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溫篇第四一

關燈
躲避酷刑,社會秩序亂哄哄的。

     (3)赤衣:指古代犯人穿的赭衣。

    這裡指囚犯。

     【譯文】 考察前代用刑的情況,蚩尤、秦朝最厲害。

    蚩尤的老百姓,到處躲避酷刑,社會秩序亂哄哄的;秦朝道路上,穿着赭衣的囚犯,一個挨一個。

    可當時天下的天氣未必經常寒冷。

    京都的市場上,宰殺牛羊,每天要用百頭來計數。

    殺犯人殺牲口,都有殺害的心,京都的市場上,氣候卻不會寒冷。

     【原文】 41·8或曰:“人貴于物,唯人動氣。

    ”夫用刑者動氣乎,用受刑者為變也?如用刑者,刑人殺禽,同一心也。

    如用受刑者,人禽皆物也,俱為萬物,百賤不能當一貴乎(1)? 【注釋】 (1)賤:低賤的動物。

    這裡指牛羊。

    貴:高貴的動物。

    這裡指人。

     【譯文】 有人說:“人比别的動物尊貴,隻有殺人才能感動天氣。

    ”那麼是由于執刑的人感動天氣呢,還是由于受刑的人使天氣有變化呢?如果是由于執刑的人,那麼殺人跟宰禽獸,是同一個心理,就應該引起寒溫的變化。

    如果是由于受刑的人,那麼人和禽獸都是動物,都屬于萬物,難道上百頭牛羊還抵不上一個人嗎? 【原文】 41·9或曰:“唯人君動氣,衆庶不能。

    ”夫氣感必須人君,世何稱于鄒衍(1)?鄒衍匹夫,一人感氣,世又然之。

    刑一人而氣辄寒,生一人而氣辄溫乎(2)?赦令四下,萬刑并除,當時歲月之氣不溫。

    往年萬戶失火,煙焱參天;河決千裡,四望無垠。

    火與溫氣同,水與寒氣類。

    失火河決之時,不寒不溫。

    然則寒溫之至,殆非政治所緻。

    然而寒溫之至,遭與賞罰同時,變夏之家(3),因緣名之矣。

     【注釋】 (1)鄒衍:參見2·5注(24)。

     (2)生:活。

    這裡指赦免。

     (3)變複之家:指把自然災害或不正常現象說成是天降災禍,而又認為隻要君主奉行先王之道,或進行祭祀祈禱,災禍就會消除,并恢複原狀的人。

    變:指自然災害或異常現象。

    複:指消除災害或異常現象,恢複原狀。

     【譯文】 有人說:“隻有君主能感動天氣,一般人不行。

    ”既然感動天氣的必須是君主,那麼世人為什麼要贊頌鄒衍呢?鄒衍是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能感動天氣,世人竟然又相信了這件事。

    殺死一個人天氣就會寒冷,那麼赦免一個人天氣就要溫暖嗎?四處下赦免令,上萬的死囚一齊被解除,但是當時天氣并沒有溫暖。

    往年,萬家失火,火焰和煙霧直沖天空;黃河決堤淹沒千裡,四望無邊。

    火跟溫暖的天氣同類,水跟寒冷的天氣同類。

    萬家失火、黃河決堤的時候,天氣卻不變寒冷也不變溫暖。

    既然如此,那麼寒溫天氣的到來,大概也不是政治所造成的。

    那麼寒溫天氣的到來,恰好與君主的賞罰碰在一起,解說變複的人,就根據這種偶然現象,說君主的喜怒能造成天氣的寒溫變化。

     【原文】 41·10春溫夏暑,秋涼冬寒,人君無事,四時自然。

    夫四時非政所為,而謂寒溫獨應政治。

    正月之始,正月之後(1),立春之際,百刑皆斷,囹圄空虛(2),然而一寒一溫。

    當其寒也,何刑所斷?當其溫也,何賞所施(3)?由此言之,寒溫,天地節氣,非人所為,明矣。

     【注釋】 (1)正月之後:《後漢書·禮儀志》:“立春之日,下寬大書,诏罪大殊死,且勿案驗。

    ”可見,東漢時停止诏獄在正月之始與立春之際。

    “正月之後”,不合漢制,故疑是衍文。

     (2)囹圄(líng yǔ靈雨):牢獄。

     (3)賞:獎賞。

    這裡指赦免犯人。

     【譯文】 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隻要君主不作事幹預,四季就自然變化。

    四季的化不是政治造成的,而偏偏要說寒溫的變化是應和政治的。

    正月開始,到立春之間,各種案件都處理完畢,監牢空空,然而天氣卻有時寒冷,有時溫暖。

    當天氣寒冷的時候,是施行了什麼刑罰呢?當天氣溫暖的時候,又赦免了什麼犯人呢?像這樣,天氣的寒溫,是天地的節氣所決定,不是人所能影響的,這已經很明白了。

     【原文】 41·11人有寒溫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1)。

    遭風逢氣,身生寒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