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應篇第五二

關燈
使五谷自己生長出來,不必要人去栽種它們了。

    太平之氣能夠讓廚房裡自己長出萐莆,為何不讓飯自己在甑子中蒸熟,火在竈裡自己燃燒起來呢?凡是長出萐莆,是想要用它扇風吹冷食物,為何不讓食物自己不腐爛變味呢?何必要長出萐莆來吹冷食物呢?廚房中能自己長出萐莆,那麼冰室為什麼還要采冰用來冷藏食物呢? 【原文】 52·4人夏月操萐(1),須手搖之,然後生風。

    從手握持(2),以當疾風,萐不鼓動(3)。

    言萐莆自鼓,可也。

    須風乃鼓,不風不動。

    從手風來,自足以寒廚中之物,何須萐莆?世言燕太子丹使日再中(4),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象生肉足(5),論之既虛(6),則萐莆之語,五應之類(7),恐無其實。

     【注釋】 (1)操:拿着。

     (2)從(òng縱):通“縱”。

    放松。

     (3)不:據上下文意,當作“亦”文妥。

     (4)燕太子丹:參見16.28注(1)。

     (5)據本書《感虛篇》“廚門木象生肉足”,“象”字上應補“木”字。

     (6)論之既虛:王充在本書《感虛篇》中曾指出以上說法是虛妄之言。

     (7)五應:指上面提到的五種天人感應的現象。

     【譯文】 人們在夏天拿着扇子,必須用手搖動扇子,然後才能産生風。

    用手輕輕拿着扇子,迎着大風,扇子也會搖動。

    那麼說萐莆自己會搖動,也還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風它才會搖動;沒有風,它就不會搖動。

    既然把手放松要等風來扇子才會搖動,那麼這風本身就足以吹涼廚房裡的食物了,何必還要萐莆來扇風呢?世上傳說燕太子丹使西斜的太陽再回到天空正中,天上下粟雨,烏鴉的黑頭變成白頭,馬頭上長出了角,廚房門上雕刻的木象生出肉腳來,評論它既然是虛妄的說法,那麼關于萐莆的傳說,也就如上述五種感應的傳說同屬一類,恐怕并沒有這種事情。

     【原文】 52·5儒者又言:“古者蓂莢夾階而生(1),月朔(2),日一莢生,至十五日而十五莢,于十六日,日一莢落,至月晦莢盡(3)。

    來月朔,一莢複生。

    王者南面視莢生落(4),則知日數多少,不須煩擾案日曆以知之也(5)。

    ”夫天既能生莢以為日數,何不使莢有日名(6),王者視莢之字則知今日名乎?徒知日數,不知日名,猶複案曆然後知之,是則王者視日則更煩擾不省(7),蓂莢之生,安能為福? 【注釋】 (1)階:台階。

    夾階:在台階的兩旁。

    《白虎通·封禅篇》:“日曆得其分度,則蓂莢生于階間。

    蓂莢,樹名也。

    月一日一莢生,十五日畢,至十六日一莢去,故夾階而生,以明日月也。

    ” (2)朔:夏曆每月初一稱“朔”。

     (3)晦:夏曆每月最末一日稱“晦”。

     (4)南面:面向南方。

    古代帝王的座位朝南。

     (5)煩擾:麻煩,費事。

    案:考察。

     (6)日名:日子的名稱,如“甲子”、“乙醜”等。

     (7)省(xǐng醒):明白,清楚。

     【譯文】 俗儒又說:“古代的蓂莢沿着台階的兩旁生長,每月初一開始,一天長出一片莢來,到十五天就有十五片莢,從十六日起,每天落一片莢,至月底莢全部落完。

    第二個月的初一,一片莢再長出來。

    帝王朝南坐着看莢的生長脫落,就知道日子數目的多少,不必費事去查看日曆來弄清日期。

    ”上天既能夠讓莢長出來作為記日數的東西,為什麼不讓每片莢上有日子名稱,帝王看到莢上的字就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呢?隻是知道日子數,不知道日子的名稱,還要再查看日曆然後才能知道,這樣帝王看日子不就更麻煩而不清楚了,蓂莢的生長,怎麼能帶來福呢? 【原文】 52·6夫蓂(1),草之實也,猶豆之有莢也。

    春夏未生,其生必于秋末。

     冬月隆寒,霜雪霣零(2),萬物皆枯,儒者敢謂蓂莢達冬獨不死乎?如與萬物俱生俱死,莢成而以秋末,是則季秋得察莢(3),春夏冬三時不得案也。

    且月十五日生十五莢,于十六日莢落,二十一日六莢落,落莢棄殒(4),不可得數,猶當計未落莢以知日數,是勞心苦意,非善祐也(5)。

     【注釋】 (1)夫蓂:疑當作“蓂莢”。

    因其有莢,故謂草之實,下文則以豆莢相比。

    《廣雅·釋草》:“豆角謂之莢。

    ”《說文》:“莢,草實也。

    ”脫“莢”字,則不當言“草之實”。

     (2)霣(yǔn允):通“隕”。

    墜。

    零:落。

     (3)季秋:秋季最後的一個月。

    深秋。

    得:能夠。

     (4)殒(yǔn允):消亡。

     (5)祐:天助。

     【譯文】 蓂莢,是草的果實,如豆有豆莢一樣。

    春夏季不結豆莢,豆莢的産生必定是在深秋之時。

    冬天非常寒冷,霜墜雪落,萬物都枯萎了,俗儒能說唯獨有蓂莢到冬天不死嗎?如果與萬物同樣生長同樣死亡,莢要在深秋才能長成,這樣就隻能在秋末考察蓂莢,春夏冬三個季節就不能考察了。

    而且十五天生十五片莢,在第十六天開始落莢,第二十一天落六片莢,落下的莢已散棄消亡了,不可能得到它的數目,還需要計算沒有落下的莢才能知道日子的多少。

    這樣勞苦心思,并不是什麼有益的天助。

     【原文】 52·7使莢生于堂上(1),人君坐戶牖間(2),望察莢生以知日數,匪謂善矣(3)。

    今雲夾階而生,生于堂下也。

    王者之堂,墨子稱堯、舜高三尺(4),儒家以為卑下。

    假使之然,高三尺之堂,蓂莢生于階下,王者欲視其莢,不能從戶牖之間見也,須臨堂察之,乃知莢數。

    夫起視堂下之莢,孰與懸曆日于扆坐(5),傍顧辄見之也(6)?天之生瑞,欲以娛王者,須起察乃知日數,是生煩物以累之也。

     【注釋】 (1)堂:殿堂。

     (2)戶:門。

    牖(yǒu有):窗。

     (3)匪:據遞修本應作“豈”。

    豈:差不多。

     (4)墨子:參見2.2注(17)。

    高三尺:指殿堂屋基高出地面三尺。

    “高”上當有“堂”字。

    《藝文類聚》六三、《太平禦覽》百七十六、《初學記》二四引,并作“堂高三尺”。

     (5)曆日:當作“日曆”。

    上文“不須煩擾案日曆以知之也”,《藝文類聚》六三、《太平禦覽》一七六引并作“日曆”,俱其證。

    扆(yǐ椅):門窗之間的屏風。

    《爾雅·釋宮》:“戶牖之間謂之扆。

    ”扆坐:君王的座位(座後有屏風)。

    古代君王的座位設在戶牖之間。

     (6)傍顧:向旁邊一看。

     【譯文】 假使蓂莢生在殿堂上,君王坐在門窗之間,觀察蓂莢的生長情況以此知道日子的多少,這才差不多可以說是有益的了。

    現在說蓂莢沿着台階生長,就是長在殿堂之下了。

    君王的殿堂,墨子說堯、舜的殿堂高出地面三尺,儒家認為這還說得太低了。

    假使殿堂就是這樣吧,高出地面三尺的殿堂,蓂莢長在台階下,君王想看這些蓂莢,是不能夠從門窗之間看到的,必須到堂前才能看見它,才會知道有多少片莢。

    起身去看殿堂下的蓂莢,這和把日曆挂在君王座位附近,君王向旁一看就能見到相比,哪一個更方便些呢?天生祥瑞之物是想以此來使君王快樂,必須起身查看才知道日子多少,這是上天生出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