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短篇第三六

關燈
桃梗。

    ”又注引《山海經》:“敺除畢,因立桃梗于門戶”,可證。

    桃梗象人:桃木做的假人。

    迷信說法,它可以防邪禦兇。

     (13)蘆索:用蘆葦編的索子。

    挂蘆索:迷信說蘆索是專縛鬼的,把它挂在門上,可以驅鬼禦兇。

     (14)畫虎于門闌:迷信認為虎是吃鬼的,在門框上畫虎,可以驅鬼禦兇。

     (15)厭:通“壓”,勝。

    厭火丈夫:未聞。

    《說文·鬼部》:“魃,旱鬼也。

    《周禮》有赤魃氏除牆屋之物也。

    ”魃是旱神故疑是“厭火丈夫”。

     (16)何應:陰陽五行說認為秦屬水德,水屬陰,相應的數用六。

    以上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

     (17)尉史:這裡指郡尉,掌管全郡的軍事。

    令史:這裡指掌管郡文書的郡令史。

     (18)承:通“丞”,這裡指郡丞,郡太守的輔佐。

    長史:西漢邊境各郡,除郡丞外,還設長史輔佐太守管軍事。

    承長史:東漢建武十四年(公元38年)後邊郡不設丞。

    由長史兼丞之職,可能習慣上把長史稱作“丞長史”。

     (19)移書:遞交文書。

    敢告卒人:這是當時郡守間通信的一種客氣話,意思是不敢直接告訴本人,隻敢告訴其手下人,以表示對對方的尊重。

     (20)二府:指太尉府、司徒府。

    敢言之:這是郡守對二府上書時用的敬詞,意思是自己地位低下,不配與太尉,司徒說話,隻是大膽地說兩句。

     (21)司空:官名。

    西周始置,春秋戰國時沿置,掌工程。

    後世用作工部尚書的别稱。

    東漢時掌管全國土、木、水工程的最高長官,與太尉、司徒并稱三公。

    上:郡守上書時對司空的敬詞。

     (22)賜民爵八級:漢代爵位二十級,一級最低。

    由于皇帝即位,改元等大事而授予百姓爵位,一般不得超過八級。

    參見《漢書·百官公卿表》。

     (23)簪。

    。

    (ān niǎo咱陰鳥):二十級爵位中第三級的名稱,原意是用絲帶裝飾馬。

    上造:二十級爵位中第二級的名稱,原意是由君主賞賜成的。

     (24)籍:登記。

    将:根據文意,疑“狀”形近而誤。

    狀:行狀,文書的一種。

    (25)指:通“旨”。

     (26)王杖:漢時七十歲以上老人由官家賜給刻有鸠的拐杖,稱作王杖。

     (27)爵(què雀):通“雀”。

    古人認為“雀”是官爵的象征。

     (28)而不爵: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29)日分六十:古代把一天分成一百刻,夏至白天最長,占六十刻。

     (30)漏:古代的記時器,裡面裝水,并有一百個刻度,水流完一百個刻度是一晝夜。

    自:根據文意,疑是“百”字形近而誤。

     (31)鼓之緻五:古人根據天象把一夜分成五個時刻,共五次,叫做“五夜”,或稱“五更”;每個時刻擊鼓一次,共五次,所以又稱“五鼓”。

     (32)宮阙:宮廷。

    單:通“禅”,單衣,古代的一種禮服。

     (33)舞:上言“服”,言“佩”,故疑此“舞”系“帶”隸書形近而誤。

     (34)人:根據本段文例,疑是衍文。

     (35)鈎:通“絇(qú渠)”,鞋頭上形似刀鼻的裝飾品。

     (36)何王:傳說最初築城郭的是鮌、禹。

     (37)何地:傳說馬最初産在冀北。

     (38)王:根據本段文例,疑是衍文。

     (39)奚仲:姓任。

    夏禹的大臣,傳說他始造馬車,曾任車正。

    受封于薛,為薛國始祖。

     (40)在本書《感類篇》中,王充認為“見鳥迹而知為書,見蜚蓬而知為車,奚仲感蜚蓬,而倉颉起鳥迹也。

    ” 【譯文】 文吏自認為懂得官家的事情,又通曉公文。

    要是問他們:“懂得這些事情,就應當能夠通曉它們的道理,透徹了解它們的意義是不是?”文吏聽了一定會發呆。

    再問他們:“古時候分封諸侯,都是各人獨自統治國家,現在要設置郡太守、縣令、縣長,是什麼道理呢?古人實行井田制,老百姓為公家耕種,現在是征收田賦和畜草,是什麼用意呢?一年讓老百姓當一個月的更卒,根據是什麼呢?二十三歲登記服役,十五歲開始交納算賦,七歲開始交納口賦二十三錢,是什麼緣故呢?臘祭,起于哪個帝王的時候?門神、戶神、井神、竈神,為什麼要立他們呢?社稷、先農、靈星,祭祀的是什麼神呢?年底驅趕瘟疫,驅逐的是什麼鬼呢?立桃梗假人在門前,是什麼意思呢?挂蘆索在門上,畫虎在門框中,驅趕的是什麼呢?去掉牆壁的字畫上厭火丈夫,是根據什麼畫的呢?一步六尺,帽高六寸,為什麼要這樣對應呢?一般的郡有尉史、令史,而沒有丞長史,為什麼要這樣制定呢?兩郡互緻文書要說‘敢告卒人’,而兩縣間就不說這樣的話,怎樣解釋呢?郡守上書報告事情對太尉、司徒要說‘敢言之’,對司空要說‘上’,為什麼要這樣陳述呢?賜給老百姓爵位八級,效法的是什麼呢?爵位起名叫‘簪。

    。

    ’、‘上造’,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給官吏記功叫伐閱,把名字記入墨寫的行狀裡,是什麼用意呢?賜王杖給七十歲的老頭,起因是什麼呢?在王杖的頂端刻上斑鸠,而不刻麻雀,為什麼要作這樣的杖呢?假如因為斑鸠是益鳥,不賜給斑鸠而賜給鸠杖,怎麼解釋呢?白天分為六十刻,漏水滴完一百刻,夜晚鼓要敲五次,為什麼呢?官吏穿黑色衣服,宮廷衛士卻穿紅色禅衣,是怎麼考慮的呢?皮帶系在腰上,刀佩在右邊,劍帶在左邊,為什麼要這樣裝束呢?絇飾在鞋上,帽戴在頭上,是象征什麼呢?官吏住在城市,出入乘車馬,坐着處理文書,那麼築城郭,開始是哪個君王呢?造車子,最初是哪個工匠呢?産馬,最早在什麼地方呢?創造文字,最先是誰呢?”建造城郭和最早産馬的地方,很難曉得,因為時間太久遠了。

    但是制造車子創作文字,容易知道,文吏一定會答應說:“是倉颉創作文字,奚仲創造馬車。

    ”往下追問:“倉颉是感觸什麼創作文字,奚仲是受什麼啟發創造馬車的呢?”還是不知道。

    這些都是文吏應該知道的,然而卻不知道,這也是不多讀書的過錯啊。

     【原文】 36·15夫儒生不覽古今,何知一永不過守信經文(1),滑習章句,解剝互錯,分明乖異。

    文吏不曉吏道,所能不過案獄考事,移書下記,對卿便給(2)。

    之準無一閱備(3),皆淺略不及,偏駁不純,俱有阙遺(4),何以相言? 【注釋】 (1)何:根據文意,疑“所”草書形近而誤。

    一永:疑是衍文。

    “所知不過守信經文”,與下文“所能不過按獄考事”,文正相對,可證。

     (2)卿:根據文意,疑系“鄉(鄉)”字形近而誤。

    本書《答佞篇》有“對鄉失漏”,《程材篇》有“對向謬誤”,可證。

    鄉:通“向”。

     (3)之準:按文意,疑“準之”誤倒。

    閱備:完備。

     (4)阙:通“缺”。

     【譯文】 儒生不通古今,知道的不過是墨守和相信經書,背熟章節和句子,分析互相錯亂的文句,辨明矛盾與不同的地方。

    文吏不通曉做吏的道理,他們的能力不過是審判案件考察事務,遞交文書下發公文,對答流利。

    衡量文吏和儒生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都學識淺陋達不到,片面雜亂不完善,都有缺點和不足,有什麼理由相互指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