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短篇第三六

關燈
【題解】 本篇篇名叫“謝短”,就是把“文吏”與“儒生”的短處告訴人們。

     在當時,儒生“自謂通大道(先王之道)”,“能說一經”,看不起文吏;而文吏“自謂知官事,曉薄書”,也瞧不起儒生。

    王充則認為,他們是在不同職業之間,用自己的長處來比别人的短處,若在各自的職業範圍内,其短處也是明顯的。

    他便向儒生提出了許多一般儒生無法解答的五經中的問題,向文吏提出了許多有關公務中文吏無法解答的問題,并指出這是由于他們“閉暗不覽古今”的結果。

    最後王充總結說,儒生與文吏“無一閱備(完備),皆淺略不及,偏駁不純,俱有阙遺”,沒有一個十全十美,學問都片面、雜亂、不完善,都有缺點和不足,沒有什麼理由值得互相指責。

     【原文】 36·1《程材》、《量知》,言儒生、文吏之材不能相過,以儒生修大道,以文吏曉簿書,道勝于事,故謂儒生頗愈文吏也。

    此職業外相程相量也,其内各有所以為短,未實謝也。

    夫儒生能說一經,自謂通大道以驕文吏;文吏曉簿書,自謂文無害以戲儒生。

    各持滿而自藏(1),非彼而是我,不知所為短,不悟于己未足。

    《論衡》詶之(2),将使■然各知所之(3)。

     【注釋】 (1)藏:古無“藏”字,疑“臧”字形近而誤。

    臧:善。

    這裡作高明講。

     (2)詶:章錄楊校宋本作“訓”,可從。

    下同。

     (3)■(shì士):即“奭”,通“赩(xì細)”,紅色。

    |然:形容臉紅的樣子。

    之:根據文意,疑是“乏”字形近而誤。

    後文“二家各短,不能自知。

    ”義與此同,可證。

     【譯文】 《程材》、《量知》,講到儒生和文吏的才能不相上下,因為儒生掌握了先王之道,文吏通曉公文,由于先王之道勝過具體事務,所以認為儒生稍稍勝過文吏。

    這是在不同職業之間來相互比較衡量,對他們職業範圍内各自所具有的短處,沒有如實論述。

    儒生能解說一種經書,就自認為弄通先王之道來傲視文吏;文吏通曉公文,就自認為會處理公文不出差錯來嘲弄儒生。

    他們各懷自滿,自以為高明,别人不對而自己對,不知道什麼是短處,不明白自己還有不足的地方。

    《論衡》解答這個問題,将使他們臉紅各自知道自己的短處。

     【原文】 36·2夫儒生所短,不徒以不曉簿書,文吏所劣,不徒以不通大道也,反以閉暗不覽古今,不能各自知其所業之事未具足也。

    二家各短,不能自知也,世之論者,而亦不能詶之,如何? 【譯文】 儒生的短處,不僅僅因為不通曉公文,文吏的不足,不僅僅因為沒有弄通先王之道,反而是因為閉塞不明,不通古今,不能各自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不全面。

    二家各有短處,自己不能了解,世上評論的人,也不能解答它,這怎麼行呢? 【原文】 36·3夫儒生之業,五經也。

    南面為師(1),旦夕講授,章句滑習(2),義理究備,于五經,可也。

    五經之後(3),秦,漢之事,無不能知者(4),短也。

    夫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然則儒生,所謂陸沉者也。

    五經之前,至于天地始開,帝王初立者,主名為誰,儒生又不知也。

    夫知今不知古,謂之盲瞽(5)。

    五經比于上古,猶為今也。

    徒能說經,不曉上古,然則儒生,所謂盲瞽者也。

     【注釋】 (1)南面:坐北朝南,在古代是尊貴的位置。

     (2)滑習:非常熟悉。

     (3)五經之後:《周易》、《詩經》、《尚書》、《周禮》、《春秋》都作于春秋戰國時代。

    五經之後,這裡是指春秋戰國之後。

     (4)無: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5)盲瞽(gǔ古):瞎子。

     【譯文】 儒生的事業是五經。

    面朝南邊作老師,早晚講課,把經書的章節字句背得滾瓜爛熟,道理講得十分完備,在通曉五經這點,是不錯的。

    春秋戰國之後,秦、漢的事情,不知道的,就是短處。

    了解古代不了解現在,稱為愚昧無知,那麼儒生就隻能稱作愚昧無知的人了。

    春秋戰國之前,到天地開辟,帝王開始設立,君主的名字是誰,儒生更不知道。

    了解現在不了解古代,稱為瞎子。

    春秋戰國時代跟上古相比,就像是今天跟春秋戰國時代相比一樣。

    隻能說解經書,不通曉上古,那麼儒生就是稱作瞎子的人。

     【原文】 36·4儒生猶曰:“上古久遠,其實暗昧,故經不載而師不說也。

    ”夫三王之事雖近矣(1),經雖不載,義所連及(2),五經所當共和(3),儒生所當審說也。

    夏自禹向國(4),幾載而至于殷,殷自湯幾祀而至于周,周自文王幾年而至于秦?桀亡夏而纣棄殷,滅周者何王也?周猶為遠,秦則漢之所伐也。

    夏始于禹,殷本于湯,周祖後稷,秦初為人者誰?秦燔五經,坑殺儒士,五經之家所共聞也。

    秦何起而燔五經,何感而坑儒生(5)?秦則前代也。

    漢國自儒生之家也(6)。

    從高祖至今朝幾世,曆年訖今幾載(7)?初受何命,複獲何瑞?得天下難易孰與殷、周?家人子弟學問曆幾歲,人問之曰:“居宅幾年?祖先何為?”不能知者,愚子弟也。

    然則儒生不能知漢事,世之愚蔽人也。

    溫故知新(8),可以為師。

    古今不知,稱師如何? 【注釋】 (1)近:根據文意,疑“遠”之誤。

     (2)連及:連貫。

     (3)根據文意,疑“經”下脫“之家”二字。

    下有“五經之家所共聞也”,可證。

    五經之家:指研究五經的人。

     (4)向:通“享”,享有。

    享國:指統治國家。

     (5)生:疑“士”之誤。

    此承上“坑殺儒士”為文,可證。

     (6)家:家庭。

    這裡指生活的時代。

     (7)訖(qì氣):通“迄”,到。

     (8)溫故知新:語出《論語·為政》,意思是複習舊的知識,才能從中得到新的知識。

    王充這裡是取“故”與“新”二字,把它們理解為“古”與“今”,用來指責儒生不知古今。

     【譯文】 儒生還可以說:“上古已很久遠了,那時候的事情昏暗不明,所以經書上沒有記載,老師也沒有講過。

    ”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周武王的事情雖然很遠,經書上即使沒有記載,但道理是相通的,這是研究五經的人應該都了解的,儒生們應該清楚地加以解釋。

    夏朝從禹統治國家經過多少年才到殷朝,殷朝從湯經過多少年才到周朝,周朝從文王經過多少年才到秦朝呢?桀使夏朝亡,纣使殷朝滅,喪失了周朝天下的又是哪個王呢?要是周朝還算遠,那麼秦朝則是漢朝滅掉的。

    夏朝從禹開始,殷朝從湯立國,周朝的起祖是後稷,那麼秦朝的第一個君主又是誰呢?秦朝燒五經,坑殺儒士,這是研究五經的人都知道的事。

    秦始皇是什麼起因要燒五經,又是什麼感觸要坑殺儒士呢?要是秦朝還算前代,那麼漢朝本是儒生生活的年代。

    從高祖劉邦到現在是幾代,又經過多少年才到現在呢?最初禀受了什麼天命,又得到了什麼祥瑞呢?漢朝得天下與殷、周相比,哪個難,哪個容易呢?家裡的孩子讀書過了多少年,有人問他:“你住的房子有多少年?祖先是幹什麼的?”如果都不能知道,就是愚昧無知的孩子。

    哪麼儒生不知道漢朝的事情,就是世上愚昧無知的人。

    複習舊的了解新的,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