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奇篇第三九
關燈
小
中
大
長生家在會稽,生在今世,文章雖奇,論者猶謂稚于前人。
天禀元氣,人受元精,豈為古今者差殺哉(1)!優者為高,明者為上。
實事之人,見然否之分者,睹非,卻前退置于後,見是,推今進置于古(2),心明知昭,不惑于俗也。
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3),記事詳悉,義淺理備(4),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
子男孟堅為尚書郎(5),文比叔皮,非徒五百裡也(6),乃夫周、召、魯、衛之謂也(7)。
苟可高古,而班氏父子不足紀也。
【注釋】 (1)者: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殺:減少,降級。
(2)古:這裡是前列的意思。
(3)班叔皮(公元3~54年):班彪。
扶風安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
東漢史學家。
他專心收集史料,以《史記》為據,續作《後傳》六十多篇(與王充這裡講的“百篇以上”有出入)。
以後其子班固及其女班昭續成《漢書》。
(4)淺:句難通,章錄楊校宋本作“浃”,可從。
浃(jiā加):透徹,完備。
(5)孟堅:班固,字孟堅。
參見38·16注(4)。
尚書郎:官名。
舉孝廉被選中者入尚書台做官。
第一年稱守尚書郎,第二年稱尚書郎,第三年稱侍郎。
(6)五百裡:這裡比喻大國。
《周禮·大司徒》記載:公,封地五百裡;侯、伯、子、男,封地順次遞減一百裡。
(7)周:指周武王弟弟周公旦。
召:指周武王弟弟召公奭(shì士)。
魯: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魯(今山東省西南部,都邑在曲阜)。
衛:封周武王弟弟康叔于衛(今河南省北部,都邑在朝歌)。
周、召、魯、衛:周、召是周天子的卿,魯、衛是周初的頭等封地。
“周召魯衛”是比喻大國中的大國。
【譯文】 一般人喜歡推崇古代而稱頌傳說中的事情,古人的東西,就是瓜菜也是甜美的;後代的新東西,即使是蜜酪,也是苦辣的。
周長生的家在會稽,生長在今天,文章雖然出衆,評論的人還是認為比古人幼稚。
天供元氣,人受精氣,難道因為人有古今差别,今人就要降低等級嗎!(應該不論古今,)優秀的算高超,高明的算上等。
尊重事實的人,明辯是非的人,看見錯的,即使是古代的,也要降低其位置放在後面,看到正确的,即使是今天的,也要提高其位置放在前面,心智明白,不被一般人的喜好所迷惑。
班叔皮續寫《史記》百篇以上,記事詳盡,講理透徹,讀者認為是第一,而司馬遷的《史記》次之。
其子班固是尚書郎,文章可以跟他相比,如果用國家大小來比喻文采的高下,那麼他們不僅是五百裡的大國,而且應稱作像周、召、魯、衛那樣的大國。
如果要推崇古代,那麼班叔皮、班固父子就不值得一提了。
【原文】 39·13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
漢在百世之後,文論辭說,安得不茂!喻大以小,推民家事,以睹王廷之義。
廬宅始成,桑麻才有,居之曆歲,子孫相續,桃李梅杏,庵丘蔽野。
根莖衆多,則華葉繁茂。
漢氏治定久矣,土廣民衆,義興事起,華葉之言,安得不繁!夫華與實俱成者也,無華生實,物希有之。
山之秃也,孰其茂也?地之瀉也(1),孰其滋也?文章之人滋茂漢朝者,乃夫漢家熾盛之瑞也(2)。
天晏,列宿煥炳;陰雨,日月蔽匿。
方今文人并出見者,乃夫漢朝明明之驗也(3)。
【注釋】 (1)瀉:章錄楊校宋本作“潟”,可從。
潟(xì戲):潟土,鹽堿地。
(2)瑞:好的征兆。
這裡是證明的意思。
(3)明明:明朗,明亮。
這裡是光照日月的意思。
【譯文】 周代有繁榮昌盛的文化,是因為在百代的末尾。
漢代在百代的後面,文辭論說,怎麼能不繁茂呢!從小看大,從老百姓的事來推論,可以看出朝廷政治上的道理。
住宅開始建成,才會種植桑麻,住上很多年,子孫繼續栽種桃樹、李樹、梅樹、杏樹,才會遮住山丘蓋滿原野。
植物根莖多,那麼花葉就繁茂。
漢朝統治已經很久了,土地遼闊,百姓衆多,禮義盛行,事業興旺,漂亮的文章,怎麼會不繁茂呢!其實,花和果實是在一起生成的,無花而結果,這樣的東西少有。
山是秃的,怎麼會繁茂呢?地是鹽堿土,怎麼會生長草木呢?著名文人在漢朝大量出現,就是漢朝興盛的證明。
天晴朗,群星明亮;天陰雨,日月被遮蔽。
如今著名文人同時出現,就是漢朝光照日月的證明。
【原文】 39·14高祖讀陸賈之書,歎稱萬歲(1);徐樂、主父偃上疏(2),征拜郎中(3),方今未聞。
膳無苦酸之肴,口所不甘味,手不舉以啖人。
诏書每下,文義經傳四科(4),诏書斐然,郁郁好文之明驗也。
上書不實核,著書無義指(5),“萬歲”之聲,“征拜”之恩,何從發哉?飾面者皆欲為好,而運目者希(6);文音者皆欲為悲(7),而驚耳者寡(8)。
陸賈之書未奏,徐樂、主父之策未聞,群諸瞽言之徒,言事粗醜,文不美潤,不指所謂,文辭淫滑,不被濤沙之谪(9),幸矣,焉蒙征拜為郎中之寵乎? 【注釋】 (1)萬歲:當時表示慶賀的習慣用語。
歎稱萬歲:《史記·陸賈列傳》記載,陸賈寫《新語》,每寫完一篇上奏,劉邦都加以稱贊,群臣也高呼“萬歲”,以示慶賀。
(2)徐樂:參見3·3注(7)。
主父偃:參見3·3注(4)。
(3)郎中:郎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
西漢時在郎中令下設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職,掌中宮庭門戶,出充車騎。
(4)文義經傳四科:指按文義經傳四個方面選拔人才。
漢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下诏,要按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經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曉法律,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任禦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決斷,才任三輔令。
皆存孝悌清公之行,來選拔官吏。
“文義經傳四科”的提法,可能是王充自己概括出來的。
參見應劭《漢官儀》。
(5)指:通“旨”,意旨。
(6)運目:轉動眼珠。
這裡是值得看一眼的意見。
(7)文:修飾。
這裡是創作的意思。
悲:動聽。
(8)驚:震動。
這裡是值得一聽的意思。
(9)濤:波濤洶湧的地方。
這裡指邊遠的沿海地區和孤島。
沙:這裡指邊遠的沙漠地區。
谪(hé哲):發配,流放。
【譯文】 漢高祖每讀陸賈的文章,群臣就發出“萬歲”的稱贊聲;徐樂和主父偃上奏章,被任命為郎中的事,如今沒有再聽說了。
做飯食不會做又苦又酸的菜,因為自己的口覺得味道不好,手就不會拿去給别人吃。
每次下诏書,都說要按文義經傳四科選拔人材,诏書富有文采,是情文并茂的好文章的明證。
而如今上奏的公文沒有經過核實,寫書又沒有實際内容,“萬歲”的稱贊聲,“任命”的恩惠,從什麼地方發出來呢?裝飾面孔的人都想打扮得好看,但值得看一眼的卻很少;創作樂曲的人都想作得動聽,但值得一聽的卻很少。
陸賈的文章還沒有上奏,徐樂、主父偃的簡策還沒有上呈,那些閉眼說瞎話的人,講述事情粗魯難聽,寫文章沒有文采,不知道是指什麼說的,文辭華而不實,不被流放到荒島或沙漠上去充軍,就算幸運了,怎麼還能蒙受任命為郎中的寵幸呢?
天禀元氣,人受元精,豈為古今者差殺哉(1)!優者為高,明者為上。
實事之人,見然否之分者,睹非,卻前退置于後,見是,推今進置于古(2),心明知昭,不惑于俗也。
班叔皮續《太史公書》百篇以上(3),記事詳悉,義淺理備(4),觀讀之者以為甲,而太史公乙。
子男孟堅為尚書郎(5),文比叔皮,非徒五百裡也(6),乃夫周、召、魯、衛之謂也(7)。
苟可高古,而班氏父子不足紀也。
【注釋】 (1)者: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殺:減少,降級。
(2)古:這裡是前列的意思。
(3)班叔皮(公元3~54年):班彪。
扶風安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
東漢史學家。
他專心收集史料,以《史記》為據,續作《後傳》六十多篇(與王充這裡講的“百篇以上”有出入)。
以後其子班固及其女班昭續成《漢書》。
(4)淺:句難通,章錄楊校宋本作“浃”,可從。
浃(jiā加):透徹,完備。
(5)孟堅:班固,字孟堅。
參見38·16注(4)。
尚書郎:官名。
舉孝廉被選中者入尚書台做官。
第一年稱守尚書郎,第二年稱尚書郎,第三年稱侍郎。
(6)五百裡:這裡比喻大國。
《周禮·大司徒》記載:公,封地五百裡;侯、伯、子、男,封地順次遞減一百裡。
(7)周:指周武王弟弟周公旦。
召:指周武王弟弟召公奭(shì士)。
魯:封周公旦之子伯禽于魯(今山東省西南部,都邑在曲阜)。
衛:封周武王弟弟康叔于衛(今河南省北部,都邑在朝歌)。
周、召、魯、衛:周、召是周天子的卿,魯、衛是周初的頭等封地。
“周召魯衛”是比喻大國中的大國。
【譯文】 一般人喜歡推崇古代而稱頌傳說中的事情,古人的東西,就是瓜菜也是甜美的;後代的新東西,即使是蜜酪,也是苦辣的。
周長生的家在會稽,生長在今天,文章雖然出衆,評論的人還是認為比古人幼稚。
天供元氣,人受精氣,難道因為人有古今差别,今人就要降低等級嗎!(應該不論古今,)優秀的算高超,高明的算上等。
尊重事實的人,明辯是非的人,看見錯的,即使是古代的,也要降低其位置放在後面,看到正确的,即使是今天的,也要提高其位置放在前面,心智明白,不被一般人的喜好所迷惑。
班叔皮續寫《史記》百篇以上,記事詳盡,講理透徹,讀者認為是第一,而司馬遷的《史記》次之。
其子班固是尚書郎,文章可以跟他相比,如果用國家大小來比喻文采的高下,那麼他們不僅是五百裡的大國,而且應稱作像周、召、魯、衛那樣的大國。
如果要推崇古代,那麼班叔皮、班固父子就不值得一提了。
【原文】 39·13周有郁郁之文者,在百世之末也。
漢在百世之後,文論辭說,安得不茂!喻大以小,推民家事,以睹王廷之義。
廬宅始成,桑麻才有,居之曆歲,子孫相續,桃李梅杏,庵丘蔽野。
根莖衆多,則華葉繁茂。
漢氏治定久矣,土廣民衆,義興事起,華葉之言,安得不繁!夫華與實俱成者也,無華生實,物希有之。
山之秃也,孰其茂也?地之瀉也(1),孰其滋也?文章之人滋茂漢朝者,乃夫漢家熾盛之瑞也(2)。
天晏,列宿煥炳;陰雨,日月蔽匿。
方今文人并出見者,乃夫漢朝明明之驗也(3)。
【注釋】 (1)瀉:章錄楊校宋本作“潟”,可從。
潟(xì戲):潟土,鹽堿地。
(2)瑞:好的征兆。
這裡是證明的意思。
(3)明明:明朗,明亮。
這裡是光照日月的意思。
【譯文】 周代有繁榮昌盛的文化,是因為在百代的末尾。
漢代在百代的後面,文辭論說,怎麼能不繁茂呢!從小看大,從老百姓的事來推論,可以看出朝廷政治上的道理。
住宅開始建成,才會種植桑麻,住上很多年,子孫繼續栽種桃樹、李樹、梅樹、杏樹,才會遮住山丘蓋滿原野。
植物根莖多,那麼花葉就繁茂。
漢朝統治已經很久了,土地遼闊,百姓衆多,禮義盛行,事業興旺,漂亮的文章,怎麼會不繁茂呢!其實,花和果實是在一起生成的,無花而結果,這樣的東西少有。
山是秃的,怎麼會繁茂呢?地是鹽堿土,怎麼會生長草木呢?著名文人在漢朝大量出現,就是漢朝興盛的證明。
天晴朗,群星明亮;天陰雨,日月被遮蔽。
如今著名文人同時出現,就是漢朝光照日月的證明。
【原文】 39·14高祖讀陸賈之書,歎稱萬歲(1);徐樂、主父偃上疏(2),征拜郎中(3),方今未聞。
膳無苦酸之肴,口所不甘味,手不舉以啖人。
诏書每下,文義經傳四科(4),诏書斐然,郁郁好文之明驗也。
上書不實核,著書無義指(5),“萬歲”之聲,“征拜”之恩,何從發哉?飾面者皆欲為好,而運目者希(6);文音者皆欲為悲(7),而驚耳者寡(8)。
陸賈之書未奏,徐樂、主父之策未聞,群諸瞽言之徒,言事粗醜,文不美潤,不指所謂,文辭淫滑,不被濤沙之谪(9),幸矣,焉蒙征拜為郎中之寵乎? 【注釋】 (1)萬歲:當時表示慶賀的習慣用語。
歎稱萬歲:《史記·陸賈列傳》記載,陸賈寫《新語》,每寫完一篇上奏,劉邦都加以稱贊,群臣也高呼“萬歲”,以示慶賀。
(2)徐樂:參見3·3注(7)。
主父偃:參見3·3注(4)。
(3)郎中:郎是帝王侍從官的通稱。
西漢時在郎中令下設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職,掌中宮庭門戶,出充車騎。
(4)文義經傳四科:指按文義經傳四個方面選拔人才。
漢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下诏,要按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經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曉法律,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任禦史;四曰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決斷,才任三輔令。
皆存孝悌清公之行,來選拔官吏。
“文義經傳四科”的提法,可能是王充自己概括出來的。
參見應劭《漢官儀》。
(5)指:通“旨”,意旨。
(6)運目:轉動眼珠。
這裡是值得看一眼的意見。
(7)文:修飾。
這裡是創作的意思。
悲:動聽。
(8)驚:震動。
這裡是值得一聽的意思。
(9)濤:波濤洶湧的地方。
這裡指邊遠的沿海地區和孤島。
沙:這裡指邊遠的沙漠地區。
谪(hé哲):發配,流放。
【譯文】 漢高祖每讀陸賈的文章,群臣就發出“萬歲”的稱贊聲;徐樂和主父偃上奏章,被任命為郎中的事,如今沒有再聽說了。
做飯食不會做又苦又酸的菜,因為自己的口覺得味道不好,手就不會拿去給别人吃。
每次下诏書,都說要按文義經傳四科選拔人材,诏書富有文采,是情文并茂的好文章的明證。
而如今上奏的公文沒有經過核實,寫書又沒有實際内容,“萬歲”的稱贊聲,“任命”的恩惠,從什麼地方發出來呢?裝飾面孔的人都想打扮得好看,但值得看一眼的卻很少;創作樂曲的人都想作得動聽,但值得一聽的卻很少。
陸賈的文章還沒有上奏,徐樂、主父偃的簡策還沒有上呈,那些閉眼說瞎話的人,講述事情粗魯難聽,寫文章沒有文采,不知道是指什麼說的,文辭華而不實,不被流放到荒島或沙漠上去充軍,就算幸運了,怎麼還能蒙受任命為郎中的寵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