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篇第三七

關燈
【題解】 本篇是論述如何考察和發揮人的能力,故篇名稱為“效力”。

     王充認為,真正有能力的,不是能說一經的儒生,也不是會處理公文的文吏,而是胸懷先王之道,懂得各家學說,博覽古今,下筆萬言的文儒。

    文儒的能力勝過儒生,更非文吏可比。

    但文儒卻得不到重用,很不得意,發揮不出應有的能力。

    究其原因,是沒有得到推薦、任用和提拔。

    像曆史上的管仲、商鞅、申不害、箫何等之所以能建立功績,發揮作用,使國家富強,就是因為有得力君主的任用。

    而當時的地方長吏由于像些瘦弱的牛,不會也無力推薦文儒,緻使他們“抱其盛高之力,竄于闾巷之深”,甚至“退竄于岩穴”。

     【原文】 37·1《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學,未言才力也。

    人有知學,則有力矣。

    文吏以理事為力,而儒生以學問為力。

    或問楊子雲曰(1):“力能扛鴻鼎、揭華旗(2),知德亦有之乎(3)?”答曰:“百人矣。

    ”夫知德百人者,與彼扛鴻鼎、揭華旗者為料敵也。

    夫壯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達疏通。

    故博達疏通,儒生之力也;舉重拔堅(4),壯士之力也。

    《梓材》曰:“強人有王開賢(5),厥率化民(6)。

    ”此言賢人亦壯強于禮義,故能開賢,其率化民。

    化民須禮義,禮義須文章。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7)。

    能學文,有力之驗也。

     【注釋】 (1)楊子雲:即揚雄。

    參見3·4注(16)。

     (2)華旗:有圖案裝飾的大旗。

     (3)知:通“智”。

     (4)堅:堅固,結實。

    這裡指栽得很牢的華旗。

     (5)強人:有能力的人。

    這裡指賢臣。

     (6)這句話,今本古文《尚書·梓材》作:“戕敗人宥。

    王啟監,厥亂為民。

    ”這種差異,是由于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的不同引起的。

     (7)參見《論語·學而》。

     【譯文】 本書《程材篇》和《量知篇》,隻論說了知識學問,沒有談才能力量。

     人有了知識學問就有力量。

    文吏以處理官府事務作力量,而儒生以學問作力量。

    有人問楊子雲:“有力氣的人能扛大鼎、拔大旗,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也能這樣嗎?”回答說:“要一百個人才行。

    ”看來,一百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的力氣,才跟那個扛大鼎、拔大旗的人的力氣估計是相等的。

    壯士的力氣,能扛大鼎、拔大旗;儒生的精力強,能博覽群書,通曉古今,注釋說明,融會貫通。

    所以能博覽群書通曉古今,注釋說時融會貫通,是儒生精力的表現;舉重鼎,拔大旗,是壯士力量的表現。

    《尚書·梓材》上說:“賢臣輔佐君王任用賢能的人,他能率領教化百姓。

    ”這話是說賢臣在禮義方面很突出,所以能任用賢能的人,并率領他們教化百姓。

    教化百姓需要禮義,學習禮義需要經書。

    幹完事情有多餘的精力,就要學習經書。

    能夠學懂經書,就是有力量的證明。

     【原文】 37·2問曰:“說一經之儒,可謂有力者?”曰:非有力者也。

    陳留龐少都每薦諸生之吏(1),常曰:“王甲某子,才能百人。

    ”太守非其能,不答。

    少都更曰:“言之尚少,王甲某子,才能百萬人。

    ”太守怒曰:“親吏妄言!”少都曰:“文吏不通一經一文(2),不調師一言,諸生能說百萬章句,非才知百萬人乎?”太守無以應。

    夫少都之言,實也,然猶未也。

    何則?諸生能傳百萬言,不能覽古今,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博。

    殷、周以前,頗載六經,儒生所不能說也(3)。

    秦、漢之事,儒生不見(4),力劣不能覽也。

    周監二代,漢監周、秦,周、秦以來,儒生不知,漢欲觀覽(5),儒生無力。

    使儒生博觀覽,則為文儒(6)。

    文儒者,力多于儒生,如少都之言。

    文儒才能千萬人矣(7)。

     【注釋】 (1)陳留:參見19·12注(16)。

    龐少都:人名。

    諸生:這裡指儒生。

     (2)根據文意,疑前一個“一”字是衍文。

    “不通經一文”與下文“不調師一言”,文正相對,可證。

     (3)不: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本書《謝短篇》有“夫儒生之業,五經也,究備于五經,可也。

    五經之後,秦、漢之事,不能知者,短也。

    ”與此義同,可證。

     (4)見:見識。

    這裡作明白講。

     (5)觀覽:考察。

    這裡是借鑒的意思。

     (6)文儒:學識淵博的儒生,鴻儒。

     (7)千:疑“百”字之誤。

    上文言“才能百萬人”,可證。

     【譯文】 有人問:“能講解一種經書的儒生,可以稱得上有力量的人嗎?”我說:不是有力量的人。

    陳留郡的龐少都每次推薦儒生去做官,往往說:“王某某人,才能超過百人。

    ”太守不以為這人有如此能力,不作聲。

    少都又說:“說得還不夠,王某某人,才能超過百萬人。

    ”太守發脾氣說:“我的好官,亂說假話。

    ”龐少都說:“文吏沒有弄通經書上的每篇文章,又沒有理解老師講的每句話,儒生能把經書按章句講解到百萬言,這不是才智超過百萬人嗎?”太守無法用話回答。

    其實,少都的話是确實的,但還不全面。

    為什麼呢?儒生能解釋百萬言,不能通古今,墨守和相信老師對經書的解釋。

    雖然話說得很多,但始終不廣博。

    殷、周以前的事情,六經上略有記載,所以儒生能夠解說。

    秦、漢的事情,儒生不明白,是因為他們能力不足,不能博覽的緣故。

    周朝要借鑒夏代和殷代的事迹,漢朝要借鑒周朝和秦朝的事迹,但周、秦以來的事迹,儒生不知道,漢朝想借鑒周、秦的事迹,儒生卻無能為力。

    假使儒生能廣泛考察,就能成為鴻儒。

    鴻儒,能力比儒生強,正像少都說的,鴻儒的才能能夠超過百萬人。

     【原文】 37·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2)!”由此言之,儒者所懷,獨已重矣,志所欲至,獨已遠矣,身載重任,至于終死,不倦不衰,力獨多矣。

    夫曾子載于仁,而儒生載于學,所載不同,輕重均也。

    夫一石之重,一人挈之,十石以上,二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