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知篇第三五
關燈
小
中
大
記陳言得失乎(6)?一則不能見是非,二則畏罰不敢直言。
《禮》曰:“情欲巧(7)。
”其能力言者,文醜不好者(8),有骨無肉,脂腴不足(9),犯幹将相指(10),逐取間郤(11)。
為地戰者不能立功名,貪爵祿者不能谏于上。
文吏貪爵祿,一日居位,辄欲圖利以當資用,侵漁徇身,不為将貪官顯義(12),雖見太山之惡,安肯揚舉毛發之言?事理如此(13),何用自解于屍位素餐乎?儒生學大義,以道事将,不可則止(14),有大臣之志,以經勉為公正之操,敢言者也,位又疏遠。
遠而近谏,《禮》謂之谄,此則郡縣之府庭所以常廓無人者也。
【注釋】 (1)濫:無節制。
(2)長吏:這裡指縣以上的地方長官。
(3)住:根據文意,疑是“位”形近而誤。
(4)屍:古代祭祀時,用年幼的兄弟代表被祭祀者,放在被供奉的位置上,叫做“屍”。
屍位:形容人像“屍”樣白占着位置,隻受享祭而不做事。
參見《漢書·楊胡朱梅雲傳·朱雲》和《潛夫論·思賢》。
(5)庭:遞修本作“廷”,可從。
(6)記:奏記。
這裡是上書的意思。
(7)情欲巧:《禮記·表記》,原文作“子曰:‘情欲信,辭欲巧’。
”意思是感情要真誠,言詞要美妙。
故疑有脫文。
(8)者: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9)腴(yú魚):肥肉。
脂腴不足:這裡是指對文章修飾潤色不夠。
(10)相:上下文都是四字句,故疑“相”是衍文。
指:通“旨”。
(11)郤(xì細):通“隙”。
間郤:有距離。
這裡是疏遠的意思。
(12)貪:這句話的意思是,文吏隻知道貪利,不能夠幫助地方長官伸明大義,有“貪”字,則義不通,故疑是衍文。
官:本書要麼說“将”,要麼說“将相”,沒有說“相官”的,故疑“官”也系衍文。
(13)事理如此:與上下文意不合,疑當“理事如此”。
本書《程材篇》:“文吏趨理事”,又“文吏考理煩事”,可證。
(14)止:停止,結束。
這裡是辭官退隐的意思。
以上三句可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窮人好胡作非為而富人遵守禮節,是由于窮人貧困而富人富足的緣故;儒生不為非作歹而文吏喜歡作惡,是因為文吏缺乏道德而儒生具有仁義的緣故。
窮人和富人,都是賓客,接受主人的恩惠,富人不感到慚愧而窮人常感到慚愧,是由于富人有用來報答的東西,而窮人沒有用來回報的東西。
儒生和文吏都以長吏作為自己的主人。
儒生接受長吏的俸祿,用先王之道幫助長吏作為報答,文吏腹中空空,沒有仁義的學問,占着官位,享受俸祿,始終沒有東西來報答長吏,這可以說是占着位子白吃飯。
素就是空,空虛沒有道德,又吃别人的俸祿,所以叫做白吃飯。
沒有先王之道和技藝本事,又不懂得政治,沉默地坐在朝廷上,不能談論國家大事,跟屍人沒有兩樣,所以叫做屍位。
這樣就把文吏稱作“屍位素餐”的人。
占着重要位子,享受着好的待遇,看見地方長官到處作惡,怎麼會向他們上書論述利害得失呢?一是他們不能看清是非,二是他們害怕懲罰不敢直說。
《禮記·表記》上說:“感情要真誠,言詞要美妙。
”那些能夠竭力進谏的人,文章寫得不好,有骨無肉,修飾潤色不夠,違反了地方長官的意旨,于是就遭到疏遠。
為地位而争鬥的人不可能樹立功績和名聲,貪圖爵位俸祿的人不可能對長吏進谏。
文吏貪圖爵位俸祿,一旦當官,就想謀取私利以作自己享受,就想憑着權勢掠奪榨取别人的财物,而不替地方長官顯揚仁義,即使看見滔天的罪惡,怎麼又肯揭發出有點滴罪行的話來呢?他們像這樣處理事務,憑什麼把自己從“屍位素餐”的指責中解脫出來呢?儒生學習大道理,用先王之道來幫助地方長官,要是不能這樣就辭官退隐,他們有重臣的志向,用經書上的道理勉勵自己要有公正的操行,是敢于進谏的人,但其地位又離地方長官很遠。
地位疏遠卻硬要接近并谏阻地方長官,《禮記·表記》上說這種人是在巴結、奉承,這就是郡縣官府中常常空無賢人的緣故。
【原文】 35·3或曰:“文吏筆劄之能(1),而治定簿書,考理煩事,雖無道學,筋力材能盡于朝庭(2),此亦報上之效驗也。
”曰:此有似于貧人負官重責(3),貧無以償,則身為官作(4),責乃畢竟(5)。
夫官之作,非屋庑則牆壁也(6)。
屋庑則用斧斤(7),牆壁則用築锸。
荷斤斧,把築锸,與彼握刀持筆何以殊?苟謂治文書者報上之效驗,此則治屋庑牆壁之人亦報上也。
俱為官作,刀筆、斧斤、築锸鈞也。
抱布貿
《禮》曰:“情欲巧(7)。
”其能力言者,文醜不好者(8),有骨無肉,脂腴不足(9),犯幹将相指(10),逐取間郤(11)。
為地戰者不能立功名,貪爵祿者不能谏于上。
文吏貪爵祿,一日居位,辄欲圖利以當資用,侵漁徇身,不為将貪官顯義(12),雖見太山之惡,安肯揚舉毛發之言?事理如此(13),何用自解于屍位素餐乎?儒生學大義,以道事将,不可則止(14),有大臣之志,以經勉為公正之操,敢言者也,位又疏遠。
遠而近谏,《禮》謂之谄,此則郡縣之府庭所以常廓無人者也。
【注釋】 (1)濫:無節制。
(2)長吏:這裡指縣以上的地方長官。
(3)住:根據文意,疑是“位”形近而誤。
(4)屍:古代祭祀時,用年幼的兄弟代表被祭祀者,放在被供奉的位置上,叫做“屍”。
屍位:形容人像“屍”樣白占着位置,隻受享祭而不做事。
參見《漢書·楊胡朱梅雲傳·朱雲》和《潛夫論·思賢》。
(5)庭:遞修本作“廷”,可從。
(6)記:奏記。
這裡是上書的意思。
(7)情欲巧:《禮記·表記》,原文作“子曰:‘情欲信,辭欲巧’。
”意思是感情要真誠,言詞要美妙。
故疑有脫文。
(8)者:根據文氣,疑是衍文。
(9)腴(yú魚):肥肉。
脂腴不足:這裡是指對文章修飾潤色不夠。
(10)相:上下文都是四字句,故疑“相”是衍文。
指:通“旨”。
(11)郤(xì細):通“隙”。
間郤:有距離。
這裡是疏遠的意思。
(12)貪:這句話的意思是,文吏隻知道貪利,不能夠幫助地方長官伸明大義,有“貪”字,則義不通,故疑是衍文。
官:本書要麼說“将”,要麼說“将相”,沒有說“相官”的,故疑“官”也系衍文。
(13)事理如此:與上下文意不合,疑當“理事如此”。
本書《程材篇》:“文吏趨理事”,又“文吏考理煩事”,可證。
(14)止:停止,結束。
這裡是辭官退隐的意思。
以上三句可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窮人好胡作非為而富人遵守禮節,是由于窮人貧困而富人富足的緣故;儒生不為非作歹而文吏喜歡作惡,是因為文吏缺乏道德而儒生具有仁義的緣故。
窮人和富人,都是賓客,接受主人的恩惠,富人不感到慚愧而窮人常感到慚愧,是由于富人有用來報答的東西,而窮人沒有用來回報的東西。
儒生和文吏都以長吏作為自己的主人。
儒生接受長吏的俸祿,用先王之道幫助長吏作為報答,文吏腹中空空,沒有仁義的學問,占着官位,享受俸祿,始終沒有東西來報答長吏,這可以說是占着位子白吃飯。
素就是空,空虛沒有道德,又吃别人的俸祿,所以叫做白吃飯。
沒有先王之道和技藝本事,又不懂得政治,沉默地坐在朝廷上,不能談論國家大事,跟屍人沒有兩樣,所以叫做屍位。
這樣就把文吏稱作“屍位素餐”的人。
占着重要位子,享受着好的待遇,看見地方長官到處作惡,怎麼會向他們上書論述利害得失呢?一是他們不能看清是非,二是他們害怕懲罰不敢直說。
《禮記·表記》上說:“感情要真誠,言詞要美妙。
”那些能夠竭力進谏的人,文章寫得不好,有骨無肉,修飾潤色不夠,違反了地方長官的意旨,于是就遭到疏遠。
為地位而争鬥的人不可能樹立功績和名聲,貪圖爵位俸祿的人不可能對長吏進谏。
文吏貪圖爵位俸祿,一旦當官,就想謀取私利以作自己享受,就想憑着權勢掠奪榨取别人的财物,而不替地方長官顯揚仁義,即使看見滔天的罪惡,怎麼又肯揭發出有點滴罪行的話來呢?他們像這樣處理事務,憑什麼把自己從“屍位素餐”的指責中解脫出來呢?儒生學習大道理,用先王之道來幫助地方長官,要是不能這樣就辭官退隐,他們有重臣的志向,用經書上的道理勉勵自己要有公正的操行,是敢于進谏的人,但其地位又離地方長官很遠。
地位疏遠卻硬要接近并谏阻地方長官,《禮記·表記》上說這種人是在巴結、奉承,這就是郡縣官府中常常空無賢人的緣故。
【原文】 35·3或曰:“文吏筆劄之能(1),而治定簿書,考理煩事,雖無道學,筋力材能盡于朝庭(2),此亦報上之效驗也。
”曰:此有似于貧人負官重責(3),貧無以償,則身為官作(4),責乃畢竟(5)。
夫官之作,非屋庑則牆壁也(6)。
屋庑則用斧斤(7),牆壁則用築锸。
荷斤斧,把築锸,與彼握刀持筆何以殊?苟謂治文書者報上之效驗,此則治屋庑牆壁之人亦報上也。
俱為官作,刀筆、斧斤、築锸鈞也。
抱布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