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應篇第五二

關燈
【題解】 本篇針對古代的瑞應逐一加以考察和駁斥。

    王充在《須頌篇》中說明了這一點:“俗儒好長古短今,言瑞則渥前而薄後,《是應》實而定之。

    ”其主旨是要澄清瑞應的是非,駁斥漢儒虛構或增飾瑞應的厚古薄今之論。

     俗儒崇古,把古代的所謂瑞應吹得神乎其神。

    他們把“五日一風,十日一雨”,“男女異路”,“市無二價”等說成是象征古代太平盛世的瑞應,王充則認為這種說法“溢美過實”。

    至于生來就能指出誰是僞善者的奇草(屈轶),判定誰是罪人的神獸(觟。

    。

    )等,世上根本“無有此物”,是古代統治者利用“人畏怪奇”的心理編造出來“威衆”的神物。

     但王充自己卻不否認瑞應的存在,所以他的批駁是很不徹底的,并沒有擺脫自然天命論的框框。

     【原文】 52·1儒者論太平瑞應(1),皆言氣物卓異,朱草、醴泉、翔鳳、甘露、景星、嘉禾、萐脯、蓂莢、屈轶之屬(2);又言山出車(3),澤出舟(4),男女異路(5),市無二價(6),耕者讓畔(7),行者讓路,頒白不提挈(8),關梁不閉(9),道無虜掠,鳳不鳴條(10),雨不破塊(11),五日一風,十日一雨;其盛茂者(12),緻黃龍、骐驎、鳳皇(13)。

    夫儒者之言,有溢美過實。

    瑞應之物,或有或無。

    夫言鳳皇、骐驎之屬,大瑞較然(14),不得增飾,其小瑞征應,恐多非是。

     【注釋】 (1)瑞應:祥瑞,吉祥的征兆。

     (2)朱草:參見12·3注(7)。

    翔:通“祥”。

    善,好。

    鳳:據《藝文類聚》卷九十八引《論衡》文,應作“風”。

    當據之改。

    景星:指一種亮度不定、形體不定、出沒無常的變星,古人認為它的出現是吉兆。

    醴泉、甘露、嘉禾:參見50·13注(3)。

    萐脯(shàfǔ煞斧):即“萐莆”,傳說是一種能自動扇涼食物的草。

    蓂莢:參見50·13注(6)。

    屈轶(yì義):傳說是一種能自動指出僞善者的草。

    《博物志》稱屈轶,“一名指佞草”。

    以上這些都是古人認為的吉祥之物。

     (3)山出車:傳說在太平盛世,深山裡會出現一種神奇的車子。

    《孝經·援神契》:“德至山陵,則山出根車。

    ”注:“根車,應載養萬物也。

    ” (4)舟:據遞修本應作“馬”,《藝文類聚》九十八引亦作“馬”。

    澤出馬,傳說太平之世水澤裡會出現神馬。

    《孝經·援神契》:“德至山陵,則澤出神馬。

    ” (5)異路:分道而行。

    《王制》:“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車從中央。

    ”(6)市無二價:買賣很公平,沒有讨價還價的現象。

     (7)畔:田界。

     (8)頒:通“斑”。

    頒白:指頭發花白的老年人。

    挈(qiè切):提。

    《家語·好生篇》:“西伯,仁人也。

    其境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

    ” (9)關:關隘,要塞。

    梁:橋梁。

    關梁:泛指水陸交通要道。

    關梁不閉:指不設置關卡限制行人往來。

     (10)條:枝條。

    鳴條:使樹枝發出聲音。

     (11)塊:土塊,泥塊。

    徐整《長曆》“黃帝時,風不鳴條,雨不破塊。

    ” (12)其:指太平瑞應。

    盛:極。

    茂:美。

     (13)黃龍:傳說中的四方神龍的首領。

    《孝經·援神契》:“德至水泉,則黃龍見者,君之象也。

    ”孫氏《瑞應圖》:“黃龍者,四龍之長,四方之正色,神靈之精也。

    ” (14)較:通“皎”。

    明顯。

     【譯文】 俗儒談論太平之時的祥瑞,都說那時的瑞氣和祥物卓越異常,如朱草、醴泉、祥風、甘露、景星、嘉禾、萐莆、蓂莢、屈轶這類瑞物。

    又說山裡出現神車,水澤出現神馬,男女各行其道,集市上沒有兩種價格,耕田的退讓田界,行路的人互相讓道,頭發花白的老人沒有提着東西走路的,關口橋梁不設關卡,路上沒有搶劫的現象,風柔和得不讓樹枝發出聲音,雨水不會沖壞土塊,五天刮一次風,十天下一次雨,瑞應之物極美,出現了黃龍、麒麟、鳳凰。

    俗儒的談論,有些稱美過分超出了實際。

    瑞應之物,也許有也許沒有。

    說鳳凰、麒麟這類瑞物,因為這些是很明顯的大祥瑞,不必誇大修飾,那些小瑞物的征兆,恐怕很多不是事實。

     【原文】 52·2夫風氣雨露,本當和适。

    言其鳳翔甘露(1),鳳不鳴條,雨不破塊,可也;言其五日一風,十日一雨,褒之也(2)。

    風雨雖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數。

    言男女不相幹(3),市價不相欺,可也;言其異路,無二價,褒之也。

    太平之時,豈更為男女各作道哉(4)?不更作道,一路而行,安得異乎?太平之時,無商人則可,如有,必求便利以為業,買物安肯不求賤?賣貨安肯不求貴?有求貴賤之心,必有二價之語。

    此皆有其事,而褒增過其實也。

    若夫萐脯、蓂莢、屈轶之屬,殆無其物。

    何以驗之?說以實者,太平無有此物。

     【注釋】 (1)鳳翔甘露:據《藝文類聚》卷九十八引《論衡》文應作“風翔露甘”。

     (2)褒(bāo包):誇張。

     (3)幹:侵,犯。

     (4)更:另外。

     【譯文】 風氣雨露,本來應當調和适時。

    說那些柔風祥瑞露水甘甜,柔風不會讓樹枝出聲,雨水不會沖壞土塊,是可以的;說它五天一次風,十天一場雨,就誇張了。

    風雨即使适時而來,也不能完全按五天、十天這樣的數字規定。

    說男女互不相犯,市價不互相欺騙,是可以的;說它男女分道而行,集市沒有兩種價格,就誇張了。

    太平之時,難道會另外給男女各修一條路嗎?不另外修路,男女在一條路上行走,怎麼能夠異路呢?太平之時,沒有商人則罷,如果有,必然會把賺錢圖利作為經商的目的,買東西怎麼肯不求買便宜的呢?賣東西怎麼肯不賣高價錢呢?有求賣貴買賤的心思,必然就有讨價還價的話語。

    這都是有過的事實,而俗儒誇大得超過實際了。

    如萐莆、蓂莢,屈轶這類東西,大概是沒有的。

    用什麼來證明呢?可以用實際情況來說明,太平之時并不存在這些東西。

     【原文】 52·3儒者言萐脯生于庖廚者(1),言廚中自生肉脯(2),薄如萐形(3),搖鼓生風(4),寒涼食物,使之不臭(5)。

    夫太平之氣雖和,不能使廚生肉萐,以為寒涼。

    若能如此,則能使五谷自生,不須人為之也。

    能使廚自生肉萐,何不使飯自蒸于甑(6),火自燃于竈乎?凡生萐者,欲以風吹食物也,何不使食物自不臭?何必生萐以風之乎(7)?廚中能自生萐,則冰室何事而複伐冰以寒物乎(8)? 【注釋】 (1)庖(Páo袍)廚:廚房。

     (2)肉脯:即萐莆。

     (3)萐:扇子。

     (4)鼓:動。

     (5)臭:腐爛變味。

     (6)甑(èng贈):古代蒸飯用的陶器。

     (7)風(fèng鳳):用如動詞,吹。

     (8)冰室:貯藏和供應宮廷用冰的冰窖。

    伐:采。

     【譯文】 俗儒說萐莆生長在廚房中,是說廚房中自己長出了萐莆,薄得像扇子一樣,搖動産生風,讓食物冷卻,使它不腐爛變味。

    太平之氣即使諧和,也不能使廚房裡長出萐莆,并用它來讓食物冷卻。

    如果能夠這樣的話,那麼就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