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留篇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作者陳述了“賢儒”長期滞留不被提拔、重用的原因,故篇名“狀留”。
王充認為,由于“賢儒”遵循禮義,修養身心,遵守節操,集中精力研究先王之道,半生都在做學問,沒有貪圖做官的心,所以長期不被推薦。
由于他們胸懷古今學問太多,受禮義節操的約束太重,對自己有堅強的信心,不肯去鑽營,因而不被任用。
即使做了官,由于特别純潔,非常正直,有權勢的人不會提拔他們,所以長期處于低下的地位。
由于器重難舉,器貴難售,需要有力大者、有伯樂,他們才能被提拔、重用。
然而當時的地方長官昏暗不明,能力低劣,不能知賢,隻憑個人愛好提拔官吏,因而“賢儒”不被推薦,做官無門。
再加之有的地方長官“妒賢,不能容善”,不僅使“賢儒”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而且還發出免于受刑就算幸運的哀歎。
【原文】 40·1論賢儒之才(1),既超程矣(2)。
世人怪其仕宦不進,官爵卑細(3)。
以賢才退在俗吏之後,信不怪也。
夫如是而适足以見賢不肖之分,睹高下多少之實也。
龜生三百歲大如錢,遊于蓮葉之上。
三千歲青邊緣,巨尺二寸(4)。
蓍生七十歲生一莖(5),七百歲生十莖。
神靈之物也(6),故生遲留,曆歲長久,故能明審(7)。
實賢儒之在世也,猶靈蓍、神龜也。
計學問之日,固已盡年之半矣。
銳意于道(8),遂無貪仕之心。
及其仕也,純特方正,無員銳之操(9)。
故世人遲取進難也(10)。
針錐所穿,無不暢達。
使針錐末方(11),穿物無一分之深矣。
賢儒方節而行,無針錐之銳,固安能自穿,取暢達方功乎! 【注釋】 (1)賢儒:即《效力篇》的“文儒”,《别通篇》的“通人”,《超奇篇》的“文人”、“鴻儒”。
本篇側重談他們的道德,故稱“賢儒”。
(2)超程:超過一般标準。
這裡是出衆的意思。
(3)細:微小。
這裡是低下的意思。
(4)以上說法參見《史記·龜策列傳》。
(5)蓍(shī師):蓍草,又稱鋸齒草,蚰蜒草。
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代用它的莖來占蔔吉兇,認為它是一種神物。
(6)也:根據文氣,疑衍文。
《太平禦覽》卷九九七引《論衡》文,無“也”字,可證。
(7)明審:明察。
這裡是靈驗的意思。
(8)銳:尖銳。
這裡是集中的意思。
(9)員:通“圓”,圓滑。
銳:尖銳。
這裡指善于鑽營。
(10)進難:“遲取”與“難進”對文,故疑“進難”系“難進”之誤倒。
(11)末:末端。
這裡指尖端。
【譯文】 論說賢儒的才能,已經很出衆了。
世人驚異他們做官得不到提拔,官爵低下。
其實以賢才落在俗吏的後面,實際并不值得奇怪。
像這樣才恰好足以顯出賢與不賢的區别,看出才能高低大小的實際情況。
烏龜活三百年才像銅錢大,在蓮葉上遊玩。
活三千年龜殼的邊緣才會變青,身體才有一尺二寸長。
蓍草活七十年長一根莖,活七百年才長十根莖。
因它們是神奇靈驗的東西,所以生長得很緩慢,由于經曆的年代長,所以用來占蔔非常靈驗。
考察賢儒在社會上,就像靈驗的蓍草,神奇的烏龜一樣。
算一算他們鑽研學問的日子,确實已以有半輩子了。
他們集中精力研究先王之道,于是沒有貪圖做官的心。
等到他們做了官,就特别純潔,非常正直,沒有圓滑鑽營的行為。
所以世上有權勢的人難得錄用和提拔他們。
針和錐穿過的地方,沒有不通暢的。
假使針和錐的尖端是方的,穿進物體裡就不會有一分深。
賢儒本着正直的節操辦事,失去了針錐的銳利,所以怎麼能親自去鑽營,取得到飛黃騰達的功效呢! 【原文】 40·2且骥一日行千裡者,無所服也,使服任車,輿驽馬同(1)。
音骥曾以引鹽車矣(2),垂頭落汗,行不能進(3)。
伯樂顧之(4),王良禦之,空身輕馳,故有千裡之名。
今賢儒懷古今之學,負荷禮義之重,内累于胸中之知,外劬于禮義之操(5),不敢妄進苟取,故有稽留之難(6)。
無伯樂之友,不遭王良之将,安得馳于清明之朝,立千裡之迹乎? 【注釋】 (1)輿:句不可通。
根據文意,疑系“與(與)”字形近而誤。
(2)音:句不可通。
根據文音,疑系“昔”字形近而誤。
(3)以上參見《鹽鐵論·訟賢》。
(4)伯樂:相傳是古代善相馬的人。
顧:看。
這裡是發現的意思。
(5)劬(qú渠):遞修本作“拘”,可從。
(6)稽:停滞。
稽留:這裡指不能當官或不被提拔。
【譯文】 再說千裡馬一天能跑一千裡,是沒有
王充認為,由于“賢儒”遵循禮義,修養身心,遵守節操,集中精力研究先王之道,半生都在做學問,沒有貪圖做官的心,所以長期不被推薦。
由于他們胸懷古今學問太多,受禮義節操的約束太重,對自己有堅強的信心,不肯去鑽營,因而不被任用。
即使做了官,由于特别純潔,非常正直,有權勢的人不會提拔他們,所以長期處于低下的地位。
由于器重難舉,器貴難售,需要有力大者、有伯樂,他們才能被提拔、重用。
然而當時的地方長官昏暗不明,能力低劣,不能知賢,隻憑個人愛好提拔官吏,因而“賢儒”不被推薦,做官無門。
再加之有的地方長官“妒賢,不能容善”,不僅使“賢儒”空有一身本領無處施展,而且還發出免于受刑就算幸運的哀歎。
【原文】 40·1論賢儒之才(1),既超程矣(2)。
世人怪其仕宦不進,官爵卑細(3)。
以賢才退在俗吏之後,信不怪也。
夫如是而适足以見賢不肖之分,睹高下多少之實也。
龜生三百歲大如錢,遊于蓮葉之上。
三千歲青邊緣,巨尺二寸(4)。
蓍生七十歲生一莖(5),七百歲生十莖。
神靈之物也(6),故生遲留,曆歲長久,故能明審(7)。
實賢儒之在世也,猶靈蓍、神龜也。
計學問之日,固已盡年之半矣。
銳意于道(8),遂無貪仕之心。
及其仕也,純特方正,無員銳之操(9)。
故世人遲取進難也(10)。
針錐所穿,無不暢達。
使針錐末方(11),穿物無一分之深矣。
賢儒方節而行,無針錐之銳,固安能自穿,取暢達方功乎! 【注釋】 (1)賢儒:即《效力篇》的“文儒”,《别通篇》的“通人”,《超奇篇》的“文人”、“鴻儒”。
本篇側重談他們的道德,故稱“賢儒”。
(2)超程:超過一般标準。
這裡是出衆的意思。
(3)細:微小。
這裡是低下的意思。
(4)以上說法參見《史記·龜策列傳》。
(5)蓍(shī師):蓍草,又稱鋸齒草,蚰蜒草。
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
代用它的莖來占蔔吉兇,認為它是一種神物。
(6)也:根據文氣,疑衍文。
《太平禦覽》卷九九七引《論衡》文,無“也”字,可證。
(7)明審:明察。
這裡是靈驗的意思。
(8)銳:尖銳。
這裡是集中的意思。
(9)員:通“圓”,圓滑。
銳:尖銳。
這裡指善于鑽營。
(10)進難:“遲取”與“難進”對文,故疑“進難”系“難進”之誤倒。
(11)末:末端。
這裡指尖端。
【譯文】 論說賢儒的才能,已經很出衆了。
世人驚異他們做官得不到提拔,官爵低下。
其實以賢才落在俗吏的後面,實際并不值得奇怪。
像這樣才恰好足以顯出賢與不賢的區别,看出才能高低大小的實際情況。
烏龜活三百年才像銅錢大,在蓮葉上遊玩。
活三千年龜殼的邊緣才會變青,身體才有一尺二寸長。
蓍草活七十年長一根莖,活七百年才長十根莖。
因它們是神奇靈驗的東西,所以生長得很緩慢,由于經曆的年代長,所以用來占蔔非常靈驗。
考察賢儒在社會上,就像靈驗的蓍草,神奇的烏龜一樣。
算一算他們鑽研學問的日子,确實已以有半輩子了。
他們集中精力研究先王之道,于是沒有貪圖做官的心。
等到他們做了官,就特别純潔,非常正直,沒有圓滑鑽營的行為。
所以世上有權勢的人難得錄用和提拔他們。
針和錐穿過的地方,沒有不通暢的。
假使針和錐的尖端是方的,穿進物體裡就不會有一分深。
賢儒本着正直的節操辦事,失去了針錐的銳利,所以怎麼能親自去鑽營,取得到飛黃騰達的功效呢! 【原文】 40·2且骥一日行千裡者,無所服也,使服任車,輿驽馬同(1)。
音骥曾以引鹽車矣(2),垂頭落汗,行不能進(3)。
伯樂顧之(4),王良禦之,空身輕馳,故有千裡之名。
今賢儒懷古今之學,負荷禮義之重,内累于胸中之知,外劬于禮義之操(5),不敢妄進苟取,故有稽留之難(6)。
無伯樂之友,不遭王良之将,安得馳于清明之朝,立千裡之迹乎? 【注釋】 (1)輿:句不可通。
根據文意,疑系“與(與)”字形近而誤。
(2)音:句不可通。
根據文音,疑系“昔”字形近而誤。
(3)以上參見《鹽鐵論·訟賢》。
(4)伯樂:相傳是古代善相馬的人。
顧:看。
這裡是發現的意思。
(5)劬(qú渠):遞修本作“拘”,可從。
(6)稽:停滞。
稽留:這裡指不能當官或不被提拔。
【譯文】 再說千裡馬一天能跑一千裡,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