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瑞篇第五一

關燈
’”祖乙見雉有似君子之行,今從外來,則曰“遠方君子将有至者”矣。

     【注釋】 (1)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參見16·16注(2)、(3)。

     (2)已:停止,完結。

    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3)禽:古文禽獸通用不别。

     (4)《尚書大傳》:參見46·5注(1)。

     (5)高宗:殷高宗武丁。

    參見4·4注(21)。

    成湯:參見1·2注(5)。

    之廟:《尚書大傳》無此二字。

    本書《異虛篇》亦無此二字。

     (6)雉(hì志):野雞。

    鼎:參見5·5注(12)。

    耳:鼎兩旁的把手。

    鳴:當作“雊”。

    本書《異虛篇》、《太平禦覽》九一七、《藝文類聚》九十引《尚書大傳》并作“雊”,《尚書序》亦作“雊”。

    雊(gòu夠):《說文》:“雊,雄雉鳴也。

    ” (7)祖乙:“乙”當作“己”。

    《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引《尚書大傳》并作“祖己”,《異虛篇》述此事,亦作“祖己”。

    作“祖乙”,乃形近之訛。

    下文“祖乙”同此。

    祖己:殷朝大臣。

     【譯文 所以孔子說:“鳳鳥不飛來了,黃河也沒有圖出現,我這一生可能是完了。

    ”孔子看不到太平盛世的征兆,自知遇不上天下太平的時候了。

    而且鳳凰、麒麟為什麼是太平盛世的征兆呢?因為鳳凰、麒麟是仁聖的禽獸。

    這種仁聖之物出現,象征着天下将要出現仁聖的教化了。

    《尚書大傳》上說:“殷高宗祭祀成湯的宗廟,有野雞飛到鼎的把手上鳴叫。

    高宗問祖己這預兆什麼,祖己回答說:‘遠方的君子大概有要來朝貢的。

    ’”祖己看到野雞的性情具有和君子的操行相類似之處,現在又從外面飛來,就說“遠方的君子将有要來朝貢的”了。

     【原文】 51·11夫鳳皇、骐驎猶雉也,其來之象,亦與雉同。

    孝武皇帝西巡狩(1),得白驎,一角而五趾(2),又有木,枝出複合于本(3)。

    武帝議問群臣,谒者終軍曰:“野禽并角,明同本也(4);衆枝内附,示無外也。

    如此瑞者,外國宜有降者。

    是若應,殆且有解編發、削左衽、襲冠帶而蒙化焉(5)。

    ”其後數月,越地有降者(6),匈奴名王亦将數千人來降(7),竟如終軍之言。

    終軍之言,得瑞應之實矣。

     【注釋】 (1)孝武皇帝西巡狩:參見50·1注(9)。

     (2)五趾:參見《講瑞篇》50·19注(5)。

     (3)本:樹幹。

     (4)明:表明,象征。

    明同本:象征天下統一。

     (5)且:将。

    編發:把頭發編成辮子,這是當時少數民族的一種風俗。

    衽(rèn任):衣襟。

    左衽:衣襟向左開,這也是當時少數民族的一種風俗。

    襲:穿戴。

    帶:腰帶。

    襲冠帶:頭上戴帽子,腰間系帶子,這是當時中原地區的一種風俗。

    蒙化:接受教化。

     (6)越地:漢代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

     (7)匈奴:亦稱胡,漢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名王:匈奴有尊貴名号的王。

    《漢書·武帝紀》:“元狩二年夏,南越獻訓象、能言鳥。

    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将其衆合四萬餘人來降。

    ”此事距元年十月獲白麟僅幾個月。

     【譯文】 鳳凰、麒麟同野雞一樣,它們出現時的征兆,也與野雞相同。

    漢武帝到西部巡狩,獲得一頭白麟,長有一隻角,每個蹄子上有五隻腳趾,又有一棵樹,樹枝長出來又合并到樹幹上。

    漢武帝詢問群臣,谒者終軍說:“野獸的角兩隻合并長成一隻,象征天下歸附西漢;所有的枝條内附樹幹,象征沒有背離的人。

    像這種祥瑞出現,邊遠地區應該有來歸附的人。

    這個祥瑞如果應驗的話,大概将會有解散發辮、改掉向左開襟的衣服,頭上戴帽,腰間系上帶子而來接受教化的人了。

    ”說這話後的幾個月之内,越地就有來歸降的,匈奴的名王也率領數千人來歸降,竟然和終軍所說的符合。

    終軍所說的話,得到了祥瑞應驗的證實。

     【原文】 51·12推此以況白魚、赤烏,猶此類也(1)。

    魚,木精(2);白者,殷之色也(3)。

    烏者,孝鳥(4);赤者,周之應氣也(5)。

    先得白魚,後得赤烏,殷之統絕(6),色移在周矣。

    據魚、烏之見,以占武王,則知周之必得天下也。

    世見武王誅纣,出遇魚、烏,則謂天用魚、烏命使武王誅纣,事相似類,其實非也。

     【注釋】 (1)況:比拟。

     (2)木:據倫明錄澀江校宋本應作“水”。

    《講瑞篇》:“山頂之溪,不通江湖,然而有魚,水精自為之也。

    ”亦可證。

     (3)色:服色。

    指一個王朝所崇尚的顔色,主要表現在帝王使用的車馬服飾、器物顔色上。

    按照陰陽五行說法,古時候改朝換代一定要易服色,表示新舊更替。

    殷之色:殷是“金德”,崇尚白色。

     (4)孝鳥:古人認為幼烏能哺養老烏,所以稱烏為孝鳥。

     (5)應:瑞應。

    周之應氣:此指周朝的服色。

    照陰陽五行說法,周朝是“火德”,崇尚紅色。

     (6)統:國統,帝位。

     【譯文】 用這種事實來推論白魚、赤烏的出現,仍然屬于這一類情況。

    魚,是水中精氣所生;白色是殷朝的服色。

    烏鴉是孝鳥;紅色是周朝的瑞應之氣。

    武王先得白魚,後得赤烏,殷朝世代相傳的國統已經斷絕,服色已經移到周朝崇尚的紅色上來了。

    根據白魚、赤鳥的出現,以此推測武王的命運,就知道周朝必然統治天下了。

    世人看到武王誅滅纣王,出行時遇上白魚、赤烏,就說上天用白魚、赤烏來授命武王誅滅纣王,事情有點相象,但實際上并不是這麼回事。

     【原文】 51·13春秋之時(1),鸜鹆來巢(2),占者以為兇。

    夫野鳥來巢,魯國之都且為丘墟(3),昭公之身且出奔也(4)。

    後昭公為季氏所攻(5),出奔于齊,死不歸魯。

    賈誼為長沙太傅(6),服鳥集舍(7),發書占之(8),雲“服鳥入室,主人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