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雩篇第四五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雩”(yú魚)是我國古代專門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王充在本篇闡明了自己對雩祭的觀點。
前一部分駁斥天人感應論,後一部分說明人君舉行雩祭是對人民的關懷。
他明确指出,“旸(晴)久自雨,雨久自旸”,水旱災害是“天之運氣,時當自然”,“雖雩請求,終無補益”。
他認為,君主不祭祀、不禱求,“恬居安處,不求已過”,天也仍然會“沛然自雨,曠然自旸”。
人既不能用操行感動天,天也不因人的操行而施以譴責。
但王充并不完全反對雩祭,他認為,不管災害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久旱不雨,君主就必須舉行雩祭,以表示“惠愍恻隐之恩”,“慰民之望(怨)”。
這也是他認識上的局限性。
【原文】 45·1變複之家(1),以久雨為湛(2),久旸為旱(3)。
旱應亢陽(4),湛應沉溺(5)。
或難曰:“夫一歲之中,十日者一雨(6),五日者一風,雨頗留,湛之兆也;旸頗久,旱之漸也(7)。
湛之時,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時,未必亢陽也。
人君為政,前後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時氣也(8)。
”《範蠡·計然》曰(9):“太歲在子水(10),毀;金,穰(11);木,饑(12);火,旱(13)。
”夫如是,水旱饑穰,有歲運也(14)。
歲直其運(15),氣當其世,變複之家,指而名之(16)。
人君用其言,求過自改。
旸久自雨,雨久自旸,變複之家,遂名其功,人君然之,遂信其術。
試使人君恬居安處(17),不求己過,天猶自雨,雨猶自旸。
旸濟雨濟之時(18),人君無事,變夏之家,猶名其術。
是則陰陽之氣(19),以人為主,不說于天也(20)。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應人。
【注釋】 (1)變複之家:參見41·9注(3)。
(2)湛:大水,澇災。
(3)旸(yáng羊):晴。
久旸:長時間不下雨。
(4)應:應和,對應。
亢陽:陽氣過盛。
這裡借指君王驕橫,沉溺:陷于不良之境,不能自拔。
這裡指君王迷戀酒色。
《春秋》:“人君亢陽緻旱,沉溺緻雨。
” (5)或:有人,這裡指王充本人。
難:诘難。
(6)者:句中表停頓的語氣詞。
(7)漸:苗頭。
(8)氣:指災害之氣。
(9)《範蠡·計然》:書名。
《唐志·農家》有《範子計然》十五卷。
據說是以範蠡提問,計然回答的形式寫的一本書,已佚。
範蠡:參見3·2注(4)。
計然:傳說是範蠡的老師。
《意林》引《範子》曰:“計然者,葵丘濮上人也。
姓辛,名文子。
其先晉國公子,不肯自顯,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
”《史記·貨殖列傳集解》徐廣曰:“計然者,範蠡之師也,名研。
” (10)太歲:古代天文學家把由西向東轉的木星叫“歲星”,用它來紀年。
後來,為了應用方便,又虛構了一個和歲星運轉方向相反,即由東向西運轉的假歲星來紀年,這顆假歲星就稱為“太歲”。
子:當為“于”字之誤。
此言太歲在于水則毀,若作“在子”文義不通。
水:按陰陽五行說法,北方為水,西方為金,東方為木,南方為火。
太歲在于水:指太歲運行到北方。
(11)穰(ráng瓤):稻、麥等的杆子,此指豐收,五谷豐饒。
(12)饑:饑荒。
五谷不熟稱饑,果實歉收稱荒。
(13)以上引文參見《史記·貨殖列傳》。
(14)歲運:指太歲的運行。
(15)直:通“值”,恰逢。
(16)指而名之:針對這種情況編造一套說法。
(17)恬(tián甜):安靜。
(18)濟:停止。
字本作“霁”。
《說文》:“霁,雨止也。
”假“濟”為之,引申之,凡“止”可曰:“濟”。
《淮南子·天文訓》:“大風濟。
”高誘注:“濟,止也。
”此則又謂風止為濟。
(19)陰陽之氣:陰陽的原義是向日為陽,背日為陰,這裡泛指太空。
王充認為萬物是由氣形成的,氣是天自然而然地施放出來的。
它的變化是無意識的,不會受人的影響。
(20)說:當為“統”,形近而訛。
《變動篇》:“人物吉兇統于天也。
”“寒溫之氣系于天地而統于陰陽。
”可證。
【譯文】 專門祈禱消除變異的人認為,雨下久了就成澇災,天晴久了就成旱災。
旱災是上天對君主驕橫的譴告,澇災是上天對君主迷戀酒色的譴告。
有人诘難說:“一年之中,或十天下一次雨,或五天刮一次風。
雨稍微下久一點,就是澇災的預兆;天晴久一點,就是旱災的苗頭。
發生澇災的時候,君主未必就迷戀于酒色;發生旱災的時候君主未必就驕橫。
君主施政,前後一緻,然而無論澇災旱災,都是因為碰上了當時的災害之氣。
”《範蠡·計然》上說:“太歲運行到北方,莊稼被毀壞;運行到西方,五谷豐登;運行到東方,發生饑荒;運行到南方,發生旱災。
”這樣說來,水旱災害饑荒豐收是和太歲運轉相關聯的。
太歲恰好運行到某一方位,災害之氣正好在世上出現,變複之家就針對這種情況編造出一套說法。
君主采用他們的說法,找出自己的過錯加以改正。
晴久了自然會下雨,雨下久了自然會天晴,變複之家于是就把晴雨的變化說成是他們的功勞,君主認為正确,于是就相信了他們的占術。
假如讓君主安安靜靜地呆在那裡,不尋求自己過錯,上天仍然會下雨,雨後仍然會天晴。
晴止雨止之時,君主并沒有做什麼特殊的事情,變複之家,仍然要自吹他們的占術。
這樣說來,陰陽之氣的變化是以人決定的,而不是統屬于天的了。
人不能用道德行為感動天,天也不會随從人的道德行為來譴告人。
【原文】 45·2《春秋》魯大雩(1),旱求雨之祭也。
旱久不雨,禱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禍矣,此變複也(2)。
詩雲(3):“月離于畢(4),比滂沱矣(5)。
”《書》曰(6):“月之從星(7),則以風雨(8)。
”然則風雨随月所離從也。
房星四表三道(9),日月之行,出入三道。
出北則湛(10),出南則旱。
或言出北則旱,南則湛(11)。
案月為天下占,房為九州候(12)。
月之南北,非獨為魯也。
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13)。
有頃,天果大雨。
子路問其故,孔子曰:“昨暮月離于畢。
”後日,月複離畢。
孔子出,子路請赍雨具,孔子不聽,出果無雨。
子路問其故,孔子曰:“昔日,月離其陰(14),故雨。
昨暮,月離其陽(15),故不雨。
”夫如是,魯雨自以月離,豈以政哉?如審以政令,月離于畢為雨占,天下共之。
魯雨,天下亦宜皆雨。
六國之時(16),政治不同,人君所行,賞罰異時,必以雨為應政令,月離六七畢星,然後足也。
【注釋】 (1)《春秋》:參見16·20注(8)。
雩(yú魚):古代專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據《春秋》載,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魯舉行大雩。
(2)變複:此指變複之道。
即用祭祀之法解除災害變異,恢複原狀。
(3)《詩》:參見8·2注(7)。
(4)離(lí麗):通“麗”,附着,靠近。
畢:畢宿,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天濁”。
白虎七宿的第五宿,有8顆星。
因形狀像畢網(古代田獵用的長柄網)而得名。
《毛詩诂訓傳》:“畢,噣也。
月離陰星則雨。
” (5)比:臨近,馬上。
滂沱:形容雨大。
引詩參見《詩經·小雅·漸漸之石》。
本書《說日篇》亦引此詩,“比”作“俾”,與《毛詩》同。
(6)《書》:《尚書》。
參見36·8注(1)。
(7)從:随從,靠近。
星:這裡指箕宿和畢宿。
(8)風雨:《尚書·洪範》:“星有好(háo)風,星有好雨。
”馬融注:“箕星好風”,“畢星好雨”。
馬融說法本于《詩經》和《周禮》。
(9)四表三道:房宿由四顆星組成,以這四顆為标志(表),其間構成了三條通道。
(10)北:房宿三道的北邊一條道。
(11)“或言”二句:劉盼遂《論衡集解》:“此九字非本文,亦非自注語,或出後人誤沾也。
本篇屢言南則旸,北則雨,知仲任定從北湛南旱之說,不應于此處操兩可之說也。
” (12)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中原上古行政區劃。
這裡泛指天下。
參見31·7注(3)。
候:觀測氣候。
(13)子路:參見8·3注(15)。
赍(jī機):攜帶。
(14)陰:指畢宿的北面。
(15)陽:指畢宿的南面。
(16)六國:指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
【譯文】 《春秋》記載魯國舉行雩祭,是天旱祈求下雨的祭祀。
天旱了好長時間不下雨,禱告祭祀求天福佑,就像人
王充在本篇闡明了自己對雩祭的觀點。
前一部分駁斥天人感應論,後一部分說明人君舉行雩祭是對人民的關懷。
他明确指出,“旸(晴)久自雨,雨久自旸”,水旱災害是“天之運氣,時當自然”,“雖雩請求,終無補益”。
他認為,君主不祭祀、不禱求,“恬居安處,不求已過”,天也仍然會“沛然自雨,曠然自旸”。
人既不能用操行感動天,天也不因人的操行而施以譴責。
但王充并不完全反對雩祭,他認為,不管災害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久旱不雨,君主就必須舉行雩祭,以表示“惠愍恻隐之恩”,“慰民之望(怨)”。
這也是他認識上的局限性。
【原文】 45·1變複之家(1),以久雨為湛(2),久旸為旱(3)。
旱應亢陽(4),湛應沉溺(5)。
或難曰:“夫一歲之中,十日者一雨(6),五日者一風,雨頗留,湛之兆也;旸頗久,旱之漸也(7)。
湛之時,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時,未必亢陽也。
人君為政,前後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時氣也(8)。
”《範蠡·計然》曰(9):“太歲在子水(10),毀;金,穰(11);木,饑(12);火,旱(13)。
”夫如是,水旱饑穰,有歲運也(14)。
歲直其運(15),氣當其世,變複之家,指而名之(16)。
人君用其言,求過自改。
旸久自雨,雨久自旸,變複之家,遂名其功,人君然之,遂信其術。
試使人君恬居安處(17),不求己過,天猶自雨,雨猶自旸。
旸濟雨濟之時(18),人君無事,變夏之家,猶名其術。
是則陰陽之氣(19),以人為主,不說于天也(20)。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應人。
【注釋】 (1)變複之家:參見41·9注(3)。
(2)湛:大水,澇災。
(3)旸(yáng羊):晴。
久旸:長時間不下雨。
(4)應:應和,對應。
亢陽:陽氣過盛。
這裡借指君王驕橫,沉溺:陷于不良之境,不能自拔。
這裡指君王迷戀酒色。
《春秋》:“人君亢陽緻旱,沉溺緻雨。
” (5)或:有人,這裡指王充本人。
難:诘難。
(6)者:句中表停頓的語氣詞。
(7)漸:苗頭。
(8)氣:指災害之氣。
(9)《範蠡·計然》:書名。
《唐志·農家》有《範子計然》十五卷。
據說是以範蠡提問,計然回答的形式寫的一本書,已佚。
範蠡:參見3·2注(4)。
計然:傳說是範蠡的老師。
《意林》引《範子》曰:“計然者,葵丘濮上人也。
姓辛,名文子。
其先晉國公子,不肯自顯,天下莫知,故稱曰計然。
”《史記·貨殖列傳集解》徐廣曰:“計然者,範蠡之師也,名研。
” (10)太歲:古代天文學家把由西向東轉的木星叫“歲星”,用它來紀年。
後來,為了應用方便,又虛構了一個和歲星運轉方向相反,即由東向西運轉的假歲星來紀年,這顆假歲星就稱為“太歲”。
子:當為“于”字之誤。
此言太歲在于水則毀,若作“在子”文義不通。
水:按陰陽五行說法,北方為水,西方為金,東方為木,南方為火。
太歲在于水:指太歲運行到北方。
(11)穰(ráng瓤):稻、麥等的杆子,此指豐收,五谷豐饒。
(12)饑:饑荒。
五谷不熟稱饑,果實歉收稱荒。
(13)以上引文參見《史記·貨殖列傳》。
(14)歲運:指太歲的運行。
(15)直:通“值”,恰逢。
(16)指而名之:針對這種情況編造一套說法。
(17)恬(tián甜):安靜。
(18)濟:停止。
字本作“霁”。
《說文》:“霁,雨止也。
”假“濟”為之,引申之,凡“止”可曰:“濟”。
《淮南子·天文訓》:“大風濟。
”高誘注:“濟,止也。
”此則又謂風止為濟。
(19)陰陽之氣:陰陽的原義是向日為陽,背日為陰,這裡泛指太空。
王充認為萬物是由氣形成的,氣是天自然而然地施放出來的。
它的變化是無意識的,不會受人的影響。
(20)說:當為“統”,形近而訛。
《變動篇》:“人物吉兇統于天也。
”“寒溫之氣系于天地而統于陰陽。
”可證。
【譯文】 專門祈禱消除變異的人認為,雨下久了就成澇災,天晴久了就成旱災。
旱災是上天對君主驕橫的譴告,澇災是上天對君主迷戀酒色的譴告。
有人诘難說:“一年之中,或十天下一次雨,或五天刮一次風。
雨稍微下久一點,就是澇災的預兆;天晴久一點,就是旱災的苗頭。
發生澇災的時候,君主未必就迷戀于酒色;發生旱災的時候君主未必就驕橫。
君主施政,前後一緻,然而無論澇災旱災,都是因為碰上了當時的災害之氣。
”《範蠡·計然》上說:“太歲運行到北方,莊稼被毀壞;運行到西方,五谷豐登;運行到東方,發生饑荒;運行到南方,發生旱災。
”這樣說來,水旱災害饑荒豐收是和太歲運轉相關聯的。
太歲恰好運行到某一方位,災害之氣正好在世上出現,變複之家就針對這種情況編造出一套說法。
君主采用他們的說法,找出自己的過錯加以改正。
晴久了自然會下雨,雨下久了自然會天晴,變複之家于是就把晴雨的變化說成是他們的功勞,君主認為正确,于是就相信了他們的占術。
假如讓君主安安靜靜地呆在那裡,不尋求自己過錯,上天仍然會下雨,雨後仍然會天晴。
晴止雨止之時,君主并沒有做什麼特殊的事情,變複之家,仍然要自吹他們的占術。
這樣說來,陰陽之氣的變化是以人決定的,而不是統屬于天的了。
人不能用道德行為感動天,天也不會随從人的道德行為來譴告人。
【原文】 45·2《春秋》魯大雩(1),旱求雨之祭也。
旱久不雨,禱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禍矣,此變複也(2)。
詩雲(3):“月離于畢(4),比滂沱矣(5)。
”《書》曰(6):“月之從星(7),則以風雨(8)。
”然則風雨随月所離從也。
房星四表三道(9),日月之行,出入三道。
出北則湛(10),出南則旱。
或言出北則旱,南則湛(11)。
案月為天下占,房為九州候(12)。
月之南北,非獨為魯也。
孔子出,使子路赍雨具(13)。
有頃,天果大雨。
子路問其故,孔子曰:“昨暮月離于畢。
”後日,月複離畢。
孔子出,子路請赍雨具,孔子不聽,出果無雨。
子路問其故,孔子曰:“昔日,月離其陰(14),故雨。
昨暮,月離其陽(15),故不雨。
”夫如是,魯雨自以月離,豈以政哉?如審以政令,月離于畢為雨占,天下共之。
魯雨,天下亦宜皆雨。
六國之時(16),政治不同,人君所行,賞罰異時,必以雨為應政令,月離六七畢星,然後足也。
【注釋】 (1)《春秋》:參見16·20注(8)。
雩(yú魚):古代專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
據《春秋》載,魯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魯舉行大雩。
(2)變複:此指變複之道。
即用祭祀之法解除災害變異,恢複原狀。
(3)《詩》:參見8·2注(7)。
(4)離(lí麗):通“麗”,附着,靠近。
畢:畢宿,二十八宿之一,亦稱“天濁”。
白虎七宿的第五宿,有8顆星。
因形狀像畢網(古代田獵用的長柄網)而得名。
《毛詩诂訓傳》:“畢,噣也。
月離陰星則雨。
” (5)比:臨近,馬上。
滂沱:形容雨大。
引詩參見《詩經·小雅·漸漸之石》。
本書《說日篇》亦引此詩,“比”作“俾”,與《毛詩》同。
(6)《書》:《尚書》。
參見36·8注(1)。
(7)從:随從,靠近。
星:這裡指箕宿和畢宿。
(8)風雨:《尚書·洪範》:“星有好(háo)風,星有好雨。
”馬融注:“箕星好風”,“畢星好雨”。
馬融說法本于《詩經》和《周禮》。
(9)四表三道:房宿由四顆星組成,以這四顆為标志(表),其間構成了三條通道。
(10)北:房宿三道的北邊一條道。
(11)“或言”二句:劉盼遂《論衡集解》:“此九字非本文,亦非自注語,或出後人誤沾也。
本篇屢言南則旸,北則雨,知仲任定從北湛南旱之說,不應于此處操兩可之說也。
” (12)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中原上古行政區劃。
這裡泛指天下。
參見31·7注(3)。
候:觀測氣候。
(13)子路:參見8·3注(15)。
赍(jī機):攜帶。
(14)陰:指畢宿的北面。
(15)陽:指畢宿的南面。
(16)六國:指戰國時期的齊、楚、燕、韓、趙、魏。
【譯文】 《春秋》記載魯國舉行雩祭,是天旱祈求下雨的祭祀。
天旱了好長時間不下雨,禱告祭祀求天福佑,就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