:《爾雅》作“四時和為通正,謂之景風。
”引文出自《爾雅·釋天·祥章》王充失檢,誤為出《四時章》。
(4)着:依附。
(5)五經:參見25·17注(1)。
訓故:即“訓诂”。
解釋古文音義。
(6)觀察:這裡指仔細閱讀認真研究。
【譯文】 《爾雅·釋四時章》上說:“春天萬物開始生長,夏天萬物興盛,秋天收獲農作物,冬天萬物安定甯靜。
四季之氣調和就稱為景星。
”按照《爾雅》上的說法,景星是四季之氣調和的名稱,恐怕不是指依附在天空的大星。
《爾雅》這本書,是用來訓诂五經的,是儒者共同鑽研的書,反而不信服它,另外稱大星為景星,難道《爾雅》上說的景星與儒者說的景星不同嗎! 【原文】 52·19《爾雅》又言:“甘露時降(1),萬物以嘉,謂之醴泉(2)。
”醴泉乃謂甘露也。
今儒者說之,謂泉從地中出,其味甘若醴(3),故曰醴泉。
二說相遠,實未可知。
案《爾雅·釋水泉章》(4):“一見一否曰瀸(5)。
檻泉正出(6),正出,湧出也。
沃泉懸出(7)。
懸出,下出也(8)。
”是泉出之異,辄有異名。
使太平之時,更有醴泉從地中出,當于此章中言之,何故反居《釋四時章》中(9),言甘露為醴泉乎?若此,儒者之言醴泉從地中出,又言甘露其味甚甜,未可然也。
【注釋】 (1)時:适時,及時。
(2)醴泉:這裡指及時之雨。
《屍子·仁意篇》:“甘雨時降,萬物以嘉,高者不下,下者不多,謂之醴泉。
”引文參見《爾雅·釋天》。
“甘露”作“甘雨”。
(3)醴:甜酒。
(4)據遞修本,“泉章”二字應互倒。
文句為《爾雅·釋水章》:“泉一見一否曰瀸。
”《爾雅》“一見”上正有“泉”字。
(5)瀸(jiān尖):泉水時流時止。
(6)檻泉:噴泉。
檻:《爾雅》作“濫”。
《說文》:“濫,濡上及下也。
”(7)沃泉:從上往下流的泉水。
懸出:從上往下流。
(8)下:據文意,當作“上”。
引文參見《爾雅·釋水》。
(9)居:記載于。
【譯文】 《爾雅》上又說:“甘露及時降下,萬物因此得到好處,就叫做醴泉。
”醴泉說的是甘露。
現在俗儒的說法,稱泉水從地中出來,它的味道甜得像甜酒一樣,因此叫做醴泉。
兩種解釋相差甚遠,确實不容易弄明白。
考察《爾雅·釋水章》:“泉水一會兒出現一會又沒有了叫‘瀸’。
噴泉水直噴出來。
正出,就是噴湧出來的意思。
沃泉水從上往下流出。
懸出,就是從上面流出的意思。
”這類泉水流出的情況不同,就有不同的名稱。
如果太平之時,另外有醴泉從地中流出來,應當在這一章中說到它,為什麼反而記載在《釋四時》這一章中,說甘露是醴泉呢?如果這樣,俗儒說醴泉從地中流出,又說甘露的味道很甜,就不可信了。
【原文】 52.20儒曰:“道至大者(1),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翔風起(2),甘露降(3)。
”雨濟而陰一者謂之甘雨(4),非謂雨水之味甘也。
推此以論,甘露必謂其降下時,适潤養萬物,未必露味甘也。
亦有露甘味如饴蜜者(5),俱太平之應(6),非養萬物之甘露也。
何以明之?案甘露如饴蜜者,着于樹木,不着五谷。
彼露味不甘者,其下時,土地滋潤流濕,萬物洽沾濡溥(7)。
【注釋】 (1)大:《太平禦覽》十一、《事文類聚》二、《事文類聚》五并引作“天”。
(2)翔:通“祥”。
善,好。
(3)甘露:《太平禦覽》十一、《事文類聚》五并引作“甘雨”。
(4)濟:當作“霁”,雨停止。
一:據《藝文類聚》卷二、《太平禦覽》卷十一引《論衡》文,“一”作“曀”。
曀(yì義):天陰有小風。
甘雨:适時而有益于農事的雨。
《詩·小雅·甫田》:“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
”孔穎達疏:“雲甘雨者,以長物則為甘,害物則為苦。
” (5)饴(yí怡)蜜:蜜糖。
(6)《文選·魏都賦》注、《太平禦覽》十二及八七二、《事類賦》三引“太平”上并有“王者”二字。
(7)洽:浸潤,沾濕。
沾:浸濕。
濡(rú如):濕潤。
溥(pǔ普):通“普”。
周遍。
洽沾濡溥:意即沾蒙恩澤,普遍受惠。
【譯文】 俗儒說:“道德達于上天,能感動上天使日月分外明亮,星辰不偏離運行的軌道,祥風吹來,甘雨普降。
”雨停後天陰刮小風這種雨有利于農事就叫做甘雨,并不是說雨水的味道是甜的。
據此推論,甘露必然是說它降下的時候,恰好滋潤養育了萬物,不一定露的味道是甜的。
也有露水甜得像蜜糖一樣,這都是聖王太平之時應和出現的祥瑞,并不是《爾雅》上說的那種滋養萬物的甘露。
用什麼來證明呢?考察一下像蜜糖一樣甜的露水,都是附在樹木上,而不附在谷物上就可以證明了。
那些味道不甜的露水,它們降下時,土地全都滋潤,萬物沾蒙恩澤,普遍受惠。
【原文】 52·21由此言之,《爾雅》且近得實。
緣《爾雅》之言,驗之于物,案味甘之露下着樹木,察所着之樹,不能茂于所不着之木。
然今之甘露殆異于《爾雅》之所謂甘露(1)。
欲驗《爾雅》之甘露,以萬物豐熟(2),災害不生,此則甘露降下之驗也。
甘露下,是則醴泉矣。
【注釋】 (1)今之甘露:指儒者所講的甘露。
殆:大約,大概。
(2)豐熟:飽滿成熟。
【譯文】 據此說來,《爾雅》上的解釋比較接近實際。
根據《爾雅》上的解釋,對實物進行驗證,考察味道甘甜的露水降下附着在樹木上,察看甘露附着過的樹木,并不比不附着甘露的樹木更茂盛。
然而儒者現在所說的甘露大概不同于《爾雅》上所說的甘露。
要想驗證是不是《爾雅》上所說的甘露,用農作物飽滿成熟,災害沒有發生作為标準,隻要符合這個标準就是甘露下降的證明。
甘露降下來,這也就是醴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