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瑞篇第五十

關燈
【題解】 本篇講述的是識别鳳凰、麒麟等符瑞的有關問題。

    王充在本書《須頌篇》中說明了他寫本篇的原因:“古今聖王不絕,則其符瑞亦宜累屬。

    符瑞之出,不同于前,或時已有,世無以知,故有《講瑞》。

    ” 漢代俗儒唯古是崇,認為按照儒家經書上的記載,就可以識别瑞物。

    他們鼓吹“鳳凰骐驎,生有種類,若龜、龍有種類”的“血統論”。

    王充反對這種觀點,他指出,作為符瑞來講,鳳凰、麒麟是鳥獸中的“聖者”,古代聖人的骨相就不相同,而與聖人骨相相同的卻有壞人(“虞舜重瞳,王莽亦重瞳”),因此按照一個模式來套是不行的。

    所以“馬有千裡,不必骐驎之駒;鳥有仁聖,不必鳳皇之雛。

    ” 同樣,王充又認為符瑞和災變是由陰陽之氣随着政治的好壞而形成的一種征兆,判斷一個有奇異特征的東西是否符瑞,關鍵是看“政治之得失,主之明暗”。

     【原文】 50·1儒者之論,自說見鳳皇、骐驎而知之(1)。

    何則?案鳳皇、骐驎之象。

    又《春秋》獲麟文曰(2):“有麏而角(3)。

    ”麏而角者,則是骐驎矣。

    其見鳥而象鳳皇者,則鳳皇矣。

    黃帝、堯、舜、周之盛時,皆至鳳皇。

    孝宣帝之時(4),鳳皇集于上林(5),後又于長樂之宮東門樹上(6),高五尺,文章五色(7)。

    周獲麟(8),麟以獐而角。

    武帝之麟(9),亦如獐而角。

    如有大鳥,文章五色,獸狀如獐,首戴一角,考以圖象,驗之古今,則鳳、麟可得審也(10)。

    夫鳳皇,鳥之聖者也;骐驎,獸之聖者也;五帝、三王、臯陶、孔子(11),人之聖也。

    十二聖相各不同(12),而欲以獐戴角則謂之骐驎,相與鳳皇象合者謂之鳳皇,如何? 【注釋】 (1)鳳皇:同“鳳凰”。

    參見28·31注(1)。

    骐驎:即麒麟。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

    其狀如鹿,獨角,全身生鱗甲,牛尾,多作吉祥的象征。

    中國古代将“麟鳳龜龍”稱為“四靈”。

     (2)《春秋》:這裡指《春秋公羊傳》。

    獲麟文:據《春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記載,公元前481年,在魯國西部捕獲一頭野獸,形狀似獐有角。

    孔子認為這就是“麟”。

     (3)麏(jūn軍):即“獐”。

    一種似鹿但形體稍小無角的野獸。

     (4)孝宣帝:參見11·5注(7)。

     (5)上林:指上林苑,在今陝西西安市西至戶具、周至一帶。

    是秦及西漢時期專供皇帝遊獵的園林。

     (6)長樂之宮:即長樂宮,西漢都城長安的主要宮殿。

    在今西安市西北郊漢長安故城東南隅。

    《三輔黃圖》:“長樂宮,本秦之興樂宮也。

    ” (7)文章:花紋。

    以上事參見《漢書·宣帝紀》。

     (8)周獲麟:指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獲麟。

    因為當時是春秋時期,名義上各國還尊東周君王為“天子”,所以稱“周獲麟”。

     (9)武帝:即漢武帝劉徹。

    參見18·5注(1)。

    武帝之麟:據《史記·封禅書》記載,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曾捕獲一頭麟。

     (10)審:識别。

     (11)五帝:參見1·4注(12)。

    三王:指夏、商、周三朝的帝王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

    臯陶:參見1·3注(7)。

     (12)十二聖:參見15·6注(2)。

    相:相貌,骨相。

     【譯文】 俗儒們談論,自稱看見鳳凰、麒麟就能認識。

    為什麼認識呢?靠考察鳳凰、麒麟的形狀來認識。

    又有《春秋》上記載捕獲麒麟的文章說:“形狀似獐,但是長着角。

    ”像獐而又長角,那麼就是麒麟了。

    他們看見鳥的形狀像鳳凰,那隻鳥便是鳳凰了。

    黃帝、堯、舜、周朝的興盛之時,都曾招來過鳳凰。

    漢宣帝時,鳳凰停落在上林苑中,後來又停落在長樂宮東門的樹上,鳳凰身高五尺,花紋有五種色彩。

    東周時捕獲一頭麟,麟的形狀似獐但長有角。

    漢武帝時捕獲一頭麟,也像獐而長有角。

    如果有一隻大鳥,身上花紋有五種色彩,有一種野獸形狀像獐,頭上長有一隻角,按照畫上的鳳凰、麒麟的樣子來考察,根據古今的曆史記載來驗證,那麼鳳凰和麒麟是可以識别的。

    鳳凰是鳥中的聖者,麒麟是獸中的聖者,五帝、三王、臯陶、孔子,是人中的聖者。

    十二聖的骨相各不相同,而想把形狀似獐而長角的稱之為麒麟,鳥的長相與鳳凰的樣子相符合的稱之為鳳凰,這怎麼行呢? 【原文】 50·2夫聖鳥魯毛色不同,猶十二聖骨體不均也。

    戴角之相,猶戴午也(1)。

    颛顼戴午(2),堯舜必未然(3)。

    今魯所獲麟戴角,即後所見麟未必戴角也。

    如用魯所獲麟求知世間之麟,則必不能知也。

    何則?毛羽骨角不合同也。

    假令不同(4),或時似類,未必真是。

    虞舜重瞳(5),王莽亦重瞳(6);晉文骈脅(7),張儀亦骈脅(8)。

    如以骨體毛色比,則王莽,虞舜;而張儀,晉文也。

    有若在魯(9),最似孔子。

    孔子死,弟子共坐有若,問以道事(10),有若不能對者,何也?體狀似類,實性非也。

    今五色之鳥,一角之獸,或時似類鳳皇、骐驎,其實非真,而說者欲以骨體毛色定鳳皇、骐驎,誤矣!是故顔淵庶幾(11),不似孔子;有若恒庸(12),反類聖人。

    由是言之,或時真鳳皇、骐驎,骨體不似;恒庸鳥獸,毛色類真。

    知之如何? 【注釋】 (1)戴午:參見11·2注(2)。

     (2)颛顼:參見11·2注(2)。

     (3)必未:據遞修本應作“未必”,當據改。

     (4)假令:即使。

    不同:據文意當作“合同”,涉上文誤。

     (5)重瞳:指每隻眼睛有兩個瞳人。

    虞舜重瞳:《史記·項羽紀贊》:“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

    ” (6)王莽:參見9·15注(15)。

     (7)晉文:參見5·4注(1)。

    骈(pián偏陽平)脅:指肋骨連成一片。

     (8)張儀:參見11·3注(6)。

     (9)有若:參見47·4注(17)。

     (10)道:指“先王之道”。

    事:此指具體的禮儀制度。

     (11)顔淵:參見2·2注(18)。

    庶幾:差不多。

     (12)恒庸:平常,一般。

     【譯文】 神聖的鳥魯的毛色不相同,好比十二聖人的骨相形體不相同一樣。

    頭上長角的形象,就同面額高滿的形象一樣。

    颛顼面額高滿,堯、舜不一定也是這樣。

    現在魯國捕獲的麟頭上長角,那麼以後見到的麟頭上不一定長角。

    如果依照魯國捕獲的麟的形狀去識别世間上的麟,那是肯定不能誤别的。

    為什麼呢?因為鳳凰、麒麟的毛羽骨角是個個都不同的。

    即使毛羽骨角相同,也許有類似的,下一定真的是這種東西。

    虞舜有雙瞳人,王莽也有雙瞳人;晉文公的肋骨連成一片,張儀的肋骨也連成一片。

    如果因為骨體毛色相同就是同類人,那麼王莽就應該是虞舜那樣的聖人了;而張儀也就應該是晉文公那樣的霸主了。

    在魯國的有若,相貌最像孔子。

    孔子死後,弟子們一起推有若坐在孔子的座位上,向他請教先王之道及禮儀,有若不能問答,是什麼原因呢?體形相貌與孔子相似,而實際上禀性和孔子并不相同。

    現在有五色羽毛的大鳥,長有一角的野獸,也許與鳳凰、麒麟形狀相似,其實并不是真的,而談論者想根據骨體毛色相似來認定是鳳凰和麒麟,這就錯了!所以顔淵的道德學問與孔子差不多,但相貌卻不像孔子;有若很平庸,相貌反而像孔聖人。

    因此說來,也許真的鳳凰、麒麟,它們的骨體并不與想象的相似,而一般的鳥獸,毛色反而像真的鳳凰、麒麟一樣。

    用那些儒者的辦法怎麼能識别它們呢? 【原文】 50·3儒者自謂見鳳皇、骐驎辄而知之(1),則是自謂見聖人辄而知之也。

    臯陶馬口(2),孔子反宇(3),設後辄有知而絕殊(4),馬口、反宇,尚未可謂聖。

    何則?十二聖相不同,前聖之相,難以照後聖也(5)。

    骨法不同,姓名不等,身形殊狀,生出異土,雖複有聖,何如知之?桓君山謂楊子雲曰(6):“如後世複有聖人,徒知其才能之勝己,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

    ”子雲曰:“誠然。

    ”夫聖人難知,知能之美若桓、楊者(7),尚複不能知,世儒懷庸庸之知,赍無異之議(8),見聖不能知,可保必也。

     【注釋】 (1)而(néng能):通“能”。

     (2)馬口:形容嘴巴像馬嘴。

     (3)宇:屋檐。

    反宇:形容頭頂凹周圍高,像翻過來的屋頂。

     (4)後:遞修本作“使”,當據之改。

    “辄”字涉上文衍。

    知(hì智):通“智”。

     (5)照:比照,鑒定。

     (6)桓君山:桓譚。

    參見39·1注(15)。

    楊子雲:即楊雄。

    參見3·4注(16)。

     (7)知能:智慧才能。

     (8)赉(jī機):持,抱着。

     【譯文】 俗儒自稱見到鳳凰、麒麟就能認得,那就是自稱見到聖人就能認得。

    臯陶生一張馬嘴,孔子頭頂凹陷,假如就是出現了智慧超群,并且口像馬口,頭像“反宇”的人,也還不能稱他們為聖人。

    為什麼呢?十二個聖人的形相不相同,前代聖人的形相,難以比照後代聖人的形相。

    骨相不同,姓名不同,身形各有形狀,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即使再有聖人出現,怎麼識别呢?桓君山對楊子雲說:“如果後世再有聖人出現,人們隻知他的才能超過了自己,但大多不能确定他究竟是不是聖人。

    ”楊子雲說:“的确如此。

    ”聖人難以識别,像桓君山、楊子雲這樣智慧才能很高的人,尚且不能識别,世儒僅有平凡的才智,死抱住聖人骨相沒有差别這種見解,見了聖人不能識别,可以保證必然是這樣。

     【原文】 50·4夫不能知聖,則不能知鳳皇與骐驎。

    世人名鳳皇、骐驎,何用自謂能之乎(1)?夫上世之名鳳皇、骐驎,聞其鳥魯之奇者耳。

    毛角有奇,又不妄翔苟遊(2),與鳥獸争飽,則謂之鳳皇、骐驎矣。

    世人之知聖,亦猶此也。

    聞聖人人之奇者,身有奇骨,知能博達,則謂之聖矣。

    及其知之,非卒見暫聞而辄名之為聖也(3)。

    與之偃伏(4),從文受學(5),然後知之。

    何以明之?子貢事孔子,一年,自謂過孔子;二年,自謂與孔子同;三年,自知不及孔子。

    當一年、二年之時,未知孔子聖也,三年之後,然乃知之。

    以子貢知孔子,三年乃定,世儒無子貢之才,其見聖人,不從之學,任倉卒之視(6),無三年之接,自謂知聖,誤矣! 【注釋】 (1)據文意“能”下脫“知”字,補之則語意方足。

     (2)不妄翔苟遊:《說苑·辨物篇》:“麒麟,含仁懷義,音中律呂,行步中規,折旋中矩,擇土而踐,位平然後處,不群居,不旅行。

    ” (3)卒(cù猝):同“猝”。

    倉猝。

    暫:匆忙。

    “而辄”當作“辄而”。

     (4)偃(yǎn演):仰。

    伏:伏卧。

    偃伏:俯仰。

    這裡指生活在一起。

     (5)文:當作“之”。

    下文雲:“不從之學”,與此相應。

    本書“人”、“之”二字每以形近互訛。

     (6)任:憑借。

    倉卒(cù猝):同“倉猝”。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