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瑞篇第五一
關燈
小
中
大
呢?人不能了解鳥獸,鳥獸也不能了解人,兩方面互相不了解,鳥獸比人愚蠢,為什麼反而能夠了解人呢?俗儒都稱贊鳳凰的品德,想用它來表彰聖王的統治,反而使人有聖王不及鳥獸的感覺,論事超過實情,反而使實情不明顯了。
而且鳳凰、麒麟難道是單為聖王才出現的嗎?孝宣皇帝的時候,鳳凰五次出現,麒麟一次出現,神雀、黃龍、甘露、醴泉,全都出現過,所以才有五鳳、神雀、甘露、黃龍這些年号。
假如鳳凰、麒麟确實是為了聖王而出現的,那麼孝宣皇帝也是聖人了;如果孝宣皇帝不是聖人,那麼鳳凰、麒麟是為賢人而出現的了。
鳳、麟為賢人而出現,那麼俗儒稱贊鳳凰、麒麟,就失去它的實際意義了。
鳳凰、麒麟為堯、舜而出現,同樣也為孝宣皇帝而出現。
如此說來,鳳凰、麒麟既為聖王出現也為賢人而出現。
俗儒頌揚聖人太過分,而稱贊鳳凰、麒麟也言過其實了。
【原文】 51·4《春秋》曰:“西狩獲死驎(1),人以示孔子。
孔子曰:‘孰為來哉(2)!孰為來哉!’反袂拭面(3),泣涕沾襟(4)。
”儒者說之(5),以為天以驎命孔子,孔子不王之聖也。
夫驎為聖王來,孔子自以不王,而時王、魯君無感驎之德(6),怪其來而不知所為,故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知其不為治平而至,為己道窮而來,望絕心感,故涕泣沾襟。
以孔子言“孰為來哉”,知驎為聖王來也。
【注釋】 (1)西:魯國西部。
狩(shòu受):狩獵。
獲死驎:參見50·1注(2)。
臧氏《經義雜記》十六曰,今三傳本無“死”字。
(2)孰(shú熟):誰。
(3)袂(mèi妹):衣袖。
拭(shì士):擦。
(4)引文參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泣涕沾襟”作“涕沾袍”。
(5)說:解釋。
(6)時王:指東周君王。
魯君:指魯哀公。
【譯文】 《春秋》上說:“有人在魯國西部打獵,獲得一頭死麒麟,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它為誰而來啊!它為誰而來啊!’把袖口翻過來擦臉,淚水打濕了衣襟。
”俗儒解釋這件事,認為是上天用麒麟來授命于孔子,因為孔子是沒有當君王的聖人。
麒麟是為聖王出現的,孔子因為自己不是君王,而當時的周王和魯君又都沒有能感召麒麟的德行,對麒麟的出現感到奇怪而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所以就說“它為誰而來啊!它為誰而來啊!”孔子知道它不是為政治賢明而出現,是為自己到了窮途末路而出現,希望破滅内心傷感,因此淚水打濕了衣襟。
從孔子說“它為誰而來啊”這句話,可知麒麟是為聖王而出現的。
【原文】 51·5曰(1):前孔子之時,世儒已傳此說。
孔子聞此說而希見其物也,見驎之至,怪所為來。
實者,驎至無所為來,常有之物也。
行邁魯澤之中(2),而魯國見其物遭獲之也。
孔子見驎之獲,獲而又死,則自比于驎,自謂道絕不複行,将為小人所徯獲也(3)。
故孔子見驎而自泣者,據其見得而死也,非據其本所為來也。
然則驎之至也,自與獸會聚也;其死,人殺之也。
使驎有知,為聖王來,時無聖王,何為來乎?思慮深,避害遠,何故為魯所獲殺乎?夫以時無聖王而驎至,知不為聖王來也;為魯所獲殺,知其避害不能遠也。
聖獸不能自免于難,聖人亦不能自免于禍。
禍難之事,聖者所不能避,而雲鳳、驎思慮深,避害遠,妄也。
【注釋】 (1)曰:這裡指王充說。
(2)邁:經過。
(3)徯(xì細):通“系”。
用繩子捆綁。
【譯文】 我說:在孔子以前,俗儒已經流傳着關于麒麟是為聖王而出現的這種說法了,孔子聽見了這種傳說而又很少見到這種動物,所以見到麒麟出現,就奇怪它為什麼到來。
實際上,麒麟出現是沒有任何目的的,它也是一種常見的動物。
它行經魯國的草澤之中,魯國人見到這種動物,碰上就捕獲住它了。
孔子看見麒麟被捕捉,捉到後又死了,就以麒麟自比,自認為治世的主張到了窮途末路不能再繼續施行,将會被小人所拘禁了。
所以孔子見到麒麟而自己哭起來,是由于見到麒麟被捉住并且死了,并不是根據它原本是為什麼來而哭的。
然而麒麟的出現,是它自己與獸類相聚會;它的死,是人殺了它。
假如麒麟有神智,是為聖王而出現,當時并沒有聖王,它為什麼出現呢?它能思慮深邃,遠避禍害,為什麼會被魯國人捕獲而殺死呢?從當時沒有聖王而麒麟出現來看,可知麒麟不是為聖王而出現的;從它被魯國人捕獲殺死來看,可知它并不能遠遠地避開禍害。
聖獸不能自免于災難,聖人也就不能自免于禍患。
禍患災難的事件,聖者不能避開,而說鳳凰、麒麟能思慮深邃,遠避禍害,太荒誕了。
【原文】 51·6且鳳、驎非生外國也(1),中國有聖王乃來至也。
生于中國,長于山林之間,性廉見希,人不得害也,則謂之思慮深,避害遠矣。
生與聖王同時,行與治平相遇,世間謂之聖王之瑞,為聖來矣。
剝巢破卵(2),鳳皇為之不翔;焚林而畋(3),漉池而漁(4),龜、龍為之不遊。
鳳皇,龜、龍之類也,皆生中國,與人相近。
巢剝卵破,屏竄不翔(5);林焚池漉,伏匿不遊。
無遠去之文,何以知其在外國也? 【注釋】 (1)外國:泛指邊遠地區。
(2)剝(pū撲):通“撲”。
擊。
(3)畋(tián田):打獵。
(4)漉(lù鹿):使水幹涸。
漉池:把池水放幹。
漁:捕魚。
(5)屏(bǐng丙):隐。
竄:匿。
屏竄:躲避。
【譯文】 而且鳳凰、麒麟并不是産生在邊遠地區,中原有了聖王才來出現的。
它們生于中原,長于山林之中,性情清高很少出現,人們不能夠傷害它們,就說它們思慮深遠,能遠避禍害了。
它們與聖王同時産生
而且鳳凰、麒麟難道是單為聖王才出現的嗎?孝宣皇帝的時候,鳳凰五次出現,麒麟一次出現,神雀、黃龍、甘露、醴泉,全都出現過,所以才有五鳳、神雀、甘露、黃龍這些年号。
假如鳳凰、麒麟确實是為了聖王而出現的,那麼孝宣皇帝也是聖人了;如果孝宣皇帝不是聖人,那麼鳳凰、麒麟是為賢人而出現的了。
鳳、麟為賢人而出現,那麼俗儒稱贊鳳凰、麒麟,就失去它的實際意義了。
鳳凰、麒麟為堯、舜而出現,同樣也為孝宣皇帝而出現。
如此說來,鳳凰、麒麟既為聖王出現也為賢人而出現。
俗儒頌揚聖人太過分,而稱贊鳳凰、麒麟也言過其實了。
【原文】 51·4《春秋》曰:“西狩獲死驎(1),人以示孔子。
孔子曰:‘孰為來哉(2)!孰為來哉!’反袂拭面(3),泣涕沾襟(4)。
”儒者說之(5),以為天以驎命孔子,孔子不王之聖也。
夫驎為聖王來,孔子自以不王,而時王、魯君無感驎之德(6),怪其來而不知所為,故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知其不為治平而至,為己道窮而來,望絕心感,故涕泣沾襟。
以孔子言“孰為來哉”,知驎為聖王來也。
【注釋】 (1)西:魯國西部。
狩(shòu受):狩獵。
獲死驎:參見50·1注(2)。
臧氏《經義雜記》十六曰,今三傳本無“死”字。
(2)孰(shú熟):誰。
(3)袂(mèi妹):衣袖。
拭(shì士):擦。
(4)引文參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
“泣涕沾襟”作“涕沾袍”。
(5)說:解釋。
(6)時王:指東周君王。
魯君:指魯哀公。
【譯文】 《春秋》上說:“有人在魯國西部打獵,獲得一頭死麒麟,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它為誰而來啊!它為誰而來啊!’把袖口翻過來擦臉,淚水打濕了衣襟。
”俗儒解釋這件事,認為是上天用麒麟來授命于孔子,因為孔子是沒有當君王的聖人。
麒麟是為聖王出現的,孔子因為自己不是君王,而當時的周王和魯君又都沒有能感召麒麟的德行,對麒麟的出現感到奇怪而不知道它為什麼會出現,所以就說“它為誰而來啊!它為誰而來啊!”孔子知道它不是為政治賢明而出現,是為自己到了窮途末路而出現,希望破滅内心傷感,因此淚水打濕了衣襟。
從孔子說“它為誰而來啊”這句話,可知麒麟是為聖王而出現的。
【原文】 51·5曰(1):前孔子之時,世儒已傳此說。
孔子聞此說而希見其物也,見驎之至,怪所為來。
實者,驎至無所為來,常有之物也。
行邁魯澤之中(2),而魯國見其物遭獲之也。
孔子見驎之獲,獲而又死,則自比于驎,自謂道絕不複行,将為小人所徯獲也(3)。
故孔子見驎而自泣者,據其見得而死也,非據其本所為來也。
然則驎之至也,自與獸會聚也;其死,人殺之也。
使驎有知,為聖王來,時無聖王,何為來乎?思慮深,避害遠,何故為魯所獲殺乎?夫以時無聖王而驎至,知不為聖王來也;為魯所獲殺,知其避害不能遠也。
聖獸不能自免于難,聖人亦不能自免于禍。
禍難之事,聖者所不能避,而雲鳳、驎思慮深,避害遠,妄也。
【注釋】 (1)曰:這裡指王充說。
(2)邁:經過。
(3)徯(xì細):通“系”。
用繩子捆綁。
【譯文】 我說:在孔子以前,俗儒已經流傳着關于麒麟是為聖王而出現的這種說法了,孔子聽見了這種傳說而又很少見到這種動物,所以見到麒麟出現,就奇怪它為什麼到來。
實際上,麒麟出現是沒有任何目的的,它也是一種常見的動物。
它行經魯國的草澤之中,魯國人見到這種動物,碰上就捕獲住它了。
孔子看見麒麟被捕捉,捉到後又死了,就以麒麟自比,自認為治世的主張到了窮途末路不能再繼續施行,将會被小人所拘禁了。
所以孔子見到麒麟而自己哭起來,是由于見到麒麟被捉住并且死了,并不是根據它原本是為什麼來而哭的。
然而麒麟的出現,是它自己與獸類相聚會;它的死,是人殺了它。
假如麒麟有神智,是為聖王而出現,當時并沒有聖王,它為什麼出現呢?它能思慮深邃,遠避禍害,為什麼會被魯國人捕獲而殺死呢?從當時沒有聖王而麒麟出現來看,可知麒麟不是為聖王而出現的;從它被魯國人捕獲殺死來看,可知它并不能遠遠地避開禍害。
聖獸不能自免于災難,聖人也就不能自免于禍患。
禍患災難的事件,聖者不能避開,而說鳳凰、麒麟能思慮深邃,遠避禍害,太荒誕了。
【原文】 51·6且鳳、驎非生外國也(1),中國有聖王乃來至也。
生于中國,長于山林之間,性廉見希,人不得害也,則謂之思慮深,避害遠矣。
生與聖王同時,行與治平相遇,世間謂之聖王之瑞,為聖來矣。
剝巢破卵(2),鳳皇為之不翔;焚林而畋(3),漉池而漁(4),龜、龍為之不遊。
鳳皇,龜、龍之類也,皆生中國,與人相近。
巢剝卵破,屏竄不翔(5);林焚池漉,伏匿不遊。
無遠去之文,何以知其在外國也? 【注釋】 (1)外國:泛指邊遠地區。
(2)剝(pū撲):通“撲”。
擊。
(3)畋(tián田):打獵。
(4)漉(lù鹿):使水幹涸。
漉池:把池水放幹。
漁:捕魚。
(5)屏(bǐng丙):隐。
竄:匿。
屏竄:躲避。
【譯文】 而且鳳凰、麒麟并不是産生在邊遠地區,中原有了聖王才來出現的。
它們生于中原,長于山林之中,性情清高很少出現,人們不能夠傷害它們,就說它們思慮深遠,能遠避禍害了。
它們與聖王同時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