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篇第三七
關燈
小
中
大
能舉也。
世多挈一石之任,寡有舉十石之力。
儒生所載,非徒十石之重也。
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
苗田(3),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失事理之實矣。
【注釋】 (1)弘:大。
這裡是寬廣的意思。
毅:剛毅。
這裡是堅強的意思。
(2)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3)苗田:指種莊稼的地。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心胸不寬廣,意志不堅強,因為他們擔子重,道路遙遠。
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擔子不也很重大嗎?死後才停止,道路不也很遙遠嗎?”像這樣說來,唯獨儒生所懷的抱負是非常重大的,唯獨儒生志向所希望達到的理想是非常遠大的。
他們身上擔負着重大的責任,直到老死,不疲倦不衰退,唯獨精力很強。
曾子擔負着仁義,儒生負擔着學問,雖然負擔的方面不同,但重要性卻是一樣的。
一石的重量,一個人能提得起,十石以上的重量,兩個人是不可能舉起來的。
世上很多人能提起一石的擔子,很少有能舉起十石重量的力氣。
儒生負擔的東西,不僅僅是十石的重量。
地力旺盛,草本就長得茂密,一畝的收成,相當于中等四五畝的産量。
種莊稼的地,人們知道出産糧食多的地力旺盛,卻不懂得寫文章多的才智高超,這不符合事理的真實情況。
【原文】 37·4夫文儒之力過于儒生,況文吏乎?能舉賢薦士,世謂之多力也。
然能舉賢薦士,上書日記也(1)。
能上書日記者,文儒也。
文儒非必諸生也(2),賢達用文則是矣。
谷子雲、唐子高章奏百上(3),筆有餘力,極言不諱,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為也。
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五經,秘書微文,無所不定。
山大者雲多,泰山不崇朝辦雨雨天下(4)。
夫然則賢者有雲雨之知(5),故其吐文萬牒以上,可謂多力矣。
【注釋】 (1)日:根據文意,疑系“白”字形近而誤。
“下記”、“奏記”、“白記”,漢時人們常說的話。
下同。
(2)諸生:疑“儒生”之誤。
(3)谷子雲:名永,字子雲。
西漢人。
博學經書,工筆劄,善言災異,累遷光祿大夫。
前後上書四十餘事,專攻帝身與後宮。
後任大司農。
唐子高:名林,字子高。
漢時沛人。
王莽時做官,封侯,以敢提意見著稱。
(4)崇:終。
辦(辦):根據文意,疑系“辨”字形近而誤。
本書《明雩篇》有“不祟朝而辨雨天下”句,可一證。
遞修本作“辨”,可二證。
辨:通“遍”。
雨:根據文意,疑後一個“雨”字是衍文。
(5)夫: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知:通“智”。
【譯文】 鴻儒的能力超過儒生,何況是不如儒生的文吏呢?能被推薦的賢人,世人都認為他們能力強。
這樣說,能被推薦的賢人,都會給君主或長官上奏記了。
能給君主或長官上奏記的是鴻儒。
鴻儒不一定是儒生,凡能賢明通達著書寫文章的就是鴻儒。
谷子雲和唐子高上了近百次章奏,筆下有功夫,能毫不隐諱地說盡自己要說的話,而不缺乏文采,這不是有才智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孔子是周代能力很強的人,他寫《春秋》,删改五經,對罕見的書籍文章,沒有不删定的。
山大雲就多,泰山最大,它的雲形成的雨,不到一個早晨就下遍了天下。
那麼賢人都有像泰山雲雨般的智慧,所以他們能寫出萬片以上木簡的文章,可以說是能力相當強了。
【原文】 37·5世稱力者,常褒烏獲(1),然則董仲舒、揚子雲,文之烏獲也。
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絕脈而死。
少文之人與董仲舒等湧胸中之思,必将不任,有絕脈之變。
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2),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3),死于燭下,精思不任,絕脈氣滅也。
顔氏之子(4),已曾馳過孔子于塗矣,劣倦罷極(5),發白齒落。
夫以庶幾之材,猶有仆頓之禍(6),孔子力優,顔淵不任也。
才力不相如,則其知思不相及也(7)。
勉自什伯(8),鬲中嘔血(9),失魂狂亂,遂至氣絕。
書五行之牍,書十奏之記(10),其才劣者,筆墨之力尤難,況乃連句結章,篇至十百哉!力獨多矣! 【注釋】 (1)烏獲:傳說是古代的大力士。
(2)章句:分析古書的章節和句讀。
這裡作解說講。
(3)博士:官名。
參見3·3注(13)。
這裡指注解和講授儒家經書的官吏。
郭路:人名。
(4)顔氏之子:指顔淵。
(5)罷(pí皮):通“疲”。
(6)頓:困頓。
這裡是精疲力竭的意思。
(7)思:根據文意,疑是“惠”形近而誤。
本書《量知篇》有“禦史之知,有司之惠也”,可證。
(8)什:同“十”。
伯:通“百”。
(9)鬲(gé格):通“膈”,胸。
(10)根據上文,疑本句應作“奏十言之記”,才能與“書五行之牍”對文。
記:文體的一種。
這裡指奏記一類公文。
【譯文】 社會上稱贊大力士,常常贊揚烏獲,像這樣,那麼董仲舒、揚子雲著書寫文章也該像稱贊烏獲樣受到贊揚了。
秦武王跟大力士孟說比舉鼎,不能勝任,筋脈崩斷而死。
文才差的人跟董仲舒同樣抒發胸中的文思,一定會不勝任,有血脈枯竭的危險。
王莽的時候,删定五經的解說,每經都是二十萬字,年輕博士郭路晚上删定原來五經的解說,死在燈燭之下,這是因為精力智慧不能勝任,血脈枯竭元氣不存的緣故。
顔淵,已曾在德行的“路”上超過了孔子,弄得精疲力盡,發白齒落。
以接近孔子的才能,尚且還有仆倒力竭的災禍,可見孔子精力很強,顔淵不能勝任。
這不僅是才能精力不如孔子,就是他的智慧也趕不上孔子。
勉強做超過自己十倍、百倍能力的事情,會胸中吐血,神魂颠倒,直至氣絕。
寫五行字的書信,上頭十個字的奏記,那些才能差的人,筆墨功夫還感覺困難,更何況是連結章句寫成文章,達到十篇百篇呢!可見,隻有這種人的能力才算強盛。
【原文】
世多挈一石之任,寡有舉十石之力。
儒生所載,非徒十石之重也。
地力盛者,草木暢茂,一畝之收,當中田五畝之分。
苗田(3),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失事理之實矣。
【注釋】 (1)弘:大。
這裡是寬廣的意思。
毅:剛毅。
這裡是堅強的意思。
(2)引文參見《論語·泰伯》。
(3)苗田:指種莊稼的地。
【譯文】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心胸不寬廣,意志不堅強,因為他們擔子重,道路遙遠。
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擔子不也很重大嗎?死後才停止,道路不也很遙遠嗎?”像這樣說來,唯獨儒生所懷的抱負是非常重大的,唯獨儒生志向所希望達到的理想是非常遠大的。
他們身上擔負着重大的責任,直到老死,不疲倦不衰退,唯獨精力很強。
曾子擔負着仁義,儒生負擔着學問,雖然負擔的方面不同,但重要性卻是一樣的。
一石的重量,一個人能提得起,十石以上的重量,兩個人是不可能舉起來的。
世上很多人能提起一石的擔子,很少有能舉起十石重量的力氣。
儒生負擔的東西,不僅僅是十石的重量。
地力旺盛,草本就長得茂密,一畝的收成,相當于中等四五畝的産量。
種莊稼的地,人們知道出産糧食多的地力旺盛,卻不懂得寫文章多的才智高超,這不符合事理的真實情況。
【原文】 37·4夫文儒之力過于儒生,況文吏乎?能舉賢薦士,世謂之多力也。
然能舉賢薦士,上書日記也(1)。
能上書日記者,文儒也。
文儒非必諸生也(2),賢達用文則是矣。
谷子雲、唐子高章奏百上(3),筆有餘力,極言不諱,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為也。
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作《春秋》,删五經,秘書微文,無所不定。
山大者雲多,泰山不崇朝辦雨雨天下(4)。
夫然則賢者有雲雨之知(5),故其吐文萬牒以上,可謂多力矣。
【注釋】 (1)日:根據文意,疑系“白”字形近而誤。
“下記”、“奏記”、“白記”,漢時人們常說的話。
下同。
(2)諸生:疑“儒生”之誤。
(3)谷子雲:名永,字子雲。
西漢人。
博學經書,工筆劄,善言災異,累遷光祿大夫。
前後上書四十餘事,專攻帝身與後宮。
後任大司農。
唐子高:名林,字子高。
漢時沛人。
王莽時做官,封侯,以敢提意見著稱。
(4)崇:終。
辦(辦):根據文意,疑系“辨”字形近而誤。
本書《明雩篇》有“不祟朝而辨雨天下”句,可一證。
遞修本作“辨”,可二證。
辨:通“遍”。
雨:根據文意,疑後一個“雨”字是衍文。
(5)夫: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知:通“智”。
【譯文】 鴻儒的能力超過儒生,何況是不如儒生的文吏呢?能被推薦的賢人,世人都認為他們能力強。
這樣說,能被推薦的賢人,都會給君主或長官上奏記了。
能給君主或長官上奏記的是鴻儒。
鴻儒不一定是儒生,凡能賢明通達著書寫文章的就是鴻儒。
谷子雲和唐子高上了近百次章奏,筆下有功夫,能毫不隐諱地說盡自己要說的話,而不缺乏文采,這不是有才智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孔子是周代能力很強的人,他寫《春秋》,删改五經,對罕見的書籍文章,沒有不删定的。
山大雲就多,泰山最大,它的雲形成的雨,不到一個早晨就下遍了天下。
那麼賢人都有像泰山雲雨般的智慧,所以他們能寫出萬片以上木簡的文章,可以說是能力相當強了。
【原文】 37·5世稱力者,常褒烏獲(1),然則董仲舒、揚子雲,文之烏獲也。
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絕脈而死。
少文之人與董仲舒等湧胸中之思,必将不任,有絕脈之變。
王莽之時,省五經章句皆為二十萬(2),博士弟子郭路夜定舊說(3),死于燭下,精思不任,絕脈氣滅也。
顔氏之子(4),已曾馳過孔子于塗矣,劣倦罷極(5),發白齒落。
夫以庶幾之材,猶有仆頓之禍(6),孔子力優,顔淵不任也。
才力不相如,則其知思不相及也(7)。
勉自什伯(8),鬲中嘔血(9),失魂狂亂,遂至氣絕。
書五行之牍,書十奏之記(10),其才劣者,筆墨之力尤難,況乃連句結章,篇至十百哉!力獨多矣! 【注釋】 (1)烏獲:傳說是古代的大力士。
(2)章句:分析古書的章節和句讀。
這裡作解說講。
(3)博士:官名。
參見3·3注(13)。
這裡指注解和講授儒家經書的官吏。
郭路:人名。
(4)顔氏之子:指顔淵。
(5)罷(pí皮):通“疲”。
(6)頓:困頓。
這裡是精疲力竭的意思。
(7)思:根據文意,疑是“惠”形近而誤。
本書《量知篇》有“禦史之知,有司之惠也”,可證。
(8)什:同“十”。
伯:通“百”。
(9)鬲(gé格):通“膈”,胸。
(10)根據上文,疑本句應作“奏十言之記”,才能與“書五行之牍”對文。
記:文體的一種。
這裡指奏記一類公文。
【譯文】 社會上稱贊大力士,常常贊揚烏獲,像這樣,那麼董仲舒、揚子雲著書寫文章也該像稱贊烏獲樣受到贊揚了。
秦武王跟大力士孟說比舉鼎,不能勝任,筋脈崩斷而死。
文才差的人跟董仲舒同樣抒發胸中的文思,一定會不勝任,有血脈枯竭的危險。
王莽的時候,删定五經的解說,每經都是二十萬字,年輕博士郭路晚上删定原來五經的解說,死在燈燭之下,這是因為精力智慧不能勝任,血脈枯竭元氣不存的緣故。
顔淵,已曾在德行的“路”上超過了孔子,弄得精疲力盡,發白齒落。
以接近孔子的才能,尚且還有仆倒力竭的災禍,可見孔子精力很強,顔淵不能勝任。
這不僅是才能精力不如孔子,就是他的智慧也趕不上孔子。
勉強做超過自己十倍、百倍能力的事情,會胸中吐血,神魂颠倒,直至氣絕。
寫五行字的書信,上頭十個字的奏記,那些才能差的人,筆墨功夫還感覺困難,更何況是連結章句寫成文章,達到十篇百篇呢!可見,隻有這種人的能力才算強盛。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