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通篇第三八
關燈
小
中
大
【題解】
本篇題為“别通”,旨在如何識别“通人”。
所謂“通人”,就是《效力篇》中提到的“文儒”。
王充認為,知識是财富。
知識越多,财富就越多。
所以“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知識淵博,胸懷“古今之事,百家之言”,懂得治國治家的方法,而且能譏刺和批判世上庸俗鄙陋的風氣和言論,是知識财富最多的,不但比擁有财富的富人值得尊重,而且也遠遠超過墨守一個學派,“不覽古今,論事不實”,安于現狀的儒生。
如何來識别和使用通人呢?王充指出,關鍵在于地方長官是否知識廣博,通覽古今,了解通人。
而當時的地方長官多是些靠運氣好、命好當官的,“不曉古今,以位為賢,與文人異術”,所以不能識别通人,更不用說破格提拔通人了。
本篇中王充還提倡人應該勤奮好學,“且死不休”。
認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腹為飯坑,腸為酒囊”,則與一般動物沒有差别。
【原文】 38·1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為内(1)。
内中所有,柙匮所羸(2),缣布絲綿也(3)。
貧人之宅,亦以一丈為内。
内中空虛,徒四壁立,故名曰貧。
夫通人猶富人(4),不通者猶貧人也。
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貧人之内(5),徒四所壁立也。
慕料貧富不相如(6),則夫通與不通不相及也。
世人慕富不榮通,羞貧不賤不賢(7),不推類以況之也。
夫富人可慕者,貨财多則饒裕,故人慕之。
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積文十箧以上,聖人之言,賢者之語,上自黃帝,下至秦、漢,治國肥家之術(8),刺世譏俗之言,備矣。
使人通明博見,其為可榮,非徒缣布絲綿也。
蕭何入秦,收拾文書,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
以文書禦天下,天下之富,孰與家人之财? 【注釋】 (1)内:内室。
這裡指貯藏室。
(2)柙(xiá匣):通“匣”。
匮:同“櫃”。
羸:在句中義難通,疑“赢”形近而誤。
遞修本作“赢”,可證。
(3)缣(lian兼):細絹。
(4)通人:本書《超奇篇》說:“博覽古今者為通人”,即文儒,鴻儒。
(5)根據文意,疑“貧”上奪一“猶”字。
(6)慕料:佑量。
這裡是分辨得出,看得出的意思。
(7)羞:羞愧。
這裡是看不起的意思。
不:句不可通,故疑後一個“不”字是衍文。
上言“慕富不榮通”,此言“羞貧不賤賢”,文正相對,可證。
(8)肥家:《禮記·禮運》上說:“父子笃,兄弟慕,夫婦和,家之肥也。
”故可知,肥家即講究禮義之家。
【譯文】 富人的住宅,用一平方丈的地做内室。
内室中所有的箱子櫃子都裝滿了缣布絲綿。
窮人的住宅,也用一平方丈的地做内室。
内室中空空隻有四牆壁立在那裡,所以叫做窮。
通人就像富人一樣,不博通的人就像窮人一樣。
他們都七尺身體,通人胸中懷着各家學說,不博通的人腹中空空連一片木簡也沒有讀過,就像窮人的内室,隻有四面牆壁立在那裡。
能看出窮人不如富人,那麼就應該知道通人與不通的人不相等。
世人羨慕富人而不以通人為榮耀,看不起窮人而不以賢人為低賤,這是不懂得用類推的方法來比較。
當然,富人可以羨慕,錢财貨物多而富裕,所以人們羨慕他們。
其實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積累的書有十箱以上,書上聖人的話,賢人的話,上自黃帝,下至秦、漢時代,治國治家的方法,刺譏世上庸俗的言論,全都具備。
假使一個人通達事理,見識廣博,那麼他能夠引以為榮耀的,就不僅僅是缣、布、絲、綿一類的财物了。
蕭何進入秦都鹹陽,收集了有關的公文檔案和地圖,漢所以能控制全國,是這些文書的作用。
用文書能統治天下,國家的财富,與一家人的财富哪一個多呢? 【原文】 38·2人目不見青黃曰盲(1),耳不聞宮商曰聾(2),鼻不知香臭曰癰(3)。
癰、聾與盲,不成人者也。
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
儒生不覽(4),猶為閉暗,況庸人無篇章之業(5),不知是非,其為閉暗甚矣!此則土木之人,耳目俱足,無聞見也。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甚者觀蛟龍。
足行迹殊(6),故所見之物異也。
入道淺深(7),其猶此也。
淺者則見傳記諧文;深者入聖室觀秘書(8),故入道彌深,所見彌大。
人之遊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觀也。
入都必欲見市,市多異貨也。
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為奇異(9),非徒都邑大市也。
遊于都邑者心厭,觀于大市者意飽,況遊于道藝之際哉(10)! 【注釋】 (1)青黃:指青色與黃色。
這裡泛指顔色。
(2)宮商:古代以宮、商、角(jué決)、徵(hǐ指)、羽為五音,相當于簡譜中的“1”、“2”、“3”、“5”、“6”、五個音階。
宮商在這裡泛指聲音。
(3)癰:毒瘡。
這裡指失去嗅覺的鼻病。
(4)遞修本“覽”前有“博”字,正與上文“人不博覽者”義同。
可從。
(5)無篇章之業:沒有文章的學業,意思是沒有讀過書。
(6)迹:足迹。
這裡指到過的地方。
(7)入:進入。
這裡是掌握的意思。
(8)入聖室:到聖人的室内。
這裡比喻對經書了解得很精深。
觀秘書:讀罕見的書籍。
這裡比喻博通古今。
(9)奇異:奇聞異物。
這裡是非同一般的意思。
(10)遊:這裡指博覽,鑽研。
【譯文】 人的眼睛看不見顔色叫盲,耳朵聽不到聲音叫聾,鼻子不知道香臭叫癰。
有癰、聾和盲,就成不了健全的人。
人不博覽群書,不通古今,不能識别各種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聾、鼻癰的人一樣。
儒生不博覽群書,尚且是閉塞不明,何況俗人沒有讀過書,不知道是非,他們就更是閉塞不明了!這就是些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齊全,就是聽不見看不見。
淌過淺水的人能看見蝦子,淌過稍微深水的人能看見魚鼈,到過深淵的人能看見蛟龍。
腳走的地方不同,所以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人掌握先王之道的深淺,那更是這樣。
淺薄的人就看些傳記小說一類的東西;深厚的人就要進到聖人室内讀罕見的書籍,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見聞更加廣博。
人去遊玩,肯定想去都市,因為都市有很多新奇的東西看。
進都市一定想去看市場,因為市場上有很多不同的貨物。
各家的學說,是些古往今來的事情,它們非同一般,不隻是都市大市場可比。
遊都市的人心裡感到滿足,逛大市場的人心裡感到滿意,何況是博覽、鑽研經書的時候呢! 【原文】 38·3大川旱不枯者,多所疏也。
潢污兼日不雨,泥辄見者(1),無所通也。
是故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流歸海,故海大也。
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不謂之大者,是謂海小于百川也。
夫海大于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于不通,莫之能别也。
潤下作鹹,水之滋味也。
東海水鹹,流廣大也;西州鹽井,源泉深也。
人或無井而食,或穿井不得泉,有鹽井之利乎?不與賢聖通業,望有高世之名,難哉!法令之家(2),不見行事(3),議罪不可審(4)。
章句之生(5),不覽古今,論事不實。
【注釋】 (1)見:同“現”。
(2)法令之家:研究、解釋法律的人。
這裡指司法官吏。
(3)行:經曆。
行事:經曆過的事情。
這裡作以往的判例講。
(4)可:疑衍文。
下文“章句之生,不覽古今,論事不實”,文正相對,可證。
(5)章句:參見34·6注(1)。
章句之生:指隻懂一家章句,不通古今的儒生。
【譯文】 大河遇旱而不涸,是由于很多幹流與它相通。
淺水坑連日不下雨,泥土就會現出來,是由于沒有水流與它相通。
所以大河互相隔着,有小河相互連結,一齊向東流去歸大海,因此大海廣闊。
大海不與河流相通,怎麼會有大海的名稱呢?人胸懷各家的學說,就像大海擁有河流
所謂“通人”,就是《效力篇》中提到的“文儒”。
王充認為,知識是财富。
知識越多,财富就越多。
所以“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知識淵博,胸懷“古今之事,百家之言”,懂得治國治家的方法,而且能譏刺和批判世上庸俗鄙陋的風氣和言論,是知識财富最多的,不但比擁有财富的富人值得尊重,而且也遠遠超過墨守一個學派,“不覽古今,論事不實”,安于現狀的儒生。
如何來識别和使用通人呢?王充指出,關鍵在于地方長官是否知識廣博,通覽古今,了解通人。
而當時的地方長官多是些靠運氣好、命好當官的,“不曉古今,以位為賢,與文人異術”,所以不能識别通人,更不用說破格提拔通人了。
本篇中王充還提倡人應該勤奮好學,“且死不休”。
認為如果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腹為飯坑,腸為酒囊”,則與一般動物沒有差别。
【原文】 38·1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為内(1)。
内中所有,柙匮所羸(2),缣布絲綿也(3)。
貧人之宅,亦以一丈為内。
内中空虛,徒四壁立,故名曰貧。
夫通人猶富人(4),不通者猶貧人也。
俱以七尺為形,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貧人之内(5),徒四所壁立也。
慕料貧富不相如(6),則夫通與不通不相及也。
世人慕富不榮通,羞貧不賤不賢(7),不推類以況之也。
夫富人可慕者,貨财多則饒裕,故人慕之。
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積文十箧以上,聖人之言,賢者之語,上自黃帝,下至秦、漢,治國肥家之術(8),刺世譏俗之言,備矣。
使人通明博見,其為可榮,非徒缣布絲綿也。
蕭何入秦,收拾文書,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
以文書禦天下,天下之富,孰與家人之财? 【注釋】 (1)内:内室。
這裡指貯藏室。
(2)柙(xiá匣):通“匣”。
匮:同“櫃”。
羸:在句中義難通,疑“赢”形近而誤。
遞修本作“赢”,可證。
(3)缣(lian兼):細絹。
(4)通人:本書《超奇篇》說:“博覽古今者為通人”,即文儒,鴻儒。
(5)根據文意,疑“貧”上奪一“猶”字。
(6)慕料:佑量。
這裡是分辨得出,看得出的意思。
(7)羞:羞愧。
這裡是看不起的意思。
不:句不可通,故疑後一個“不”字是衍文。
上言“慕富不榮通”,此言“羞貧不賤賢”,文正相對,可證。
(8)肥家:《禮記·禮運》上說:“父子笃,兄弟慕,夫婦和,家之肥也。
”故可知,肥家即講究禮義之家。
【譯文】 富人的住宅,用一平方丈的地做内室。
内室中所有的箱子櫃子都裝滿了缣布絲綿。
窮人的住宅,也用一平方丈的地做内室。
内室中空空隻有四牆壁立在那裡,所以叫做窮。
通人就像富人一樣,不博通的人就像窮人一樣。
他們都七尺身體,通人胸中懷着各家學說,不博通的人腹中空空連一片木簡也沒有讀過,就像窮人的内室,隻有四面牆壁立在那裡。
能看出窮人不如富人,那麼就應該知道通人與不通的人不相等。
世人羨慕富人而不以通人為榮耀,看不起窮人而不以賢人為低賤,這是不懂得用類推的方法來比較。
當然,富人可以羨慕,錢财貨物多而富裕,所以人們羨慕他們。
其實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積累的書有十箱以上,書上聖人的話,賢人的話,上自黃帝,下至秦、漢時代,治國治家的方法,刺譏世上庸俗的言論,全都具備。
假使一個人通達事理,見識廣博,那麼他能夠引以為榮耀的,就不僅僅是缣、布、絲、綿一類的财物了。
蕭何進入秦都鹹陽,收集了有關的公文檔案和地圖,漢所以能控制全國,是這些文書的作用。
用文書能統治天下,國家的财富,與一家人的财富哪一個多呢? 【原文】 38·2人目不見青黃曰盲(1),耳不聞宮商曰聾(2),鼻不知香臭曰癰(3)。
癰、聾與盲,不成人者也。
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
儒生不覽(4),猶為閉暗,況庸人無篇章之業(5),不知是非,其為閉暗甚矣!此則土木之人,耳目俱足,無聞見也。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甚者觀蛟龍。
足行迹殊(6),故所見之物異也。
入道淺深(7),其猶此也。
淺者則見傳記諧文;深者入聖室觀秘書(8),故入道彌深,所見彌大。
人之遊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觀也。
入都必欲見市,市多異貨也。
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為奇異(9),非徒都邑大市也。
遊于都邑者心厭,觀于大市者意飽,況遊于道藝之際哉(10)! 【注釋】 (1)青黃:指青色與黃色。
這裡泛指顔色。
(2)宮商:古代以宮、商、角(jué決)、徵(hǐ指)、羽為五音,相當于簡譜中的“1”、“2”、“3”、“5”、“6”、五個音階。
宮商在這裡泛指聲音。
(3)癰:毒瘡。
這裡指失去嗅覺的鼻病。
(4)遞修本“覽”前有“博”字,正與上文“人不博覽者”義同。
可從。
(5)無篇章之業:沒有文章的學業,意思是沒有讀過書。
(6)迹:足迹。
這裡指到過的地方。
(7)入:進入。
這裡是掌握的意思。
(8)入聖室:到聖人的室内。
這裡比喻對經書了解得很精深。
觀秘書:讀罕見的書籍。
這裡比喻博通古今。
(9)奇異:奇聞異物。
這裡是非同一般的意思。
(10)遊:這裡指博覽,鑽研。
【譯文】 人的眼睛看不見顔色叫盲,耳朵聽不到聲音叫聾,鼻子不知道香臭叫癰。
有癰、聾和盲,就成不了健全的人。
人不博覽群書,不通古今,不能識别各種事物,不懂得是非,就像眼瞎、耳聾、鼻癰的人一樣。
儒生不博覽群書,尚且是閉塞不明,何況俗人沒有讀過書,不知道是非,他們就更是閉塞不明了!這就是些泥塑木雕的人,耳朵眼睛都齊全,就是聽不見看不見。
淌過淺水的人能看見蝦子,淌過稍微深水的人能看見魚鼈,到過深淵的人能看見蛟龍。
腳走的地方不同,所以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
人掌握先王之道的深淺,那更是這樣。
淺薄的人就看些傳記小說一類的東西;深厚的人就要進到聖人室内讀罕見的書籍,因此掌握的先王之道更加深刻,見聞更加廣博。
人去遊玩,肯定想去都市,因為都市有很多新奇的東西看。
進都市一定想去看市場,因為市場上有很多不同的貨物。
各家的學說,是些古往今來的事情,它們非同一般,不隻是都市大市場可比。
遊都市的人心裡感到滿足,逛大市場的人心裡感到滿意,何況是博覽、鑽研經書的時候呢! 【原文】 38·3大川旱不枯者,多所疏也。
潢污兼日不雨,泥辄見者(1),無所通也。
是故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流歸海,故海大也。
海不通于百川,安得巨大之名?夫人含百家之言,猶海懷百川之流也,不謂之大者,是謂海小于百川也。
夫海大于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于不通,莫之能别也。
潤下作鹹,水之滋味也。
東海水鹹,流廣大也;西州鹽井,源泉深也。
人或無井而食,或穿井不得泉,有鹽井之利乎?不與賢聖通業,望有高世之名,難哉!法令之家(2),不見行事(3),議罪不可審(4)。
章句之生(5),不覽古今,論事不實。
【注釋】 (1)見:同“現”。
(2)法令之家:研究、解釋法律的人。
這裡指司法官吏。
(3)行:經曆。
行事:經曆過的事情。
這裡作以往的判例講。
(4)可:疑衍文。
下文“章句之生,不覽古今,論事不實”,文正相對,可證。
(5)章句:參見34·6注(1)。
章句之生:指隻懂一家章句,不通古今的儒生。
【譯文】 大河遇旱而不涸,是由于很多幹流與它相通。
淺水坑連日不下雨,泥土就會現出來,是由于沒有水流與它相通。
所以大河互相隔着,有小河相互連結,一齊向東流去歸大海,因此大海廣闊。
大海不與河流相通,怎麼會有大海的名稱呢?人胸懷各家的學說,就像大海擁有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