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虎篇第四八
關燈
小
中
大
功曹受賄榨取嗎?考察世間上清正廉潔的人,一百個裡面挑不出一個。
當上功曹這樣的官,都是懷有奸心的,親戚朋友因此可以僥幸得利或免罪,索賄受賄之事,大小官員都有。
一定要說老虎吃人是應和功曹的為非作歹,這就是說山野中的老虎時時刻刻都在傷害人了。
老虎出沒有一定的時間,好比龍隐現有一定的時間一樣。
陰物在冬天出現,陽蟲在夏天出現。
陰物或陽蟲的出現是應和陰氣或陽氣的,陰氣和陽氣能夠分别感動它們的同類。
參宿中的伐星冬季出現,心宿、尾宿夏季出現。
參、伐代表“白虎”,心、尾代表“蒼龍”。
天上的星象出現了,地上和它相應的東西也就現身了。
陰陽之氣到來同類事物就相應感動,這是天地的本性。
人行動于山林草澤之中,正遇上老虎在捕捉食物的時候,老虎本性兇狠殘暴,因饑餓而特别貪婪,碰到自動走上來的人,怎麼能不吃掉呢?人的筋力,瘦弱不敵于虎,靈巧敏捷也不如老虎,所以遇到老虎往往死于非命。
如果是孟贲登上山,馮婦進入森林,也就不會遭到這樣的禍害了。
【原文】 48·2孔子行魯林中,婦人哭,甚哀,使子貢問之(1):“何以哭之哀也?”曰:“去年虎食吾夫,今年食吾子,是以哭哀也。
”子貢曰:“若此,何不去也?”對曰:“吾善其政之不苛(2),吏之不暴也。
”子貢還報孔子。
孔子曰:“弟子識諸(3),苛政暴吏,甚于虎也(4)!”夫虎害人,古有之矣。
政不苛,吏不暴,德化之足以卻虎(5),然而二歲比食二人(6),林中獸不應善也。
為廉不應,奸吏亦不應矣。
或曰:“虎應功曹之奸,所謂不苛政者,非功曹也。
婦人,廉吏之部也(7),雖有善政,安耐化虎?”夫魯無功曹之官,功曹之官,相國是也(8)。
魯相者,殆非孔、墨,必三家也(9),為相必無賢操。
以不賢居權位,其惡,必不廉也。
必以相國為奸,令虎食人,是則魯野之虎常食人也。
【注釋】 (1)子貢:參見3·3注(1)。
(2)政:通“征”,指賦稅、徭役。
苛:苛刻,繁細。
(3)識(hì志):記住。
(4)以上事見《禮記·擅弓下》。
(5)德化:道德教化。
卻:退。
(6)歲:年。
比:接連。
(7)部:部屬,統屬的百姓。
漢制,凡州所監之地曰部。
(8)相國:古官名。
戰國時各國先後設相,稱相國、相都,或稱丞相(唯楚稱令尹),為百官之長。
相當于後來的宰相。
(9)三家: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譯文】 孔子行走在魯國的山林之中,有位婦人在啼哭,哭得很悲哀。
孔子讓子貢去問婦人:“為什麼事哭得這麼悲哀?”婦人說:“去年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今年又吃了我的兒子,因此哭得很傷心。
”子貢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婦人回答說:“我喜歡這裡的賦稅徭役不繁重,官吏不貪暴。
”子貢回來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學生們要記住這件事情。
繁重的賦稅徭役和貪暴的官吏,比虎害更可怕!”老虎傷害人,自古就有。
政令不繁酷,官吏不貪暴,這樣的道德教化完全可以使老虎退卻,然而兩年中老虎連吃兩個人,這說明山林中的猛獸是不會應和善政的。
既然對廉吏不應和,對奸吏也就不會應和了。
有人說:“老虎吃人隻是應和功曹的為非作歹,這裡所說的政令不繁酷,不是指功曹說的。
婦人是廉吏統屬的百姓,即使有善政,怎麼能感化老虎呢?”魯國沒有功曹這樣的官職,功曹一職由相國擔任。
魯國的“相”,大概不是孔子、墨子這樣的人,而一定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的人,他們做相國,必不會有賢良的行為。
以一個不賢良的人居于有權勢的地位,他的惡劣品行使他一定不會廉潔。
如果一定要說由于“相國”作惡而使得老虎吃人,這就是說,魯國山野中的老虎一定經常吃人了。
【原文】 48·3水中之毒,不及陵上;陵上之氣,不入水中。
各以所近,罹殃取禍(1)。
是故漁者不死于山,獵者不溺于淵(2)。
好入山林,窮幽測深(3),涉虎窟寝,虎搏噬之,何以為變?魯公牛哀病化為虎(4),搏食其兄,同變化者,不以為怪。
入山林草澤,見害于虎,怪之,非也。
蝮
當上功曹這樣的官,都是懷有奸心的,親戚朋友因此可以僥幸得利或免罪,索賄受賄之事,大小官員都有。
一定要說老虎吃人是應和功曹的為非作歹,這就是說山野中的老虎時時刻刻都在傷害人了。
老虎出沒有一定的時間,好比龍隐現有一定的時間一樣。
陰物在冬天出現,陽蟲在夏天出現。
陰物或陽蟲的出現是應和陰氣或陽氣的,陰氣和陽氣能夠分别感動它們的同類。
參宿中的伐星冬季出現,心宿、尾宿夏季出現。
參、伐代表“白虎”,心、尾代表“蒼龍”。
天上的星象出現了,地上和它相應的東西也就現身了。
陰陽之氣到來同類事物就相應感動,這是天地的本性。
人行動于山林草澤之中,正遇上老虎在捕捉食物的時候,老虎本性兇狠殘暴,因饑餓而特别貪婪,碰到自動走上來的人,怎麼能不吃掉呢?人的筋力,瘦弱不敵于虎,靈巧敏捷也不如老虎,所以遇到老虎往往死于非命。
如果是孟贲登上山,馮婦進入森林,也就不會遭到這樣的禍害了。
【原文】 48·2孔子行魯林中,婦人哭,甚哀,使子貢問之(1):“何以哭之哀也?”曰:“去年虎食吾夫,今年食吾子,是以哭哀也。
”子貢曰:“若此,何不去也?”對曰:“吾善其政之不苛(2),吏之不暴也。
”子貢還報孔子。
孔子曰:“弟子識諸(3),苛政暴吏,甚于虎也(4)!”夫虎害人,古有之矣。
政不苛,吏不暴,德化之足以卻虎(5),然而二歲比食二人(6),林中獸不應善也。
為廉不應,奸吏亦不應矣。
或曰:“虎應功曹之奸,所謂不苛政者,非功曹也。
婦人,廉吏之部也(7),雖有善政,安耐化虎?”夫魯無功曹之官,功曹之官,相國是也(8)。
魯相者,殆非孔、墨,必三家也(9),為相必無賢操。
以不賢居權位,其惡,必不廉也。
必以相國為奸,令虎食人,是則魯野之虎常食人也。
【注釋】 (1)子貢:參見3·3注(1)。
(2)政:通“征”,指賦稅、徭役。
苛:苛刻,繁細。
(3)識(hì志):記住。
(4)以上事見《禮記·擅弓下》。
(5)德化:道德教化。
卻:退。
(6)歲:年。
比:接連。
(7)部:部屬,統屬的百姓。
漢制,凡州所監之地曰部。
(8)相國:古官名。
戰國時各國先後設相,稱相國、相都,或稱丞相(唯楚稱令尹),為百官之長。
相當于後來的宰相。
(9)三家:指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
【譯文】 孔子行走在魯國的山林之中,有位婦人在啼哭,哭得很悲哀。
孔子讓子貢去問婦人:“為什麼事哭得這麼悲哀?”婦人說:“去年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今年又吃了我的兒子,因此哭得很傷心。
”子貢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離開這裡呢?”婦人回答說:“我喜歡這裡的賦稅徭役不繁重,官吏不貪暴。
”子貢回來告訴了孔子。
孔子說:“學生們要記住這件事情。
繁重的賦稅徭役和貪暴的官吏,比虎害更可怕!”老虎傷害人,自古就有。
政令不繁酷,官吏不貪暴,這樣的道德教化完全可以使老虎退卻,然而兩年中老虎連吃兩個人,這說明山林中的猛獸是不會應和善政的。
既然對廉吏不應和,對奸吏也就不會應和了。
有人說:“老虎吃人隻是應和功曹的為非作歹,這裡所說的政令不繁酷,不是指功曹說的。
婦人是廉吏統屬的百姓,即使有善政,怎麼能感化老虎呢?”魯國沒有功曹這樣的官職,功曹一職由相國擔任。
魯國的“相”,大概不是孔子、墨子這樣的人,而一定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的人,他們做相國,必不會有賢良的行為。
以一個不賢良的人居于有權勢的地位,他的惡劣品行使他一定不會廉潔。
如果一定要說由于“相國”作惡而使得老虎吃人,這就是說,魯國山野中的老虎一定經常吃人了。
【原文】 48·3水中之毒,不及陵上;陵上之氣,不入水中。
各以所近,罹殃取禍(1)。
是故漁者不死于山,獵者不溺于淵(2)。
好入山林,窮幽測深(3),涉虎窟寝,虎搏噬之,何以為變?魯公牛哀病化為虎(4),搏食其兄,同變化者,不以為怪。
入山林草澤,見害于虎,怪之,非也。
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