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瑞篇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釋】
(1)丹朱:參見6·4注(13)。
(2)商均:參見6·4注(13)。
(3)類:種類。
這裡指後代。
(4)鲧:參見7·3注(10)。
(5)瞽瞍:參見9·4注(12)。
(6)知:通“智”。
才智。
(7)梁:當作“粱”,形近而誤,當改。
(8)叔梁纥(hé何):(?~約前548),春秋時魯國大夫,名纥,字叔梁。
治鄹(—作郰、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亦稱郰人纥、鄹人纥。
孔子的父親,有勇力。
(9)伯魚:孔鯉。
參見28·46注(1)。
(10)張湯:據《史記·張丞相列傳》應作“張蒼”。
下句二“湯”字同此。
張蒼:漢文帝的丞相。
史漢湯傳不見此事。
惟《史記》、《漢書》任敖傳記張蒼父長不滿五尺,蒼長八尺,蒼子複長八尺,及孫類長六尺餘。
則此湯為蒼之誤無疑。
可能是仲任家貧無書,從市肆借讀,又蒼、湯音近,故誤記蒼為湯。
【譯文】 同類中有奇異的,奇異之物是世上不常有的,世上不常有就很難弄清楚,又怎能識别它呢?堯生下丹朱,舜生下商均。
商均、丹朱,是堯、舜的後代,骨相情性不同罷了。
鲧生下禹,瞽瞍生下舜。
舜、禹,是鲧、瞽瞍的後代,才智德性大不相同。
試種下嘉禾的種子,不一定能夠長出嘉禾。
經常見到的粢、粱這類一般谷物,莖穗也有生得很奇異的。
人們見了叔梁纥,不會知道他是孔子的父親;見了伯魚,不會知道他是孔子的兒子。
張蒼的父親身高五尺,張蒼身高八尺,張蒼的孫子身高六尺。
漢宣帝時的鳳凰身高五尺,生這隻鳳凰的鳥也許隻有二尺高,後面所生的鳥也許才隻有一尺高,哪會有固定不變的種類呢? 【原文】 50·16種類無常,故曾皙生參(1),氣性不世;顔路出回(2),古今卓絕。
馬有千裡,不必骐驎之駒(3);鳥有仁聖,不必鳳皇之雛(4)。
山頂之溪,不通江湖,然而有魚,水精自為之也。
廢庭壞殿,基上草生,地氣自出之也。
按溪水之魚,殿基上之草,無類而出,瑞應之自至,天地未必有種類也。
【注釋】 (1)曾皙(xī希):參見45·9注(2)。
參:曾參。
參見2·2注(18)。
(2)顔路:參見28·45注(4)。
回:顔回:參見2·2注(18)。
(3)骐驎:當作“骐骥”,驎、馬非同類動物,明顯為誤字。
(4)雛(chú除):幼鳥。
【譯文】 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所以曾皙生下曾參,曾參的氣質性格世上少有,顔路生下顔回,顔回是古今卓絕的人物。
有千裡馬,它不一定是骐骥生下的小馬;有仁聖之鳥,它不一定是鳳凰的幼鳥。
山頂上的溪流,與江湖不相連接,然而溪中有魚,這是水中的精氣自然産生的。
廢棄朽壞了的殿庭,屋基上長了草,這是地中的精氣自然産生的。
察看溪水中的魚,殿基上的草,沒有種類而産生,祥瑞之物應時而來,天地之間未必有它的種類。
【原文】 50·17夫瑞應猶災變也。
瑞以應善,災以應惡(1),善惡雖反,其應一也。
災變無種,瑞應亦無類也。
陰陽之氣,天地之氣也。
遭善而為和,遇惡而為變,豈天地為善惡之政,更生和變之氣乎?然則瑞應之出,殆無種類(2),因善而起,氣和而生。
亦或時政平氣和,衆物變化,猶春則鷹變為鸠,秋則鸠化為鷹,蛇鼠之類辄為魚鼈,蝦蟆為鹑(3),雀為蜃蛤(4)。
物随氣變,不可謂無。
黃石為老父(5),援張良書(6),去複為石也,儒知之(7)。
或時太平氣和,獐為骐驎,鹄為鳳皇。
是故氣性随時變化,豈必有常類哉?褒姒(8),玄鼋之子(9),二龍漦也(10)。
晉之二卿(11),熊罴之裔也(12)。
吞燕子、薏苡、履大迹之語(13),世之人然之,獨謂瑞有常類哉?以物無種計之(14),以人無類議之(15),以體變化論之,鳳皇、骐驎生無常類,則形色何為當同? 【注釋】 (1)王充認為祥瑞和災異是與政治的“善惡”相适應而作為吉兇的征兆出現的。
(2)殆(dài怠):大概,恐怕。
(3)蝦蟆:哈蟆。
鹑(chún純):鹌(ān安)鹑,鳥名。
(4)蜃(shèn甚)蛤:大哈蜊。
以上說的各種物類相互轉化,都是荒誕的傳說。
(5)老父:老年人。
黃石為老父:傳說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年輕時曾在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自稱是黃石變的,送給他一部兵書——《太公兵法》。
張良靠這部兵書輔佐劉邦統一了天下。
參見本書《紀妖篇》。
(6)張良:參見7·4注(4)。
書:傳說張良在汜水橋上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一書。
(7)也:疑當為“世”,形近而誤,當改。
(8)褒姒:參見15·5注(4)。
(9)玄:黑色。
鼋(yuán元):通“蚖(yuán元)”,蜥蜴。
子:古代兒女都稱“子”,這裡指女兒。
玄鼋之子:傳說夏朝末年,有兩條龍在宮中互鬥,留下一灘唾液,被收藏在匣子裡。
周厲王時,打開匣子,唾液流出來變成了一條黑色蜥蜴,蜥蜴逃往後宮,和一個宮女交配。
後來,宮女生下一個女孩,就是後來的褒姒。
參見《史記·周本紀》、本書《奇怪篇》。
(10)漦(lí離):唾液。
(11)晉:春秋時的晉國,在今山西、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帶。
二卿:指範氏和中行氏。
(12)罴(pí皮):熊的一種。
裔(yì義):後代。
熊罴之裔:傳說晉國趙簡子在夢中射死一熊一罴。
後來有神告訴他,被射死的熊罴就是範氏、中行氏的祖先。
參見本書《紀妖篇》。
(13)燕子:燕卵。
傳說商代祖先契(xiè謝)的母親是吞了燕卵而生契的。
薏苡(yǐyí義以):參見15·1注(2)。
大迹:巨人的足迹。
傳說周代祖先稷(jì計)的母親是踩了巨人的腳印而生稷的。
語:傳說。
(14)計:判斷。
(15)議:分析。
【譯文】 祥瑞的出現和災異的出現道理是相同的。
祥瑞與善政相适應,災變與惡政相适應,善政與惡政雖然相反,它們在作為征兆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
災變之物沒有種類,祥瑞之物同樣也沒有種類。
陰氣與陽氣,都是天地産生的氣,遇到善政就成為和諧之氣形成祥瑞,遇到惡政就成為變異之氣造成災變,哪裡是天地有意識地根據政治的善惡,另外制造出和諧之氣與災變之氣呢?然而祥瑞之物的出現,恐怕也沒有什麼種類,由于遇到善政而興起,氣和諧而産生出來。
也有時政治安定陰陽之氣和諧,但衆物自身發生變生,如果在春天,那麼鷹變成了鸠;在秋天,鸠就變化為鷹,蛇鼠一類的東西就變為魚鼈,蛤蟆變為鹌鹑,雀子變成大蛤蜊等等。
萬物随着陰陽之氣變化,不能說是沒有這種事。
黃石變成老翁,傳授兵書給張良,離去後又轉變為黃石,這些事當世的儒生是知道的。
有時天下太平陰陽之氣和諧,獐變成了麒麟,天鵝變成了鳳凰。
所以一種東西的氣質特性總是随時發生變化的,怎麼能斷定有固定不變的種類呢?褒姒,是黑蜥蜴的女兒,由兩條龍的唾液産生而來。
晉國的範氏、中行氏,是熊罴的後代。
吞吃燕卵而生契、吃薏苡而生禹、踩巨人足印而生稷的傳說,世上的人都相信這種說法,怎麼卻偏偏說祥瑞之物有固定不變的種類呢?根據萬物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這一點來判斷,根據人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這一點來分析,根據形體經常發生變化這一點來議論,鳳凰、麒麟的出生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那麼它們的形體、色彩為什麼一定要相同呢? 【原文】 50·18案《禮記·瑞命篇》雲(1):“雄曰鳳,雌曰皇。
雄鳴曰即即(2),雌鳴足足(3)。
”《詩》雲:“梧桐生矣,于彼高岡(4)。
鳳皇鳴矣,于彼朝陽(5)。
菶菶萋萋(6),噰噰喈喈(7)。
”《瑞命》與《詩》,俱言鳳皇之鳴,《瑞命》之言“即即”、“足足”;《詩》雲“噰噰喈喈”,此聲異也。
使聲審(8),則形不同也。
使審同(9),《詩》與《禮》異,世傳鳳皇之鳴,故将疑焉。
【注釋】 (1)《禮記·瑞命篇》:指《大戴禮記》中的《瑞命篇》,已佚。
(2)即即:形容鳳的鳴叫聲。
(3)足足:形容凰的鳴叫聲。
以上句例之,“足足”上宜補“曰”字。
(4)彼:那個。
(5)朝陽:向着太陽的一面。
《論衡》引《詩》“梧桐生矣”四句與《毛詩》次異。
或記憶之誤,偶倒其文。
按《詩經》原文,“梧桐”句,應與“鳳凰”句位置互換。
(6)菶菶(běng崩上聲)萋萋(qī妻):形容梧桐樹葉長得很茂盛。
(7)噰噰(yōng擁)喈喈(jiē接):形容鳳和凰的鳴叫聲。
引文參見《詩·大雅·卷阿》。
(8)使聲審:“審”疑當作“異”或“審”下脫一“異”字。
(9)使審同:據遞修本作“使聲同”,疑當作“使聲審同”方妥。
【譯文】 考察《禮記·瑞命篇》裡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
雄鳳的鳴叫聲是‘即即’,雌凰的鳴叫聲是‘足足’。
”《詩經》裡說:“那高高的山岡上長着梧桐樹。
在向着太陽的一面鳳凰在鳴叫。
梧桐樹葉茂盛,鳳凰叫聲噰噰喈喈。
”《瑞命篇》與《詩經》都講了鳳凰的鳴叫聲,《瑞命篇》的說法是“即即、足足”,《詩經》上的說法是“噰噰喈喈”,這是鳴叫聲不相同。
如果《瑞命》、《詩經》所記載的鳳和凰的叫聲确實不同,那麼它們的形狀就應該不一樣。
如果鳳和凰的叫聲确實相同,《詩經》與《禮記》裡形容它們的叫聲卻不相同,曆代相傳把它們當作鳳和凰的叫聲,就值得懷疑了。
【原文】 50·19案魯之獲麟,雲“有獐而角”。
言“有獐”者,色如獐也。
獐色有常,若鳥色有常矣。
武王之時(1),火流為烏,雲“其色赤”。
赤非烏之色,故言“其色赤”。
如似獐而色異,亦當言其色白若黑(2)。
今成事色同,故言“有獐”。
獐無角,有異于故,故言“而角”也。
夫如是,魯之所得驎者,若獐之狀也。
武帝之時(3),西巡狩(4),得白驎,一角而五趾(5)。
角或時同,言五趾者,足不同矣。
魯所得麟,雲“有獐”,不言色者,獐無異色也。
武帝雲“得白驎”,色白不類獐,故言“有獐(6)”,正言“白驎”,色不同也。
孝宣之時,九真貢(7),獻驎,狀如獐而兩角者(8),孝武言一角,不同矣。
春秋之麟如獐,宣帝之驎言如鹿。
鹿與獐小大相倍,體不同也。
【注釋】 (1)武王:周武王。
參見1·4注(5)。
(2)若:或。
(3)武帝:漢武帝。
參見18·5注(1)。
(4)巡狩:參見24·4注(13)。
(5)《漢書·終軍傳》:“終軍從上幸雍,祀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趾蹄。
”五趾:一足而有五蹄。
(6)故言“有獐”:“言”上疑當有“不”字,尋義自明。
(7)九真:郡名,公元前3
(2)商均:參見6·4注(13)。
(3)類:種類。
這裡指後代。
(4)鲧:參見7·3注(10)。
(5)瞽瞍:參見9·4注(12)。
(6)知:通“智”。
才智。
(7)梁:當作“粱”,形近而誤,當改。
(8)叔梁纥(hé何):(?~約前548),春秋時魯國大夫,名纥,字叔梁。
治鄹(—作郰、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亦稱郰人纥、鄹人纥。
孔子的父親,有勇力。
(9)伯魚:孔鯉。
參見28·46注(1)。
(10)張湯:據《史記·張丞相列傳》應作“張蒼”。
下句二“湯”字同此。
張蒼:漢文帝的丞相。
史漢湯傳不見此事。
惟《史記》、《漢書》任敖傳記張蒼父長不滿五尺,蒼長八尺,蒼子複長八尺,及孫類長六尺餘。
則此湯為蒼之誤無疑。
可能是仲任家貧無書,從市肆借讀,又蒼、湯音近,故誤記蒼為湯。
【譯文】 同類中有奇異的,奇異之物是世上不常有的,世上不常有就很難弄清楚,又怎能識别它呢?堯生下丹朱,舜生下商均。
商均、丹朱,是堯、舜的後代,骨相情性不同罷了。
鲧生下禹,瞽瞍生下舜。
舜、禹,是鲧、瞽瞍的後代,才智德性大不相同。
試種下嘉禾的種子,不一定能夠長出嘉禾。
經常見到的粢、粱這類一般谷物,莖穗也有生得很奇異的。
人們見了叔梁纥,不會知道他是孔子的父親;見了伯魚,不會知道他是孔子的兒子。
張蒼的父親身高五尺,張蒼身高八尺,張蒼的孫子身高六尺。
漢宣帝時的鳳凰身高五尺,生這隻鳳凰的鳥也許隻有二尺高,後面所生的鳥也許才隻有一尺高,哪會有固定不變的種類呢? 【原文】 50·16種類無常,故曾皙生參(1),氣性不世;顔路出回(2),古今卓絕。
馬有千裡,不必骐驎之駒(3);鳥有仁聖,不必鳳皇之雛(4)。
山頂之溪,不通江湖,然而有魚,水精自為之也。
廢庭壞殿,基上草生,地氣自出之也。
按溪水之魚,殿基上之草,無類而出,瑞應之自至,天地未必有種類也。
【注釋】 (1)曾皙(xī希):參見45·9注(2)。
參:曾參。
參見2·2注(18)。
(2)顔路:參見28·45注(4)。
回:顔回:參見2·2注(18)。
(3)骐驎:當作“骐骥”,驎、馬非同類動物,明顯為誤字。
(4)雛(chú除):幼鳥。
【譯文】 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所以曾皙生下曾參,曾參的氣質性格世上少有,顔路生下顔回,顔回是古今卓絕的人物。
有千裡馬,它不一定是骐骥生下的小馬;有仁聖之鳥,它不一定是鳳凰的幼鳥。
山頂上的溪流,與江湖不相連接,然而溪中有魚,這是水中的精氣自然産生的。
廢棄朽壞了的殿庭,屋基上長了草,這是地中的精氣自然産生的。
察看溪水中的魚,殿基上的草,沒有種類而産生,祥瑞之物應時而來,天地之間未必有它的種類。
【原文】 50·17夫瑞應猶災變也。
瑞以應善,災以應惡(1),善惡雖反,其應一也。
災變無種,瑞應亦無類也。
陰陽之氣,天地之氣也。
遭善而為和,遇惡而為變,豈天地為善惡之政,更生和變之氣乎?然則瑞應之出,殆無種類(2),因善而起,氣和而生。
亦或時政平氣和,衆物變化,猶春則鷹變為鸠,秋則鸠化為鷹,蛇鼠之類辄為魚鼈,蝦蟆為鹑(3),雀為蜃蛤(4)。
物随氣變,不可謂無。
黃石為老父(5),援張良書(6),去複為石也,儒知之(7)。
或時太平氣和,獐為骐驎,鹄為鳳皇。
是故氣性随時變化,豈必有常類哉?褒姒(8),玄鼋之子(9),二龍漦也(10)。
晉之二卿(11),熊罴之裔也(12)。
吞燕子、薏苡、履大迹之語(13),世之人然之,獨謂瑞有常類哉?以物無種計之(14),以人無類議之(15),以體變化論之,鳳皇、骐驎生無常類,則形色何為當同? 【注釋】 (1)王充認為祥瑞和災異是與政治的“善惡”相适應而作為吉兇的征兆出現的。
(2)殆(dài怠):大概,恐怕。
(3)蝦蟆:哈蟆。
鹑(chún純):鹌(ān安)鹑,鳥名。
(4)蜃(shèn甚)蛤:大哈蜊。
以上說的各種物類相互轉化,都是荒誕的傳說。
(5)老父:老年人。
黃石為老父:傳說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張良,年輕時曾在橋上遇到一位老人,自稱是黃石變的,送給他一部兵書——《太公兵法》。
張良靠這部兵書輔佐劉邦統一了天下。
參見本書《紀妖篇》。
(6)張良:參見7·4注(4)。
書:傳說張良在汜水橋上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一書。
(7)也:疑當為“世”,形近而誤,當改。
(8)褒姒:參見15·5注(4)。
(9)玄:黑色。
鼋(yuán元):通“蚖(yuán元)”,蜥蜴。
子:古代兒女都稱“子”,這裡指女兒。
玄鼋之子:傳說夏朝末年,有兩條龍在宮中互鬥,留下一灘唾液,被收藏在匣子裡。
周厲王時,打開匣子,唾液流出來變成了一條黑色蜥蜴,蜥蜴逃往後宮,和一個宮女交配。
後來,宮女生下一個女孩,就是後來的褒姒。
參見《史記·周本紀》、本書《奇怪篇》。
(10)漦(lí離):唾液。
(11)晉:春秋時的晉國,在今山西、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一帶。
二卿:指範氏和中行氏。
(12)罴(pí皮):熊的一種。
裔(yì義):後代。
熊罴之裔:傳說晉國趙簡子在夢中射死一熊一罴。
後來有神告訴他,被射死的熊罴就是範氏、中行氏的祖先。
參見本書《紀妖篇》。
(13)燕子:燕卵。
傳說商代祖先契(xiè謝)的母親是吞了燕卵而生契的。
薏苡(yǐyí義以):參見15·1注(2)。
大迹:巨人的足迹。
傳說周代祖先稷(jì計)的母親是踩了巨人的腳印而生稷的。
語:傳說。
(14)計:判斷。
(15)議:分析。
【譯文】 祥瑞的出現和災異的出現道理是相同的。
祥瑞與善政相适應,災變與惡政相适應,善政與惡政雖然相反,它們在作為征兆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
災變之物沒有種類,祥瑞之物同樣也沒有種類。
陰氣與陽氣,都是天地産生的氣,遇到善政就成為和諧之氣形成祥瑞,遇到惡政就成為變異之氣造成災變,哪裡是天地有意識地根據政治的善惡,另外制造出和諧之氣與災變之氣呢?然而祥瑞之物的出現,恐怕也沒有什麼種類,由于遇到善政而興起,氣和諧而産生出來。
也有時政治安定陰陽之氣和諧,但衆物自身發生變生,如果在春天,那麼鷹變成了鸠;在秋天,鸠就變化為鷹,蛇鼠一類的東西就變為魚鼈,蛤蟆變為鹌鹑,雀子變成大蛤蜊等等。
萬物随着陰陽之氣變化,不能說是沒有這種事。
黃石變成老翁,傳授兵書給張良,離去後又轉變為黃石,這些事當世的儒生是知道的。
有時天下太平陰陽之氣和諧,獐變成了麒麟,天鵝變成了鳳凰。
所以一種東西的氣質特性總是随時發生變化的,怎麼能斷定有固定不變的種類呢?褒姒,是黑蜥蜴的女兒,由兩條龍的唾液産生而來。
晉國的範氏、中行氏,是熊罴的後代。
吞吃燕卵而生契、吃薏苡而生禹、踩巨人足印而生稷的傳說,世上的人都相信這種說法,怎麼卻偏偏說祥瑞之物有固定不變的種類呢?根據萬物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這一點來判斷,根據人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這一點來分析,根據形體經常發生變化這一點來議論,鳳凰、麒麟的出生沒有固定不變的種類,那麼它們的形體、色彩為什麼一定要相同呢? 【原文】 50·18案《禮記·瑞命篇》雲(1):“雄曰鳳,雌曰皇。
雄鳴曰即即(2),雌鳴足足(3)。
”《詩》雲:“梧桐生矣,于彼高岡(4)。
鳳皇鳴矣,于彼朝陽(5)。
菶菶萋萋(6),噰噰喈喈(7)。
”《瑞命》與《詩》,俱言鳳皇之鳴,《瑞命》之言“即即”、“足足”;《詩》雲“噰噰喈喈”,此聲異也。
使聲審(8),則形不同也。
使審同(9),《詩》與《禮》異,世傳鳳皇之鳴,故将疑焉。
【注釋】 (1)《禮記·瑞命篇》:指《大戴禮記》中的《瑞命篇》,已佚。
(2)即即:形容鳳的鳴叫聲。
(3)足足:形容凰的鳴叫聲。
以上句例之,“足足”上宜補“曰”字。
(4)彼:那個。
(5)朝陽:向着太陽的一面。
《論衡》引《詩》“梧桐生矣”四句與《毛詩》次異。
或記憶之誤,偶倒其文。
按《詩經》原文,“梧桐”句,應與“鳳凰”句位置互換。
(6)菶菶(běng崩上聲)萋萋(qī妻):形容梧桐樹葉長得很茂盛。
(7)噰噰(yōng擁)喈喈(jiē接):形容鳳和凰的鳴叫聲。
引文參見《詩·大雅·卷阿》。
(8)使聲審:“審”疑當作“異”或“審”下脫一“異”字。
(9)使審同:據遞修本作“使聲同”,疑當作“使聲審同”方妥。
【譯文】 考察《禮記·瑞命篇》裡說:“雄的叫鳳,雌的叫凰。
雄鳳的鳴叫聲是‘即即’,雌凰的鳴叫聲是‘足足’。
”《詩經》裡說:“那高高的山岡上長着梧桐樹。
在向着太陽的一面鳳凰在鳴叫。
梧桐樹葉茂盛,鳳凰叫聲噰噰喈喈。
”《瑞命篇》與《詩經》都講了鳳凰的鳴叫聲,《瑞命篇》的說法是“即即、足足”,《詩經》上的說法是“噰噰喈喈”,這是鳴叫聲不相同。
如果《瑞命》、《詩經》所記載的鳳和凰的叫聲确實不同,那麼它們的形狀就應該不一樣。
如果鳳和凰的叫聲确實相同,《詩經》與《禮記》裡形容它們的叫聲卻不相同,曆代相傳把它們當作鳳和凰的叫聲,就值得懷疑了。
【原文】 50·19案魯之獲麟,雲“有獐而角”。
言“有獐”者,色如獐也。
獐色有常,若鳥色有常矣。
武王之時(1),火流為烏,雲“其色赤”。
赤非烏之色,故言“其色赤”。
如似獐而色異,亦當言其色白若黑(2)。
今成事色同,故言“有獐”。
獐無角,有異于故,故言“而角”也。
夫如是,魯之所得驎者,若獐之狀也。
武帝之時(3),西巡狩(4),得白驎,一角而五趾(5)。
角或時同,言五趾者,足不同矣。
魯所得麟,雲“有獐”,不言色者,獐無異色也。
武帝雲“得白驎”,色白不類獐,故言“有獐(6)”,正言“白驎”,色不同也。
孝宣之時,九真貢(7),獻驎,狀如獐而兩角者(8),孝武言一角,不同矣。
春秋之麟如獐,宣帝之驎言如鹿。
鹿與獐小大相倍,體不同也。
【注釋】 (1)武王:周武王。
參見1·4注(5)。
(2)若:或。
(3)武帝:漢武帝。
參見18·5注(1)。
(4)巡狩:參見24·4注(13)。
(5)《漢書·終軍傳》:“終軍從上幸雍,祀五畤,獲白麟,一角而五趾蹄。
”五趾:一足而有五蹄。
(6)故言“有獐”:“言”上疑當有“不”字,尋義自明。
(7)九真:郡名,公元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