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瑞篇第五一

關燈
【題解】 本篇主要論述鳳凰、骐驎等符瑞是如何産生的。

    其大旨是要确定符瑞的含意以及它與聖人之間的關系。

     漢代俗儒認為符瑞是“天使之所為”,把作為符瑞的動物說成是有知的,能自覺執行上天賦予的使命,“中國有道則來,無道則隐”。

    王充則認為,符瑞是“和氣”所産生的,是自然存在的“常有之物”,它們具體象征什麼,完全在于人的解釋。

    符瑞與人間吉事相遇,是因為它們同時存在,又正巧碰到一起,并非是上天有意安排的。

    王充肯定符瑞是存在的,并認為符瑞是一種具有道德屬性的東西,“仁聖之物至,天下将為仁聖之行”,符瑞和聖人相遇,“猶吉命之人逢吉祥”。

    這些觀點互相矛盾,使他又陷入了困境中。

     【原文】 51·1儒者說鳳皇、骐驎為聖王來,以為鳳皇、骐驎仁聖禽也(1)。

    思慮深,避害遠,中國有道則來(2),無道則隐。

    稱鳳皇、骐驎之仁知者(3),欲以褒聖人也(4)。

    非聖人之德,不能緻鳳皇、骐驎,此言妄也。

    夫鳳皇、骐驎聖,聖人亦聖。

    聖人恓恓憂世(5),鳳皇、骐驎亦宜率教(6)。

    聖人遊于世間,鳳皇、骐驎亦宜與鳥獸會,何故遠去中國,處于邊外?豈聖人濁(7),鳳皇、骐驎清哉?何其聖德俱而操不同也? 【注釋】 (1)仁聖:《大雅·卷阿》毛傳:“鳳皇,靈鳥,仁瑞也。

    ”《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

    ”《說文》同。

    禽:古文中,禽、獸通言不加區别。

     (2)中國:參見16·11注(3)。

    有道則來:《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非中國之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

    ”《楚辭·惜誓》王注:“麒麟,仁智之獸,遠見避害,常藏不見,不聖德之君,乃肯來出。

    ” (3)知(hì智):通“智”。

     (4)褒(bāo包):頌揚。

     (5)恓恓(xī西):同“栖栖”,形容不安定的樣子。

    這裡指東奔西走,日夜操勞。

     (6)率:遵循,順從。

    率教:遵循聖人的教化,按聖人的樣子去做。

     (7)濁:混濁。

    這裡指道德不清高。

     【譯文】 俗儒說鳳凰、麒麟是為聖人而出現的,認為鳳凰、麒麟是仁聖的禽獸。

     它們思慮深遠,遠避禍害,中國政治清明就出現,政治昏暗就隐藏不出。

    稱頌鳳凰、麒麟如此仁智,是想用它們來頌揚聖人。

    因為不具備聖人的道德,就不能招來鳳凰、麒麟,這種說法是荒謬的。

    鳳凰、麒麟仁聖,聖人也仁聖。

    聖人忙碌不安為天下操心,鳳凰、麒麟也應當遵循聖人的教化去做。

    聖人在人世間來往,鳳凰、麒麟也應當與鳥獸聚集在一起。

    為什麼要遠遠離開中國,處在邊遠地區呢?難道是聖人的道德不高尚,鳳凰、麒麟的道德清高嗎?為什麼它們的品德如此相同而行為卻又如此不同呢? 【原文】 51·2如以聖人者當隐乎(1),十二聖宜隐(2);如以聖者當見(3),鳳、驎亦宜見。

    如以仁聖之禽,思慮深,避害遠,則文王拘于羑裡(4),孔子厄于陳、蔡(5),非也。

    文王、孔子,仁聖之人,憂世憫民,不圖利害,故其有仁聖之知,遭拘厄之患。

    凡人操行,能修身正節,不能禁人加非于己。

    案人操行,莫能過聖人,聖人不能自免于厄,而鳳、驎獨能自全于世,是鳥獸之操賢于聖人也。

     【注釋】 (1)乎:在此表停頓語氣。

     (2)十二聖:參見15·6注(2)。

     (3)見(xiàn現):同“現”。

    出現。

    下句“見”字同此。

     (4)羑(yǒu有)裡:參見2·4注(11)。

     (5)厄(è餓):困窮,遭難。

    厄于陳、蔡:參見1.3注(2)“絕糧陳蔡”條。

     【譯文】 如果認為聖人應當隐藏,那麼十二聖就應當隐藏起來;如果認為聖人應當出現,那麼鳳凰、麒麟也就應當出現。

    如果認為它們是仁聖的禽獸,思慮深遠,應該遠避禍害,那麼周文王被拘禁在羑裡,孔子在陳國、蔡國間遭難,就不對了。

    周文王和孔子,都是仁聖的人,操心天下愛惜百姓,不計較個人得失,所以他們具有仁聖的才智,才遭受拘禁困窮的禍患。

    凡個人進行修養,能夠修養身心端正節操,卻不能夠阻止别人把非議加在自己的頭上。

    考察人的道德行為,誰也超不過聖人,聖人都不能使自己免受災難,而鳳凰、麒麟偏偏能自我保全在世上,這樣說來,鳥獸的操行比聖人的還要好了。

     【原文】 51·3且鳥獸之知,不與人通,何以能知國有道與無道也?人同性類,好惡均等,尚不相知,鳥獸與人異性,何能知之?人不能知鳥獸,鳥獸亦不能知人,兩不能相知,鳥獸為愚于人,何以反能知之?儒者鹹稱鳳皇之德(1),欲以表明王之治,反令人有不及鳥獸,論事過情,使實不著。

    且鳳、驎豈獨為聖王至哉?孝宣皇帝之時,鳳皇五至,骐驎一至,神雀、黃龍、甘露、醴泉,莫不畢見,故有五鳳、神雀、甘露、黃龍之紀(2)。

    使鳳、驎審為聖王見,則孝宣皇帝聖人也;如孝宣帝非聖,則鳳、驎為賢來也。

    為賢來,則儒者稱鳳皇、骐驎,失其實也。

    鳳皇、骐驎為堯、舜來,亦為宣帝來矣。

    夫如是,為聖且賢也(3)。

    儒者說聖太隆(4),則論鳳、驎亦過其實。

     【注釋】 (1)鹹:都。

     (2)五鳳、神雀、甘露、黃龍:都是漢宣帝劉詢的年号。

    按:神雀,應為神爵。

    順序應是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年限是前61~前49年。

    《文選·兩都賦序》:“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為年紀。

    ”紀:紀年,年号。

     (3)按句例,“且”字下當有“為”字。

     (4)隆:過分。

     【譯文】 鳥獸的思想,不與人相通,憑什麼能知道中國政治的好壞呢?人與人的禀性和種類是相同的,好惡也是相等的,尚且不能相互了解,鳥獸與人的禀性不同,怎麼能夠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