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溫篇第四一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在本篇中,作者批駁了君主喜怒決定天氣寒溫的天人感應學說,故稱篇名為“寒溫”。
說寒溫者宣揚,君主高興行賞,天氣就溫暖;反之,發怒施罰,天氣就寒冷。
王充則認為“天道自然,自然無為”;“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是自然變化;“水旱之至,自有期節”,與君主的喜怒,政治的好壞無關。
因此他質問,君主喜怒時,連自己體内的溫度和屋内的溫度都不受影響,怎麼能影響整個自然界呢?齊、魯接境,如果齊賞魯罰,難道會“齊國溫、魯地寒乎?”六國之時,秦漢之際,年年戰争,國與國之間、将與将之間、兵與兵之間,都有仇殺之氣,為什麼當時的天氣不經常寒冷呢?對于這種寒溫說法,王充分析說,要麼是天氣的寒溫與君主的喜怒、賞罰碰巧在一起,于是變複之家就把偶然說成必然;要麼是變複之家根據天氣的寒溫,去推知君主的喜怒,而編造的辯解之詞。
最後王充指出,把“人事”、“政事”與天氣寒溫應和起來,是“妄處之也”。
【原文】 41·1說寒溫者曰(1):人君喜則溫,怒則寒。
何則?喜怒發于胸中,然後行出于外,外成賞罰。
賞罰,喜怒之效,故寒溫渥盛,凋物傷人。
【注釋】 (1)說寒溫者:指用君主的喜怒來解釋天氣冷暖的人。
【譯文】 解釋寒溫的人說:君主歡喜天氣就溫暖,君主發怒天氣就寒冷。
為什麼呢?因為歡喜發怒都是從胸中發生的,然後由行為在外面表現出來,于是在外就形成了獎賞和懲罰。
獎賞和懲罰是歡喜與發怒的結果,所以天氣太冷太熱,都會使草木凋枯,人受損傷。
【原文】 41·2夫寒溫之代至也,在數日之間,人君未必有喜怒之氣發胸中,然後渥盛于外。
見外寒溫,則知胸中之氣也。
當人君喜怒之時,胸中之氣未必更寒溫也。
胸中之氣,何以異于境内之氣?胸中之氣,不為喜怒變,境内寒溫,何所生起?六國之時,秦漢之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1),國有相攻之怒,将有相勝之志,夫有相殺之氣(2),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太平之世,唐虞之時,政得民安,人君常喜,弦歌鼓舞,比屋而有,當時天下未必常溫也。
豈喜怒之氣為小發,不為大動邪?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 【注釋】 (1)兵革:兵器和衣甲的總稱。
這裡指戰争。
(2)夫:成年男子。
這裡指士兵。
【譯文】 寒冷與溫暖天氣交替的到來,在幾天之間,君主不一定會有喜怒的氣在胸中産生,然後強烈地表現在外面而引起氣候的寒冷與溫暖。
而是解釋寒溫的人看見外界天氣的寒溫,這才推知君主胸中喜怒的氣。
當君主喜怒的時候,胸中的氣不一定就會改變天氣的寒溫,君主胸中的氣,與國境内的氣怎麼能有差别呢?胸中的氣,不因為喜怒而改變,那麼國境内天氣的寒溫,又怎麼會産生變化呢?戰國的六國時期、秦、漢時期,諸侯互相讨伐,到處是戰争,國與國之間有互相攻打的怒氣,将與将之間有相互要戰勝的志氣,士兵與士兵之間有互相厮殺的仇氣,當時天下的天氣卻未必經常寒冷;太平盛世,堯、舜的時候,政治得當百姓安甯,君主常常歡喜,彈琴唱歌擊鼓起舞,家家都有,當時天下天氣卻未必經常溫暖。
難道喜怒的氣隻為小事而發,不為大事而動嗎?為什麼它們不跟已往的事相一緻呢? 【原文】 41·3夫近水則寒,近火則溫,遠之漸微。
何則?氣之所加(1),遠近有差也。
成事:火位在南(2),水位在北,北邊則寒,南極則熱。
火之在爐,水之在溝,氣之在軀,其實一也。
當人君喜怒之時,寒溫之氣,閨門宜甚,境外宜微。
今案寒溫,外内均等,殆非人君喜怒之所緻。
世儒說稱,妄處之也。
【注釋】 (1)加:施放。
這裡是擴散的意思。
(2)火位在南:按陰陽五行家的說法,火屬南,水屬北。
【譯文】 靠近水就寒冷,接近火就溫暖,離它們越遠,冷熱的感覺就逐漸減弱。
為什麼呢?因為水火寒溫之氣的擴散,與離距它們的遠近有差别。
已往事例是:火的位置在南邊,水的位置在北邊,在北邊就寒冷,在南邊就炎熱。
火在爐内,水在河裡,喜怒之氣在人體中,其實一樣。
當君主
說寒溫者宣揚,君主高興行賞,天氣就溫暖;反之,發怒施罰,天氣就寒冷。
王充則認為“天道自然,自然無為”;“春溫夏暑,秋涼冬寒”是自然變化;“水旱之至,自有期節”,與君主的喜怒,政治的好壞無關。
因此他質問,君主喜怒時,連自己體内的溫度和屋内的溫度都不受影響,怎麼能影響整個自然界呢?齊、魯接境,如果齊賞魯罰,難道會“齊國溫、魯地寒乎?”六國之時,秦漢之際,年年戰争,國與國之間、将與将之間、兵與兵之間,都有仇殺之氣,為什麼當時的天氣不經常寒冷呢?對于這種寒溫說法,王充分析說,要麼是天氣的寒溫與君主的喜怒、賞罰碰巧在一起,于是變複之家就把偶然說成必然;要麼是變複之家根據天氣的寒溫,去推知君主的喜怒,而編造的辯解之詞。
最後王充指出,把“人事”、“政事”與天氣寒溫應和起來,是“妄處之也”。
【原文】 41·1說寒溫者曰(1):人君喜則溫,怒則寒。
何則?喜怒發于胸中,然後行出于外,外成賞罰。
賞罰,喜怒之效,故寒溫渥盛,凋物傷人。
【注釋】 (1)說寒溫者:指用君主的喜怒來解釋天氣冷暖的人。
【譯文】 解釋寒溫的人說:君主歡喜天氣就溫暖,君主發怒天氣就寒冷。
為什麼呢?因為歡喜發怒都是從胸中發生的,然後由行為在外面表現出來,于是在外就形成了獎賞和懲罰。
獎賞和懲罰是歡喜與發怒的結果,所以天氣太冷太熱,都會使草木凋枯,人受損傷。
【原文】 41·2夫寒溫之代至也,在數日之間,人君未必有喜怒之氣發胸中,然後渥盛于外。
見外寒溫,則知胸中之氣也。
當人君喜怒之時,胸中之氣未必更寒溫也。
胸中之氣,何以異于境内之氣?胸中之氣,不為喜怒變,境内寒溫,何所生起?六國之時,秦漢之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1),國有相攻之怒,将有相勝之志,夫有相殺之氣(2),當時天下未必常寒也;太平之世,唐虞之時,政得民安,人君常喜,弦歌鼓舞,比屋而有,當時天下未必常溫也。
豈喜怒之氣為小發,不為大動邪?何其不與行事相中得也? 【注釋】 (1)兵革:兵器和衣甲的總稱。
這裡指戰争。
(2)夫:成年男子。
這裡指士兵。
【譯文】 寒冷與溫暖天氣交替的到來,在幾天之間,君主不一定會有喜怒的氣在胸中産生,然後強烈地表現在外面而引起氣候的寒冷與溫暖。
而是解釋寒溫的人看見外界天氣的寒溫,這才推知君主胸中喜怒的氣。
當君主喜怒的時候,胸中的氣不一定就會改變天氣的寒溫,君主胸中的氣,與國境内的氣怎麼能有差别呢?胸中的氣,不因為喜怒而改變,那麼國境内天氣的寒溫,又怎麼會産生變化呢?戰國的六國時期、秦、漢時期,諸侯互相讨伐,到處是戰争,國與國之間有互相攻打的怒氣,将與将之間有相互要戰勝的志氣,士兵與士兵之間有互相厮殺的仇氣,當時天下的天氣卻未必經常寒冷;太平盛世,堯、舜的時候,政治得當百姓安甯,君主常常歡喜,彈琴唱歌擊鼓起舞,家家都有,當時天下天氣卻未必經常溫暖。
難道喜怒的氣隻為小事而發,不為大事而動嗎?為什麼它們不跟已往的事相一緻呢? 【原文】 41·3夫近水則寒,近火則溫,遠之漸微。
何則?氣之所加(1),遠近有差也。
成事:火位在南(2),水位在北,北邊則寒,南極則熱。
火之在爐,水之在溝,氣之在軀,其實一也。
當人君喜怒之時,寒溫之氣,閨門宜甚,境外宜微。
今案寒溫,外内均等,殆非人君喜怒之所緻。
世儒說稱,妄處之也。
【注釋】 (1)加:施放。
這裡是擴散的意思。
(2)火位在南:按陰陽五行家的說法,火屬南,水屬北。
【譯文】 靠近水就寒冷,接近火就溫暖,離它們越遠,冷熱的感覺就逐漸減弱。
為什麼呢?因為水火寒溫之氣的擴散,與離距它們的遠近有差别。
已往事例是:火的位置在南邊,水的位置在北邊,在北邊就寒冷,在南邊就炎熱。
火在爐内,水在河裡,喜怒之氣在人體中,其實一樣。
當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