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知篇第三五
關燈
小
中
大
絲,交易有亡(8),各得所願。
儒生抱道貿祿,文吏無所抱,何用貿易?農商殊業,所畜之貨,貨不可同,計其精粗,量其多少,其出溢者名曰富人。
富人在世,鄉裡願之。
夫先王之道,非徒農商之貨也,其為長吏立功緻化,非徒富多出溢之榮也。
且儒生之業,豈徒出溢哉!其身簡練(9),知慮光明(10),見是非審,尤可奇也。
【注釋】 (1)筆劄:書信。
這裡指文書,章奏。
(2)庭:通“廷”。
(3)責(hài債):同“債”。
(4)官作:漢代指為官府服勞役。
(5)畢竟:終了。
(6)庑(wǔ伍):古代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和廊屋。
(7)斤:斫木的斧,橫刃,樣子像鋤頭。
(8)亡(wú無):通“無”。
(9)簡練:磨練。
這裡是鍛煉,考驗的意思。
(10)知:通“智”。
【譯文】 有人說:“文吏有寫文書、章奏的能力,而且能處理好公文,研究和處理煩雜的事務,即使沒有學習先王之道,但筋力才能都為朝廷用盡,這也是報答長吏的證明。
”我說:這有點像窮人欠了官府很多債,由于貧窮無法償還,就親自去為官府服勞役來抵債,這樣債才能還清。
給官府服勞役,不是蓋房子就是築牆壁。
蓋房子則用斧斤,築牆壁則用築锸。
扛斤斧,把築锸,與那握刀拿筆有什麼兩樣呢?假如說能處理文書就是報答長吏的證明,那麼這些建造房屋牆壁的人也算報答了長吏。
都是替官府服役,刀筆、斧斤、築锸的作用是一樣的。
用布換絲,交換有無,各自得到希望的東西。
儒生用先王之道換俸祿,文吏沒有交換的東西,拿什麼來交換呢?農、商是不同的行業,所積儲的貨物,不應該一樣,盤算下它們的精粗,計算下它們的多少,要是它們遠遠超出别人就被稱叫富人。
富人在社會上,同鄉的人都很羨慕他們。
其實先王之道,不僅僅是農商那點貨物,它能幫助長吏建立功績和進行教化,不僅僅是财富多能遠遠超過别人的那點榮譽。
況且儒生的事業,豈隻是在數量上超過别人呢!他們自身鍛煉,心地光明,看得清是非,這些特别值得珍貴。
【原文】 35·4蒸所與衆山之材幹同也(1),代以為蒸(2),熏以火。
煙熱究浃(3),光色澤潤,焫之于堂(4),其耀浩廣,火竈之效加也。
繡之未刺,錦之未織,恒絲庸帛,何以異哉?加五彩之巧(5),施針縷之飾,文章炫耀(6),黼黻華蟲(7),山龍日月。
學士有文章之學(8),猶絲帛之有五色之巧也。
本質不能相過,學業積聚,超逾多矣。
物實無中核者謂之郁,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撲(9)。
文吏不學世之教,無核也。
郁撲之人,孰與程哉(10)?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寶器。
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雖欲勿用,賢君其舍諸?孫武、阖廬,世之善用兵者也。
知或學其法者(11),戰必勝。
不曉什伯之陣(12),不知擊刺之術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注釋】 (1)蒸:把木材、麻杆經過加工用來照明的東西叫做蒸。
(2)代:根據文意,疑是“伐”形近而誤。
(3)究:窮盡。
浃(jiā加):透徹。
(4)焫(ruò若):點燃。
(5)巧:美好。
這裡指精緻的花紋。
(6)文章:這裡指花紋圖案。
(7)黼黻(fǔfú斧服):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稱黼,青黑相間的“亞”形圖案稱黻。
華蟲:指野雞形圖案。
(8)之學:根據文意,兩字疑是衍文。
《太平禦覽》卷八五、《初學記》卷二七引《論衡》文無“之學”二字,可證。
(9)斷:根據文意,疑是“斲(huó拙)”形近而誤。
斲:砍削,加工。
(10)程:衡量。
這裡是比較的意思。
(11)知:根據文意,疑是“如”形近而誤。
(12)伯:通“佰”。
什佰: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
什佰之陣:這裡是列隊擺陣的意思。
【譯文】 “蒸”與山上的樹幹是同樣東西,伐木做蒸,拿火來烤,用煙火的熱量把它全部烤透,于是光澤色潤,在堂屋裡點亮它,光芒照耀得很廣闊,這是火竈的效用施加于它的緣故。
繡沒有刺,錦還沒有織,跟普通的絲帛,有什麼兩樣呢?刺上五顔六色精緻的花紋,用針和絲線繡上各種裝飾圖案,花紋圖案絢麗多彩,有斧形、“亞”形、野雞以及山、龍、日、月等許多圖案。
學士有文采,就像絲帛刺上五顔六色精緻的花紋一樣。
其實學士的本質不會超過一般人,但學問積累以後,就超
儒生抱道貿祿,文吏無所抱,何用貿易?農商殊業,所畜之貨,貨不可同,計其精粗,量其多少,其出溢者名曰富人。
富人在世,鄉裡願之。
夫先王之道,非徒農商之貨也,其為長吏立功緻化,非徒富多出溢之榮也。
且儒生之業,豈徒出溢哉!其身簡練(9),知慮光明(10),見是非審,尤可奇也。
【注釋】 (1)筆劄:書信。
這裡指文書,章奏。
(2)庭:通“廷”。
(3)責(hài債):同“債”。
(4)官作:漢代指為官府服勞役。
(5)畢竟:終了。
(6)庑(wǔ伍):古代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和廊屋。
(7)斤:斫木的斧,橫刃,樣子像鋤頭。
(8)亡(wú無):通“無”。
(9)簡練:磨練。
這裡是鍛煉,考驗的意思。
(10)知:通“智”。
【譯文】 有人說:“文吏有寫文書、章奏的能力,而且能處理好公文,研究和處理煩雜的事務,即使沒有學習先王之道,但筋力才能都為朝廷用盡,這也是報答長吏的證明。
”我說:這有點像窮人欠了官府很多債,由于貧窮無法償還,就親自去為官府服勞役來抵債,這樣債才能還清。
給官府服勞役,不是蓋房子就是築牆壁。
蓋房子則用斧斤,築牆壁則用築锸。
扛斤斧,把築锸,與那握刀拿筆有什麼兩樣呢?假如說能處理文書就是報答長吏的證明,那麼這些建造房屋牆壁的人也算報答了長吏。
都是替官府服役,刀筆、斧斤、築锸的作用是一樣的。
用布換絲,交換有無,各自得到希望的東西。
儒生用先王之道換俸祿,文吏沒有交換的東西,拿什麼來交換呢?農、商是不同的行業,所積儲的貨物,不應該一樣,盤算下它們的精粗,計算下它們的多少,要是它們遠遠超出别人就被稱叫富人。
富人在社會上,同鄉的人都很羨慕他們。
其實先王之道,不僅僅是農商那點貨物,它能幫助長吏建立功績和進行教化,不僅僅是财富多能遠遠超過别人的那點榮譽。
況且儒生的事業,豈隻是在數量上超過别人呢!他們自身鍛煉,心地光明,看得清是非,這些特别值得珍貴。
【原文】 35·4蒸所與衆山之材幹同也(1),代以為蒸(2),熏以火。
煙熱究浃(3),光色澤潤,焫之于堂(4),其耀浩廣,火竈之效加也。
繡之未刺,錦之未織,恒絲庸帛,何以異哉?加五彩之巧(5),施針縷之飾,文章炫耀(6),黼黻華蟲(7),山龍日月。
學士有文章之學(8),猶絲帛之有五色之巧也。
本質不能相過,學業積聚,超逾多矣。
物實無中核者謂之郁,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撲(9)。
文吏不學世之教,無核也。
郁撲之人,孰與程哉(10)?骨曰切,象曰瑳,玉曰琢,石曰磨,切瑳琢磨,乃成寶器。
人之學問知能成就,猶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
雖欲勿用,賢君其舍諸?孫武、阖廬,世之善用兵者也。
知或學其法者(11),戰必勝。
不曉什伯之陣(12),不知擊刺之術術者,強使之軍,軍覆師敗,無其法也。
【注釋】 (1)蒸:把木材、麻杆經過加工用來照明的東西叫做蒸。
(2)代:根據文意,疑是“伐”形近而誤。
(3)究:窮盡。
浃(jiā加):透徹。
(4)焫(ruò若):點燃。
(5)巧:美好。
這裡指精緻的花紋。
(6)文章:這裡指花紋圖案。
(7)黼黻(fǔfú斧服):黑白相間的“斧”形圖案稱黼,青黑相間的“亞”形圖案稱黻。
華蟲:指野雞形圖案。
(8)之學:根據文意,兩字疑是衍文。
《太平禦覽》卷八五、《初學記》卷二七引《論衡》文無“之學”二字,可證。
(9)斷:根據文意,疑是“斲(huó拙)”形近而誤。
斲:砍削,加工。
(10)程:衡量。
這裡是比較的意思。
(11)知:根據文意,疑是“如”形近而誤。
(12)伯:通“佰”。
什佰:古代軍隊的一種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
什佰之陣:這裡是列隊擺陣的意思。
【譯文】 “蒸”與山上的樹幹是同樣東西,伐木做蒸,拿火來烤,用煙火的熱量把它全部烤透,于是光澤色潤,在堂屋裡點亮它,光芒照耀得很廣闊,這是火竈的效用施加于它的緣故。
繡沒有刺,錦還沒有織,跟普通的絲帛,有什麼兩樣呢?刺上五顔六色精緻的花紋,用針和絲線繡上各種裝飾圖案,花紋圖案絢麗多彩,有斧形、“亞”形、野雞以及山、龍、日、月等許多圖案。
學士有文采,就像絲帛刺上五顔六色精緻的花紋一樣。
其實學士的本質不會超過一般人,但學問積累以後,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