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短篇第三六

關燈
以做老師。

    古今都不知道,怎麼能稱老師呢? 【原文】 36·5彼人問曰(1):“二尺四寸(2),聖人文語(3),朝夕講習,義類所及,故可務知(4)。

    漢事未載于經,名為尺藉短書(5),比于小道,其能知,非儒者之貴也。

     【注釋】 (1)問:這是回答上文“稱師如何”的話,故疑“問”系衍文。

     (2)二尺四寸:指漢代經書。

    參見11·3注(1)。

     (3)文:美,善。

    這裡是精辟的意思。

     (4)務:追求。

    這裡是努力的意思。

     (5)藉:通“籍”。

    尺藉短書:漢代一般書籍使用的竹木簡隻有一尺左右。

    所以稱作“尺籍”或“短書”。

    這裡是指一般書籍。

     【譯文】 那些儒生會說:“經書是聖人精辟的話,早晚講授學習,涉及的道義類似,所以能夠經過努力弄懂。

    漢朝的事情在經書上沒有記載,稱作一般書籍,近于小道理,即使能懂得它,也不是儒者引以為貴的。

     【原文】 36·6儒不能都曉古今(1),欲各别說其經,經事義類,乃以不知為貴也!事不曉,不以為短,請複别問儒生,各以其經旦夕之所講說。

     【注釋】 (1)根據上文,疑“儒”下脫一“生”字。

     【譯文】 儒生不能對古今的事都了解,隻想各自分别講述他們擅長的經書,可是經書上的事情和道理是類似的,如果說可以不了解古今的事,這才是以無知為貴!要是對古今的事不通曉,還不認為是短處,那麼就請讓我用他們各自早晚講習的經書,再來分别問一問儒生吧。

     【原文】 36·7先問《易》家(1):“《易》本何所起?造作之者為誰?”彼将應曰:“代羲作入卦(2),文王演為六十四(3),孔子作《彖》、《象》、《系辭》(4)。

    三聖重業(5),《易》乃具足。

    ”問之曰:“《易》有三家,一曰《連山》(6),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伏羲所作,文王所造,《連山》乎,《歸藏》、《周易》也?秦燔五經,《易》何以得脫?漢興幾年而複立?宣帝之時,河内女子壞老屋(7),得《易》一篇,名為何《易》?此時《易》具足未?” 【注釋】 (1)《易》:原指像《周易》一類占卦用的書,後來隻流傳下《周易》一種,因此就專指《周易》了。

    《周易》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

    “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相傳系周人所作,故名。

    内容包括經和傳兩部分。

    《易》家:指研究講解《周易》的儒生。

     (2)伏羲:一作宓羲、包犧、庖犧、伏戲,也稱犧皇、皇羲。

    中國神話中人類的始祖。

    傳說人類由他與女娲兄妹相婚而産生。

    一說他是上古的帝王。

    傳說八卦是他制作的。

    《北堂書鈔·歲時部·物篇》引《尹子》曰:“伏羲始畫八卦,别八節,而化天下。

    ”《白虎通德論·号篇》:“伏羲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

    固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面八卦,以治天下,天下伏而化之。

    ”八卦:《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用“—”和“——”符号組成;以“—”為陽,以“——”為陰。

    名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易傳》作者認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并認為“乾”、“坤”兩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最初根源。

    “八卦”本來是古人用氣解釋天地萬物構成的符号,後來成了進行占蔔、宣揚迷信的工具。

     (3)演為六十四:傳說周文王把八卦通過排列組合,兩兩相配成六十四組,稱為六十四卦(如“乾”下“坤”上的“■”為“泰”卦)。

    每一卦都有文字說明,這就是《易》的正文,稱作“經”。

     (4)《彖(tuàn團去)》、《象》、《系辭》:即《彖辭》、《象辭》、《系辭》,它們和《文言》、《序卦》、《說卦》、《雜卦》一起,相傳都是孔子作的。

    這些是解釋《易》的經文的,稱作“傳”。

     (5)三聖:指伏羲、周文王、孔丘。

    業:事業。

    這裡指作《易》。

     (6)《連山》:傳說它與下文的《歸藏》都是《周易》之前的古《易》之一。

    連山卦以純艮(■)開始,艮為山,故名。

    歸藏卦以純坤(■)為首,坤為地,“萬物莫不歸而藏于其中”,故名。

    (7)河内:郡名。

    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轄境相當于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

     【譯文】 先問研究解釋《易》的儒生:“《周易》本來的起因是什麼?作者是誰?”他們将會答應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推演成六十四卦,孔子作《彖辭》、《象辭》和《系辭》。

    伏羲、文王、孔子三聖沿襲作《易》,《易》才完備。

    ”再問他們:“《易》有三家,一叫《連山》,二叫《歸藏》,三叫《周易》。

    伏羲,文王作的,究竟是《連山》呢,還是《歸藏》、《周易》呢?秦朝燒毀五經,《周易》為什麼能逃脫呢?漢朝興起經過多少年,才重新把《周易》立為經書呢?漢宣帝的時候,河内郡有個婦女拆老屋,得《周易》一篇,名叫什麼《易》呢?這時《周易》完備了沒有呢?” 【原文】 36·8問《尚書》家曰(1):“今旦夕所授二十九篇(2),奇有百二篇(3)。

    又有百篇。

    二十九篇何所起?百二篇何所造?秦焚諸書之時,《尚書》諸篇皆何在?漢興,始錄《尚書》者何帝?初受學者何人?” 【注釋】 (1)《尚書》:亦稱《書經》或《書》,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上古以來之書,故名。

    是中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

    有《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二種。

     (2)二十九篇:指西漢的今文《尚書》二十九篇,保存在今天通行本《尚書》中。

     (3)奇:疑字誤,但未知何字之誤。

    百二篇:這裡指當時經師所講授、流行的一種有一百零二篇的《尚書》,與下文講的一百篇本的《尚書》,現今已散失。

    《漢書·儒林傳》:“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二十九篇,以為數十。

    又采《左氏傳》、《書叙》為作首尾,凡百二篇。

    ” 【譯文】 問研究解釋《尚書》的人:“如今早晚講授的《尚書》是二十九篇,另外有一百零二篇的,還有一百篇的。

    二十九篇《尚書》的起因是什麼?一百零二篇的作者是哪個?秦朝焚毀書籍的時候,《尚書》各篇都在什麼地方?漢朝興起,開始收錄《尚書》的是哪個皇帝?最初向學生講授的又是哪個人?” 【原文】 36·9問《禮》家曰:“前孔子時,周已制禮,殷禮,夏禮,凡三王因時損益,篇有多少,文有增減。

    不知今《禮》,周乎,殷、夏也?”彼必以漢承周,将曰:“周禮。

    ”夫周禮六典(1),又六轉(2),六六三十六,三百六十,是以周官三百六十也。

    案今《禮》不見六典,無三百六十官,又不見天子,天子禮廢何時,豈秦滅之哉?宣帝時,河内女子壞老屋,得佚《禮》一篇,六十篇中(3),是何篇是者(4)?高祖诏叔孫通制作《儀品》(5),十六篇何在(6),而複定儀禮(7)?見在十六篇(8),秦火之餘也,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