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動篇第四三

關燈
4)庶:衆民,百姓。

    僇lù路):通“戮”,殺。

    旁:廣,普遍。

     (15)蚩尤:參見41·7注(1)。

     【譯文】 萬衆人都歎息,尚且不能感動上天,鄒衍一聲長歎,怎麼能使上天降霜呢?鄒衍的處境,哪能與屈原相比?被拘囚的冤屈,哪能與投江相比?《離騷》、《楚辭》凄涼悲傷,一聲長歎,怎能與它相比?屈原死的時候,楚國并沒有降霜,這是楚懷王、楚襄王時的事情。

    楚厲王、楚武王時,卞和向他們呈獻玉石,被砍掉了雙足,卞和捧玉而流淚,眼淚流盡了接着就哭出血來。

    鄒衍的虔誠,怎能與卞和相比呢?被拘囚的冤屈,怎能與砍掉雙足相比呢?仰天長歎,怎麼能與哭出血相比呢?長歎确實不如哭泣,拘囚确實不如砍足,衡量冤情,鄒衍不如卞和,當時楚地也不見降霜。

    李斯、趙高假造遺诏殺害太子扶蘇,并牽連蒙恬、蒙毅等人。

    當時他們都傾吐了痛苦的話,與鄒衍的歎息聲相同,又遭禍直到被殺死。

    不僅僅是被拘囚,在他們被害死的地方,并沒有寒冷之氣産生。

    秦國坑殺趙國降卒在長平城下,四十萬人同時被活埋。

    當時他們的哭啼叫喊,不僅僅是歎息。

    他們的虔誠雖然不及鄒衍,四十萬人的冤屈,估計應當抵得上一位賢臣的悲痛;他們被活埋時的哭喊,估計應超過被拘囚者的呼号,當時長平城下也不見降霜。

    《尚書·呂刑》上說:“被殺害的百姓紛紛對天帝訴說自己沒有罪過。

    ”這說的是蚩尤統治下的老百姓受了冤屈,紛紛對上天訴說自己沒有罪過。

    以萬衆百姓的含冤叫屈,都不能引來降霜,鄒衍長歎降霜的說法,不過是虛假荒誕之說。

     【原文】 43·9南方至熱,煎沙爛石,父子同水而浴。

    北方至寒,凝冰坼土(1),父子同穴而處。

    燕在北邊(2),鄒衍時,周之五月(3),正歲三月也(4)。

    中州内(5),正月、二月霜雪時降;北邊至寒,三月下霜,未為變也。

    此殆北邊三月尚寒,霜适自降,而衍适呼,與霜逢會。

    傳曰:“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鄒衍吹律(6),寒谷複溫(7)。

    ”則能使氣溫,亦能使氣複寒。

    何知衍不令時人知己之冤,以天氣表己之誠,竊吹律于燕谷獄令氣寒(8),而因呼天乎?即不然者,霜何故降?範雎為須賈所讒(9),魏齊僇(10),折幹摺脅(11)。

    張儀遊于楚(12),楚相掠之(13),被捶流血(14)。

    二子冤屈,太史公列記其狀。

    鄒衍見拘,雎、儀之比也,且子長何諱不言(15)?案衍列傳(16),不言見拘而使霜降。

    僞書遊言,猶太子丹使日再中,天雨粟也(17)。

    由此言之,衍呼而霜降,虛矣!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妄也! 【注釋】 (1)坼(chè徹):裂開。

     (2)燕:古國名。

    姬姓。

    在今河北北部和遼甯西端。

     (3)周:指周曆,以夏曆十一月為歲首。

     (4)正歲:指夏曆,即現在的農曆。

     (5)中州:古地區名,即中土、中原。

    有二義,狹義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帶,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廣義中州或指黃河流域,或指全中國而言。

    據文義指狹義中州。

     (6)律:律管。

    參見15·8注(4)。

     (7)引文參見《藝文類聚》卷五所引劉向《别錄》。

     (8)谷:疑為衍文,當删。

     (9)範雎:參見3·3注(14)。

    須賈:戰國魏國大夫。

    據《史記·範雎列傳》記載,魏昭王時,範雎随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派人送他黃金和酒肉,範雎不受。

    回國後,須賈誣告範雎受賄,因此範雎被打斷了肋骨扣牙齒。

     (10)魏齊:人名。

    戰國時魏國丞相。

    僇侮辱。

     (11)摺(hé哲);同“折”。

    脅:肋骨。

     (12)張儀:參見11·3注(6)。

     (13)掠:拷打。

    楚相掠之:據《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張儀曾和楚相飲酒,楚相丢了玉璧,懷疑是張儀偷的,把他鞭打了一頓。

     (14)捶:通“棰”,鞭子。

     (15)子長:司馬遷的字。

     (16)衍列傳:指司馬遷為鄒衍寫的傳,附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内。

     (17)太子丹:參見16·28注(1)。

     【譯文】 南方很熱,能使沙子熔化石頭酥爛,父子同在河水中沐浴。

    北方很冷,凝結的冰塊能把土地凍裂,父子同在土屋中居住。

    燕國地處北方,鄒衍被拘之時,周曆的五月,是夏曆的三月。

    中原地區,正月、二月經常降霜雪;北方很冷,三月下霜,不算是反常。

    這大約是北方三月還在寒冷,霜恰好自天而降,而鄒衍正好仰天長歎,與降霜碰到一起。

    傳上說:“燕國有一個寒冷的山谷,裡面不長五谷,鄒衍吹響律管,寒谷又變溫暖了。

    ”如果能使天氣溫暖,也就能夠使天氣再變寒冷。

    怎麼知道鄒衍不是希望能使當時的人知道自己的冤屈,想借天氣表明自己的誠心,偷偷地在燕國的監獄裡吹響律管想使天氣寒冷,于是才向天呼号的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是什麼原因降霜呢?範雎被須賈所誣告,魏齊侮辱範雎,折斷了他的肢體肋骨。

    張儀在楚國遊說,楚相拷打他,他被鞭打得流血。

    他們兩人的冤屈,太史公如實記下了他們的情況。

    鄒衍被拘囚,與範雎、張儀同類,而司馬遷為什麼避諱不記載呢?考察鄒衍列傳,沒有記載他被拘囚而使天降霜的事。

    僞作的書和無根據的說法,好比太子丹使偏西的太陽回到正中、天上降下谷雨一樣。

    由此說來,鄒衍向天呼号而天降霜,是不存在的!那麼杞梁的妻子痛哭而使城牆倒塌,是荒誕的了! 【原文】 43·10頓牟叛(1),趙襄子帥帥攻之(2),軍到城下,頓牟之城崩者十餘丈,襄子擊金而退之(3)。

    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襄子之軍有哭者乎?秦之将滅,都門内崩(4),霍光家且敗(5),第牆自壞(6)。

    誰哭于秦宮泣于霍光家者?然而門崩牆壞,秦、霍敗亡之征也(7)。

    或時杞國且圮(8),而杞梁之妻适哭城下,猶燕國适寒,而鄒衍偶呼也。

    事以類而時相因(9),聞見之者,或而然之。

    又城老牆朽(10),猶有崩壞。

    一婦之哭,崩五丈之城,是城則一指摧三仞之楹也(11)。

    春秋之時,山多變。

    山、城一類也。

    哭能崩城,複能壞山乎?女然素缟而哭河(12),河流通(13)。

    信哭城崩,固其宜也。

    案杞梁從軍死,不歸。

    其婦迎之,魯君吊于途(14),妻不受吊,棺歸于家,魯君就吊,不言哭于城下。

    本從軍死,從軍死不在城中,妻向城哭,非其處也。

    然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複虛言也。

     【注釋】 (1)頓牟:參見26·13注(7)。

    據《淮南子·道應訓》記載,春秋末中牟人以中牟歸附于齊,趙襄子起兵代中牟。

     (2)趙襄子:參見10·10注(5)。

    帥帥:顯系“帥師”之誤。

     (3)金:這裡指钲(hēng征),一種金屬樂器。

    古代打仗時,用鼓、金來指揮軍隊的進退,擊鼓則進軍,鳴金則收兵。

     (4)都:指秦朝的都城鹹陽。

    内崩:向裡倒塌。

     (5)霍光:(?~前68),西漢大臣。

    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

    昭帝即位,任大司馬大将軍,前後執政凡二十年。

    他死後家人謀反,被滅族。

     (6)第:宅院。

    《漢書·霍光傳》:“第門自壞。

    ” (7)敗亡之征:王充認為國家或個人将要發生災禍,事先必然有“妖氣”構成的怪現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