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力篇第三七

關燈
”之壞字。

    滞:停滞。

    這裡是停滞不進的意思。

    抗:舉。

    這裡指被提拔、任用。

     (17)衒(xiàn炫):同“炫”。

    賈(jià價):通“價”。

    雠(chóu仇):售。

     【譯文】 六國的時候,賢能的大臣,去到楚國,楚國就強大;離開齊國,齊國就衰弱;幫助趙國,趙國就保全;背離魏國,魏國就削弱。

    韓國任用申不害,施行他的《三符》,别國軍隊不敢侵犯韓國國土,大概有十五年。

    但由于不能任用韓非,又不看他的書,于是軍隊打敗,國家被秦國吞并。

    殷周時代,動亂的事情接連不斷,諸侯亡國的災禍一個接着一個,難道這些亡國之君心裡不想治理國家嗎?是他們能力弱智慧差,不能接受高明的意見。

    所以碓重,靠一個人的腳是不能踩很久的;石磨很大,靠一個人的手是不能推很久的。

    賢臣有能力很強的長處,愚蠢的君主有不能使用賢臣的短處,賢能的大臣跟愚蠢的君主這樣相處在一起,就跟飛禽和魚類在一起遊玩一樣。

    寶劍幹将的鋒刃,人不抽出來使用,連瓜和瓠都不會被損壞;用筱、簵做的箭,弩機不扣動,連魯缟也不會被射穿。

    不是沒有寶劍幹将、好箭筱簵的才幹,而是沒有抽劍扣機的人,瓜瓠、魯缟都沒有受損射穿,還怎麼能指望它們發揮砍倒敵人軍旗射穿敵人皮盔甲的作用呢?所以有一般拉弓的力氣,就不要去拉強弩。

    要五石力氣拉開的弩,卻用隻有三石力氣的人去拉,就會折斷筋骨,還不能拉開。

    所以力氣不能勝任而要強行去拉,就會有惡變造成脊骨折斷的災禍;才智達不到不要任用賢人,否則會有損傷自己道德,敗壞自己名譽的惡果。

    評論事情的人不說賢人才能強道義深,君主不能任用,而說是由于不賢,不能靠自己飛黃騰達。

    想依靠自己能力飛黃騰達的人,是終身得不到提拔任用的,就像炫耀自己貨好的商人,沒有買主欣賞,價錢再便宜,也賣不出去一樣。

     【原文】 37·12案諸為人用之物,須人用之,功力乃立(1)。

    鑿所以入木者(2),槌叩之也;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3)。

    諸有鋒刃之器,所以能斷斬割削者,手能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

    韓信去楚入漢,項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

    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則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

    樊、郦有攻城野戰之功(4),高祖行封,先及蕭何,則比蕭何于獵人(5),同樊、郦于獵犬也。

    夫蕭何安坐,樊、郦馳走,封不及馳走而先安坐者,蕭何以知為力,而樊、郦以力為功也。

    蕭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斂文書也(6)。

    衆将拾金,何獨掇書,坐知秦之形勢,是以能圖其利害。

    衆将馳走者(7),何馳之也。

    故叔孫通定儀,而高祖以尊;蕭何造律,而漢室以甯。

    案儀、律之功,重于野戰;斬首之力,不及尊主。

    故夫墾草殖谷,農夫之力也;勇猛攻戰,士卒之力也;構架斲削,工匠之力也;治書定薄,佐史之力也;論道議政,賢儒之力也。

    人生莫不有力,所以為力者,或尊或卑。

    孔子能舉北門之關(8),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義之力榮也。

     【注釋】 (1)功力:功勞。

    這裡指作用。

    立:樹立。

    這裡是發揮的意思。

     (2)根據下文”锸所以能撅地者”,疑“以”下脫一“能”字。

     (3)锸是古代一種插地起土的農具。

    直柄,柄端有一被木作把手,锸肩較寬。

    使用時雙手握柄端橫木,左足踩锸的肩部,使它插入土中,再向後扳動,把土剝離。

    類似今天的鍬。

     (4)樊:指樊哙。

    參見9·11注(14)。

    郦(lì麗):指郦商。

    秦漢之際陳留高陽鄉(今河南省杞縣)人。

    漢初将領。

    初随劉邦起義。

    因擊項羽、黥布有軍功,任右丞相,封曲周侯。

     (5)比蕭何于獵人:《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劉邦統一全國後,論功行賞,認為蕭何功最大,衆臣不服,劉邦用打獵作比喻,說戰場沖殺的武将如獵犬,而指揮作戰的蕭何如獵人。

     (6)文書:這裡指公文檔案和地圖。

    收斂文書:《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劉邦進入秦都鹹陽,蕭何把秦朝的公文擋案和地圖收集起來,于是掌握了全國各地的情況。

     (7)走者:奔跑的人。

    這裡指士卒。

     (8)關:門闩。

    這裡指古代城門洞上的活動閘門,可随時放下,攔阻攻城的敵人。

    舉北門之關:《呂氏春秋·慎大覽》記載,孔子能把城門洞上沉重的活閘門舉上去,卻不願意讓人知道他有如此大的力氣。

     【譯文】 考察凡是人使用的東西,都需要有人使用它,其作用才能發揮出來。

    鑿子所以能進入木頭裡,是槌子敲打它;锸所以能掘地,是有腳掌踩它。

    凡有鋒刃的器物,所以能斷開、斬斷、割掉、削去東西,是有手能夠拿住它們,用力推拉的緣故。

    韓信離開楚去漢,是因為項羽不能重用他,而劉邦能掌握和使用他。

    能使用他的長處,能安排他的地位,就能衡量他的能力,能識别他的功績。

    樊哙和郦商都有攻打城池野外作戰的功績,漢高祖論功行賞,最先給了蕭何,而且把蕭何比作獵人,同樣把樊哙和郦商比作獵犬。

    那蕭何安穩地坐着,樊哙和郦商奔馳疆場,封賞輪不到奔馳疆場的卻先獎勵坐着指揮的人,蕭何是用自己的智慧作力量,而樊哙和郦商是用他們的武力當作功績。

    蕭何所以能差遣樊哙和郦商,是因為他進入秦都時收集了與戰争有關的公文檔案和地圖。

    當時衆将領都拾取金銀,蕭何偏偏收集文書,因此知道了秦軍的形勢,所以能掌握其利害關系。

    衆将領驅使士卒,蕭何則指使他們。

    所以叔孫通制定朝儀,漢高祖因此受尊崇;蕭何制定法律,漢朝因此得安甯。

    考察朝儀、法律的功績,重于打仗;斬殺敵首的能力,比不上尊崇君主。

    因此可見,耕田除草種植五谷,是農夫的能力;勇猛打仗,是士卒的能力;架屋削梁,是工匠的能力;處理公文,是佐史的能力;評論先王之道,議論國家大事,是鴻儒的能力。

    人生來都有一定的能力,隻是用來發揮能力的工作,有貴有賤。

    孔子能舉起北門的閘門,并不因為有此力氣而自我炫耀,他知道身體的力氣,不如仁義的力量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