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瑞篇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文】
不能認識聖人,就不能認識鳳凰與麒麟。
世人稱某些動物為鳳凰和麒麟,根據什麼而自以為能認識它們呢?古人稱它們為“鳳凰”、“麒麟”,隻是聽說它們是鳥獸中珍奇的東西罷了。
它們的毛和角都有奇異之處,又不胡亂飛翔随便走動,又不與一般鳥獸争吃食物,就稱它們為鳳凰、麒麟了。
世人認識聖人,也是如此。
聽說聖人是人中出奇的人,身上長有奇特的骨頭,智慧才能廣博通達,就稱他為聖人了。
待他們去識别聖人的時候,并不是倉猝見一面,或匆匆忙忙地聽到一句半句話,就把他稱做“聖人”的。
與聖人生活在一起,跟他學習,然後才知道他是不是聖人。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子貢侍奉孔子,一年,自稱超過了孔子;兩年,自認與孔子相同;三年,自己知道不及孔子。
當子貢侍奉孔子一兩年時,不知道孔子是聖人,三年之後,這才知道他是位聖人。
從子貢知道孔子是聖人,三年才能确定這件事上看,俗儒沒有子貢的才能,他們見到聖人,不跟他學習,憑倉猝之間的觀察,又沒有三年的接觸,自稱知道了聖人,是完全錯了! 【原文】 50·5少正卯在魯(1),與孔子并(2)。
孔子之門,三盈三虛(3),唯顔淵不去,顔淵獨知孔子聖也。
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又不能知少正卯(4),門人皆惑。
子貢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5)。
子為政(6),何以先之(7)?”孔子曰:“賜退(8)。
非爾所及(9)。
”夫才能知佞若子貢(10),尚不能知聖,世儒見聖,自謂能知之,妄也! 【注釋】 (1)少(shào)正卯:(?~前498),春秋時魯國人。
少正氏,名卯。
一說少正乃官名。
《淮南子·汜論訓》注:“少正,官。
卯,其名也。
魯之谄人。
”傳說他與孔子同時在魯聚衆講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孔子任魯國司寇,“三月而誅少正卯”。
(2)并:齊名。
(3)盈:滿。
虛:空。
三:表示多次,非實數。
(4)“卯”下脫“之佞”二字。
《劉子·心隐》:“非唯不知仲尼之聖,亦不知少正卯之佞。
”可證。
(5)聞人:有名望的人。
(6)據文意,“子”上脫“夫”字,子貢稱其師,不得直言“子”。
子為政:指孔子在魯國任司寇。
(7)據《荀子·宥生篇》、《說苑·指武篇》、《尹文子·聖人篇》、《劉子·心隐》,“之”字前并有“誅”字,當據補。
(8)賜:指子貢。
參見1·5注(8)。
(9)及:達到,這裡指懂得。
(10)才能知佞:疑當作“才能之美”。
“知”、“之”聲誤。
“佞”俗作“佞”,“美”形訛為“妾”,再誤為“侫”。
上文“知能之美若桓、楊者,尚複不能知”,是其證。
【譯文】 少正卯在魯國,與孔子齊名。
孔子的門徒幾次滿堂,幾次跑光。
隻有顔淵不離開孔子,惟獨顔淵知道孔子是位聖人。
弟子們離開孔子歸附少正卯,說明他們不僅不能識别孔子是聖人,同時也不能識别少正卯的邪佞,弟子們都胡塗了。
子貢說:“少正卯,是魯國有名望的人,您執政以後,為什麼首先要殺他呢?”孔子說:“端木賜,你走開吧,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事。
”像子貢那樣一位有才能有智慧的人,尚且不能識别聖人,俗儒見到聖人,自稱能夠識别,太荒誕了! 【原文】 50·6夫以不能知聖言之,則亦知其不能知鳳皇與骐驎也。
使鳳皇羽翮長廣(1),骐驎體高大,則見之者以為大鳥巨獸耳,何以别之?如必巨大别之(2),則其知聖人亦宜以巨大。
春秋之時,鳥有爰居(3),不可以為鳳皇;長狄來至(4),不可以為聖人。
然則鳳皇、骐驎與鳥獸等也,世人見之,何用知之。
如以中國無有(5),從野外來而知之(6),則是鸜鹆同也(7)。
鸜鹆,非中國之禽也;鳳皇、骐驎,亦非中國之禽獸也。
皆非中國之物,儒者何以謂鸜鹆惡,鳳皇、骐驎善乎? 【注釋】 (1)翮(hé何):鳥羽的莖,中空透明。
羽翮:羽翼。
(2)據語意“必”下疑脫“以”字。
(3)爰(yuán園)居: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形似鳳凰的大海鳥。
《魯語》:“海鳥爰居,此于魯東門之外。
”《莊子·至樂篇》釋文引司馬彪曰:“爰居一名雜縣,舉頭高八尺。
” (4)長狄:參見25·9注(8)。
(5)中國:這裡指中原地區。
參見16.11注(3)。
(6)野外:這裡指邊遠地區。
(7)鸜鹆:參見10·3注(6)、(8)。
【譯文】 從俗儒不能識别聖人說來,也就知道他們不能識别鳳凰與麒麟。
假如鳳凰的翅膀又長又寬,麒麟的身體又高又大,那麼見到它們的人認為它們不過是大鳥巨獸罷了,怎麼能識别它們是鳳凰、麒麟呢?如果一定要以形體巨大為标準來辨别是不是鳳凰、麒麟,那麼他們識别聖人也應該用是否巨大來衡量了。
春秋之時,鳥中有叫爰居的大鳥,不能把它當作風凰;長狄人來了,不能把它當作聖人。
然而鳳凰、麒麟與一般鳥魯是相同的,世人見了它們,用什麼去識别呢?如果認為中原一帶沒有,是從邊遠地區到來才識别了它們的,那麼這就和鸜鹆一樣了。
鸜鹆,不是中原一帶的飛禽,鳳凰、麒麟也不是中原一帶的禽獸。
都不是中原一帶的動物,俗儒為什麼說鸜鹆出現是兇兆,而鳳凰、麒麟出現是祥瑞呢? 【原文】 50·7或曰:“孝宣之時,鳳皇集于上林,群鳥從上以千萬數(1)。
以其衆鳥之長,聖神有異,故群鳥附從。
如見大鳥來集,群鳥附之,則是鳳皇。
鳳皇審則定矣(2)。
”夫鳳皇與骐驎同性,鳳皇見,群鳥從;骐驎見,衆獸亦宜随。
案《春秋》之麟,不言衆獸随之。
宣帝、武帝皆得骐驎,無衆獸附從之文。
如以骐驎為人所獲,附從者散,附從者散,鳳皇人不獲,自來蜚翔(3),附從可見。
《書》曰:“《箫韶》九成(4),鳳皇來儀(5)。
”《大傳》曰(6):“鳳皇在列樹(7)。
”不言群鳥從也。
豈宣帝所緻者異哉? 【注釋】 (1)上:“上”為“之”字隸書形近之訛。
《說文》:“鳳飛,則群鳥從之以萬數。
” (2)此句疑有脫誤。
當作“鳳皇審,則麒麟定矣。
”意謂見有群鳥附從,則為鳳凰,然則麒麟亦可據此定之。
見下文可證。
(3)蜚(fēi飛):通“飛”。
(4)《蕭韶》:傳說是舜時的樂曲名。
成:樂曲從頭至尾演奏一遍叫“一成”。
九成:鄭玄說:“成,猶終也。
每曲一終,必變更奏。
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
”意思是演奏樂曲,要變更九次才算結束。
(5)鳳皇來儀:《尚書·益稷》中的原意是指扮演鳳凰的舞隊成雙成對地出來跳舞。
王充在這裡解作鳳凰來朝拜。
(6)《大傳》:指《尚書大傳》。
參見46·5注(1)。
(7)列:大。
《尚書大傳》雲:“舜好生惡殺,鳳皇巢其樹。
” 【譯文】 有人說:“漢宣帝的時候,鳳凰停落在上林苑,有千千萬萬隻鳥跟随着它。
因為它是所有的鳥的首領,聖明神奇與衆不同,所以無數的鳥随從着它。
如果看見大鳥飛來停下,無數的鳥随從着它,那麼這就是鳳凰了。
因此鳳凰可以識别,那麼,麒麟也可據此而确定了。
鳳凰與麒麟同一屬性,鳳凰出現,無數的鳥随從着它;麒麟出現,各種野獸也應該随從着它。
考察《春秋》上記載的麒麟,沒有講各種野獸随從着它。
漢宣帝、漢武帝時都獲得麒麟,沒有各種野獸跟随着它的記載。
如果因為麒麟被人所捕獲,跟随它的野獸逃散了,那麼鳳凰不是人所捕獲的,是自己飛來的,跟随它的鳥應該看得見。
《尚書》上說:“《箫韶》樂曲演奏了九次,鳳凰飛來朝拜。
”《尚書大傳》上說:“鳳凰栖息在大樹上。
”沒有記載無數鳥跟随它這件事。
難道宣帝時所招來的鳳凰同古代的有差别嗎? 【原文】 50·8或曰:“記事者失之。
唐、虞之君,鳳皇實有附從。
上世久遠,記事遺失,經書之文,未足以實也。
”夫實有而記事者失之,亦有實無而記事者生之(1)。
夫如是,儒書之文,難以實事,案附從以知鳳凰,未得實也。
且人有佞猾而聚者,鳥亦有佼黠而從群者(2)。
當唐、虞之時鳳悫願(3),宣帝之時佼黠乎?何其俱有聖人之德行,動作之操不均同也?無鳥附從,或時是鳳皇;群鳥附從,或時非也。
【注釋】 (1)生:憑空捏造。
(2)佼:通“狡”。
狡詐。
黠(xiá俠):狡猾。
(3)當:通“倘”。
悫(què确):誠實。
願:忠厚。
【譯文】 有人說:“這是記事的人漏記了這種情況。
唐堯、虞舜的時候,鳳凰确實有鳥跟随着它。
過去的時代久遠了,記事難免有遺失,經書上的文字,不能完全用它來證實鳳凰沒有鳥跟随的說法。
”既然有實際上存在而記事者漏記的事,也就會有實際上不存在而記事者憑空編造出來的事。
如果是這樣,儒者書寫的東西,很難用它來證明什麼事情,根據有衆鳥跟随這一點來識别鳳凰,也同樣得不到證實。
況且人有憑着奸詐狡猾而聚集徒衆的,鳥也有憑着狡詐使群鳥跟從的。
是不是唐堯、虞舜的時候出現的鳳凰忠厚老實,漢宣帝時候出現的鳳凰狡詐呢?不然,為什麼它們都有聖人的品德,而行為卻大不相同呢?沒有衆鳥跟從的,也許是鳳凰;有群鳥跟随的,也許并不是鳳凰。
【原文】 50·9君子在世,清節自守,不廣結從(1)。
出入動作,人不附從。
豪猾之人(2),任使用氣,往來進退,士衆雲合(3)。
夫鳳皇,君子也,必以随多者效鳳凰(4),是豪黠為君子也。
歌曲彌妙,和者彌寡;行操益清,交者益鮮(5)。
鳥獸亦然。
必以附從效鳳皇,是用和多為妙曲也。
龍與鳳皇為比類。
宣帝之時,黃龍出于新豐(6),群蛇不随。
神雀、鸾鳥(7),皆衆鳥之長也。
其仁聖雖不及鳳皇,然其從群鳥亦宜數十。
信陵、孟嘗(8),食客三千(9),稱為賢君。
漢将軍衛青及将軍霍去病(10),門無一客,亦稱名将。
太史公曰(11):“盜跖橫行(12),聚黨數千人。
伯夷、叔齊(13),隐處首陽山(14)。
”鳥獸之操,與人相似。
人之得衆,不足以别賢,以鳥附從審鳳皇,如何? 【注釋】 (1)從(從):當為“徒”子之形誤。
(2)豪猾:強橫狡詐。
(3)雲合:像雲一樣聚集在一起,形容人數衆多。
(4)效:證明。
(5)鮮(xiǎn險):少。
(6)新豐:古縣名,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7)神雀:傳說中的神鳥。
鸾(luán巒)鳥: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說文》:“鸾,赤神靈之精也。
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
”《周書·王會解》孔注:“鸾,大于鳳,亦歸于仁義者也。
” (8)信陵:即信陵君魏無忌。
參見16·17注(1)。
孟嘗:即孟嘗君田文。
參見1·6注(5)。
(9)食客:古代寄食于豪門貴族并為之服
世人稱某些動物為鳳凰和麒麟,根據什麼而自以為能認識它們呢?古人稱它們為“鳳凰”、“麒麟”,隻是聽說它們是鳥獸中珍奇的東西罷了。
它們的毛和角都有奇異之處,又不胡亂飛翔随便走動,又不與一般鳥獸争吃食物,就稱它們為鳳凰、麒麟了。
世人認識聖人,也是如此。
聽說聖人是人中出奇的人,身上長有奇特的骨頭,智慧才能廣博通達,就稱他為聖人了。
待他們去識别聖人的時候,并不是倉猝見一面,或匆匆忙忙地聽到一句半句話,就把他稱做“聖人”的。
與聖人生活在一起,跟他學習,然後才知道他是不是聖人。
用什麼來證明這一點呢?子貢侍奉孔子,一年,自稱超過了孔子;兩年,自認與孔子相同;三年,自己知道不及孔子。
當子貢侍奉孔子一兩年時,不知道孔子是聖人,三年之後,這才知道他是位聖人。
從子貢知道孔子是聖人,三年才能确定這件事上看,俗儒沒有子貢的才能,他們見到聖人,不跟他學習,憑倉猝之間的觀察,又沒有三年的接觸,自稱知道了聖人,是完全錯了! 【原文】 50·5少正卯在魯(1),與孔子并(2)。
孔子之門,三盈三虛(3),唯顔淵不去,顔淵獨知孔子聖也。
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又不能知少正卯(4),門人皆惑。
子貢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5)。
子為政(6),何以先之(7)?”孔子曰:“賜退(8)。
非爾所及(9)。
”夫才能知佞若子貢(10),尚不能知聖,世儒見聖,自謂能知之,妄也! 【注釋】 (1)少(shào)正卯:(?~前498),春秋時魯國人。
少正氏,名卯。
一說少正乃官名。
《淮南子·汜論訓》注:“少正,官。
卯,其名也。
魯之谄人。
”傳說他與孔子同時在魯聚衆講學,使得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孔子任魯國司寇,“三月而誅少正卯”。
(2)并:齊名。
(3)盈:滿。
虛:空。
三:表示多次,非實數。
(4)“卯”下脫“之佞”二字。
《劉子·心隐》:“非唯不知仲尼之聖,亦不知少正卯之佞。
”可證。
(5)聞人:有名望的人。
(6)據文意,“子”上脫“夫”字,子貢稱其師,不得直言“子”。
子為政:指孔子在魯國任司寇。
(7)據《荀子·宥生篇》、《說苑·指武篇》、《尹文子·聖人篇》、《劉子·心隐》,“之”字前并有“誅”字,當據補。
(8)賜:指子貢。
參見1·5注(8)。
(9)及:達到,這裡指懂得。
(10)才能知佞:疑當作“才能之美”。
“知”、“之”聲誤。
“佞”俗作“佞”,“美”形訛為“妾”,再誤為“侫”。
上文“知能之美若桓、楊者,尚複不能知”,是其證。
【譯文】 少正卯在魯國,與孔子齊名。
孔子的門徒幾次滿堂,幾次跑光。
隻有顔淵不離開孔子,惟獨顔淵知道孔子是位聖人。
弟子們離開孔子歸附少正卯,說明他們不僅不能識别孔子是聖人,同時也不能識别少正卯的邪佞,弟子們都胡塗了。
子貢說:“少正卯,是魯國有名望的人,您執政以後,為什麼首先要殺他呢?”孔子說:“端木賜,你走開吧,這不是你所能懂得的事。
”像子貢那樣一位有才能有智慧的人,尚且不能識别聖人,俗儒見到聖人,自稱能夠識别,太荒誕了! 【原文】 50·6夫以不能知聖言之,則亦知其不能知鳳皇與骐驎也。
使鳳皇羽翮長廣(1),骐驎體高大,則見之者以為大鳥巨獸耳,何以别之?如必巨大别之(2),則其知聖人亦宜以巨大。
春秋之時,鳥有爰居(3),不可以為鳳皇;長狄來至(4),不可以為聖人。
然則鳳皇、骐驎與鳥獸等也,世人見之,何用知之。
如以中國無有(5),從野外來而知之(6),則是鸜鹆同也(7)。
鸜鹆,非中國之禽也;鳳皇、骐驎,亦非中國之禽獸也。
皆非中國之物,儒者何以謂鸜鹆惡,鳳皇、骐驎善乎? 【注釋】 (1)翮(hé何):鳥羽的莖,中空透明。
羽翮:羽翼。
(2)據語意“必”下疑脫“以”字。
(3)爰(yuán園)居: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形似鳳凰的大海鳥。
《魯語》:“海鳥爰居,此于魯東門之外。
”《莊子·至樂篇》釋文引司馬彪曰:“爰居一名雜縣,舉頭高八尺。
” (4)長狄:參見25·9注(8)。
(5)中國:這裡指中原地區。
參見16.11注(3)。
(6)野外:這裡指邊遠地區。
(7)鸜鹆:參見10·3注(6)、(8)。
【譯文】 從俗儒不能識别聖人說來,也就知道他們不能識别鳳凰與麒麟。
假如鳳凰的翅膀又長又寬,麒麟的身體又高又大,那麼見到它們的人認為它們不過是大鳥巨獸罷了,怎麼能識别它們是鳳凰、麒麟呢?如果一定要以形體巨大為标準來辨别是不是鳳凰、麒麟,那麼他們識别聖人也應該用是否巨大來衡量了。
春秋之時,鳥中有叫爰居的大鳥,不能把它當作風凰;長狄人來了,不能把它當作聖人。
然而鳳凰、麒麟與一般鳥魯是相同的,世人見了它們,用什麼去識别呢?如果認為中原一帶沒有,是從邊遠地區到來才識别了它們的,那麼這就和鸜鹆一樣了。
鸜鹆,不是中原一帶的飛禽,鳳凰、麒麟也不是中原一帶的禽獸。
都不是中原一帶的動物,俗儒為什麼說鸜鹆出現是兇兆,而鳳凰、麒麟出現是祥瑞呢? 【原文】 50·7或曰:“孝宣之時,鳳皇集于上林,群鳥從上以千萬數(1)。
以其衆鳥之長,聖神有異,故群鳥附從。
如見大鳥來集,群鳥附之,則是鳳皇。
鳳皇審則定矣(2)。
”夫鳳皇與骐驎同性,鳳皇見,群鳥從;骐驎見,衆獸亦宜随。
案《春秋》之麟,不言衆獸随之。
宣帝、武帝皆得骐驎,無衆獸附從之文。
如以骐驎為人所獲,附從者散,附從者散,鳳皇人不獲,自來蜚翔(3),附從可見。
《書》曰:“《箫韶》九成(4),鳳皇來儀(5)。
”《大傳》曰(6):“鳳皇在列樹(7)。
”不言群鳥從也。
豈宣帝所緻者異哉? 【注釋】 (1)上:“上”為“之”字隸書形近之訛。
《說文》:“鳳飛,則群鳥從之以萬數。
” (2)此句疑有脫誤。
當作“鳳皇審,則麒麟定矣。
”意謂見有群鳥附從,則為鳳凰,然則麒麟亦可據此定之。
見下文可證。
(3)蜚(fēi飛):通“飛”。
(4)《蕭韶》:傳說是舜時的樂曲名。
成:樂曲從頭至尾演奏一遍叫“一成”。
九成:鄭玄說:“成,猶終也。
每曲一終,必變更奏。
若樂九變,人鬼可得而禮。
”意思是演奏樂曲,要變更九次才算結束。
(5)鳳皇來儀:《尚書·益稷》中的原意是指扮演鳳凰的舞隊成雙成對地出來跳舞。
王充在這裡解作鳳凰來朝拜。
(6)《大傳》:指《尚書大傳》。
參見46·5注(1)。
(7)列:大。
《尚書大傳》雲:“舜好生惡殺,鳳皇巢其樹。
” 【譯文】 有人說:“漢宣帝的時候,鳳凰停落在上林苑,有千千萬萬隻鳥跟随着它。
因為它是所有的鳥的首領,聖明神奇與衆不同,所以無數的鳥随從着它。
如果看見大鳥飛來停下,無數的鳥随從着它,那麼這就是鳳凰了。
因此鳳凰可以識别,那麼,麒麟也可據此而确定了。
鳳凰與麒麟同一屬性,鳳凰出現,無數的鳥随從着它;麒麟出現,各種野獸也應該随從着它。
考察《春秋》上記載的麒麟,沒有講各種野獸随從着它。
漢宣帝、漢武帝時都獲得麒麟,沒有各種野獸跟随着它的記載。
如果因為麒麟被人所捕獲,跟随它的野獸逃散了,那麼鳳凰不是人所捕獲的,是自己飛來的,跟随它的鳥應該看得見。
《尚書》上說:“《箫韶》樂曲演奏了九次,鳳凰飛來朝拜。
”《尚書大傳》上說:“鳳凰栖息在大樹上。
”沒有記載無數鳥跟随它這件事。
難道宣帝時所招來的鳳凰同古代的有差别嗎? 【原文】 50·8或曰:“記事者失之。
唐、虞之君,鳳皇實有附從。
上世久遠,記事遺失,經書之文,未足以實也。
”夫實有而記事者失之,亦有實無而記事者生之(1)。
夫如是,儒書之文,難以實事,案附從以知鳳凰,未得實也。
且人有佞猾而聚者,鳥亦有佼黠而從群者(2)。
當唐、虞之時鳳悫願(3),宣帝之時佼黠乎?何其俱有聖人之德行,動作之操不均同也?無鳥附從,或時是鳳皇;群鳥附從,或時非也。
【注釋】 (1)生:憑空捏造。
(2)佼:通“狡”。
狡詐。
黠(xiá俠):狡猾。
(3)當:通“倘”。
悫(què确):誠實。
願:忠厚。
【譯文】 有人說:“這是記事的人漏記了這種情況。
唐堯、虞舜的時候,鳳凰确實有鳥跟随着它。
過去的時代久遠了,記事難免有遺失,經書上的文字,不能完全用它來證實鳳凰沒有鳥跟随的說法。
”既然有實際上存在而記事者漏記的事,也就會有實際上不存在而記事者憑空編造出來的事。
如果是這樣,儒者書寫的東西,很難用它來證明什麼事情,根據有衆鳥跟随這一點來識别鳳凰,也同樣得不到證實。
況且人有憑着奸詐狡猾而聚集徒衆的,鳥也有憑着狡詐使群鳥跟從的。
是不是唐堯、虞舜的時候出現的鳳凰忠厚老實,漢宣帝時候出現的鳳凰狡詐呢?不然,為什麼它們都有聖人的品德,而行為卻大不相同呢?沒有衆鳥跟從的,也許是鳳凰;有群鳥跟随的,也許并不是鳳凰。
【原文】 50·9君子在世,清節自守,不廣結從(1)。
出入動作,人不附從。
豪猾之人(2),任使用氣,往來進退,士衆雲合(3)。
夫鳳皇,君子也,必以随多者效鳳凰(4),是豪黠為君子也。
歌曲彌妙,和者彌寡;行操益清,交者益鮮(5)。
鳥獸亦然。
必以附從效鳳皇,是用和多為妙曲也。
龍與鳳皇為比類。
宣帝之時,黃龍出于新豐(6),群蛇不随。
神雀、鸾鳥(7),皆衆鳥之長也。
其仁聖雖不及鳳皇,然其從群鳥亦宜數十。
信陵、孟嘗(8),食客三千(9),稱為賢君。
漢将軍衛青及将軍霍去病(10),門無一客,亦稱名将。
太史公曰(11):“盜跖橫行(12),聚黨數千人。
伯夷、叔齊(13),隐處首陽山(14)。
”鳥獸之操,與人相似。
人之得衆,不足以别賢,以鳥附從審鳳皇,如何? 【注釋】 (1)從(從):當為“徒”子之形誤。
(2)豪猾:強橫狡詐。
(3)雲合:像雲一樣聚集在一起,形容人數衆多。
(4)效:證明。
(5)鮮(xiǎn險):少。
(6)新豐:古縣名,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7)神雀:傳說中的神鳥。
鸾(luán巒)鳥: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說文》:“鸾,赤神靈之精也。
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頌聲作則至。
”《周書·王會解》孔注:“鸾,大于鳳,亦歸于仁義者也。
” (8)信陵:即信陵君魏無忌。
參見16·17注(1)。
孟嘗:即孟嘗君田文。
參見1·6注(5)。
(9)食客:古代寄食于豪門貴族并為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