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蟲篇第四九
關燈
小
中
大
戈)”。
一種毒瘡。
疽(jū居):痛疽,惡性毒瘡。
■,通“瘡”。
蝼(lòu漏):通“瘘”,長在頸部的一種惡瘡。
■:疑當作“■”,通“癓(hēng征)”,腹中結塊,堅硬不易推動,痛有定處。
蝦:通“瘕(jiǎ假)”,腹中結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
《玉篇·■部》雲;“■疽,瘡也。
”《說文·■部》雲:“瘘,頸腫也”(山海經郭注雲:瘘癰屬中多有蟲。
)瘕,女病也。
《急就篇》顔注雲:“瘕,癥也。
” (5)鴻:大。
這裡指粗。
殺:消減。
這裡指細。
(6)見(xiàn現):通“現”。
辄(hé哲):就。
(7)三蟲:大概是指蛔蟲、蛲蟲、縧蟲。
(8)下地:低窪的地方。
(9)蛭(hì志):水蛭,即螞蟥。
(10)順說之家:指順着蟲子頭紅、頭黑象征武官、文官這種說法而加以解釋的人。
【譯文】 蟲的種類衆多不止一種。
魚、肉腐臭會生蟲,醋、醬不蓋嚴會生蟲,飯受溫濕邪氣會生蟲,書經常卷起不打開會生蟲,衣服折壓不懸挂會生蟲,蝸、疽、■、蝼、■、蝦中會生蟲。
這些蟲或白或黑,或長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細,不屬于同一種類,都是受風之氣而産生的,并随着風的消失而死亡。
蟲子産生并不選擇時間,或者活着的時間很短促,出現不久就死了。
“變複之家”看到蟲子很少出現,出現了又吃東西,就把它說成是災變。
災變出現應當有所怪罪的人,于是就根據蟲子所象征的官吏,順着加以解釋。
人的腹中有三種寄生蟲,低窪之處的水澤,裡面的蟲叫蛭。
蛭吃人腳上的血,三種寄生蟲吃人腸子中的血。
“順說之家”将要說三種蟲子象征哪一類官吏呢? 【原文】 49·6凡天地之間,陰陽所生,蛟蛲之類(1),蜫蠕之屬(2),含氣而生,開口而食。
食有甘不(3),同心等欲。
強大食細弱,知慧反頓愚(4)。
他物小大連相齧噬(5),不謂之災,獨謂蟲食谷物為應政事,失道理之實,不達物氣之性也。
然夫蟲之生也,必依溫濕。
溫濕之氣,常在春夏。
秋冬之氣,寒而幹燥,蟲未曾生。
若以蟲生罪鄉部吏,是則鄉部吏貪于春夏,廉于秋冬。
雖盜跖之吏(6),以秋冬署(7),蒙伯夷之舉矣(8)。
夫春夏非一,而蟲時生者,溫濕甚也。
甚則陰陽不和。
陰陽不和,政也(9)。
徒當歸于政治,而指謂部吏為奸,失事實矣。
【注釋】 (1)蛟:當作“蚑”,形近而誤。
蚑行蛲動,書傳常用語。
《說文》:“蚑,徐行也。
凡生之類,行皆曰蚑。
”蚑(qí其):蚑行,用足爬行。
蛲:小蟲。
蚑蛲:泛指各種用腳爬行的小蟲。
(2)蜫:同“昆”,衆。
蠕(rú如):蠕動。
蜫蠕:泛指各種無足而蠕動爬行的蟲。
(3)不(fǒu否):同“否”。
(4)知慧:即智慧。
反:侵侮。
頓:通“鈍”,笨。
(5)齧(niè聶)噬(shì士):咬,殘食。
(6)跖(hí直):參見6·3注(10)。
(7)署:任職做官。
(8)伯夷:參見1·4注(1)。
(9)王充在這裡認為,政治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氣候。
【譯文】 凡是在天地之間,由陰陽之氣所産生的,用足爬行的小蟲,蠕動爬行的小蟲,承受“氣”而産生,開口就能吃東西。
食物有可口的和不可口的,心思相同,欲望相等,強大的吃細弱的,聰明的侵侮愚笨的。
其也動物以大吃小交相殘食,不稱之為災變,偏偏說蟲吃谷物為了應和政事,這就失掉了道理的本質,不懂得構成事物的氣的本性了。
然而蟲子的産生,必須依靠一定的溫度和濕度。
溫濕之氣,常常産生于春夏兩季。
秋冬兩季的氣,寒冷而幹燥,蟲子沒有産生的條件。
如果以蟲子産生而懲罰地方官吏,這樣就是說地方官吏在春夏兩季貪贓,在秋冬兩季廉潔了。
即使像盜跖那樣的官吏,如果在秋冬兩季任職做官,也會受到如伯夷那般的稱頌了。
春夏季節不止一個,而有時發生蟲災,是因為天氣太熱,太潮濕了。
溫度濕度過甚,陰陽之氣就不調和。
陰陽之氣不調和,與政治有關系。
隻能歸結于政治,指責說是地方官吏為非作歹,就失去了事實依據。
【原文】 49·7何知蟲以溫濕生也?以蠱蟲知之。
谷幹燥者,蟲不生;溫濕。
。
餲(1),蟲生不禁。
藏宿麥之種(2),烈日幹暴(3),投于燥器,則蟲不生。
如
一種毒瘡。
疽(jū居):痛疽,惡性毒瘡。
■,通“瘡”。
蝼(lòu漏):通“瘘”,長在頸部的一種惡瘡。
■:疑當作“■”,通“癓(hēng征)”,腹中結塊,堅硬不易推動,痛有定處。
蝦:通“瘕(jiǎ假)”,腹中結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
《玉篇·■部》雲;“■疽,瘡也。
”《說文·■部》雲:“瘘,頸腫也”(山海經郭注雲:瘘癰屬中多有蟲。
)瘕,女病也。
《急就篇》顔注雲:“瘕,癥也。
” (5)鴻:大。
這裡指粗。
殺:消減。
這裡指細。
(6)見(xiàn現):通“現”。
辄(hé哲):就。
(7)三蟲:大概是指蛔蟲、蛲蟲、縧蟲。
(8)下地:低窪的地方。
(9)蛭(hì志):水蛭,即螞蟥。
(10)順說之家:指順着蟲子頭紅、頭黑象征武官、文官這種說法而加以解釋的人。
【譯文】 蟲的種類衆多不止一種。
魚、肉腐臭會生蟲,醋、醬不蓋嚴會生蟲,飯受溫濕邪氣會生蟲,書經常卷起不打開會生蟲,衣服折壓不懸挂會生蟲,蝸、疽、■、蝼、■、蝦中會生蟲。
這些蟲或白或黑,或長或短,或大或小,或粗或細,不屬于同一種類,都是受風之氣而産生的,并随着風的消失而死亡。
蟲子産生并不選擇時間,或者活着的時間很短促,出現不久就死了。
“變複之家”看到蟲子很少出現,出現了又吃東西,就把它說成是災變。
災變出現應當有所怪罪的人,于是就根據蟲子所象征的官吏,順着加以解釋。
人的腹中有三種寄生蟲,低窪之處的水澤,裡面的蟲叫蛭。
蛭吃人腳上的血,三種寄生蟲吃人腸子中的血。
“順說之家”将要說三種蟲子象征哪一類官吏呢? 【原文】 49·6凡天地之間,陰陽所生,蛟蛲之類(1),蜫蠕之屬(2),含氣而生,開口而食。
食有甘不(3),同心等欲。
強大食細弱,知慧反頓愚(4)。
他物小大連相齧噬(5),不謂之災,獨謂蟲食谷物為應政事,失道理之實,不達物氣之性也。
然夫蟲之生也,必依溫濕。
溫濕之氣,常在春夏。
秋冬之氣,寒而幹燥,蟲未曾生。
若以蟲生罪鄉部吏,是則鄉部吏貪于春夏,廉于秋冬。
雖盜跖之吏(6),以秋冬署(7),蒙伯夷之舉矣(8)。
夫春夏非一,而蟲時生者,溫濕甚也。
甚則陰陽不和。
陰陽不和,政也(9)。
徒當歸于政治,而指謂部吏為奸,失事實矣。
【注釋】 (1)蛟:當作“蚑”,形近而誤。
蚑行蛲動,書傳常用語。
《說文》:“蚑,徐行也。
凡生之類,行皆曰蚑。
”蚑(qí其):蚑行,用足爬行。
蛲:小蟲。
蚑蛲:泛指各種用腳爬行的小蟲。
(2)蜫:同“昆”,衆。
蠕(rú如):蠕動。
蜫蠕:泛指各種無足而蠕動爬行的蟲。
(3)不(fǒu否):同“否”。
(4)知慧:即智慧。
反:侵侮。
頓:通“鈍”,笨。
(5)齧(niè聶)噬(shì士):咬,殘食。
(6)跖(hí直):參見6·3注(10)。
(7)署:任職做官。
(8)伯夷:參見1·4注(1)。
(9)王充在這裡認為,政治的好壞可以直接影響氣候。
【譯文】 凡是在天地之間,由陰陽之氣所産生的,用足爬行的小蟲,蠕動爬行的小蟲,承受“氣”而産生,開口就能吃東西。
食物有可口的和不可口的,心思相同,欲望相等,強大的吃細弱的,聰明的侵侮愚笨的。
其也動物以大吃小交相殘食,不稱之為災變,偏偏說蟲吃谷物為了應和政事,這就失掉了道理的本質,不懂得構成事物的氣的本性了。
然而蟲子的産生,必須依靠一定的溫度和濕度。
溫濕之氣,常常産生于春夏兩季。
秋冬兩季的氣,寒冷而幹燥,蟲子沒有産生的條件。
如果以蟲子産生而懲罰地方官吏,這樣就是說地方官吏在春夏兩季貪贓,在秋冬兩季廉潔了。
即使像盜跖那樣的官吏,如果在秋冬兩季任職做官,也會受到如伯夷那般的稱頌了。
春夏季節不止一個,而有時發生蟲災,是因為天氣太熱,太潮濕了。
溫度濕度過甚,陰陽之氣就不調和。
陰陽之氣不調和,與政治有關系。
隻能歸結于政治,指責說是地方官吏為非作歹,就失去了事實依據。
【原文】 49·7何知蟲以溫濕生也?以蠱蟲知之。
谷幹燥者,蟲不生;溫濕。
。
餲(1),蟲生不禁。
藏宿麥之種(2),烈日幹暴(3),投于燥器,則蟲不生。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