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奇篇第三九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39·9夫鴻儒希有,而文人比然,将相長吏,安可不貴?豈徒用其才力,遊文于牒牍哉?州郡有憂,能治章上奏,解理結煩(1),使州郡連事(2)。
有如唐子高、谷子雲之吏,出身盡思,竭筆牍之力,煩憂适有不解者哉(3)?古昔之遠,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難得紀錄,且近自以會稽言之。
周長生者(4),文士之雄也,在州為剌史任安舉奏(5),在郡為太守孟觀上書(6),事解憂除,州郡無事,二将以全。
長生之身不尊顯,非其事才知少、功力薄也,二将懷俗人之節,不能貴也。
使遭前世燕昭,則長生已蒙鄒衍之寵矣。
長生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征詣相屬(7),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
豈無憂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
【注釋】 (1)結:繩結。
這裡指困難的事務。
(2)連:疑“無”字之誤。
下文有“事解憂除,州郡無事”,可證。
(3)适:根據文意,疑“曷”之誤。
(4)周長生:周樹,東漢初人,著有《洞曆》,今佚。
(5)任安:東漢初年人。
(6)孟觀:東漢初年人。
(7)詣(yì義):到。
相屬:這裡指丞相府的屬官“司直”。
司直是協助丞相審查和處理犯法的官史。
【譯文】 鴻儒少有,而文人比比皆是,地方長吏,怎麼能不尊重他們呢?難道隻是用他們的能力,在公文上舞文弄墨嗎?而是希望州郡長官有憂愁的時候,他們能寫章上奏,解決處理困難煩雜的事務,使州郡無事。
就象唐子高、谷子雲這些官吏,要是出來盡心,完全拿出寫公文的本領,那些麻煩和憂患的事怎麼會有解決不了的呢?古代很遙遠,四處偏僻隐蔽,動筆作文的人,記錄有困難,那麼暫時就近用自己家鄉會稽的事來說。
周長生是文人當中的魁首,在州府,是為剌吏任安起草奏章,在郡府,也是為太守孟觀寫奏章,解決了麻煩事消除了憂患,使得州郡無事,二位地方長官的職位得以保全。
周長生的身份不顯赫,不是他才智低、功力差,而是二位地方長官懷着俗人的節操,不能尊重他。
假使遇到前代的燕昭王,那麼周長生早已蒙受鄒衍那樣的恩寵了。
周長生死後,州郡的長官遇到了憂患,沒有能幹的起草奏章官員,因此困難事解決不了,被追究責任押送到相屬司直受審,這是由于寫文章這一行不受重視,不再有擅長寫奏章的人的緣故。
那麼難道就沒有為地方長官分憂的官吏嗎?而是他們當中的人,文筆遠不如周長生之類的緣故。
【原文】 39·10長生之才,非徒銳于牒牍也,作《洞曆》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之事,莫不紀載,與太史公《表》、《紀》相似類也(1)。
上通下達,故曰《洞曆》。
然則長生非徒文人,所謂鴻儒者也。
【注釋】 (1)《表》、《紀》:指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事年表和本紀。
【譯文】 周長生的才能,不僅僅擅長寫公文,而且寫了《洞曆》十篇,上從黃帝,下到漢朝,就連細小輕微的事,沒有不記載的,跟司馬遷《史記》的《表》、《紀》相類似。
由于上通黃帝下達漢朝,所以叫做《洞曆》。
像這樣,周長生不隻是個文人,而且是個稱得上鴻儒的人。
【原文】 39·11前世有嚴夫子(1),後有吳君商(2),末有周長生。
白雉貢于越(3),暢草獻于宛(4),雍州出玉(5),荊、揚生金(6)。
珍物産于四遠,幽遼之地,未可言無奇人也。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7)!”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仲舒既死,豈在長生之徒與?何言之卓殊,文之美麗也!唐勒、宋王(8),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紀者,屈原在其上也。
會稽文才,豈獨周長生哉!所以末論列者(9),長生尤逾出也。
九州多山,而華、岱為嶽,四方多川,而江、河為渎者,華、岱高而江、河大也。
長生,州郡高大者也。
同姓之伯賢(10),舍而譽他族之孟,未為得也。
長生說文辭之伯,文人之所共宗,獨紀錄之,《春秋》記元于魯之義也(11)。
【注釋】 (1)嚴夫子:姓莊,名忌。
西漢時會稽(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與司馬相如同好詞賦。
與鄒陽、枚乘同侍梁孝王,忌名猶重。
東漢時,因避漢明帝劉莊的諱,故改稱嚴忌,世人稱為嚴夫子。
(2)商:疑“高”字形近而誤。
本書《案書篇》有“會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可證。
吳君高:參見16·9注(1)。
(3)白雉貢于越:周成王時,越裳(古代南方的一個民族)向周王朝獻過白雉。
(4)暢草:一種珍貴的香草。
宛(yù郁):通“郁”,指郁林郡(今廣西省大部)。
暢草獻于宛:本書《儒增篇》、《恢國篇》雲:“倭人貢暢”,與此說不同。
此據《說文》說。
(5)雍州:古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
”《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
”相當于今陝西秦嶺以北,甘肅大部分和青海一部分。
(6)荊:荊州,古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爾雅·釋地》:“漢南曰荊州。
”《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
”主要在湖北、湖南、貴州北半部和四川東南部一帶。
揚:揚州,古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
”《爾雅·釋地》:“江南曰揚州。
”《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
”在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一帶。
(7)茲:此。
這裡指孔子本人。
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8)唐勒:戰國時與宋玉齊名的辭賦家。
《漢書·藝文志》著有賦四篇,已亡佚。
宋玉:戰國時與唐勒齊名的辭賦家。
《漢書·藝文志》著錄賦十六篇,多亡佚。
傳世作品中以《九辯》為最可靠。
(9)末:根據文意,疑“未”字形近而誤。
章錄楊校宋本作“未”,可證。
(10)伯:古代以“伯(或孟)、仲、叔、季”順序來區别兄弟的長幼。
伯或孟,都是指老大。
(11)記元:記年。
【譯文】 前代有嚴忌,後來有吳君高,最後有周長生。
白野雞從越嘗貢來,暢草從郁林獻來,雍州出玉,荊州、揚州産銅。
珍貴的東西出産在四面邊遠而偏僻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說就沒有特出的人物。
孔子說:“周文王已經死了,文章不都在我這裡嗎!”周文王的文章在孔子身上,孔子的文章在董仲舒身上,董仲舒已經死了,難道在周長生這些人身上嗎?不然,怎麼會說他語言高超,文章美麗呢!唐勒和宋玉,也是楚國的文人,古書上沒有記載的人,屈原就在那上邊。
會稽的文人,難道隻有周長生嗎!以沒有加以論述的人來說,周長生尤其突出。
全國多山,而華山、泰山稱嶽,全國多河,而長江、黃河稱渎的原因,是華山、泰山最高,長江、黃河最大。
周長生,是州郡中文章最好的人。
自己家族的老大賢能,抛開他而去稱贊别家族的老大,這是不對的。
周長生是論說文章的頭号人物,所以文人都尊崇他,唯獨把他記錄下來,這跟《春秋》采用魯國自己的年号來記年以表示尊重本國的道理相同。
【原文】 39·12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菜果甘甜;後人新造,蜜酪辛苦。
有如唐子高、谷子雲之吏,出身盡思,竭筆牍之力,煩憂适有不解者哉(3)?古昔之遠,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難得紀錄,且近自以會稽言之。
周長生者(4),文士之雄也,在州為剌史任安舉奏(5),在郡為太守孟觀上書(6),事解憂除,州郡無事,二将以全。
長生之身不尊顯,非其事才知少、功力薄也,二将懷俗人之節,不能貴也。
使遭前世燕昭,則長生已蒙鄒衍之寵矣。
長生死後,州郡遭憂,無舉奏之吏,以故事結不解,征詣相屬(7),文軌不尊,筆疏不續也。
豈無憂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
【注釋】 (1)結:繩結。
這裡指困難的事務。
(2)連:疑“無”字之誤。
下文有“事解憂除,州郡無事”,可證。
(3)适:根據文意,疑“曷”之誤。
(4)周長生:周樹,東漢初人,著有《洞曆》,今佚。
(5)任安:東漢初年人。
(6)孟觀:東漢初年人。
(7)詣(yì義):到。
相屬:這裡指丞相府的屬官“司直”。
司直是協助丞相審查和處理犯法的官史。
【譯文】 鴻儒少有,而文人比比皆是,地方長吏,怎麼能不尊重他們呢?難道隻是用他們的能力,在公文上舞文弄墨嗎?而是希望州郡長官有憂愁的時候,他們能寫章上奏,解決處理困難煩雜的事務,使州郡無事。
就象唐子高、谷子雲這些官吏,要是出來盡心,完全拿出寫公文的本領,那些麻煩和憂患的事怎麼會有解決不了的呢?古代很遙遠,四處偏僻隐蔽,動筆作文的人,記錄有困難,那麼暫時就近用自己家鄉會稽的事來說。
周長生是文人當中的魁首,在州府,是為剌吏任安起草奏章,在郡府,也是為太守孟觀寫奏章,解決了麻煩事消除了憂患,使得州郡無事,二位地方長官的職位得以保全。
周長生的身份不顯赫,不是他才智低、功力差,而是二位地方長官懷着俗人的節操,不能尊重他。
假使遇到前代的燕昭王,那麼周長生早已蒙受鄒衍那樣的恩寵了。
周長生死後,州郡的長官遇到了憂患,沒有能幹的起草奏章官員,因此困難事解決不了,被追究責任押送到相屬司直受審,這是由于寫文章這一行不受重視,不再有擅長寫奏章的人的緣故。
那麼難道就沒有為地方長官分憂的官吏嗎?而是他們當中的人,文筆遠不如周長生之類的緣故。
【原文】 39·10長生之才,非徒銳于牒牍也,作《洞曆》十篇,上自黃帝,下至漢朝,鋒芒毛發之事,莫不紀載,與太史公《表》、《紀》相似類也(1)。
上通下達,故曰《洞曆》。
然則長生非徒文人,所謂鴻儒者也。
【注釋】 (1)《表》、《紀》:指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事年表和本紀。
【譯文】 周長生的才能,不僅僅擅長寫公文,而且寫了《洞曆》十篇,上從黃帝,下到漢朝,就連細小輕微的事,沒有不記載的,跟司馬遷《史記》的《表》、《紀》相類似。
由于上通黃帝下達漢朝,所以叫做《洞曆》。
像這樣,周長生不隻是個文人,而且是個稱得上鴻儒的人。
【原文】 39·11前世有嚴夫子(1),後有吳君商(2),末有周長生。
白雉貢于越(3),暢草獻于宛(4),雍州出玉(5),荊、揚生金(6)。
珍物産于四遠,幽遼之地,未可言無奇人也。
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7)!”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仲舒既死,豈在長生之徒與?何言之卓殊,文之美麗也!唐勒、宋王(8),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紀者,屈原在其上也。
會稽文才,豈獨周長生哉!所以末論列者(9),長生尤逾出也。
九州多山,而華、岱為嶽,四方多川,而江、河為渎者,華、岱高而江、河大也。
長生,州郡高大者也。
同姓之伯賢(10),舍而譽他族之孟,未為得也。
長生說文辭之伯,文人之所共宗,獨紀錄之,《春秋》記元于魯之義也(11)。
【注釋】 (1)嚴夫子:姓莊,名忌。
西漢時會稽(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與司馬相如同好詞賦。
與鄒陽、枚乘同侍梁孝王,忌名猶重。
東漢時,因避漢明帝劉莊的諱,故改稱嚴忌,世人稱為嚴夫子。
(2)商:疑“高”字形近而誤。
本書《案書篇》有“會稽吳君高、周長生之輩”,可證。
吳君高:參見16·9注(1)。
(3)白雉貢于越:周成王時,越裳(古代南方的一個民族)向周王朝獻過白雉。
(4)暢草:一種珍貴的香草。
宛(yù郁):通“郁”,指郁林郡(今廣西省大部)。
暢草獻于宛:本書《儒增篇》、《恢國篇》雲:“倭人貢暢”,與此說不同。
此據《說文》說。
(5)雍州:古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河西曰雍州。
”《周禮·職方》:“正西曰雍州。
”相當于今陝西秦嶺以北,甘肅大部分和青海一部分。
(6)荊:荊州,古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
”《爾雅·釋地》:“漢南曰荊州。
”《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
”主要在湖北、湖南、貴州北半部和四川東南部一帶。
揚:揚州,古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淮、海惟揚州。
”《爾雅·釋地》:“江南曰揚州。
”《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
”在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一帶。
(7)茲:此。
這裡指孔子本人。
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8)唐勒:戰國時與宋玉齊名的辭賦家。
《漢書·藝文志》著有賦四篇,已亡佚。
宋玉:戰國時與唐勒齊名的辭賦家。
《漢書·藝文志》著錄賦十六篇,多亡佚。
傳世作品中以《九辯》為最可靠。
(9)末:根據文意,疑“未”字形近而誤。
章錄楊校宋本作“未”,可證。
(10)伯:古代以“伯(或孟)、仲、叔、季”順序來區别兄弟的長幼。
伯或孟,都是指老大。
(11)記元:記年。
【譯文】 前代有嚴忌,後來有吳君高,最後有周長生。
白野雞從越嘗貢來,暢草從郁林獻來,雍州出玉,荊州、揚州産銅。
珍貴的東西出産在四面邊遠而偏僻的地方,這些地方不能說就沒有特出的人物。
孔子說:“周文王已經死了,文章不都在我這裡嗎!”周文王的文章在孔子身上,孔子的文章在董仲舒身上,董仲舒已經死了,難道在周長生這些人身上嗎?不然,怎麼會說他語言高超,文章美麗呢!唐勒和宋玉,也是楚國的文人,古書上沒有記載的人,屈原就在那上邊。
會稽的文人,難道隻有周長生嗎!以沒有加以論述的人來說,周長生尤其突出。
全國多山,而華山、泰山稱嶽,全國多河,而長江、黃河稱渎的原因,是華山、泰山最高,長江、黃河最大。
周長生,是州郡中文章最好的人。
自己家族的老大賢能,抛開他而去稱贊别家族的老大,這是不對的。
周長生是論說文章的頭号人物,所以文人都尊崇他,唯獨把他記錄下來,這跟《春秋》采用魯國自己的年号來記年以表示尊重本國的道理相同。
【原文】 39·12俗好高古而稱所聞,前人之業,菜果甘甜;後人新造,蜜酪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