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奇篇第三九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談論什麼樣的人才能稱為超等奇才,故篇名曰“超奇”。
王充把儒分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鴻儒。
他說,能講解一經的是儒生;能博覽古今的是通人;能摘引傳書,寫報告,提建議,作傳記的是文人;能精心思考,興論立說,寫書成文,博通能用的是鴻儒。
因此,他認為鴻儒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世之金玉”。
鴻儒的文章有深奧的道理,重大的謀略,治國的方法,而且能表達出自己真摯的感情,極有文采,能深深地感動人,是世上少有的。
可是由于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菜果甘甜;後人新造,蜜酪辛苦”,頌古非今思想的影響,由于地方長官“懷俗人之節”,是些“瞽言之徒”,使得他們不受重視,往往被埋沒。
因而王充極力強調評論人才應該實事求是,不論古今,好的就應該肯定,壞的就應該貶斥,“優者為高,明者為上”,于是他把陽成衡、揚雄、桓譚、周長生等四人列為鴻儒。
【原文】 39·1通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暢雅閑,審定文讀(1),而以教授為人師者,通人也(2)。
杼其義旨(3),損益其文句(4),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說,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
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多有;著書表文(5),論說古今,萬不耐一(6)。
然則著書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見木,長短無所不知;入野見草,大小無所不識。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藥(7),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覽見廣博,不能掇以論說,此為匿生書主人(8),孔子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者也(9),與彼草木不能伐采(10),一實也。
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複因史記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11)。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
即徒誦讀,讀詩諷術(12),雖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類也。
衍傳書之意(13),出膏腴之辭,非俶傥之才(14),不能任也。
夫通覽者,世間比有;著文者,曆世希然。
近世劉子政父子、楊子雲、桓君山(15),其猶文、武、周公并出一時也;其餘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注釋】 (1)讀(dòu豆):句讀,斷句。
(2)通人:這裡專指讀書多,但不會發揮運用的人,與《别通篇》中的文人、鴻儒、通人不同。
(3)杼(shù樹):通“抒”,發揮。
(4)損益:增加或減少。
這裡是靈活引用的意思。
(5)表:顯露。
這裡是寫出的意思。
(6)耐:通“能”。
(7)遞修本“藥”下有“者”字,可從。
(8)生:句不可通,疑“生”是衍文。
(9)引文參見《論語·子路》。
(10)句難通。
根據上文“入山見本。
。
入野見草”,疑“彼”下脫一“見”字。
(11)眇(miào妙):通“妙”,精深。
(12)術:藝,經。
(13)傳書:這裡泛指古書。
(14)俶傥(tìtǎng替躺):卓越。
(15)劉子政父子:指劉向與他的兒子劉歆。
桓君子:桓譚(約公元前24~公元56年),字君山。
沛國相(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人。
官至議郎給事中。
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
反對谶緯神學,幾遭光武帝斬處。
提出“以燭火喻形神”的著名論點,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有影響。
著有《新論》二十九篇,早佚。
現存《新論·形神》一篇,為後人輯本。
【譯文】 通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讀得很流暢,很熟練,能分析确定章節和斷句,并以教授做老師的是通人。
能夠發揮古書意思,靈活引用古書詞句,能上書奏記,或者提出見解和主張,串連成篇寫成文章的是文人、鴻儒。
努力好學,見識多,記得牢的,世上有很多;著書寫文章,能說古論今的,萬人中沒有一個。
然而能著書寫文章的,是知識淵博精通而能運用的人。
進山裡看見樹木,是長是短沒有不知道的;到野外看見青草,是粗是細沒有不了解的。
然而不會砍伐樹木用來作房子,采集百草用來配方調藥,這是知道草木而不會運用。
通人見識廣博,卻不會用它來論述事情,這叫藏書家,就是孔子所說的那種“能背誦《詩經》三百篇,把政治事務交給他,都幹不了”的人,這跟那些見過草木不會采伐運用的人,是同一回事。
孔子拿魯國編年史來寫《春秋》,等到他創新立義,贊賞和貶責一番,就不再沿襲魯國編年史,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自然從胸中産生出來的了。
大凡重視通人,是看重他們能運用學到的東西。
如果他們僅僅能熟讀,讀詩讀經,即使是千篇以上,也是鹦鹉能說話之類。
能引申古書上的意思,寫出美好的文辭,沒有卓越的才能,是不能勝任的。
能通讀的人,世上到處有;能著書寫文章的人,曆代卻少得很。
近代的劉子政父子、楊子雲、桓君山,他們就象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一樣同時出現在同個時代;其餘僅有而已,往往如此,譬如珍珠寶玉不可能多得,因為它們珍貴。
【原文】 39·2故夫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
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
故夫鴻儒,所謂超而又超者也。
以超之奇,退與儒生相料,文軒之比于敝車(1),錦繡之方于缊袍也(2),其相過遠矣。
如與俗人相料,太山之巅墆(3),長狄之項跖(4),不足以喻。
故夫丘山以土石為體,其有銅鐵,山之奇也。
銅鐵既奇,或出金玉。
然鴻儒,世之金玉也,奇而又奇矣。
【注釋】 (1)軒:古代供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圍棚的車。
文軒:裝飾華麗的車子。
(2)缊(yùn運):新舊混合的絲綿。
(3)墆(dié蝶):通“垤”,小土山。
這裡指山腳。
(4)長狄:傳說是古代一個長得高大的邊遠地區民族。
【譯文】 因此能講解一種經書的是儒生,能博覽古今的是通人,能摘引傳書來寫報告提建議的是文人,能精心思考寫文章連結成書的是鴻儒。
所以儒生超過一般人,通人勝過儒生,文人超過通人,鴻儒又超過文人。
因此,鴻儒是所謂超而又超的人。
以罕見的超人,去跟儒生相比,等于拿高貴華麗的車子跟破車相比,拿精緻華美的絲繡跟舊袍相比,它們之間相差太遠了。
如果跟一般人相比,即使拿泰山頂比山腳,拿長狄人的頸比腳掌,也不足以說明。
山丘以泥土石頭為主體,山中要是有銅鐵,就是山上罕見的東西。
銅鐵雖已罕見,有時還會挖出金子玉石。
鴻儒就是世上的金玉,罕見又罕見。
【原文】 39·3奇而又奇,才相超乘(1),皆有品差。
儒生說名于儒門(2),過俗人遠也。
或不能說一經,教誨後生;或帶徒聚衆,說論洞溢,稱為經明。
或不能成牍,治一說;或能陳得失,奏便宜,言應經傳,文如星月。
其高第若谷子雲、唐子高者,說書于牍奏之土(3),不能連結篇章;或抽列古今,紀著行事,若司馬子長、劉子政之徒,累積篇第,文以萬數,其過子雲、子高遠矣,然而因成紀前,無胸中之造。
若夫陸賈、董仲舒論說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然而淺露易見,觀讀之者,
王充把儒分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鴻儒。
他說,能講解一經的是儒生;能博覽古今的是通人;能摘引傳書,寫報告,提建議,作傳記的是文人;能精心思考,興論立說,寫書成文,博通能用的是鴻儒。
因此,他認為鴻儒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的“世之金玉”。
鴻儒的文章有深奧的道理,重大的謀略,治國的方法,而且能表達出自己真摯的感情,極有文采,能深深地感動人,是世上少有的。
可是由于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菜果甘甜;後人新造,蜜酪辛苦”,頌古非今思想的影響,由于地方長官“懷俗人之節”,是些“瞽言之徒”,使得他們不受重視,往往被埋沒。
因而王充極力強調評論人才應該實事求是,不論古今,好的就應該肯定,壞的就應該貶斥,“優者為高,明者為上”,于是他把陽成衡、揚雄、桓譚、周長生等四人列為鴻儒。
【原文】 39·1通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弘暢雅閑,審定文讀(1),而以教授為人師者,通人也(2)。
杼其義旨(3),損益其文句(4),而以上書奏記,或興論立說,結連篇章者,文人、鴻儒也。
好學勤力,博聞強識,世間多有;著書表文(5),論說古今,萬不耐一(6)。
然則著書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見木,長短無所不知;入野見草,大小無所不識。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藥(7),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覽見廣博,不能掇以論說,此為匿生書主人(8),孔子所謂“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者也(9),與彼草木不能伐采(10),一實也。
孔子得史記以作《春秋》,及其立義創意,褒貶賞誅,不複因史記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11)。
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
即徒誦讀,讀詩諷術(12),雖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類也。
衍傳書之意(13),出膏腴之辭,非俶傥之才(14),不能任也。
夫通覽者,世間比有;著文者,曆世希然。
近世劉子政父子、楊子雲、桓君山(15),其猶文、武、周公并出一時也;其餘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注釋】 (1)讀(dòu豆):句讀,斷句。
(2)通人:這裡專指讀書多,但不會發揮運用的人,與《别通篇》中的文人、鴻儒、通人不同。
(3)杼(shù樹):通“抒”,發揮。
(4)損益:增加或減少。
這裡是靈活引用的意思。
(5)表:顯露。
這裡是寫出的意思。
(6)耐:通“能”。
(7)遞修本“藥”下有“者”字,可從。
(8)生:句不可通,疑“生”是衍文。
(9)引文參見《論語·子路》。
(10)句難通。
根據上文“入山見本。
。
入野見草”,疑“彼”下脫一“見”字。
(11)眇(miào妙):通“妙”,精深。
(12)術:藝,經。
(13)傳書:這裡泛指古書。
(14)俶傥(tìtǎng替躺):卓越。
(15)劉子政父子:指劉向與他的兒子劉歆。
桓君子:桓譚(約公元前24~公元56年),字君山。
沛國相(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人。
官至議郎給事中。
博學多通,遍習五經,喜非毀俗儒。
反對谶緯神學,幾遭光武帝斬處。
提出“以燭火喻形神”的著名論點,對後來無神論思想的發展有影響。
著有《新論》二十九篇,早佚。
現存《新論·形神》一篇,為後人輯本。
【譯文】 通讀書千篇以上,萬卷以下,讀得很流暢,很熟練,能分析确定章節和斷句,并以教授做老師的是通人。
能夠發揮古書意思,靈活引用古書詞句,能上書奏記,或者提出見解和主張,串連成篇寫成文章的是文人、鴻儒。
努力好學,見識多,記得牢的,世上有很多;著書寫文章,能說古論今的,萬人中沒有一個。
然而能著書寫文章的,是知識淵博精通而能運用的人。
進山裡看見樹木,是長是短沒有不知道的;到野外看見青草,是粗是細沒有不了解的。
然而不會砍伐樹木用來作房子,采集百草用來配方調藥,這是知道草木而不會運用。
通人見識廣博,卻不會用它來論述事情,這叫藏書家,就是孔子所說的那種“能背誦《詩經》三百篇,把政治事務交給他,都幹不了”的人,這跟那些見過草木不會采伐運用的人,是同一回事。
孔子拿魯國編年史來寫《春秋》,等到他創新立義,贊賞和貶責一番,就不再沿襲魯國編年史,而是經過深思熟慮自然從胸中産生出來的了。
大凡重視通人,是看重他們能運用學到的東西。
如果他們僅僅能熟讀,讀詩讀經,即使是千篇以上,也是鹦鹉能說話之類。
能引申古書上的意思,寫出美好的文辭,沒有卓越的才能,是不能勝任的。
能通讀的人,世上到處有;能著書寫文章的人,曆代卻少得很。
近代的劉子政父子、楊子雲、桓君山,他們就象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一樣同時出現在同個時代;其餘僅有而已,往往如此,譬如珍珠寶玉不可能多得,因為它們珍貴。
【原文】 39·2故夫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
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
故夫鴻儒,所謂超而又超者也。
以超之奇,退與儒生相料,文軒之比于敝車(1),錦繡之方于缊袍也(2),其相過遠矣。
如與俗人相料,太山之巅墆(3),長狄之項跖(4),不足以喻。
故夫丘山以土石為體,其有銅鐵,山之奇也。
銅鐵既奇,或出金玉。
然鴻儒,世之金玉也,奇而又奇矣。
【注釋】 (1)軒:古代供大夫以上乘坐的有圍棚的車。
文軒:裝飾華麗的車子。
(2)缊(yùn運):新舊混合的絲綿。
(3)墆(dié蝶):通“垤”,小土山。
這裡指山腳。
(4)長狄:傳說是古代一個長得高大的邊遠地區民族。
【譯文】 因此能講解一種經書的是儒生,能博覽古今的是通人,能摘引傳書來寫報告提建議的是文人,能精心思考寫文章連結成書的是鴻儒。
所以儒生超過一般人,通人勝過儒生,文人超過通人,鴻儒又超過文人。
因此,鴻儒是所謂超而又超的人。
以罕見的超人,去跟儒生相比,等于拿高貴華麗的車子跟破車相比,拿精緻華美的絲繡跟舊袍相比,它們之間相差太遠了。
如果跟一般人相比,即使拿泰山頂比山腳,拿長狄人的頸比腳掌,也不足以說明。
山丘以泥土石頭為主體,山中要是有銅鐵,就是山上罕見的東西。
銅鐵雖已罕見,有時還會挖出金子玉石。
鴻儒就是世上的金玉,罕見又罕見。
【原文】 39·3奇而又奇,才相超乘(1),皆有品差。
儒生說名于儒門(2),過俗人遠也。
或不能說一經,教誨後生;或帶徒聚衆,說論洞溢,稱為經明。
或不能成牍,治一說;或能陳得失,奏便宜,言應經傳,文如星月。
其高第若谷子雲、唐子高者,說書于牍奏之土(3),不能連結篇章;或抽列古今,紀著行事,若司馬子長、劉子政之徒,累積篇第,文以萬數,其過子雲、子高遠矣,然而因成紀前,無胸中之造。
若夫陸賈、董仲舒論說世事,由意而出,不假取于外,然而淺露易見,觀讀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