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雩篇第四五
關燈
小
中
大
生了疾病,祭祀神靈解除災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變複之道。
《詩經》上說:“月亮靠近畢宿,馬上就有滂沱大雨。
”《尚書》上說:“月亮靠近箕宿和畢宿,就會多風多雨。
”如此說來,風和雨是随着月亮靠近箕宿和畢宿而來的了。
房星以四顆星為标志構成三條通道,日月的運行,出入于此三道之間。
出于北道就有雨,出于南道就有旱。
或者說出于北道就有旱,出于南道就有雨,按照月亮靠近箕宿或畢宿這種自然現象被天下人用來預測風雨,月亮運行經過房宿北道或南道這種自然現象,被天下人用作觀測澇旱的事實,月亮經過房宿的南道或北道不光是為了魯國啊。
孔子外出,讓子路攜帶雨具,一會兒,天果然下了大雨。
子路問這又是什麼緣故,孔子說:“因為昨天晚上月亮靠近畢宿。
”後來有一天,月亮又靠近畢宿。
孔子外出,子路請求帶雨具,孔子不聽從,出去果然沒有下雨。
子路問這是什麼緣故,孔子說:“那天,月亮靠近畢宿的北面,所以下雨;昨天晚上,月亮靠近畢宿的南面,所以不下雨。
”這樣看來,魯國下雨本來是因為月亮靠近了畢宿,哪裡是由于政治的緣故呢?如果确實是由于政令的緣故,那麼月亮靠近畢宿預示天要下雨,這是天下所共同的。
魯國下雨,天下也都應該下雨。
戰國時期,各國政冶不同,君主施政,賞罰不在一個時間,一定要把下雨說成是上天應和六國的政令,那麼上天就要使月亮靠近畢宿六七次,然後才能滿足這種情況。
【原文】 45·3魯缪公之時(1),歲旱。
缪公問縣子(2):“天旱不雨,寡人欲暴巫(3),奚如(4)?”縣子不聽。
“欲徙市(5),奚如?”對曰:“天子崩(6),巷市七日(7);諸公薨(8),巷市五日。
為之徙市,不亦可乎?”案縣子之言,徙市得雨也。
案《詩》、《書》之文,月離星得雨(9)。
日月之行,有常節度,肯為徙市故,離畢之陰乎?夫月畢天下占,徙魯之市,安耐移月(10)?用之行天,三十日而周(11)。
一月之中,一過畢星,離陽則陽(12)。
假令徙市之感,能令月離畢陽(13),其時徙市而得雨乎?夫如縣子言,未可用也。
【注釋】 (1)魯缪公:參見29·12注(1)。
(2)縣子:人名。
生平不詳。
(3)寡人:古代國君的謙稱,意謂少德之人。
暴(pù鋪):同“曝”,曬。
巫:古代以侍奉鬼神,替人求福消災為職業的人。
《春秋傳》:“在女曰巫,在男曰觋。
”暴巫:古代的一種迷信,認為把巫放在太陽下面暴曬,可以使天下雨。
本書《訂鬼篇》作“焚巫”。
魯穆公暴巫事見《禮記·檀弓下》。
(4)奚如:何如,怎麼樣。
(5)徙市:遷移集市。
古代遇有大喪事(如君主死亡),就停止正常的集市,隻在小巷裡做買賣。
欲徙市:按天人感應說,天旱是因為君主有過失。
這裡穆公提出要徙市,就是表示要悔罪。
(6)崩:參見4·4注(11)。
(7)巷市:在小巷裡做買賣。
(8)公:據《禮記·檀弓下》應作“侯”。
薨:參見4·4注(10)。
(9)星:這裡指畢宿。
(10)耐(néng能):通“能”。
(11)周:一周天。
《白虎通義·日月篇》:“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
月及日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三十日者,過行七度。
” (12)陽(陽):據文意當為“旸(暘)”之形誤。
此句下疑脫“離陰則雨”四字。
(13)陽:疑當為“陰”之誤,上文皆作“離畢之陰”可證。
【譯文】 魯穆公在位的時候,有一年大旱。
穆公問縣子:“天旱不下雨,我打算曬巫求雨,怎麼樣?”縣子不贊成他的做法。
穆公又說:“我打算遷移集市,怎麼樣?”縣子回答說:“天子死,要在小巷裡集市七天;諸侯死,要在小巷裡集市五天。
為了天旱而遷移集市,不也是可以的嗎?”考察縣子的這種說法,是為遷移集市而求雨。
考察《詩經》、《尚書》上的記載,月亮靠近畢宿就會下雨。
日月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能因為遷移集市的緣故,靠近畢宿的北面而使天下雨嗎?月亮靠近畢宿天下人用來預測澇旱,遷移魯國的集市,怎麼能改變月亮運行的軌道呢?月亮在天空運行,三十日一個周天。
一個月之中,有一次經過畢宿,靠近畢宿的南邊就天晴。
假使以遷移集市的行為去感動天,能使月亮靠近畢宿的北面,那麼在月亮已經靠近畢宿南面的時候遷移集市,能夠讓月亮再靠近畢宿的北面而求得下雨嗎?像縣子的這種說法,是不可采用的。
【原文】 45·4董仲舒求雨(1),申《春秋》之義,設虛立祀(2)。
父不食于枝庶(3),天不食于下地(4)。
諸侯雩禮所祀,未知何神。
如天神也,唯王者天乃歆(5)。
諸侯及今長吏(6),天不享也。
神不歆享,安耐得神(7)?如雲雨者氣也(8),雲雨之氣,何用歆享?觸石而出(9),膚寸而合(10),不崇朝而辨雨天下(11),泰山也(12)。
泰山雨天下,小山雨國邑(13)。
然則大雩所祭,豈祭山乎?假令審然,而不得也。
何以效之?水異川而居,相高分寸(14),不決不流,不鑿不合。
誠令人君禱祭水旁,能令高分寸之水流而合乎?夫見在之水,相差無幾,人君請之,終不耐行。
況雨無形兆(15),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 【注釋】 (1)董仲舒:參見13·7注(1)。
董仲舒求雨:《漢書·董仲舒傳》:“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陰,縱諸陽。
其止雨反是。
”《春秋繁露》中有《求雨篇》。
(2)虛:同“墟”,土丘,這裡指祭壇。
四通之壇曰墟。
(3)枝庶:指嫡長子以外的兒子。
(4)下地:指各諸侯國。
(5)歆(xīn欣):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
(6)今長吏:指漢代的地方長官。
(7)得神:得到神靈的恩惠。
(8)者:據遞修本應作“之”。
(9)觸:沿着。
(10)膚寸:參見32·31注(3)。
(11)崇:通“終”。
終了。
朝(hāo招):早上。
終朝:《淮南子·汜論訓》注:“崇,終也,日旦至食時為終朝。
”辨:通“遍”。
周遍。
(12)泰山:參見2·6注(6)。
以上四句,參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
(13)本書《說日篇》作“小山雨一國”。
(14)相高:高低相差。
(15)形兆:形體迹象。
【譯文】 董仲舒向天求雨,是為了發揮《春秋》的大義,所以設立土壇進行祭祀。
死去的父親不享用庶子所供的祭品,上天也不享用各諸侯國的祭品。
諸侯各國雩禮所祭祀的,不知道是什麼神靈。
如果說是祭祀天神,隻有天子的祭品天神才肯享用。
諸侯各國以及現在的地方長官的祭品,天神是不享用的。
天神不享用他們的祭供,他們怎麼能得到天神的恩惠呢?如果說是祭祀雲雨之氣的話,雲雨之氣用什麼來享用祭品呢?雲雨之氣沿着石縫蒸發出來,緊密地接合在一起,不到一早上的時間,普天下都下了雨,這是泰山上的雲雨之氣。
泰山的雲雨之氣形成的雨,能夠遍及天下;小山形成的雨,隻局限于一個地區。
如此說來,大雩禮所祭祀的,豈不是祭泰山嗎?假使真的如此,也還是得不到雨的。
用什麼來檢驗呢?水聚集在不同的河道裡,高低相差在分寸之間,不挖開堤岸,水不會流出來,不開通河道,兩條河的水就不會彙合在一起。
如果讓君主在河水旁邊禱告祭祀,能使相差分寸的水流彙合嗎?呈現在眼前的河水,高低相差不多,君主祈求它,終究不能流出。
何況雨在降落之前無形無蹤,深藏在高山上,君主舉行雩祭,怎麼能夠求得它呢? 【原文】 45·5夫雨水在天地之間也,猶夫涕泣在人形中也。
或赍酒食請于惠人之前(1),未出其泣(2),惠人終不為之隕涕。
夫泣不可請而出。
雨安可求而得?雍門子悲哭(3),孟嘗君為之流涕(4)。
蘇秦、張儀悲說坑中(5),鬼谷先生泣下沾襟(6)。
或者倘可為雍門之聲(7),出蘇、張之說以感天乎?天又耳目高遠,音氣不通。
杞梁之妻,又已悲哭,天不雨而城反崩(8)。
夫如是,竟當何以緻雨?雩祭之家,何用感天?案月出北道,離畢之陰,希有不雨。
由此言之,北道,畢星之所在也,北道星肯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之時,魯未必雩祭也。
不祭,沛然自雨(9);不求,曠然自旸(10)。
夫如是,天之旸雨,自有時也。
一歲之中,旸雨連屬。
當其雨也,誰求之者?當其旸也,誰止之者?人君聽請,以安民施恩,必非賢也。
天
《詩經》上說:“月亮靠近畢宿,馬上就有滂沱大雨。
”《尚書》上說:“月亮靠近箕宿和畢宿,就會多風多雨。
”如此說來,風和雨是随着月亮靠近箕宿和畢宿而來的了。
房星以四顆星為标志構成三條通道,日月的運行,出入于此三道之間。
出于北道就有雨,出于南道就有旱。
或者說出于北道就有旱,出于南道就有雨,按照月亮靠近箕宿或畢宿這種自然現象被天下人用來預測風雨,月亮運行經過房宿北道或南道這種自然現象,被天下人用作觀測澇旱的事實,月亮經過房宿的南道或北道不光是為了魯國啊。
孔子外出,讓子路攜帶雨具,一會兒,天果然下了大雨。
子路問這又是什麼緣故,孔子說:“因為昨天晚上月亮靠近畢宿。
”後來有一天,月亮又靠近畢宿。
孔子外出,子路請求帶雨具,孔子不聽從,出去果然沒有下雨。
子路問這是什麼緣故,孔子說:“那天,月亮靠近畢宿的北面,所以下雨;昨天晚上,月亮靠近畢宿的南面,所以不下雨。
”這樣看來,魯國下雨本來是因為月亮靠近了畢宿,哪裡是由于政治的緣故呢?如果确實是由于政令的緣故,那麼月亮靠近畢宿預示天要下雨,這是天下所共同的。
魯國下雨,天下也都應該下雨。
戰國時期,各國政冶不同,君主施政,賞罰不在一個時間,一定要把下雨說成是上天應和六國的政令,那麼上天就要使月亮靠近畢宿六七次,然後才能滿足這種情況。
【原文】 45·3魯缪公之時(1),歲旱。
缪公問縣子(2):“天旱不雨,寡人欲暴巫(3),奚如(4)?”縣子不聽。
“欲徙市(5),奚如?”對曰:“天子崩(6),巷市七日(7);諸公薨(8),巷市五日。
為之徙市,不亦可乎?”案縣子之言,徙市得雨也。
案《詩》、《書》之文,月離星得雨(9)。
日月之行,有常節度,肯為徙市故,離畢之陰乎?夫月畢天下占,徙魯之市,安耐移月(10)?用之行天,三十日而周(11)。
一月之中,一過畢星,離陽則陽(12)。
假令徙市之感,能令月離畢陽(13),其時徙市而得雨乎?夫如縣子言,未可用也。
【注釋】 (1)魯缪公:參見29·12注(1)。
(2)縣子:人名。
生平不詳。
(3)寡人:古代國君的謙稱,意謂少德之人。
暴(pù鋪):同“曝”,曬。
巫:古代以侍奉鬼神,替人求福消災為職業的人。
《春秋傳》:“在女曰巫,在男曰觋。
”暴巫:古代的一種迷信,認為把巫放在太陽下面暴曬,可以使天下雨。
本書《訂鬼篇》作“焚巫”。
魯穆公暴巫事見《禮記·檀弓下》。
(4)奚如:何如,怎麼樣。
(5)徙市:遷移集市。
古代遇有大喪事(如君主死亡),就停止正常的集市,隻在小巷裡做買賣。
欲徙市:按天人感應說,天旱是因為君主有過失。
這裡穆公提出要徙市,就是表示要悔罪。
(6)崩:參見4·4注(11)。
(7)巷市:在小巷裡做買賣。
(8)公:據《禮記·檀弓下》應作“侯”。
薨:參見4·4注(10)。
(9)星:這裡指畢宿。
(10)耐(néng能):通“能”。
(11)周:一周天。
《白虎通義·日月篇》:“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
月及日為一月,至二十九日未及七度;即三十日者,過行七度。
” (12)陽(陽):據文意當為“旸(暘)”之形誤。
此句下疑脫“離陰則雨”四字。
(13)陽:疑當為“陰”之誤,上文皆作“離畢之陰”可證。
【譯文】 魯穆公在位的時候,有一年大旱。
穆公問縣子:“天旱不下雨,我打算曬巫求雨,怎麼樣?”縣子不贊成他的做法。
穆公又說:“我打算遷移集市,怎麼樣?”縣子回答說:“天子死,要在小巷裡集市七天;諸侯死,要在小巷裡集市五天。
為了天旱而遷移集市,不也是可以的嗎?”考察縣子的這種說法,是為遷移集市而求雨。
考察《詩經》、《尚書》上的記載,月亮靠近畢宿就會下雨。
日月的運行,有一定的規律,能因為遷移集市的緣故,靠近畢宿的北面而使天下雨嗎?月亮靠近畢宿天下人用來預測澇旱,遷移魯國的集市,怎麼能改變月亮運行的軌道呢?月亮在天空運行,三十日一個周天。
一個月之中,有一次經過畢宿,靠近畢宿的南邊就天晴。
假使以遷移集市的行為去感動天,能使月亮靠近畢宿的北面,那麼在月亮已經靠近畢宿南面的時候遷移集市,能夠讓月亮再靠近畢宿的北面而求得下雨嗎?像縣子的這種說法,是不可采用的。
【原文】 45·4董仲舒求雨(1),申《春秋》之義,設虛立祀(2)。
父不食于枝庶(3),天不食于下地(4)。
諸侯雩禮所祀,未知何神。
如天神也,唯王者天乃歆(5)。
諸侯及今長吏(6),天不享也。
神不歆享,安耐得神(7)?如雲雨者氣也(8),雲雨之氣,何用歆享?觸石而出(9),膚寸而合(10),不崇朝而辨雨天下(11),泰山也(12)。
泰山雨天下,小山雨國邑(13)。
然則大雩所祭,豈祭山乎?假令審然,而不得也。
何以效之?水異川而居,相高分寸(14),不決不流,不鑿不合。
誠令人君禱祭水旁,能令高分寸之水流而合乎?夫見在之水,相差無幾,人君請之,終不耐行。
況雨無形兆(15),深藏高山,人君雩祭,安耐得之? 【注釋】 (1)董仲舒:參見13·7注(1)。
董仲舒求雨:《漢書·董仲舒傳》:“仲舒治國,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陰,縱諸陽。
其止雨反是。
”《春秋繁露》中有《求雨篇》。
(2)虛:同“墟”,土丘,這裡指祭壇。
四通之壇曰墟。
(3)枝庶:指嫡長子以外的兒子。
(4)下地:指各諸侯國。
(5)歆(xīn欣):祭祀時神靈享受祭品的香氣。
(6)今長吏:指漢代的地方長官。
(7)得神:得到神靈的恩惠。
(8)者:據遞修本應作“之”。
(9)觸:沿着。
(10)膚寸:參見32·31注(3)。
(11)崇:通“終”。
終了。
朝(hāo招):早上。
終朝:《淮南子·汜論訓》注:“崇,終也,日旦至食時為終朝。
”辨:通“遍”。
周遍。
(12)泰山:參見2·6注(6)。
以上四句,參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
(13)本書《說日篇》作“小山雨一國”。
(14)相高:高低相差。
(15)形兆:形體迹象。
【譯文】 董仲舒向天求雨,是為了發揮《春秋》的大義,所以設立土壇進行祭祀。
死去的父親不享用庶子所供的祭品,上天也不享用各諸侯國的祭品。
諸侯各國雩禮所祭祀的,不知道是什麼神靈。
如果說是祭祀天神,隻有天子的祭品天神才肯享用。
諸侯各國以及現在的地方長官的祭品,天神是不享用的。
天神不享用他們的祭供,他們怎麼能得到天神的恩惠呢?如果說是祭祀雲雨之氣的話,雲雨之氣用什麼來享用祭品呢?雲雨之氣沿着石縫蒸發出來,緊密地接合在一起,不到一早上的時間,普天下都下了雨,這是泰山上的雲雨之氣。
泰山的雲雨之氣形成的雨,能夠遍及天下;小山形成的雨,隻局限于一個地區。
如此說來,大雩禮所祭祀的,豈不是祭泰山嗎?假使真的如此,也還是得不到雨的。
用什麼來檢驗呢?水聚集在不同的河道裡,高低相差在分寸之間,不挖開堤岸,水不會流出來,不開通河道,兩條河的水就不會彙合在一起。
如果讓君主在河水旁邊禱告祭祀,能使相差分寸的水流彙合嗎?呈現在眼前的河水,高低相差不多,君主祈求它,終究不能流出。
何況雨在降落之前無形無蹤,深藏在高山上,君主舉行雩祭,怎麼能夠求得它呢? 【原文】 45·5夫雨水在天地之間也,猶夫涕泣在人形中也。
或赍酒食請于惠人之前(1),未出其泣(2),惠人終不為之隕涕。
夫泣不可請而出。
雨安可求而得?雍門子悲哭(3),孟嘗君為之流涕(4)。
蘇秦、張儀悲說坑中(5),鬼谷先生泣下沾襟(6)。
或者倘可為雍門之聲(7),出蘇、張之說以感天乎?天又耳目高遠,音氣不通。
杞梁之妻,又已悲哭,天不雨而城反崩(8)。
夫如是,竟當何以緻雨?雩祭之家,何用感天?案月出北道,離畢之陰,希有不雨。
由此言之,北道,畢星之所在也,北道星肯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之時,魯未必雩祭也。
不祭,沛然自雨(9);不求,曠然自旸(10)。
夫如是,天之旸雨,自有時也。
一歲之中,旸雨連屬。
當其雨也,誰求之者?當其旸也,誰止之者?人君聽請,以安民施恩,必非賢也。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