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通篇第三八
關燈
小
中
大
山以北和乳山河以東地方。
蔡伯偕(xié斜)、張孟嘗、李季公:都是漢朝人,事迹不詳。
(5)燕昭:燕昭王,名平,戰國時燕國君主。
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
由于燕被齊國打敗,昭王即位,就卑身厚币,以招賢士。
為郭隗築黃金台,師事之,于是樂毅從衛,鄒衍從齊,劇辛從趙,争趨燕。
之後國漸富強,用樂毅為上将軍,伐齊,入臨淄,接連攻下齊七十餘城。
鄒衍:參見2·5注(24)。
事參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彗:掃帚。
(6)東成:即東城,古縣名,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
董仲绶:人名。
事迹不詳。
枭(xiāo肖):雄,首領。
(7)律:疑“偉”字形近而誤。
(8)鐘離:古縣名。
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
産公:人名。
事迹不詳。
編戶之民:指普通老百姓。
(9)圭(guī規):上尖下方或上圓下方的一種珍貴玉制禮器。
天子、諸侯舉行降重儀式時所執,按大小以别尊卑。
璧:一種平而圓,中央有孔,邊大倍于孔的貴重玉器。
受圭璧之敬:指受到高度的尊重。
【譯文】 不通的人,也能自己供養自己,做官也能得到高官。
地方長官就像齊大夫高子樣昏庸,怎麼能識别他們呢?他們靠時運積下了些功績,因為天命當了官,不通古今,由于地位高而被看成賢人,他們與通人當官的手段不一樣,怎麼才能識别通人并以破格提拔來對待他們呢?地方長官沒有像右扶風蔡伯偕、郁林太守張孟嘗、東萊太守李季公之類人,心中本身通達明白,博覽古今,所以他們尊重通人就會見尊貴的客人一樣。
燕昭王為鄒衍掃地,那他唯獨承受的是什麼天性呢?東城令董仲绶知識稱得上是儒家最傑出的人,海内外都稱他是通人,所以他待人時能識别出特别突出的人,因此鐘離的産公能以一個普通百姓而受到高度尊重,這是由于董仲绶對産公了解得很清楚。
這樣看來,能被了解,普通石頭也會發光冒氣;不被了解,即使是金玉也沒有光澤。
【原文】 38·15自武帝以至今朝(1),數舉賢良(2),令人射策甲乙之科(3)。
若董仲舒、唐子高、谷子雲、丁伯玉(4),策既中實,文說美善,博覽膏腴之所生也(5)。
使四者經徒能摘,筆徒能記疏(6),不見古今之書,安能建美善于聖王之庭乎?孝明之時,讀《蘇武傳》,見武官名曰栘中監(7),以問百家,百官莫知。
夫《倉颉》之章,小學之書,文字備具,至于無能對聖國之問者(8),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
“木”旁“多”文字且不能知(9),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劉子政之知貳負,難哉! 【注釋】 (1)今朝:指漢章帝時。
(2)舉賢良:漢武帝時開始的一種選官制度,規定由地方官吏推舉一些品行賢良的人進京考試後做官。
(3)策:竹簡。
射策:一種考試方法。
把題目寫在竹簡上,由考生抽簽解答。
甲乙之科:參見3·3注(12) (4)丁伯玉:人名。
疑西漢時人,事迹不詳。
(5)膏腴(yú魚):肥厚的脂肪。
這裡指内容豐富的書。
(6)記:疑是衍文。
上文“經徒能摘”,與“筆徒能疏”正好對文,可證。
(7)栘(yí移):漢時馬廄名。
栘中監:管馬的官。
(8)聖國:對統治者的尊稱。
這裡指漢明帝。
(9)文:本書多有“之字”連文,故疑“文”系“之”誤。
【譯文】 從漢武帝到本朝,多次舉賢良,讓人們通過“射策”考試,分甲乙科錄取。
像董仲舒、唐子高、谷子雲、丁伯玉等,竹簡上的題目他們全部能準确地回答出來,而且文章内容完善形式優美,這是他們廣泛閱讀内容豐富的書籍得來的。
假使他們四人讀經隻能摘錄句子,動筆隻能給經書作法,沒有看過古今的其他書籍,怎麼能在聖王的朝庭中寫出好文章來呢?漢明帝的時候,他讀《漢書·蘇武傳》,看見武職中有名叫“栘中監”的,以此詢問各位官吏,他們沒有一個人知道。
其實《倉颉》是本文字學的書,上面文字都齊備,至于各位官吏不能回答國君提出的問題,這都是因為憑命好和升官簿升遷的人多在朝廷做官的緣故。
“木”旁一個“多”字尚且不知道,他們要想達到像董仲舒知道重常鳥,劉子政知道貳負屍,那太難啊! 【原文】 38·16或曰:“通人之官,蘭台令史(1),職校書定字,比夫太史、太柷(2),職在文書,無典民之用,不可施設(3)。
是以蘭台之史,班固、賈逵、楊終、傅毅之徒(4),名香文美,委積不绁(5),大用于世(6)。
”曰:此不繼(7)。
周世通覽之人,鄒衍之徒,孫卿之輩(8),受時王之寵,尊顯于世(9)。
董仲舒雖無鼎足之位(10),知在公卿之上。
周監二代,漢監周、秦。
然則蘭台之官,國所監得失也。
以心如丸卵,為體内藏;眸子如豆,為身光明。
令史雖微,典國道藏;(11),通人所由進,猶博士之官,儒生所由興也。
委積不绁,豈聖國微遇之哉,殆以書未定而職未畢也! 【注釋】 (1)蘭台:漢代宮中藏書的地方。
蘭台令史:官名。
西漢時置,負責校勘、整理書籍,掌管文書。
因為班固曾為蘭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後世亦稱史官為蘭台。
(2)太史:官名。
周時設置。
掌管王室文書的起草,策命卿大夫,記載國家大事,編著史冊,管理天文、曆法、祭祀,并掌管典籍書冊。
地位較崇高。
秦、漢設太史令,地位已有降低。
柷(chù觸):古代一種打擊樂器。
在此又難通,疑有誤。
遞修本作“祝”,可從。
太祝:官名。
負責國家祭祀的官吏。
(3)施設:安置。
這裡是使用的意思。
(4)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
扶風安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
官蘭台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
奉诏完成其父《史記後傳》,曆二十餘年,修成《漢書》,文辭淵雅,叙事詳贍,并開創了斷代史體例。
賈逵(公元30~101年):字景伯。
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人。
賈誼九世孫。
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
官蘭台令史。
著有《春秋左氏傳解诂》、《國語解诂》等,已佚。
楊終:字子山。
成都(今屬四川)人。
官至蘭台校書郎。
著有《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字。
傅毅:字武仲。
東漢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
漢章帝時為蘭令史,拜郎中。
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
(5)委積:堆積。
這裡是停留的意思。
绁(yì義):通“绁”,超越。
這裡指升官。
(6)根據文意,疑“大”字上奪一“無”字。
下文“委積不绁,豈聖國微遇之哉”,文義相同,可證。
(7)繼:疑“然”字之誤。
本書《超奇篇》有曰:“此不然。
周世著書之人”,可證。
(8)孫卿:即荀況。
(9)以上參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10)鼎足之位:古代鼎象征國家,鼎有三足,因而把主管朝政的三公喻成鼎的三足,把三公這樣的高官,說成鼎足之位。
(11)藏(àng葬):儲放東西的地方。
道藏:指儲藏重要經典文書的地方。
【譯文】 有人說:“通人做官,不過蘭台令史,其職校勘書籍删定文字,同太史、太祝一樣,職務隻在掌握文書,沒有治理百姓的才能,不能任用他們。
所以蘭台令史:班固、賈逵、楊終、傅毅一些人,名香文美,但都停留原職不能升官,不被當世重用。
“我說:這不一定。
周代的通人,鄒衍、荀況他們,就受到當時君主的寵幸,在社會上有顯赫地位。
董仲舒雖然沒有三公那樣的地位,但知識卻在三公九卿之上。
周代借鑒夏、商二代的事迹,漢代借要借鑒周、秦的事迹。
然而蘭台令史是國家要借鑒前代得失的關鍵。
因為心像丸卵那麼小,卻是人體主要的内髒器官;瞳仁如豆那麼小,卻能使人見到光明。
蘭台令史雖然地位低微,卻掌管着國家的珍貴圖書資料,通人就由此進身做官,像博士這樣的官,儒生就是由這裡開始做起的。
可見有的道人停留原職沒有升官,哪裡是朝廷冷遇他們,而大概是因為書還沒有校訂好,任務還沒有完成吧!
蔡伯偕(xié斜)、張孟嘗、李季公:都是漢朝人,事迹不詳。
(5)燕昭:燕昭王,名平,戰國時燕國君主。
公元前311~前279年在位。
由于燕被齊國打敗,昭王即位,就卑身厚币,以招賢士。
為郭隗築黃金台,師事之,于是樂毅從衛,鄒衍從齊,劇辛從趙,争趨燕。
之後國漸富強,用樂毅為上将軍,伐齊,入臨淄,接連攻下齊七十餘城。
鄒衍:參見2·5注(24)。
事參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彗:掃帚。
(6)東成:即東城,古縣名,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
董仲绶:人名。
事迹不詳。
枭(xiāo肖):雄,首領。
(7)律:疑“偉”字形近而誤。
(8)鐘離:古縣名。
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北。
産公:人名。
事迹不詳。
編戶之民:指普通老百姓。
(9)圭(guī規):上尖下方或上圓下方的一種珍貴玉制禮器。
天子、諸侯舉行降重儀式時所執,按大小以别尊卑。
璧:一種平而圓,中央有孔,邊大倍于孔的貴重玉器。
受圭璧之敬:指受到高度的尊重。
【譯文】 不通的人,也能自己供養自己,做官也能得到高官。
地方長官就像齊大夫高子樣昏庸,怎麼能識别他們呢?他們靠時運積下了些功績,因為天命當了官,不通古今,由于地位高而被看成賢人,他們與通人當官的手段不一樣,怎麼才能識别通人并以破格提拔來對待他們呢?地方長官沒有像右扶風蔡伯偕、郁林太守張孟嘗、東萊太守李季公之類人,心中本身通達明白,博覽古今,所以他們尊重通人就會見尊貴的客人一樣。
燕昭王為鄒衍掃地,那他唯獨承受的是什麼天性呢?東城令董仲绶知識稱得上是儒家最傑出的人,海内外都稱他是通人,所以他待人時能識别出特别突出的人,因此鐘離的産公能以一個普通百姓而受到高度尊重,這是由于董仲绶對産公了解得很清楚。
這樣看來,能被了解,普通石頭也會發光冒氣;不被了解,即使是金玉也沒有光澤。
【原文】 38·15自武帝以至今朝(1),數舉賢良(2),令人射策甲乙之科(3)。
若董仲舒、唐子高、谷子雲、丁伯玉(4),策既中實,文說美善,博覽膏腴之所生也(5)。
使四者經徒能摘,筆徒能記疏(6),不見古今之書,安能建美善于聖王之庭乎?孝明之時,讀《蘇武傳》,見武官名曰栘中監(7),以問百家,百官莫知。
夫《倉颉》之章,小學之書,文字備具,至于無能對聖國之問者(8),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
“木”旁“多”文字且不能知(9),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劉子政之知貳負,難哉! 【注釋】 (1)今朝:指漢章帝時。
(2)舉賢良:漢武帝時開始的一種選官制度,規定由地方官吏推舉一些品行賢良的人進京考試後做官。
(3)策:竹簡。
射策:一種考試方法。
把題目寫在竹簡上,由考生抽簽解答。
甲乙之科:參見3·3注(12) (4)丁伯玉:人名。
疑西漢時人,事迹不詳。
(5)膏腴(yú魚):肥厚的脂肪。
這裡指内容豐富的書。
(6)記:疑是衍文。
上文“經徒能摘”,與“筆徒能疏”正好對文,可證。
(7)栘(yí移):漢時馬廄名。
栘中監:管馬的官。
(8)聖國:對統治者的尊稱。
這裡指漢明帝。
(9)文:本書多有“之字”連文,故疑“文”系“之”誤。
【譯文】 從漢武帝到本朝,多次舉賢良,讓人們通過“射策”考試,分甲乙科錄取。
像董仲舒、唐子高、谷子雲、丁伯玉等,竹簡上的題目他們全部能準确地回答出來,而且文章内容完善形式優美,這是他們廣泛閱讀内容豐富的書籍得來的。
假使他們四人讀經隻能摘錄句子,動筆隻能給經書作法,沒有看過古今的其他書籍,怎麼能在聖王的朝庭中寫出好文章來呢?漢明帝的時候,他讀《漢書·蘇武傳》,看見武職中有名叫“栘中監”的,以此詢問各位官吏,他們沒有一個人知道。
其實《倉颉》是本文字學的書,上面文字都齊備,至于各位官吏不能回答國君提出的問題,這都是因為憑命好和升官簿升遷的人多在朝廷做官的緣故。
“木”旁一個“多”字尚且不知道,他們要想達到像董仲舒知道重常鳥,劉子政知道貳負屍,那太難啊! 【原文】 38·16或曰:“通人之官,蘭台令史(1),職校書定字,比夫太史、太柷(2),職在文書,無典民之用,不可施設(3)。
是以蘭台之史,班固、賈逵、楊終、傅毅之徒(4),名香文美,委積不绁(5),大用于世(6)。
”曰:此不繼(7)。
周世通覽之人,鄒衍之徒,孫卿之輩(8),受時王之寵,尊顯于世(9)。
董仲舒雖無鼎足之位(10),知在公卿之上。
周監二代,漢監周、秦。
然則蘭台之官,國所監得失也。
以心如丸卵,為體内藏;眸子如豆,為身光明。
令史雖微,典國道藏;(11),通人所由進,猶博士之官,儒生所由興也。
委積不绁,豈聖國微遇之哉,殆以書未定而職未畢也! 【注釋】 (1)蘭台:漢代宮中藏書的地方。
蘭台令史:官名。
西漢時置,負責校勘、整理書籍,掌管文書。
因為班固曾為蘭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後世亦稱史官為蘭台。
(2)太史:官名。
周時設置。
掌管王室文書的起草,策命卿大夫,記載國家大事,編著史冊,管理天文、曆法、祭祀,并掌管典籍書冊。
地位較崇高。
秦、漢設太史令,地位已有降低。
柷(chù觸):古代一種打擊樂器。
在此又難通,疑有誤。
遞修本作“祝”,可從。
太祝:官名。
負責國家祭祀的官吏。
(3)施設:安置。
這裡是使用的意思。
(4)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堅。
扶風安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
東漢史學家、文學家。
官蘭台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
奉诏完成其父《史記後傳》,曆二十餘年,修成《漢書》,文辭淵雅,叙事詳贍,并開創了斷代史體例。
賈逵(公元30~101年):字景伯。
扶風平陵(今陝西省鹹陽市西北)人。
賈誼九世孫。
東漢經學家、天文學家。
官蘭台令史。
著有《春秋左氏傳解诂》、《國語解诂》等,已佚。
楊終:字子山。
成都(今屬四川)人。
官至蘭台校書郎。
著有《春秋外傳》十二篇,改定章句十五萬字。
傅毅:字武仲。
東漢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
漢章帝時為蘭令史,拜郎中。
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
(5)委積:堆積。
這裡是停留的意思。
绁(yì義):通“绁”,超越。
這裡指升官。
(6)根據文意,疑“大”字上奪一“無”字。
下文“委積不绁,豈聖國微遇之哉”,文義相同,可證。
(7)繼:疑“然”字之誤。
本書《超奇篇》有曰:“此不然。
周世著書之人”,可證。
(8)孫卿:即荀況。
(9)以上參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10)鼎足之位:古代鼎象征國家,鼎有三足,因而把主管朝政的三公喻成鼎的三足,把三公這樣的高官,說成鼎足之位。
(11)藏(àng葬):儲放東西的地方。
道藏:指儲藏重要經典文書的地方。
【譯文】 有人說:“通人做官,不過蘭台令史,其職校勘書籍删定文字,同太史、太祝一樣,職務隻在掌握文書,沒有治理百姓的才能,不能任用他們。
所以蘭台令史:班固、賈逵、楊終、傅毅一些人,名香文美,但都停留原職不能升官,不被當世重用。
“我說:這不一定。
周代的通人,鄒衍、荀況他們,就受到當時君主的寵幸,在社會上有顯赫地位。
董仲舒雖然沒有三公那樣的地位,但知識卻在三公九卿之上。
周代借鑒夏、商二代的事迹,漢代借要借鑒周、秦的事迹。
然而蘭台令史是國家要借鑒前代得失的關鍵。
因為心像丸卵那麼小,卻是人體主要的内髒器官;瞳仁如豆那麼小,卻能使人見到光明。
蘭台令史雖然地位低微,卻掌管着國家的珍貴圖書資料,通人就由此進身做官,像博士這樣的官,儒生就是由這裡開始做起的。
可見有的道人停留原職沒有升官,哪裡是朝廷冷遇他們,而大概是因為書還沒有校訂好,任務還沒有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