譴告篇第四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如果君主用刑不符合時令,刑氣屬寒,那麼天應該用溫氣來譴告他。
如果君主施賞違背節氣,賞氣屬溫,那麼天應該用寒氣來譴告他。
上天要改變君主的政治,就該改變他施政時的天氣以示譴告,故意使君主能夠覺悟,懂得是非。
現在天卻随着刑氣寒、賞氣溫,來繼續散布寒氣和溫氣,這不符合譴告的意圖,也不是想叫君主改變政治的适當辦法。
周太王古公亶父認為王季可以立為君主,所以給他改名叫“曆”。
曆的意思就是“嫡”。
太伯明白父親的用意,就去吳越采藥,以避開王季。
假使周太王不改王季的名字,還用他的字“季”,太伯怎麼會覺悟而避開王季呢?現在君主的刑賞違反了法度,天想要改變他的政治,就該用相反的氣來譴告,像周太王改王季的名字那樣。
如今天卻又用同類的氣來譴告,那麼君主什麼時候才能覺悟,看見自己刑賞的錯誤呢? 【原文】 42·4鼓瑟者誤于張弦設柱(1),宮商易聲,其師知之,易其弦而複移其柱。
夫天之見刑賞之誤,猶瑟師之睹弦柱之非也。
不更變氣以悟人君,反增其氣以渥其惡(2),則天無心意,苟随人君為誤非也,纣為長夜之飲,文王朝夕曰:“祀,茲酒(3)。
”齊奢于祀,晏子祭廟(4),豚不掩俎(5)。
何則?非疾之者,宜有以改易之也。
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謹敬;吏民橫悖(6),長吏示以和順。
是故康叔、伯禽失子弟之道,見于周公,拜起驕悖,三見三笞。
往見商子(7),商子令觀橋梓之樹(8)。
二子見橋梓,心感覺悟,以知父子之禮(9)。
周公可随為驕,商子可順為慢,必須加之捶杖(10),教觀于物者,冀二人之見異,以奇自覺悟也。
夫人君之失政,猶二子失道也。
天不告以政道(11),令其覺悟,若二子觀見橋梓,而顧随刑賞之誤,為寒溫之報(12),此則天與人君俱為非也。
無相覺悟之感(13),有相随從之氣,非皇天之意,愛下譴告之宜也(14)。
【注釋】 (1)瑟(sè色):古代一種撥弦樂器。
形似琴,無徽位,通常有二十五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由低到高。
常與琴或笙合奏。
(2)渥:厚,增厚。
這裡是助長的意思。
(3)引文參見《尚書·酒诰》。
(4)晏子:參見6·5注(5)。
(5)豚(tún屯):小豬。
俎(ǔ祖):古代禮器。
祭祀時用來盛牛羊等祭品。
以上事參見《禮記·雜記下》。
(6)悖(bèi倍):荒謬。
(7)商子:商容。
相傳商末周初的一位賢人。
商纣時曾為大夫,因直谏被貶。
(8)橋:通“喬”,是一種高大的樹木。
梓(ǐ子):是一種落葉喬木。
令觀橋梓之樹:《說苑·建本》記載:康叔和伯禽多次去見周公,由于态度驕傲多次被打,便向商子請教。
商子讓他倆去看南山陽坡上高大的喬樹,又看陰坡上枝葉下垂的梓子。
然後告訴他倆,喬樹像父道,梓樹像子道,以開導其應遵循父子之道。
(9)周公與康叔是兄弟,周公與伯禽是父子,二人“心感覺悟”,“知父子之禮”指伯禽,而于康叔無所指,故疑“子”下奪“兄弟”二字。
(10)捶:通“棰”,鞭子。
(11)政:通“正”,正确。
這裡是恰當的意思。
(12)報:報應。
這裡是反應的意思。
(13)感:感動。
這裡是作用的意思。
(14)下:這裡指君主。
【譯文】 彈瑟的人上錯了弦,安錯了柱,宮、商兩個音階走了調,他的老師知道了,會給他調整弦并移動瑟柱。
上天看見了君主刑賞的錯誤,就像老師看見瑟的弦柱有不對的地方一樣。
上天卻不改變天氣的寒溫來使君主覺悟,反而增加原來天氣的程度來助長他的錯誤,這就是說天沒有心意,是胡亂跟着君主為非作歹的。
商纣王是通宵達旦地飲酒,周文王卻朝夕告誡:“隻有祭祀才能用酒。
”齊國人祭祀時很奢侈,而晏子祭祖廟,上供的豬仔,連俎也遮不住。
為什麼呢?因為對自己反對和痛恨的事,應該有辦法來改變它。
要是兒子和弟弟傲慢無禮,那麼父親和哥哥就要用謹慎恭敬來教育他們;官吏與百姓橫蠻不講理,地方長官就要用和睦恭順來教導他們。
所以康叔與伯禽不遵循作弟弟與兒子的禮節,拜見周公,下拜和起立都很傲慢,多次拜見多次被打。
去見商子,商子叫他們去看喬樹和梓樹。
二人看了喬樹和梓樹,心中感到有所覺悟,因此懂得了父子、兄弟的禮節。
本來周公可以照他們的态度以驕橫相待,商子也可以照他們的态度以傲慢相待,然而一定要用鞭子和棍棒打他們,用觀看喬樹、梓樹來教育他們,是希望他二人看見與自己行為不同的事物,通過這些不同而使他們自己覺悟。
君主政治上的失誤,就像他二人違背禮節一樣。
天不用恰當的辦法告訴君主,讓君主覺悟,像讓康叔、伯禽二人觀看喬樹、梓樹那樣,反而是随着君主刑賞的錯誤,做出随寒從溫的反應,這就是天與君主一起做錯事了。
天沒有起到幫助君主覺悟的作用,而是幫着随寒氣從溫氣,這不是上天的意願,也不是上天愛護君主降下譴告的适當辦法。
【原文】 42·5凡物能相割截者,必異性者也;能相奉成者,必同氣者也。
是故離下兌上曰“革”(1)。
革,更也。
火金殊氣,故能相革。
如俱火而皆金,安能相成(2)?屈原疾楚之臭洿(3),故稱香潔之辭(4);漁父議以不随俗(5),故陳沐浴之言(6)。
凡相溷者(7),或教之熏隧(8),或令之負豕(9)。
二言之于除臭洿也,孰是孰非?非有不易(10),少有以益。
夫用寒溫非刑賞也,能易之乎? 【注釋】 (1)離:八卦之一,符号為■,象征火。
兌:八卦之一,符号為■,象征沼澤。
革:六十四卦之一,符号為■,是離卦在下兌卦在上,是澤中有火,二者性質相反,必然相争,産生變革,或火勝水,或水勝火,所以叫革。
(2)成:本句承上“火金殊氣,故能相革”,故疑“成”系“革”之誤。
(3)洿:同“污”。
臭洿:又臭又髒。
這裡指楚國政治腐敗。
(4)香潔之辭:屈原在其著作中,常用芳草、美人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後人稱為“香潔之辭”。
(5)議以不随俗:《楚辭·漁父》記載,屈原被放逐,碰到個漁翁,勸他不要固執己見,應該随波逐流。
(6)陳沐浴之言:指屈原回答漁翁的話,大意是,人洗澡之後,要撣掉衣帽上的塵土,使幹淨的身體不受污染,表示甯願投江喂魚,也不同流合污。
(7)相:根據文意,疑“抒”之誤。
《淮南子·說山訓》:“以潔白為污辱,譬猶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負彘。
”義與此同,可證。
溷(hùn混):豬圈。
這裡指豬圈裡髒的東西。
溷者:指身上沾滿豬圈裡髒東西的人。
(8)隧:通“燧”,熏隧:焚香薰身。
(9)負豕:背豬。
這裡的意思是用豬的臭味來掩蓋自己身上的臭味。
(10)有:通“又”。
【譯文】 凡東西能相克的,必然性質不同;能相輔相成的,必然元氣相同。
所以離下兌上叫“革”。
革,是變更的意思。
火與金不同氣,所以能夠相克。
如果都是火,都是金,怎麼能相克呢?屈原痛恨楚國政治腐敗,所以喜歡作後人稱道的“香潔之辭”;屈原與漁父讨論
如果君主用刑不符合時令,刑氣屬寒,那麼天應該用溫氣來譴告他。
如果君主施賞違背節氣,賞氣屬溫,那麼天應該用寒氣來譴告他。
上天要改變君主的政治,就該改變他施政時的天氣以示譴告,故意使君主能夠覺悟,懂得是非。
現在天卻随着刑氣寒、賞氣溫,來繼續散布寒氣和溫氣,這不符合譴告的意圖,也不是想叫君主改變政治的适當辦法。
周太王古公亶父認為王季可以立為君主,所以給他改名叫“曆”。
曆的意思就是“嫡”。
太伯明白父親的用意,就去吳越采藥,以避開王季。
假使周太王不改王季的名字,還用他的字“季”,太伯怎麼會覺悟而避開王季呢?現在君主的刑賞違反了法度,天想要改變他的政治,就該用相反的氣來譴告,像周太王改王季的名字那樣。
如今天卻又用同類的氣來譴告,那麼君主什麼時候才能覺悟,看見自己刑賞的錯誤呢? 【原文】 42·4鼓瑟者誤于張弦設柱(1),宮商易聲,其師知之,易其弦而複移其柱。
夫天之見刑賞之誤,猶瑟師之睹弦柱之非也。
不更變氣以悟人君,反增其氣以渥其惡(2),則天無心意,苟随人君為誤非也,纣為長夜之飲,文王朝夕曰:“祀,茲酒(3)。
”齊奢于祀,晏子祭廟(4),豚不掩俎(5)。
何則?非疾之者,宜有以改易之也。
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謹敬;吏民橫悖(6),長吏示以和順。
是故康叔、伯禽失子弟之道,見于周公,拜起驕悖,三見三笞。
往見商子(7),商子令觀橋梓之樹(8)。
二子見橋梓,心感覺悟,以知父子之禮(9)。
周公可随為驕,商子可順為慢,必須加之捶杖(10),教觀于物者,冀二人之見異,以奇自覺悟也。
夫人君之失政,猶二子失道也。
天不告以政道(11),令其覺悟,若二子觀見橋梓,而顧随刑賞之誤,為寒溫之報(12),此則天與人君俱為非也。
無相覺悟之感(13),有相随從之氣,非皇天之意,愛下譴告之宜也(14)。
【注釋】 (1)瑟(sè色):古代一種撥弦樂器。
形似琴,無徽位,通常有二十五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由低到高。
常與琴或笙合奏。
(2)渥:厚,增厚。
這裡是助長的意思。
(3)引文參見《尚書·酒诰》。
(4)晏子:參見6·5注(5)。
(5)豚(tún屯):小豬。
俎(ǔ祖):古代禮器。
祭祀時用來盛牛羊等祭品。
以上事參見《禮記·雜記下》。
(6)悖(bèi倍):荒謬。
(7)商子:商容。
相傳商末周初的一位賢人。
商纣時曾為大夫,因直谏被貶。
(8)橋:通“喬”,是一種高大的樹木。
梓(ǐ子):是一種落葉喬木。
令觀橋梓之樹:《說苑·建本》記載:康叔和伯禽多次去見周公,由于态度驕傲多次被打,便向商子請教。
商子讓他倆去看南山陽坡上高大的喬樹,又看陰坡上枝葉下垂的梓子。
然後告訴他倆,喬樹像父道,梓樹像子道,以開導其應遵循父子之道。
(9)周公與康叔是兄弟,周公與伯禽是父子,二人“心感覺悟”,“知父子之禮”指伯禽,而于康叔無所指,故疑“子”下奪“兄弟”二字。
(10)捶:通“棰”,鞭子。
(11)政:通“正”,正确。
這裡是恰當的意思。
(12)報:報應。
這裡是反應的意思。
(13)感:感動。
這裡是作用的意思。
(14)下:這裡指君主。
【譯文】 彈瑟的人上錯了弦,安錯了柱,宮、商兩個音階走了調,他的老師知道了,會給他調整弦并移動瑟柱。
上天看見了君主刑賞的錯誤,就像老師看見瑟的弦柱有不對的地方一樣。
上天卻不改變天氣的寒溫來使君主覺悟,反而增加原來天氣的程度來助長他的錯誤,這就是說天沒有心意,是胡亂跟着君主為非作歹的。
商纣王是通宵達旦地飲酒,周文王卻朝夕告誡:“隻有祭祀才能用酒。
”齊國人祭祀時很奢侈,而晏子祭祖廟,上供的豬仔,連俎也遮不住。
為什麼呢?因為對自己反對和痛恨的事,應該有辦法來改變它。
要是兒子和弟弟傲慢無禮,那麼父親和哥哥就要用謹慎恭敬來教育他們;官吏與百姓橫蠻不講理,地方長官就要用和睦恭順來教導他們。
所以康叔與伯禽不遵循作弟弟與兒子的禮節,拜見周公,下拜和起立都很傲慢,多次拜見多次被打。
去見商子,商子叫他們去看喬樹和梓樹。
二人看了喬樹和梓樹,心中感到有所覺悟,因此懂得了父子、兄弟的禮節。
本來周公可以照他們的态度以驕橫相待,商子也可以照他們的态度以傲慢相待,然而一定要用鞭子和棍棒打他們,用觀看喬樹、梓樹來教育他們,是希望他二人看見與自己行為不同的事物,通過這些不同而使他們自己覺悟。
君主政治上的失誤,就像他二人違背禮節一樣。
天不用恰當的辦法告訴君主,讓君主覺悟,像讓康叔、伯禽二人觀看喬樹、梓樹那樣,反而是随着君主刑賞的錯誤,做出随寒從溫的反應,這就是天與君主一起做錯事了。
天沒有起到幫助君主覺悟的作用,而是幫着随寒氣從溫氣,這不是上天的意願,也不是上天愛護君主降下譴告的适當辦法。
【原文】 42·5凡物能相割截者,必異性者也;能相奉成者,必同氣者也。
是故離下兌上曰“革”(1)。
革,更也。
火金殊氣,故能相革。
如俱火而皆金,安能相成(2)?屈原疾楚之臭洿(3),故稱香潔之辭(4);漁父議以不随俗(5),故陳沐浴之言(6)。
凡相溷者(7),或教之熏隧(8),或令之負豕(9)。
二言之于除臭洿也,孰是孰非?非有不易(10),少有以益。
夫用寒溫非刑賞也,能易之乎? 【注釋】 (1)離:八卦之一,符号為■,象征火。
兌:八卦之一,符号為■,象征沼澤。
革:六十四卦之一,符号為■,是離卦在下兌卦在上,是澤中有火,二者性質相反,必然相争,産生變革,或火勝水,或水勝火,所以叫革。
(2)成:本句承上“火金殊氣,故能相革”,故疑“成”系“革”之誤。
(3)洿:同“污”。
臭洿:又臭又髒。
這裡指楚國政治腐敗。
(4)香潔之辭:屈原在其著作中,常用芳草、美人來比喻美好的東西,後人稱為“香潔之辭”。
(5)議以不随俗:《楚辭·漁父》記載,屈原被放逐,碰到個漁翁,勸他不要固執己見,應該随波逐流。
(6)陳沐浴之言:指屈原回答漁翁的話,大意是,人洗澡之後,要撣掉衣帽上的塵土,使幹淨的身體不受污染,表示甯願投江喂魚,也不同流合污。
(7)相:根據文意,疑“抒”之誤。
《淮南子·說山訓》:“以潔白為污辱,譬猶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負彘。
”義與此同,可證。
溷(hùn混):豬圈。
這裡指豬圈裡髒的東西。
溷者:指身上沾滿豬圈裡髒東西的人。
(8)隧:通“燧”,熏隧:焚香薰身。
(9)負豕:背豬。
這裡的意思是用豬的臭味來掩蓋自己身上的臭味。
(10)有:通“又”。
【譯文】 凡東西能相克的,必然性質不同;能相輔相成的,必然元氣相同。
所以離下兌上叫“革”。
革,是變更的意思。
火與金不同氣,所以能夠相克。
如果都是火,都是金,怎麼能相克呢?屈原痛恨楚國政治腐敗,所以喜歡作後人稱道的“香潔之辭”;屈原與漁父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