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溫篇第四一
關燈
小
中
大
變操易行,寒溫不除。
夫身近而猶不能變除其疾,國邑遠矣,安能調和其氣?人中于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轉為溫疾,吞發汗之丸而應愈。
燕有寒谷,不生五谷。
鄒衍吹律,寒谷可種。
燕人種黍其中,号曰“黍谷”(2)。
如審有之,寒溫之災,複以吹律之事調合其氣,變政易行,何能滅除?是故寒溫之疾,非藥不愈;黍谷之氣,非律不調。
堯遭洪水,使禹治之。
寒溫與堯之洪水,同一實也。
堯不變政易行,知夫洪水非政行所緻。
洪水非政行所緻,亦知寒溫非政治所招。
【注釋】 (1)及:達到。
這裡是造成的意思。
(2)以上事參見《藝文類聚》卷五引劉向《别錄》。
【譯文】 人有寒病溫病,并不是操行造成的。
而是遇上風寒熱氣,身體便産生了寒熱。
即使改變人的操行,寒病溫病也不會消除。
近到自己的身體,尚且不能用改變操行的辦法來消除疾病,國家和封邑離得很遠,又怎麼能調合天氣使它恢複正常呢?人被寒氣所傷,吃藥消解,痛苦就會稍微減輕;要是轉為溫病,吞下發汗的藥丸随着就好了。
傳說燕國有個寒冷的山谷,不長五谷。
鄒衍吹律管,寒冷的山谷便可栽種莊稼。
燕國人把黍種在這山谷中,稱作“黍谷”。
如果确實有這事,寒溫引起的災變也隻有用吹律管的辦法來調合天氣使它恢複正常了,那改變政治和操行的辦法,又怎麼能消滅它呢?所以寒病溫病,不吃藥就不能治好;黍谷裡的氣候,不吹律管就不能調合。
堯碰到洪水,派禹去治理它。
天氣的寒溫跟堯時的洪水,是同類情況。
堯不能用改變政治和操行來治理洪水,就知道那洪水不是政治和操行所造成。
既然洪水不是政治和操行所造成,也就知道天氣的寒溫不是政治和操行所造成。
【原文】 41·12或難曰:“《洪範》庶征曰(1):‘急,恒寒若;舒,恒燠若。
’若,順;燠,溫;恒,常也。
人君急,則常寒順之;舒,則常溫順之。
寒溫應急舒,謂之非政,如何?”夫豈謂急不寒、舒不溫哉?人君急舒而寒溫遞至,偶适自然,若故相應。
猶蔔之得兆(2),筮之得數也(3),人謂天地應令問(4),其實适然。
夫寒溫之應急舒,猶兆數之應令問也,外若相應,其實偶然。
何以驗之?夫天道自然,自然無為。
二令參偶(5),遭适逢會,人事始作,天氣已有(6),故曰道也。
使應政事,是有非自然也(7)。
【注釋】 (1)庶征:《尚書·洪範》中論述了九個治國的問題:五行、五事、八政、五征、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極。
庶征是第八個問題,意思是要經常思考使用各種征兆。
(2)兆:古人灼龜殼占蔔吉兇,龜殼被灼後會出現裂紋叫“兆”,占蔔的人就根據它來推測吉兇。
(3)數:指用蓍草算卦的人,按規定辦法多次分配五十根蓍草得出的卦象數目。
它是形成卦象以便占蔔的依據。
(4)令問:這裡指蔔筮者向天地鬼神提出的問題。
(5)二令:這裡指蔔和筮。
參偶:這裡指人事、氣候、兆數三者相一緻。
(6)天氣:這裡是指雨、晴、溫、寒等等自然現象。
(7)句難通。
本書《譴告篇》有:“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
”文句正同,故疑“有”字下脫一“為”字。
【譯文】 有人責難說:“《尚書·洪範》庶征上說:‘君主急躁時,常有寒冷天氣順應他;君主舒暢時,常有溫暖天氣順應他。
’其中若,就是順應;燠,就是溫暖;恒,就是經常。
君主急躁,就常有寒冷天氣順應他;君主舒暢,就常有溫暖天氣順應他。
天氣的寒溫順應心情的急舒,說它不是政治造成的,怎麼行呢?其實,這哪裡是在說君主心情急躁時天氣不會寒冷,心情舒暢時天氣不會溫暖呢?君主心情的急舒跟天氣的寒溫是交替着出現的,是自然而然的巧合,好像是故意相互應和一樣。
如同占蔔得到“兆”,算卦得到“數”一樣,人認為天地本來就應該回答蔔筮者的提問,這确實是碰巧。
其實,天氣的寒溫應和了心情的急舒,就像占卦的兆數應和了蔔筮的提問一樣,從外面看好像是互相應和,這的确也是碰巧。
用什麼來證明呢?因為天道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就是無意識的。
兆數回答了蔔筮的問題、
夫身近而猶不能變除其疾,國邑遠矣,安能調和其氣?人中于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轉為溫疾,吞發汗之丸而應愈。
燕有寒谷,不生五谷。
鄒衍吹律,寒谷可種。
燕人種黍其中,号曰“黍谷”(2)。
如審有之,寒溫之災,複以吹律之事調合其氣,變政易行,何能滅除?是故寒溫之疾,非藥不愈;黍谷之氣,非律不調。
堯遭洪水,使禹治之。
寒溫與堯之洪水,同一實也。
堯不變政易行,知夫洪水非政行所緻。
洪水非政行所緻,亦知寒溫非政治所招。
【注釋】 (1)及:達到。
這裡是造成的意思。
(2)以上事參見《藝文類聚》卷五引劉向《别錄》。
【譯文】 人有寒病溫病,并不是操行造成的。
而是遇上風寒熱氣,身體便産生了寒熱。
即使改變人的操行,寒病溫病也不會消除。
近到自己的身體,尚且不能用改變操行的辦法來消除疾病,國家和封邑離得很遠,又怎麼能調合天氣使它恢複正常呢?人被寒氣所傷,吃藥消解,痛苦就會稍微減輕;要是轉為溫病,吞下發汗的藥丸随着就好了。
傳說燕國有個寒冷的山谷,不長五谷。
鄒衍吹律管,寒冷的山谷便可栽種莊稼。
燕國人把黍種在這山谷中,稱作“黍谷”。
如果确實有這事,寒溫引起的災變也隻有用吹律管的辦法來調合天氣使它恢複正常了,那改變政治和操行的辦法,又怎麼能消滅它呢?所以寒病溫病,不吃藥就不能治好;黍谷裡的氣候,不吹律管就不能調合。
堯碰到洪水,派禹去治理它。
天氣的寒溫跟堯時的洪水,是同類情況。
堯不能用改變政治和操行來治理洪水,就知道那洪水不是政治和操行所造成。
既然洪水不是政治和操行所造成,也就知道天氣的寒溫不是政治和操行所造成。
【原文】 41·12或難曰:“《洪範》庶征曰(1):‘急,恒寒若;舒,恒燠若。
’若,順;燠,溫;恒,常也。
人君急,則常寒順之;舒,則常溫順之。
寒溫應急舒,謂之非政,如何?”夫豈謂急不寒、舒不溫哉?人君急舒而寒溫遞至,偶适自然,若故相應。
猶蔔之得兆(2),筮之得數也(3),人謂天地應令問(4),其實适然。
夫寒溫之應急舒,猶兆數之應令問也,外若相應,其實偶然。
何以驗之?夫天道自然,自然無為。
二令參偶(5),遭适逢會,人事始作,天氣已有(6),故曰道也。
使應政事,是有非自然也(7)。
【注釋】 (1)庶征:《尚書·洪範》中論述了九個治國的問題:五行、五事、八政、五征、皇極、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極。
庶征是第八個問題,意思是要經常思考使用各種征兆。
(2)兆:古人灼龜殼占蔔吉兇,龜殼被灼後會出現裂紋叫“兆”,占蔔的人就根據它來推測吉兇。
(3)數:指用蓍草算卦的人,按規定辦法多次分配五十根蓍草得出的卦象數目。
它是形成卦象以便占蔔的依據。
(4)令問:這裡指蔔筮者向天地鬼神提出的問題。
(5)二令:這裡指蔔和筮。
參偶:這裡指人事、氣候、兆數三者相一緻。
(6)天氣:這裡是指雨、晴、溫、寒等等自然現象。
(7)句難通。
本書《譴告篇》有:“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
”文句正同,故疑“有”字下脫一“為”字。
【譯文】 有人責難說:“《尚書·洪範》庶征上說:‘君主急躁時,常有寒冷天氣順應他;君主舒暢時,常有溫暖天氣順應他。
’其中若,就是順應;燠,就是溫暖;恒,就是經常。
君主急躁,就常有寒冷天氣順應他;君主舒暢,就常有溫暖天氣順應他。
天氣的寒溫順應心情的急舒,說它不是政治造成的,怎麼行呢?其實,這哪裡是在說君主心情急躁時天氣不會寒冷,心情舒暢時天氣不會溫暖呢?君主心情的急舒跟天氣的寒溫是交替着出現的,是自然而然的巧合,好像是故意相互應和一樣。
如同占蔔得到“兆”,算卦得到“數”一樣,人認為天地本來就應該回答蔔筮者的提問,這确實是碰巧。
其實,天氣的寒溫應和了心情的急舒,就像占卦的兆數應和了蔔筮的提問一樣,從外面看好像是互相應和,這的确也是碰巧。
用什麼來證明呢?因為天道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就是無意識的。
兆數回答了蔔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