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知篇第三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不會給朝廷帶來益處,就像死了人穿粗糙的衣服不會帶來吉祥一樣。
【原文】 35·7能斲削柱梁,謂之木匠。
能穿鑿穴坎(1),謂之土匠。
能雕琢文書,謂之史匠(2)。
夫文吏之學,學治文書也,當與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于儒生哉?禦史之遇文書(3),不失分铢(4)。
有司之陳笾豆(5),不誤行伍。
其巧習者,亦先學之,人不貴者也(6),小賤之能,非尊大之職也。
無經藝之本(7),有筆墨之末,大道未足而小伎過多,雖曰吾多學問,禦史之知(8),有司之惠也(9)。
飯黍梁者餍(10),餐糟糠者飽,雖俱曰食,為腴不同。
儒生文吏,學俱稱習,其于朝庭,有益不鈞(11)。
【注釋】 (1)坎:凹陷。
(2)史匠:擅長寫公文的人。
(3)禦史:這裡指掌管文書的官吏。
(4)分:古代重量單位,十分為一錢。
铢: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分铢:這裡用來比喻細小,猶言“一絲一毫”。
(5)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而稱官吏為有司。
這裡指負責祭祀的官吏。
笾(biān邊):祭祀時裝果品的竹器。
豆:祭祀時裝肉食的器皿。
(6)也: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7)藝:經。
經藝:泛指儒家經書。
(8)知:通“智”。
(9)惠:通“慧”。
(10)梁:根據文意,疑“粱”形近而誤。
(11)鈞:通“均”。
【譯文】 能加工房柱屋梁的,叫做木匠。
會鑿穴打洞的,叫做土匠。
能修飾文書的,叫做史匠。
文吏的學問,隻是學習辦理公文,應該和木匠、土匠同類,怎麼能跟儒生相比呢?禦史辦理文書,不出一點差錯。
主管祭祀的官吏陳列祭品,不會擺錯行列。
那些辦理公文,擺祭品很熟悉的人,也是事先學過的,可是人們看不起他們,因為他們掌握的是低賤的本領,擔任的不是人們尊重的重要職務。
沒有經學的根基,隻有耍筆杆微不足道的本事,這就是大道理懂得不夠而小伎倆太多,即使說我的學問多,有禦史的智慧,主管祭祀官吏的聰明也罷。
吃黍粱飽與吃糟糠飽,雖然都說吃飽了,但對人起的滋養作用不同。
儒生和文吏,學到的東西都聲稱很熟練,但他們對于朝廷,好處是不一樣的。
【原文】 35·8鄭子皮使尹何為政(1),子産比于未能操刀使之割也。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孔子曰:“賊夫人之子(2)”。
皆以未學,不見大道也(3)。
醫無方術,雲:“吾能治病。
”問之曰:“何用治病?”曰:“用心意。
”病者必不信也。
吏無經學,曰:“吾能治民。
”問之曰:“何用治民?”曰:“以材能。
”是醫無方術,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肯信向(4),而人君任用使之乎(5)?手中無錢,之市,使貨主問曰:“錢何在?”對曰:“無錢。
”貨主必不與也。
夫胸中不學(6),猶手中無錢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 【注釋】 (1)鄭:參見29·14注(1)。
子皮:姓罕,名虎,字子皮。
春秋時鄭國上卿。
尹何:鄭國的一個年輕人。
鄭子皮使尹何為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子皮想讓尹何治理封邑,鄭大夫子産說他年輕了,不行。
這好像一個人不會拿刀而讓他去割東西,多數情況下是要損傷自己的。
(2)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3)見:見識。
這裡是懂得的意思。
大道:這裡指先王之道。
(4)向:向往。
信向:這裡是信賴的意思。
(5)用:“任使”連用,與“信向”相對為文,故疑“用”是衍文。
下文“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可證。
(6)不:根據文意,疑是“無”之誤。
《太平禦覽》卷六○七、卷八三六引《論衡》文作“無”,可證。
【譯文】 鄭國子皮讓尹何治理政治,子産以一個人不會拿刀而讓他去割東西常常會割傷自己作比喻。
子路讓子羔做費邑的地方長官,孔子說:“害了别人的子弟。
”這都是因為他們年輕沒有學習,不懂得先王之道。
就像醫師沒有醫術,說:“我能治病。
”别人問他:“用什麼來治病呢?”回答:“用心意。
”病人一定不會相信他。
官吏不懂經學,說:“我能治理老百姓。
”别人問他:“拿什麼來治理老百姓呢?”回答:“用才能。
”這跟醫師沒有醫術,用心意來治病一樣,老百姓怎麼肯信賴,君主怎麼能信任和使用他呢?手裡沒有錢,到市場上去,假使老闆問:“錢在哪裡呢?”回答說:“沒有錢。
”老闆一定不肯給東西。
看來,心中沒學問,就像手裡沒有錢,想要君主信任、使用,老百姓信賴,怎麼行呢?
【原文】 35·7能斲削柱梁,謂之木匠。
能穿鑿穴坎(1),謂之土匠。
能雕琢文書,謂之史匠(2)。
夫文吏之學,學治文書也,當與木土之匠同科,安得程于儒生哉?禦史之遇文書(3),不失分铢(4)。
有司之陳笾豆(5),不誤行伍。
其巧習者,亦先學之,人不貴者也(6),小賤之能,非尊大之職也。
無經藝之本(7),有筆墨之末,大道未足而小伎過多,雖曰吾多學問,禦史之知(8),有司之惠也(9)。
飯黍梁者餍(10),餐糟糠者飽,雖俱曰食,為腴不同。
儒生文吏,學俱稱習,其于朝庭,有益不鈞(11)。
【注釋】 (1)坎:凹陷。
(2)史匠:擅長寫公文的人。
(3)禦史:這裡指掌管文書的官吏。
(4)分:古代重量單位,十分為一錢。
铢:古代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
分铢:這裡用來比喻細小,猶言“一絲一毫”。
(5)有司: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因而稱官吏為有司。
這裡指負責祭祀的官吏。
笾(biān邊):祭祀時裝果品的竹器。
豆:祭祀時裝肉食的器皿。
(6)也: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7)藝:經。
經藝:泛指儒家經書。
(8)知:通“智”。
(9)惠:通“慧”。
(10)梁:根據文意,疑“粱”形近而誤。
(11)鈞:通“均”。
【譯文】 能加工房柱屋梁的,叫做木匠。
會鑿穴打洞的,叫做土匠。
能修飾文書的,叫做史匠。
文吏的學問,隻是學習辦理公文,應該和木匠、土匠同類,怎麼能跟儒生相比呢?禦史辦理文書,不出一點差錯。
主管祭祀的官吏陳列祭品,不會擺錯行列。
那些辦理公文,擺祭品很熟悉的人,也是事先學過的,可是人們看不起他們,因為他們掌握的是低賤的本領,擔任的不是人們尊重的重要職務。
沒有經學的根基,隻有耍筆杆微不足道的本事,這就是大道理懂得不夠而小伎倆太多,即使說我的學問多,有禦史的智慧,主管祭祀官吏的聰明也罷。
吃黍粱飽與吃糟糠飽,雖然都說吃飽了,但對人起的滋養作用不同。
儒生和文吏,學到的東西都聲稱很熟練,但他們對于朝廷,好處是不一樣的。
【原文】 35·8鄭子皮使尹何為政(1),子産比于未能操刀使之割也。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孔子曰:“賊夫人之子(2)”。
皆以未學,不見大道也(3)。
醫無方術,雲:“吾能治病。
”問之曰:“何用治病?”曰:“用心意。
”病者必不信也。
吏無經學,曰:“吾能治民。
”問之曰:“何用治民?”曰:“以材能。
”是醫無方術,以心意治病也,百姓安肯信向(4),而人君任用使之乎(5)?手中無錢,之市,使貨主問曰:“錢何在?”對曰:“無錢。
”貨主必不與也。
夫胸中不學(6),猶手中無錢也,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奈何也? 【注釋】 (1)鄭:參見29·14注(1)。
子皮:姓罕,名虎,字子皮。
春秋時鄭國上卿。
尹何:鄭國的一個年輕人。
鄭子皮使尹何為政:《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記載,子皮想讓尹何治理封邑,鄭大夫子産說他年輕了,不行。
這好像一個人不會拿刀而讓他去割東西,多數情況下是要損傷自己的。
(2)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3)見:見識。
這裡是懂得的意思。
大道:這裡指先王之道。
(4)向:向往。
信向:這裡是信賴的意思。
(5)用:“任使”連用,與“信向”相對為文,故疑“用”是衍文。
下文“欲人君任使之,百姓信向之”,可證。
(6)不:根據文意,疑是“無”之誤。
《太平禦覽》卷六○七、卷八三六引《論衡》文作“無”,可證。
【譯文】 鄭國子皮讓尹何治理政治,子産以一個人不會拿刀而讓他去割東西常常會割傷自己作比喻。
子路讓子羔做費邑的地方長官,孔子說:“害了别人的子弟。
”這都是因為他們年輕沒有學習,不懂得先王之道。
就像醫師沒有醫術,說:“我能治病。
”别人問他:“用什麼來治病呢?”回答:“用心意。
”病人一定不會相信他。
官吏不懂經學,說:“我能治理老百姓。
”别人問他:“拿什麼來治理老百姓呢?”回答:“用才能。
”這跟醫師沒有醫術,用心意來治病一樣,老百姓怎麼肯信賴,君主怎麼能信任和使用他呢?手裡沒有錢,到市場上去,假使老闆問:“錢在哪裡呢?”回答說:“沒有錢。
”老闆一定不肯給東西。
看來,心中沒學問,就像手裡沒有錢,想要君主信任、使用,老百姓信賴,怎麼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