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奇篇第三九

關燈
,疑系“尹”字形近而誤。

    遞修本作“尹”,可證。

     【譯文】 文章中有深奧的意思,重大的謀略,君臣治國的方法,隻是由于他們自己無法實行,口裡又不能直說來表達心情,所以用文章來表明自己的看法,認為以後一定能實行它。

    孔子作《春秋》,是用來表達做君主的道理。

    然而孔子的《春秋》,是他素王的事業;桓君山一類人的傳書,是素相的事業。

    看《春秋》可以看出做君主的道理,讀桓君山一類人的傳書,可以看出做相的意圖。

    所以說:陳平分割祭肉,是當丞相的苗頭;孫叔敖疏通期思河,是當令尹迹象的顯現。

    觀看傳書裡的文章,有治理國家大事的道理,不僅是分割祭肉、疏通河水的預兆。

    腳不強勁就走不遠,鋒刃不銳利就割不深。

    能連結篇章寫文著書,一定是才能大智慧高而完美的傑出人物。

     【原文】 39·7或曰:“著書之人,博覽多聞,學問習熟,則能推類興文。

    文由外而興,未必實才學文相副也(1)。

    且淺意于華葉之言,無根核之深(2),不見大道體要(3),故立功者希。

    安危之際,文人不與,無能建功之驗,徒能筆說之效也。

    ” 【注釋】 (1)學(學):疑“與(與)”字形近而誤。

    上文“實誠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裡,自相副稱”,正與“才與文相副”文義相符,可一證。

    《初學記》卷二一、《太平禦覽》卷五八五引《論衡》文,均作“與”,可二證。

     (2)核:通“荄(gāi該)”,草根。

    根核:這裡指文章的内容。

     (3)要:同“腰”。

    體要:人體的重要部位,這裡指綱要、要領。

    大道體要:這裡指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

     【譯文】 有人說:“寫書的人,看得多聽得多,熟悉學問,就能類推寫出文章來。

    文章是由見聞寫出來的,不一定真實才能與文章相符合。

    寄膚淺的見解于漂亮的文辭,沒有深刻的内容,見不到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所以很少有建立功業的人。

    國家安危的關頭,文人都不能參與其事,沒有建立功績的作用,隻有動筆寫文章的效果。

     【原文】 39·8曰:此不然。

    周世著書之人,皆權謀之臣,漢世直言之士,皆通覽之吏,豈謂文非華葉之生,根核推之也?心思為謀,集紮為文(1),情見于辭,意驗于言。

    商鞅相秦,緻功于霸,作《耕戰》之書;虞卿為趙(2),決計定說行,退作《春秋》之思(3),起城中之議(4);《耕戰》之書,秦堂上之計也(5)。

    陸賈消呂氏之謀(6),與《新語》同一意(7);桓君山易晁錯之策(8),與《新論》共一思。

    觀谷永之陳說(9),唐林之宜言(10),劉向之切議,以知為本,筆墨之文,将而送之(11),豈徒雕文飾辭,苟為華葉之言哉?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

    是故魯連飛書(12),燕将自殺;鄒陽上疏(13),梁孝開牢。

    書疏文義,奪于肝心,非徒博覽者所能造,習熟者所能為也。

     【注釋】 (1)紮:同“劄”,古代用來書寫的木片。

    這裡指資料。

     (2)虞卿:戰國時人,曾遊說趙孝成王,聯齊、魏抗秦,被采用,拜上卿。

    由于食邑在“虞”,所以被稱為“虞卿”。

    著有《虞氏春秋》,已佚。

     (3)退作《春秋》之思:句難通。

    根據文意并參照《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疑應作“退作《虞氏春秋》。

    《春秋》之思”。

    退作《虞氏春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虞卿為救朋友魏齊,放棄趙國相位,去魏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不得志而著《虞氏春秋》。

    《春秋》:指《虞氏春秋》。

     (4)起:遞修本作“趙”,可從。

    趙城中之議:虞卿是在趙國都城邯鄲給趙王出謀畫策,所以王充稱這些建議為“趙城中之議”。

     (5)堂:這裡指君主議政的地方。

    秦堂上之計:指商鞅在秦國的堂上向秦孝公提出的改革建議。

     (6)陸賈消呂氏之謀:《史記·郦生陸賈列傳》記載:劉邦死後,惠帝即位,政權卻落在呂後手裡。

    惠帝、呂後相繼死去,呂後的親戚呂祿、呂産起兵作亂。

    陸賈建議丞相陳平聯合太尉周勃維護政權,最後消滅了呂祿等,迎立了漢文帝劉恒。

     (7)《新語》:陸賈著,上下兩卷,共十二篇,主要論述秦亡漢興及其他朝代國家興亡的原因。

    劉邦号為“新語”。

     (8)晁錯(公元前200~前154年):穎川(今河南省禹縣)人。

    西漢政論家。

    文帝時,任太常掌故,号“智囊”。

    景帝時,任禦史大夫。

    他堅持“重本抑末”政策,并主張納粟受爵,又建議募民充實塞下,積極防禦匈奴入侵,以及逐步削奪諸侯王國的封地,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得到景帝采納。

    不久,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發動武裝叛亂;他為袁盎陷害,被殺。

    《漢書·藝文志》有《晁錯》三十一篇,今有輯錄本。

    桓君山易晁錯之策:桓君山主張實行分封制,認為是鞏固國家政權的根本措施,與晁錯的“削藩策”是對立的。

    王充這裡講“桓君山易晁錯之策”,估計說的是這一點。

     (9)谷永之陳說:指谷永給漢成帝上書提的各種建議。

     (10)宜:句難通,疑系“直”字之誤。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鮑宣》:“沛郡唐林子高數上疏谏正,有忠直節”,可一證。

    遞修本作“直”,可二證。

     (11)将:扶。

    這裡是借助的意思。

     (12)魯連: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

    不仕,喜為人排難解憂。

    聽說要給他封爵,便逃隐到海上直到死。

    魯連飛書:《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一位燕将占領了齊國的聊城,後遭人陷害,燕君聽信讒言,他不敢回燕,于是死守聊城。

    魯仲連寫信用箭射入城内,分析了燕将的困難處境,指出死守沒有出路。

    燕将看信後,感到回燕、降齊、死守都沒有好結果,與其被殺,不如自我了結,于是自殺了。

     (13)鄒陽:西漢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舊臨淄)人。

    善于寫論辯文章。

    鄒陽上疏:《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記載,由于羊勝的挑撥,漢文帝的兒子梁孝王把鄒陽下獄。

    他在獄中上書自訴冤枉,因而獲釋,并被尊為上客。

     【譯文】 我說:這不一定。

    周代寫書的人,都是權謀的大臣,漢代敢于直說的人,都是博覽群書的官吏,怎麼能說文章寫出來不是像花葉的生長那樣是由根促成的呢?用心思考作計謀,收集資料寫文章,感情在文辭中表現出來,意思在說話中得到證明。

    商鞅幫助秦國,想在霸業上得到功績,于是寫《耕戰》;虞卿幫助趙國,提出計謀和主張并被采納,辭官後寫了《虞氏春秋》。

    其基本思想,就是虞卿在趙國都城給趙王提的建議;《耕戰》的内容,就是商鞅在秦國堂上向秦孝公提的建議。

    陸賈消滅呂氏的計謀,跟《新語》是同樣的見解;桓君山改變晁錯的計謀,跟《新論》是同樣的意見。

    看谷永上書的陳述,唐林坦率的進言,劉向懇切的建議,都以見解為根本,寫成文章,想借助它把見解表達出來,難道隻是雕飾文辭,随便寫成漂亮的言辭嗎?真摯的感情發自内心,所以那文章上的話才深深地感動人。

    因此魯仲連用箭射信,燕将會自殺;鄒陽上書辯解,梁孝王才會打開牢門放他。

    書信、奏章和文章的内容,是從内心迸發出來的,并非隻是博覽群書的人能造出來的,熟悉學問的人能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