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雩篇第四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至賢矣,時當未雨,僞請求之(11),故妄下其雨,人君聽請之類也。
變複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12),惑人君。
或未當雨,而賢君求之而不得(13);或适當自雨,惡君求之,遭遇其時。
是使賢君空受責,而惡君蒙虛名也。
【注釋】 (1)赍(jī機):以物送人。
惠人:仁慈的人。
(2)未:疑當作“求”,下文“泣不可請而出,雨安可求而得”可證。
(3)雍門子:參見19·7注(4)。
(4)孟嘗君:參見1·6注(5)。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5)蘇秦:參見11·3注(5)。
張儀:參見11·3注(6)。
(6)鬼谷先生:即鬼谷子。
參見33·12注(6)。
(7)聲:指哭聲。
(8)以上事參見本書《感虛篇》。
另參見劉向《列女傳》卷四、《說苑》卷四。
(9)沛然:形容雨大的樣子。
(10)曠然:形容天氣晴朗的樣子。
(11)僞:當作“為”,人為地。
(12)空張:憑空誇張。
法術:這裡指進行雩祭等迷信作法。
(13)“雨”下“而”字衍,當删。
【譯文】 雨水在天地之間,好比眼淚在人體中一樣。
有人把酒食送到一個仁慈的人面前并提出請求,請求他哭出淚來,那位仁慈的人終究不會為他的請求而流淚的。
眼淚不可以因請求而流出,雨怎麼又可以因請求而得到呢?雍門子悲痛地哭泣,孟嘗君被感動得也哭了起來。
蘇秦、張儀在深谷中悲哀地訴說,鬼谷先生眼淚流下沾濕了衣襟。
有人如果能發出雍門子那樣的哭聲,說出蘇秦、張儀那樣的話來,也許因此就能感動上天了吧?再說天的耳目又高又遠,聲音氣息與人不相通。
杞梁的妻子已經又悲哀地痛哭,天不下雨城牆反而倒塌,如果是這樣,究竟應當用什麼才能招來下雨呢?鼓吹雩祭的人,以什麼辦法來感動上天呢?考察月亮出入于房宿北道,靠近畢宿的北面,很少有不下雨的。
因此說來,北道是畢宿所在的位置。
北道畢宿肯因為雩祭的緣故而下雨嗎?孔子外出,讓子路帶雨具的時候。
魯國未必舉行雩祭。
沒有舉行雩祭,雨自己仍然下得很大;沒有祈求,天自己仍然很晴朗。
如果是這樣,天的晴雨,自有一定的時候。
一年之中,晴天雨天交替出現。
當天下雨的時候,是誰求它下的呢?當天晴朗的時候,是誰禁止它不下雨的呢?君主聽從别人的請求,舉行雩祭來安撫人民施以恩惠,必定不是賢良的君主。
天是極為賢良的了,這時不應當下雨,人為地請求它下雨,因此就随便下起雨來,好比君主聽從别人的請求是同樣的。
鼓吹變複之道的人,不用類推的辦法去驗證它,憑空吹噓法術,迷惑君主。
或者這時不應當下雨,而賢良的君主祈求也不會下雨;或恰好上天正要下雨,兇惡的君主祈求它,正好碰上這個時候,這就使得賢良的君主受到枉然的責備,而兇惡的君主則獲得虛假的名聲。
【原文】 45·6世稱聖人純而賢者駁(1)。
純則行操無非,無非則政治無失。
然而世之聖君,莫有如堯、湯(2)。
堯遭洪水,湯遭大旱。
如謂政治所緻,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3)。
運氣有時,安可請求?世之論者,猶謂堯、湯水旱。
水旱者,時也,其小旱湛,皆政也。
假令審然,何用緻湛(4)?審以政緻之,不修所以失之,而從請求(5),安耐複之?世審稱堯、湯水旱,天之運氣,非政所緻。
夫天之運氣,時當自然。
雖雩祭請求,終無補益。
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于桑林(6),時立得雨。
夫言運氣,則桑林之說绌(7);稱桑林,則運氣之論消。
世之說稱者,竟當何由?救水旱之術,審當何用? 【注釋】 (1)駁:與“純”相對,不純。
《潛夫論·實貢篇》雲:“聖人純,賢者駁。
”(2)堯:參見1·1注(10)湯:參見1·2注(5)。
(3)運氣:指自然運行的陰陽之氣。
(4)據上下文例,“湛”上應有“旱”字。
這是總承堯遭洪水,湯遭大旱而言,脫一“旱”字則偏而不周。
(5)“從”字不妥,當作“徒”。
“從”、“徒”,形近而誤。
(6)五過:五種過錯。
五過當是六過之誤。
本書《感虛篇》“湯禱于桑林自責以六過”可證。
《後漢書·鐘離意傳》:“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
”亦不作五事。
桑林:古地名。
(7)绌(chù處):通“黜”,排除,廢除。
【譯文】 世人都聲稱聖人純正而賢者不純正。
純正則行為品德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則政治就不會失誤。
然而世間上的聖明君主,沒有一個比得上唐堯和成湯的。
唐堯執政時國家遭受洪水,成湯執政時國家遭受大旱。
如果說是由于政治所帶來的,那麼唐堯、成湯都是兇惡的君主了;如果不是政治帶來的,那就是運行的陰陽之氣引起的。
運行的陰陽之氣出現有一定的時機,怎麼可以由于祭祀禱告而出現呢?世上論說此事的人,仍然說唐堯、成湯時的洪水和大旱。
洪水和大旱出現,是時節問題。
那些小的旱澇災害,都是政治造成的,假如果真如此,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旱澇災害的呢?确實是由于政治的原因導緻了災害,不去修正政治上造成的失誤,而隻是舉行祭祀禱告,怎麼能消除災害而恢複常态呢?世人确實認為唐堯、成湯時的洪水和大旱,是由于上天運行的陰陽之氣引起的,并不是由于政治失誤導緻的。
天上運行的陰陽之氣時機适當就自己形成,即使舉行雩禮祭祀禱告,終究毫無補益。
世人又說成湯遭大旱時,他曾經找出自己的六種過錯在桑林祈禱,當時立即就獲得了雨。
如果說旱澇是自然運行的陰陽之氣造成的,那麼祈禱于桑林的說法就得排除;肯定祈禱于桑林的說法,那麼自然運行的陰陽之氣造成旱澇的看法就得取消。
世上論說這件事的人,究竟應當遵循哪一種說法呢?而救水旱災害的辦法,到底應當采用哪一種呢? 【原文】 45·7夫災變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災,有無妄之變(1)。
政治之災,須耐求之。
求之雖不耐得,而惠愍恻隐之恩(2),不得已之意也。
慈父之于子,孝子之于親,知病不祀神(3),疾痛不和藥(4)。
又知病之必不可治,治之無益,然終不肯安坐待絕,猶蔔筮求祟(5),召醫和藥者,恻痛殷勤,冀有驗也。
既死氣絕,不可如何,升屋之危(6),以衣招複(7),悲恨思慕,冀其悟也(8),雩祭者之用心,慈父孝子之用意也。
無妄之災,百民不知,必歸于主,為政治者慰民之望(9),故亦必雩。
【注釋】 (1)無妄:不能預期的,出其不意的。
無妄之變: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
這裡指在君主德行純正、政治得當的情況下出現的自然災害。
(2)惠愍(mǐn敏):仁慈哀憐。
恻隐:哀痛,對别人的不幸表示憐憫。
(3)不:與下句的“不”字均當作“必”,本書“必”、“不”常誤用。
(4)和藥:配藥。
(5)蔔筮(shì士):用龜甲推知吉兇叫蔔,用蓍草推知吉兇叫筮。
求祟:求問是什麼鬼神在作怪降禍。
(6)危:屋脊。
(7)以衣招複:按迷信說法,站在高處搖動衣服,可以把死人的魂招回來。
參見《禮記·喪大記》、《儀記》七《喪禮》。
(8)悟:蘇醒,複活過來。
(9)望:責怪,怨恨。
【譯文】 災變大緻有兩種,有由于政治導緻的災害,有意料不到的自然災害。
政治導緻的災害,應該進行祈禱。
祈禱即使不能得到天的保佑,然而表示了君主對百姓的一種仁慈憐憫的恩典,不由得不那樣做的意思。
慈父對于兒子,孝子對于雙親,知道有病必然祭祀神靈保佑,知道疾痛必然配藥醫治。
即使知道是根本無法可治的病,治療也沒有什麼好處,然而終究不肯讓病人安坐家中等待死亡,還是要占蔔求問是什麼鬼神在作怪,請來醫生配藥,憂傷悲痛情意懇切,希望醫治能有效果。
親人已經死亡氣絕,無可奈何,還要爬上屋脊,搖動衣服招魂,悲哀悔恨思念不已,希望死者複活過來。
雩祭者的用心,如同慈父孝子的用意一樣。
意料不到的自然災害,老百姓不知道,必然怪罪于君主,執政的君主為了安撫民心,所以也心須舉行雩祭。
【原文】 45·8問:“政治之災,無妄之變,何以别之?”曰:德酆政得(1),災猶至者,無妄也;德衰政失,變應來者,政治也。
夫政治,則外雩而内改,以複其虧;無妄,則内守舊政,外修雩禮,以慰民心。
故夫無妄之氣(2),曆世時至,當固自一,不宜改政。
何以驗之?周公為成王陳立政之言(3),曰:“時則物有間之(4),自一話一言,我則末(5),維成德之彥(6),以乂我受民(7
變複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12),惑人君。
或未當雨,而賢君求之而不得(13);或适當自雨,惡君求之,遭遇其時。
是使賢君空受責,而惡君蒙虛名也。
【注釋】 (1)赍(jī機):以物送人。
惠人:仁慈的人。
(2)未:疑當作“求”,下文“泣不可請而出,雨安可求而得”可證。
(3)雍門子:參見19·7注(4)。
(4)孟嘗君:參見1·6注(5)。
以上事參見《淮南子·覽冥訓》。
(5)蘇秦:參見11·3注(5)。
張儀:參見11·3注(6)。
(6)鬼谷先生:即鬼谷子。
參見33·12注(6)。
(7)聲:指哭聲。
(8)以上事參見本書《感虛篇》。
另參見劉向《列女傳》卷四、《說苑》卷四。
(9)沛然:形容雨大的樣子。
(10)曠然:形容天氣晴朗的樣子。
(11)僞:當作“為”,人為地。
(12)空張:憑空誇張。
法術:這裡指進行雩祭等迷信作法。
(13)“雨”下“而”字衍,當删。
【譯文】 雨水在天地之間,好比眼淚在人體中一樣。
有人把酒食送到一個仁慈的人面前并提出請求,請求他哭出淚來,那位仁慈的人終究不會為他的請求而流淚的。
眼淚不可以因請求而流出,雨怎麼又可以因請求而得到呢?雍門子悲痛地哭泣,孟嘗君被感動得也哭了起來。
蘇秦、張儀在深谷中悲哀地訴說,鬼谷先生眼淚流下沾濕了衣襟。
有人如果能發出雍門子那樣的哭聲,說出蘇秦、張儀那樣的話來,也許因此就能感動上天了吧?再說天的耳目又高又遠,聲音氣息與人不相通。
杞梁的妻子已經又悲哀地痛哭,天不下雨城牆反而倒塌,如果是這樣,究竟應當用什麼才能招來下雨呢?鼓吹雩祭的人,以什麼辦法來感動上天呢?考察月亮出入于房宿北道,靠近畢宿的北面,很少有不下雨的。
因此說來,北道是畢宿所在的位置。
北道畢宿肯因為雩祭的緣故而下雨嗎?孔子外出,讓子路帶雨具的時候。
魯國未必舉行雩祭。
沒有舉行雩祭,雨自己仍然下得很大;沒有祈求,天自己仍然很晴朗。
如果是這樣,天的晴雨,自有一定的時候。
一年之中,晴天雨天交替出現。
當天下雨的時候,是誰求它下的呢?當天晴朗的時候,是誰禁止它不下雨的呢?君主聽從别人的請求,舉行雩祭來安撫人民施以恩惠,必定不是賢良的君主。
天是極為賢良的了,這時不應當下雨,人為地請求它下雨,因此就随便下起雨來,好比君主聽從别人的請求是同樣的。
鼓吹變複之道的人,不用類推的辦法去驗證它,憑空吹噓法術,迷惑君主。
或者這時不應當下雨,而賢良的君主祈求也不會下雨;或恰好上天正要下雨,兇惡的君主祈求它,正好碰上這個時候,這就使得賢良的君主受到枉然的責備,而兇惡的君主則獲得虛假的名聲。
【原文】 45·6世稱聖人純而賢者駁(1)。
純則行操無非,無非則政治無失。
然而世之聖君,莫有如堯、湯(2)。
堯遭洪水,湯遭大旱。
如謂政治所緻,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3)。
運氣有時,安可請求?世之論者,猶謂堯、湯水旱。
水旱者,時也,其小旱湛,皆政也。
假令審然,何用緻湛(4)?審以政緻之,不修所以失之,而從請求(5),安耐複之?世審稱堯、湯水旱,天之運氣,非政所緻。
夫天之運氣,時當自然。
雖雩祭請求,終無補益。
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于桑林(6),時立得雨。
夫言運氣,則桑林之說绌(7);稱桑林,則運氣之論消。
世之說稱者,竟當何由?救水旱之術,審當何用? 【注釋】 (1)駁:與“純”相對,不純。
《潛夫論·實貢篇》雲:“聖人純,賢者駁。
”(2)堯:參見1·1注(10)湯:參見1·2注(5)。
(3)運氣:指自然運行的陰陽之氣。
(4)據上下文例,“湛”上應有“旱”字。
這是總承堯遭洪水,湯遭大旱而言,脫一“旱”字則偏而不周。
(5)“從”字不妥,當作“徒”。
“從”、“徒”,形近而誤。
(6)五過:五種過錯。
五過當是六過之誤。
本書《感虛篇》“湯禱于桑林自責以六過”可證。
《後漢書·鐘離意傳》:“成湯遭旱,以六事自責。
”亦不作五事。
桑林:古地名。
(7)绌(chù處):通“黜”,排除,廢除。
【譯文】 世人都聲稱聖人純正而賢者不純正。
純正則行為品德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則政治就不會失誤。
然而世間上的聖明君主,沒有一個比得上唐堯和成湯的。
唐堯執政時國家遭受洪水,成湯執政時國家遭受大旱。
如果說是由于政治所帶來的,那麼唐堯、成湯都是兇惡的君主了;如果不是政治帶來的,那就是運行的陰陽之氣引起的。
運行的陰陽之氣出現有一定的時機,怎麼可以由于祭祀禱告而出現呢?世上論說此事的人,仍然說唐堯、成湯時的洪水和大旱。
洪水和大旱出現,是時節問題。
那些小的旱澇災害,都是政治造成的,假如果真如此,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旱澇災害的呢?确實是由于政治的原因導緻了災害,不去修正政治上造成的失誤,而隻是舉行祭祀禱告,怎麼能消除災害而恢複常态呢?世人确實認為唐堯、成湯時的洪水和大旱,是由于上天運行的陰陽之氣引起的,并不是由于政治失誤導緻的。
天上運行的陰陽之氣時機适當就自己形成,即使舉行雩禮祭祀禱告,終究毫無補益。
世人又說成湯遭大旱時,他曾經找出自己的六種過錯在桑林祈禱,當時立即就獲得了雨。
如果說旱澇是自然運行的陰陽之氣造成的,那麼祈禱于桑林的說法就得排除;肯定祈禱于桑林的說法,那麼自然運行的陰陽之氣造成旱澇的看法就得取消。
世上論說這件事的人,究竟應當遵循哪一種說法呢?而救水旱災害的辦法,到底應當采用哪一種呢? 【原文】 45·7夫災變大抵有二,有政治之災,有無妄之變(1)。
政治之災,須耐求之。
求之雖不耐得,而惠愍恻隐之恩(2),不得已之意也。
慈父之于子,孝子之于親,知病不祀神(3),疾痛不和藥(4)。
又知病之必不可治,治之無益,然終不肯安坐待絕,猶蔔筮求祟(5),召醫和藥者,恻痛殷勤,冀有驗也。
既死氣絕,不可如何,升屋之危(6),以衣招複(7),悲恨思慕,冀其悟也(8),雩祭者之用心,慈父孝子之用意也。
無妄之災,百民不知,必歸于主,為政治者慰民之望(9),故亦必雩。
【注釋】 (1)無妄:不能預期的,出其不意的。
無妄之變: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
這裡指在君主德行純正、政治得當的情況下出現的自然災害。
(2)惠愍(mǐn敏):仁慈哀憐。
恻隐:哀痛,對别人的不幸表示憐憫。
(3)不:與下句的“不”字均當作“必”,本書“必”、“不”常誤用。
(4)和藥:配藥。
(5)蔔筮(shì士):用龜甲推知吉兇叫蔔,用蓍草推知吉兇叫筮。
求祟:求問是什麼鬼神在作怪降禍。
(6)危:屋脊。
(7)以衣招複:按迷信說法,站在高處搖動衣服,可以把死人的魂招回來。
參見《禮記·喪大記》、《儀記》七《喪禮》。
(8)悟:蘇醒,複活過來。
(9)望:責怪,怨恨。
【譯文】 災變大緻有兩種,有由于政治導緻的災害,有意料不到的自然災害。
政治導緻的災害,應該進行祈禱。
祈禱即使不能得到天的保佑,然而表示了君主對百姓的一種仁慈憐憫的恩典,不由得不那樣做的意思。
慈父對于兒子,孝子對于雙親,知道有病必然祭祀神靈保佑,知道疾痛必然配藥醫治。
即使知道是根本無法可治的病,治療也沒有什麼好處,然而終究不肯讓病人安坐家中等待死亡,還是要占蔔求問是什麼鬼神在作怪,請來醫生配藥,憂傷悲痛情意懇切,希望醫治能有效果。
親人已經死亡氣絕,無可奈何,還要爬上屋脊,搖動衣服招魂,悲哀悔恨思念不已,希望死者複活過來。
雩祭者的用心,如同慈父孝子的用意一樣。
意料不到的自然災害,老百姓不知道,必然怪罪于君主,執政的君主為了安撫民心,所以也心須舉行雩祭。
【原文】 45·8問:“政治之災,無妄之變,何以别之?”曰:德酆政得(1),災猶至者,無妄也;德衰政失,變應來者,政治也。
夫政治,則外雩而内改,以複其虧;無妄,則内守舊政,外修雩禮,以慰民心。
故夫無妄之氣(2),曆世時至,當固自一,不宜改政。
何以驗之?周公為成王陳立政之言(3),曰:“時則物有間之(4),自一話一言,我則末(5),維成德之彥(6),以乂我受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