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蟲篇第四九

關燈
時魯國君主,公元前608~前591年在位。

    履畝:用步子丈量土地。

    履畝而稅:按田畝收稅。

    《公羊傳》何注:“履踐案行,擇其善畝谷最好者稅取之。

    ” (2)蝝(yuán園):蝗蟲的幼蟲。

    應時而有蝗生者: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一律按占有田地的畝數收稅,從而承認了土地私有合法性。

    這種措施,遭到奴隸主的反對,稱“初稅畝,非禮也”。

    漢代董仲舒、劉向把當時出現的蝗災說成是上天對這種改革的譴告,稱它“亂先王制,而為貪利,故應是而蝝生,屬蠃蟲之孽”(參見《漢書·五行志》)。

    王充是針對這件事提出的問題。

     (3)象類:類似,象征。

     (4)建武:東漢光武帝的年号。

    建武三十一年:公元55年。

     (5)蝗起:《後漢書·光武紀》:“建武三十一年,是夏蝗。

    ”太山郡:即泰山郡,在今山東中部偏南。

     (6)陳留:參見19·12注(16)。

    河南:郡名,在今河南洛陽至鄭州、中牟一帶。

     (7)夷狄:這裡泛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

     (8)老極:衰竭至極。

     (9)蜚(fēi飛):通“飛”。

    去:離開。

     (10)蒼颉:參見11·3注(3)。

     (11)“故凡”句:“凡”字和“蟲”合在一起,作為“風(風)”字。

     (12)八日而化:指蟲子經過八天時間就要變化成其他東西。

    《大戴禮·易本命》:“二九十八,八主風,風主蟲,故蟲八日化也。

    ”《春秋·考異郵》:“二九十八,主風,精為蟲,八日而化。

    ”《說文·風部》:“風,八風也。

    從蟲,凡聲。

    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

    ”這些都是不科學的看法。

     【譯文】 魯宣公時按田畝收稅,馬上有蝝蟲産生,有人說像蝗蟲。

    蝗蟲不時飛來,遮天蓋日像下大雨一樣,停落在地上吃東西,不論是谷是草都吃。

    察看蝗蟲的頭和身體的顔色,象征哪一種官吏呢?變複之家該說蝗蟲應和什麼官吏呢?建武三十一年,太山郡發生蝗災,西南面蔓延到陳留、河南兩郡,最終進入西北夷狄地區。

    蝗蟲停落的鄉縣,要以千百計,當時鄉縣的官吏,并沒有都按畝收稅。

    蝗蟲吃谷草後,一天天衰竭下去,有的飛走離開了,有的停留下來老死了,當時鄉縣的官吏,未必都受到了懲罰。

    蝗蟲吃谷物,自然有它停止的時期,好比蠶吃桑葉,自然會有飽足的時候一樣。

    蝗蟲産生出來有一定的時日,完全死掉有一定的月份,期限滿了就會變化,不會永遠是蟲子。

    即使君王不懲罰他下面的官吏,蝗蟲仍然會自行消亡。

    蝗蟲是承受風所含的氣而産生的,蒼颉了解了這一點,所以把“凡”和“蟲”字合在一起作為“風”(風)字。

    蝗蟲從風那裡取氣而生,所以八天就發生變化。

    生活在春夏的蟲類,有的吃五谷,有的吃各種草。

    蟲吃五谷,是應和了官吏收刮錢财;吃其他的草,又應和官吏收受别人的什麼東西呢? 【原文】 49·3“倮蟲三百,人為之長(1)。

    ”由此言之,人亦蟲也。

    人食蟲所食,蟲亦食人所食,俱為蟲而相食物,何為怪之?設蟲有知,亦将非人曰(2):“女食天之所生(3),吾亦食之,謂我為變,不自謂為災。

    ”凡含氣之類所甘嗜者(4),口腹不異。

    人甘五谷,惡蟲之食(5);自生天地之間,惡蟲之出。

    設蟲能言,以此非人,亦無以诘也。

    夫蟲之在物間也,知者不怪(6);其食萬物也,不謂之災。

    甘香渥味之物(7),蟲生常多,故谷之多蟲者,粢也(8)。

    稻時有蟲,麥與豆無蟲(9)。

    必以有蟲責主者吏,是其粢鄉部吏常伏罪也。

     【注釋】 (1)引文參見《大戴禮·易本命》。

    倮蟲:參見22·4注(4)。

     (2)非:非難,責備。

     (3)女(rǔ汝):通“汝”。

    你,你們。

     (4)含氣之類:泛指活着的動物。

    嗜(shì士):特别愛好。

     (5)之食:據文義當作“食之”。

     (6)知(hì智):通“智”。

    聰明。

     (7)渥(wò沃):厚,濃。

     (8)粢(ī資):粟,谷子。

    去殼後稱小米。

     (9)無蟲:王充認為麥與豆是味道不好的糧食,所以說它不生蟲。

    參見本書《藝增篇》。

     【譯文】 “三百種倮蟲中,人是它們的首領。

    ”因此說來,人也是蟲了。

    人吃蟲所吃的東西,蟲也吃人所吃的東西,都是蟲類而又彼此吃對方吃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