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通篇第三八
關燈
小
中
大
的流水一樣,如果不能認為這樣的人淵博,那就是認為大海比河流小了。
大海比河流廣闊,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通人比不通的人高明,卻沒有人能夠識别它。
水向下浸潤就産生了鹹味,這是水有滋味的緣故。
東海裡的水鹹,是流水太多的緣故;四川一帶的鹽井,水源太深。
人們有的沒有井鹽可吃,有的打井得不到鹽水,這樣能得到鹽井的好處嗎?不跟聖賢弄通學業,想在世上有崇高的名聲,困難啊!司法的官吏,不了解以往的判例,論罪就不可能恰當。
隻懂一家章句的儒生,不通古今,評論事情就不會符合實際情況。
【原文】 38·4或以說一經為是(1),何須博覽?夫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也。
顔淵曰:“博我以文(2)。
”才智高者,能為博矣。
顔淵之曰博者,豈徒一經哉?我不能博五經(3),又不能博衆事,守信一學,不好廣觀,無溫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覽之暗,其謂一經是者,其宜也。
開戶内日之光(4),日光不能照幽,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也。
夫一經之說,猶日明也;助以傳書,猶窗牖也。
百家之言,令人曉明,非徒窗牖之開,日光之照也。
是故日光照室内,道術明胸中。
開戶内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樓台(5),窺四鄰之廷(6),人之所願也。
閉戶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穴卧(7),造黃泉之際(8),人之所惡也。
夫閉心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 【注釋】 (1)是:根據文意,疑是“足”形近而誤。
下文“其謂一經是者”,“是”亦系“足”形近而誤。
(2)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3)我: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4)内(nà納):通“納”。
(5)眇:通“杪”,高。
(6)廷:章錄楊校宋本作“庭”,可從。
(7)圹(kuàng礦)穴:墓穴。
(8)黃泉:地下泉水。
這裡指埋葬死人的地下深處。
【譯文】 有人以為能解說一種經書就夠了,為什麼需要博覽群書呢?孔子學派,要學習五經,五經都學習好了,就接近聖人的才能。
顔淵說:“用文獻知識來豐富我。
”才能智慧高的人,才能做到博覽古今。
顔淵說“博”的意思,難道隻指一種經書嗎?不能通曉五經,又不懂得民衆的事,隻墨守和相信一家學派,不喜歡廣泛閱讀,沒有複習舊知識獲得新體會的聰明,并且具有保守愚蠢不博覽的愚昧,這樣的人認為隻解說一種經書就夠了,那是理所當然的。
開門讓陽光進屋,陽光不能照到陰暗的地方,就開個窗戶,以便幫助門使屋子更明亮。
對一種經書的解說,就像太陽從門照亮屋子一樣;用傳書來幫助學習,就像有了窗戶一樣。
各家的學說,能使人通曉道義明白事理,不隻是開個窗,讓陽光照進屋可比。
所以陽光照進屋内,就像道義學術照亮了胸中。
打開門讓陽光進屋,坐在高大的堂屋裡,登上樓台的最高處,看周圍人家的庭院,這是人們所希望的。
閉門靜坐,面向黑暗深處,挖個墓穴睡下,去到黃泉的深處,這是人們所厭惡的。
閉塞視聽,思想僵化,不能高瞻遠矚博覽古今,那就是死人之類! 【原文】 38·5孝武皇帝時(1),燕王旦在明光宮(2),欲入所卧(3),戶三百盡閉(4),使侍者二十人開戶,戶不開。
其後,旦坐謀反自殺。
夫戶閉,燕王旦死之狀也。
死者,兇事也,故以閉塞為占(5)。
齊慶封不通(6),六國大夫會而賦詩,慶封不曉(7),其後果有楚靈之禍也(8)。
夫不開通于學者,屍尚能行者也。
亡國之社(9),屋其上、柴其下者,示絕于天地。
《春秋》薄社(10),周以為城(11)。
夫經藝傳書,人當覽之,猶社當通氣于天地也。
故人之不通覽者,薄社之類也。
是故氣不通者,強壯之人死,榮華之物枯。
【注釋】 (1)孝武皇帝:漢武帝。
下文言“燕王旦在明光宮,欲入所卧處,三戶盡自閉”的事,發生在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其時漢武帝已死。
故疑有誤。
(2)燕王旦:劉旦,漢武帝第四個兒子。
封燕王。
昭王時,與上官桀密謀:殺霍光,廢帝自立,事情洩漏,自殺。
明光官:即明光殿,燕王旦受封時的宮殿。
(3)《太平禦覽》卷一八四引《論衡》文“卧”下有“處”字,可從。
(4)戶三百:明光殿不可能有“戶三百”,故疑有誤。
《太平禦覽》卷一八四引《論衡》文“三戶盡閉”,可知明光殿有“三戶”。
《漢書·武五子傳·燕刺王劉旦》有:“殿上戶自閉,不可開。
”故疑“百”系“自”形近而誤,又誤置“盡”上。
疑全句當為“三戶盡自閉”。
(5)占:占蔔,預測。
這裡指預兆。
(6)慶封:字子家,春秋時齊國大夫。
不通:這裡指沒有學問。
(7)六國大夫會而賦詩,慶封不曉:《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六月各國大夫到魯國會盟,宴會上照例賦詩,但未言及慶封事。
事出當年春,叔孫請慶封吃飯,慶封表現得不恭敬,叔孫就賦《相鼠》詩譏諷他不懂禮,他竟不明白。
此疑王充記有誤。
(8)楚靈:楚靈王。
參見9·9注(2)。
楚靈之禍:魯昭公四年(公元年538年)八月,慶封被楚靈王殺。
(9)社:一指土地神。
一指古代帝王和諸侯國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各國為要保有國土,必立社,于是社的存亡便成了國家存亡的标志。
《白虎通德論·社稷》:“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社是露天的,表示上通天,下通地。
要是它上面蓋頂,下面被堵,表示與天地隔絕,再也得不到天地的保祐。
(10)薄:通“亳(bó伯)”。
亳:商前期都城,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北。
薄社:這裡代表“亡國之社”。
(11)城:章錄楊校宋本、《初學記》卷十三、《藝文類聚》卷二十九引《論衡》文均作“戒”,可從。
【譯文】 漢武帝時,燕王劉旦在明光宮,想去卧室,三道門都自動關上,叫侍從二十個人去開門,門打不開。
那以後,劉旦因為謀反而自殺。
門會自動關上,是燕王劉旦要死的征兆。
死,是件不吉利的事情,所以關閉堵塞是預兆。
齊國慶封沒有學問,六國大夫會盟賦詩,慶封不會,所以他後來果然有被楚靈王殺死的災禍。
可見,沒有弄通學問的人,跟行屍走肉一樣。
亡國的社,上面蓋了屋頂,下面堵住了出口,表示與天地隔絕。
《春秋》上說薄社是“亡國之社”,周朝以它作為借鑒。
經書傳書,人們應當經常看它,就像社應該與天地通氣一樣。
所以人沒有通曉博覽經傳,就像薄社之類一樣。
因此不跟天地通氣,健康強壯的人會死,正在開花的植物要枯萎。
【原文】 38·6東海之中。
可食之物,集糅非一(1),以其大也。
夫水精氣渥盛(2),故其生物也衆多奇異。
故夫大人之胸懷非一(3),才高知大,故其于道術無所不包。
學士同門,高業之生,衆共宗之。
何則?知經指深(4),曉師言多也。
夫古今之事,百家之言,其為深多也,豈徒師門高業之生哉!甘酒醴,不酤饴蜜(5),未為能知味也。
耕夫多殖嘉谷,謂之上農夫;其少者,謂之下農夫。
學士之才,農夫之力,一也。
能多種谷,謂之上農,能博學問,謂之上儒(6),是稱牛之服重,不譽馬速也。
譽手毀足,孰謂之慧矣? 【注釋】 (1)集:通“雜”。
(2)夫:遞修本作“海”,可從。
(3)大人:這裡指通人。
(4)指:通“旨”,意旨。
(5)酤:在句中義難通,故疑是“酟”字形近而誤。
酟(tiān添):和,調味。
(6)根據文意,疑“謂”上奪一“不”字。
【譯文】 東海中,可吃的東西,混雜不隻一種,因此它們很多。
海水的精氣濃厚旺盛,所以它産生的東西很多都不一般。
因此通人胸中具有的學問不隻一種,由于才智高超,所以他們在道義學問上沒有不包括的。
學生在一個老師門下學習,學業好的學生,大家都尊敬他。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了解經書的意旨深刻,通曉老師的學說多。
但對古今的事情,各家的學說,通人了解得又多又深,難道他們僅僅是老師門下的優秀學
大海比河流廣闊,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通人比不通的人高明,卻沒有人能夠識别它。
水向下浸潤就産生了鹹味,這是水有滋味的緣故。
東海裡的水鹹,是流水太多的緣故;四川一帶的鹽井,水源太深。
人們有的沒有井鹽可吃,有的打井得不到鹽水,這樣能得到鹽井的好處嗎?不跟聖賢弄通學業,想在世上有崇高的名聲,困難啊!司法的官吏,不了解以往的判例,論罪就不可能恰當。
隻懂一家章句的儒生,不通古今,評論事情就不會符合實際情況。
【原文】 38·4或以說一經為是(1),何須博覽?夫孔子之門,講習五經,五經皆習,庶幾之才也。
顔淵曰:“博我以文(2)。
”才智高者,能為博矣。
顔淵之曰博者,豈徒一經哉?我不能博五經(3),又不能博衆事,守信一學,不好廣觀,無溫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覽之暗,其謂一經是者,其宜也。
開戶内日之光(4),日光不能照幽,鑿窗啟牖,以助戶明也。
夫一經之說,猶日明也;助以傳書,猶窗牖也。
百家之言,令人曉明,非徒窗牖之開,日光之照也。
是故日光照室内,道術明胸中。
開戶内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樓台(5),窺四鄰之廷(6),人之所願也。
閉戶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穴卧(7),造黃泉之際(8),人之所惡也。
夫閉心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 【注釋】 (1)是:根據文意,疑是“足”形近而誤。
下文“其謂一經是者”,“是”亦系“足”形近而誤。
(2)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3)我: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4)内(nà納):通“納”。
(5)眇:通“杪”,高。
(6)廷:章錄楊校宋本作“庭”,可從。
(7)圹(kuàng礦)穴:墓穴。
(8)黃泉:地下泉水。
這裡指埋葬死人的地下深處。
【譯文】 有人以為能解說一種經書就夠了,為什麼需要博覽群書呢?孔子學派,要學習五經,五經都學習好了,就接近聖人的才能。
顔淵說:“用文獻知識來豐富我。
”才能智慧高的人,才能做到博覽古今。
顔淵說“博”的意思,難道隻指一種經書嗎?不能通曉五經,又不懂得民衆的事,隻墨守和相信一家學派,不喜歡廣泛閱讀,沒有複習舊知識獲得新體會的聰明,并且具有保守愚蠢不博覽的愚昧,這樣的人認為隻解說一種經書就夠了,那是理所當然的。
開門讓陽光進屋,陽光不能照到陰暗的地方,就開個窗戶,以便幫助門使屋子更明亮。
對一種經書的解說,就像太陽從門照亮屋子一樣;用傳書來幫助學習,就像有了窗戶一樣。
各家的學說,能使人通曉道義明白事理,不隻是開個窗,讓陽光照進屋可比。
所以陽光照進屋内,就像道義學術照亮了胸中。
打開門讓陽光進屋,坐在高大的堂屋裡,登上樓台的最高處,看周圍人家的庭院,這是人們所希望的。
閉門靜坐,面向黑暗深處,挖個墓穴睡下,去到黃泉的深處,這是人們所厭惡的。
閉塞視聽,思想僵化,不能高瞻遠矚博覽古今,那就是死人之類! 【原文】 38·5孝武皇帝時(1),燕王旦在明光宮(2),欲入所卧(3),戶三百盡閉(4),使侍者二十人開戶,戶不開。
其後,旦坐謀反自殺。
夫戶閉,燕王旦死之狀也。
死者,兇事也,故以閉塞為占(5)。
齊慶封不通(6),六國大夫會而賦詩,慶封不曉(7),其後果有楚靈之禍也(8)。
夫不開通于學者,屍尚能行者也。
亡國之社(9),屋其上、柴其下者,示絕于天地。
《春秋》薄社(10),周以為城(11)。
夫經藝傳書,人當覽之,猶社當通氣于天地也。
故人之不通覽者,薄社之類也。
是故氣不通者,強壯之人死,榮華之物枯。
【注釋】 (1)孝武皇帝:漢武帝。
下文言“燕王旦在明光宮,欲入所卧處,三戶盡自閉”的事,發生在漢昭帝元鳳元年(公元前80年),其時漢武帝已死。
故疑有誤。
(2)燕王旦:劉旦,漢武帝第四個兒子。
封燕王。
昭王時,與上官桀密謀:殺霍光,廢帝自立,事情洩漏,自殺。
明光官:即明光殿,燕王旦受封時的宮殿。
(3)《太平禦覽》卷一八四引《論衡》文“卧”下有“處”字,可從。
(4)戶三百:明光殿不可能有“戶三百”,故疑有誤。
《太平禦覽》卷一八四引《論衡》文“三戶盡閉”,可知明光殿有“三戶”。
《漢書·武五子傳·燕刺王劉旦》有:“殿上戶自閉,不可開。
”故疑“百”系“自”形近而誤,又誤置“盡”上。
疑全句當為“三戶盡自閉”。
(5)占:占蔔,預測。
這裡指預兆。
(6)慶封:字子家,春秋時齊國大夫。
不通:這裡指沒有學問。
(7)六國大夫會而賦詩,慶封不曉:《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六月各國大夫到魯國會盟,宴會上照例賦詩,但未言及慶封事。
事出當年春,叔孫請慶封吃飯,慶封表現得不恭敬,叔孫就賦《相鼠》詩譏諷他不懂禮,他竟不明白。
此疑王充記有誤。
(8)楚靈:楚靈王。
參見9·9注(2)。
楚靈之禍:魯昭公四年(公元年538年)八月,慶封被楚靈王殺。
(9)社:一指土地神。
一指古代帝王和諸侯國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各國為要保有國土,必立社,于是社的存亡便成了國家存亡的标志。
《白虎通德論·社稷》:“封土立社,示有土也。
”社是露天的,表示上通天,下通地。
要是它上面蓋頂,下面被堵,表示與天地隔絕,再也得不到天地的保祐。
(10)薄:通“亳(bó伯)”。
亳:商前期都城,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北。
薄社:這裡代表“亡國之社”。
(11)城:章錄楊校宋本、《初學記》卷十三、《藝文類聚》卷二十九引《論衡》文均作“戒”,可從。
【譯文】 漢武帝時,燕王劉旦在明光宮,想去卧室,三道門都自動關上,叫侍從二十個人去開門,門打不開。
那以後,劉旦因為謀反而自殺。
門會自動關上,是燕王劉旦要死的征兆。
死,是件不吉利的事情,所以關閉堵塞是預兆。
齊國慶封沒有學問,六國大夫會盟賦詩,慶封不會,所以他後來果然有被楚靈王殺死的災禍。
可見,沒有弄通學問的人,跟行屍走肉一樣。
亡國的社,上面蓋了屋頂,下面堵住了出口,表示與天地隔絕。
《春秋》上說薄社是“亡國之社”,周朝以它作為借鑒。
經書傳書,人們應當經常看它,就像社應該與天地通氣一樣。
所以人沒有通曉博覽經傳,就像薄社之類一樣。
因此不跟天地通氣,健康強壯的人會死,正在開花的植物要枯萎。
【原文】 38·6東海之中。
可食之物,集糅非一(1),以其大也。
夫水精氣渥盛(2),故其生物也衆多奇異。
故夫大人之胸懷非一(3),才高知大,故其于道術無所不包。
學士同門,高業之生,衆共宗之。
何則?知經指深(4),曉師言多也。
夫古今之事,百家之言,其為深多也,豈徒師門高業之生哉!甘酒醴,不酤饴蜜(5),未為能知味也。
耕夫多殖嘉谷,謂之上農夫;其少者,謂之下農夫。
學士之才,農夫之力,一也。
能多種谷,謂之上農,能博學問,謂之上儒(6),是稱牛之服重,不譽馬速也。
譽手毀足,孰謂之慧矣? 【注釋】 (1)集:通“雜”。
(2)夫:遞修本作“海”,可從。
(3)大人:這裡指通人。
(4)指:通“旨”,意旨。
(5)酤:在句中義難通,故疑是“酟”字形近而誤。
酟(tiān添):和,調味。
(6)根據文意,疑“謂”上奪一“不”字。
【譯文】 東海中,可吃的東西,混雜不隻一種,因此它們很多。
海水的精氣濃厚旺盛,所以它産生的東西很多都不一般。
因此通人胸中具有的學問不隻一種,由于才智高超,所以他們在道義學問上沒有不包括的。
學生在一個老師門下學習,學業好的學生,大家都尊敬他。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了解經書的意旨深刻,通曉老師的學說多。
但對古今的事情,各家的學說,通人了解得又多又深,難道他們僅僅是老師門下的優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