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材篇第三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屏竄日以拙。
非材頓知不及也(6),希見阙為(7),不狎習也(8)。
蓋足未嘗行,堯、禹問曲折(9);目未嘗見,孔、墨問形象。
【注釋】 (1)章句:指章句之學。
漢代儒家各派對經書斷句、分段、釋義訓诂持不同态度形成的一種學問。
(2)超:根據文意,疑是“趨”形近而誤。
史:令史,漢代郎以下掌管文書的官職。
史書:指當文吏必須掌握的文字、書法。
(3)情:根據文意,疑“請”形近而誤。
請奏:指公文。
(4)滑:光滑,圓滑。
這裡是很熟練的意思。
(5)雠(shòu售):售。
(6)頓:通“鈍”。
(7)阙:通“缺”。
(8)狎(xiá俠):熟習。
(9)曲折:這裡指道路。
【譯文】 所以社會上一般做學問的人,不肯完全弄通經學,在深刻了解古今上下功夫,都急于想成為一家章句學派。
隻要初懂文義道理,同時就講究學習令史的必讀書籍,熟讀背誦法令,習作公文,學習答對,熟習跪拜禮節,在家練習好,以備一旦召去供職就能勝任。
為了順應當今風氣不顧先王之道,急于成交就放棄高尚志向,搶着上爬不顧禮義,廢棄經書不想學習。
因此古經被廢棄沒人學習,經學暗淡無光,儒生冷冷清清地呆在家裡,文吏則在朝堂上高聲喧嘩得意洋洋。
“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就跟随世俗奔走效勞;而有高尚節操的儒生,就處于偏僻狹小的地方,被排斥與疏遠。
奔走效勞的人一天比一天顯得靈巧,被排斥疏遠的人則一天比一天顯得笨拙。
不是他們能力差,智慧不夠,而是見得少,幹得少,不熟習的緣故。
要是自己的腳未曾走過的地方,即使是堯和禹也要問問道路的情況;要是自己眼睛未曾見過的東西,即使是孔子和墨子也要問問它們的形狀。
【原文】 34·7齊部世刺繡(1),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2),鈍婦無不巧。
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
使材士未嘗見,巧女未嘗為,異事詭手(3),暫為卒睹(4),顯露易為者,猶愦愦焉(5)。
方今論事,不謂希更,而曰材不敏;不曰未嘗為,而曰知不達,失其實也。
儒生材無不能敏,業無不能達,志不有為(6)。
今俗見不習,謂之不能;睹不為,謂之不達。
【注釋】 (1)部:《太平禦覽》卷八百一十五引《論衡》文作“郡”,可從。
(2)襄邑:古縣名。
治所在今河南省睢(suī雖)縣。
漢時是著名的絲織品産地。
(3)異:這裡作陌生講。
詭:隐蔽。
這裡是陌生的意思。
(4)卒(cù猝):同“猝”,倉猝。
(5)愦(kuì愧):昏亂,糊塗。
愦愦:糊裡糊塗的樣子。
(6)有:遞修本作“肯”,可從。
【譯文】 齊郡的人世世代代刺繡,普通婦女沒有不會的;襄邑一般人都會織錦,就是遲鈍的婦女也沒有不手巧的。
天天看,天天做,手就熟練了。
假使“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未曾見過,手巧的婦女未曾做過,生事生手,就是偶爾幹一下,匆忙瞟一眼,即使是明擺着的問題,很容易幹的事,也會糊裡糊塗看不清,幹不了。
當今評論事情,不說經曆少,而說才幹不敏捷;不說未曾做過,而說智慧不夠,這不符合實際情況。
儒生的才幹沒有不敏捷的,職業沒有幹不了的,隻是他們有高尚的志向不肯去做。
現在社會上一般人看見不願習文書,就說他們不會;看見他們不肯去做吏事,就說他們幹不了。
【原文】 34·8科用累能,故文吏在前,儒生在後,是從朝庭謂之也(1)。
如從儒堂訂之(2),則儒生在上,文吏在下矣。
從農論田,田夫勝;從商講賈(3),賈人賢;今從朝庭,謂之文吏。
朝庭之人也,幼為幹吏(4),以朝庭為田畝,以刀筆為耒耜,以文為農業,猶家人子弟,生長宅中,其知曲折(5),愈于賓客也。
賓客暫至,雖孔、墨之材,不能分别。
儒生猶賓客,文吏猶子弟也。
以子弟論之,則文吏曉于儒生(6),儒生暗于文吏(7)。
今世之将相,知子弟以文吏為慧(8),不能知文吏以狎為能(9);知賓客以暫為固(10),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惑蔽暗昧,不知類也。
【注釋】 (1)庭:章錄楊校宋本作“廷”,可從。
下同。
(2)儒堂:指儒家學習經書的地方。
這裡指通曉儒家經書。
(3)商、賈(gǔ古):古稱“通物曰商,居賣物曰賈。
”這裡是經商做買賣的意思。
(4)幹吏:漢代郡縣中辦理文書的小吏。
(5)曲折:這裡指宅院内房屋,道路的情況。
(6)曉:通曉。
這裡是熟悉的意思。
(7)暗:這裡指生疏。
(8)文吏:句子意思不通,疑“文”系“久”之誤。
“知子弟以久為慧”,跟下文“知賓客以暫為固”,正反為文,可證。
(9)能:根據文意,疑前一個“能”是衍文。
“不知文吏以狎為能”,與下文“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文例相同,可證。
(10)固:淺陋。
這裡指不了解情況。
【譯文】 是因為要分别和比較能力的大小,所以文吏排在前,儒生排在後,這是從朝廷的角度說的。
如果從通曉儒家經書的角度來評定儒生與文吏,那麼儒生在上,文吏在下。
從務農的角度來評論種田,農夫最高明;從經商的角度來講做買賣,坐商最能幹;如今從朝廷的角度來論人才,所以說文吏最高明。
朝廷裡的人,年紀小的時候做幹吏,以朝廷為田地,用刀筆作耒耜,把公文當農桑,就像人家的子弟,生長在宅院中,他們知道宅院内房屋,通道的情況,勝過賓客。
賓客剛來,即使是孔子和墨子的才智,也不能辨别。
儒生像賓客,文吏像子弟。
用子弟熟悉宅院作比喻來評論文吏和儒生,那麼文吏在掌握文書上比儒生熟悉,而儒生比文吏生疏。
像當今的地方長官,知道子弟因為在宅院裡時間長熟悉情況才聰明起來,卻不知道文吏是因為文書熟練才能幹的;知道賓客因為剛來不了解情況,卻不知道儒生是因為接觸文書和法令少才拙笨的。
這裡糊塗不明,不會類推的緣故。
【原文】 34·9一縣佐史之材(1),任郡掾史(2);一郡修行之能(3),堪州從事(4)。
然而郡不召佐史,州不取修行者,巧習無害(5),文少德高也(6)。
五曹自有條品(7),簿書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為巧吏,安足多矣?賢明之将,程吏取材,不求習論高,存志不顧文也。
稱良吏曰忠,忠之所以為效,非簿書也。
夫事可學而知,禮可習而善,忠節公行不可立也。
文吏、儒生皆有所志,然而儒生務忠良,文吏趨理事。
荀有忠良之業,疏拙于事,無損于高。
【注釋】 (1)佐史:漢代鄉的低級官吏。
(2)掾(yuàn怨)史:漢代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的屬官,分曹治事,通稱掾史。
多由官員自己舉薦。
《後漢書·百官志》:“郡國及縣,諸曹皆置掾史”。
(3)修行:“佐史”與“修行”對文,
非材頓知不及也(6),希見阙為(7),不狎習也(8)。
蓋足未嘗行,堯、禹問曲折(9);目未嘗見,孔、墨問形象。
【注釋】 (1)章句:指章句之學。
漢代儒家各派對經書斷句、分段、釋義訓诂持不同态度形成的一種學問。
(2)超:根據文意,疑是“趨”形近而誤。
史:令史,漢代郎以下掌管文書的官職。
史書:指當文吏必須掌握的文字、書法。
(3)情:根據文意,疑“請”形近而誤。
請奏:指公文。
(4)滑:光滑,圓滑。
這裡是很熟練的意思。
(5)雠(shòu售):售。
(6)頓:通“鈍”。
(7)阙:通“缺”。
(8)狎(xiá俠):熟習。
(9)曲折:這裡指道路。
【譯文】 所以社會上一般做學問的人,不肯完全弄通經學,在深刻了解古今上下功夫,都急于想成為一家章句學派。
隻要初懂文義道理,同時就講究學習令史的必讀書籍,熟讀背誦法令,習作公文,學習答對,熟習跪拜禮節,在家練習好,以備一旦召去供職就能勝任。
為了順應當今風氣不顧先王之道,急于成交就放棄高尚志向,搶着上爬不顧禮義,廢棄經書不想學習。
因此古經被廢棄沒人學習,經學暗淡無光,儒生冷冷清清地呆在家裡,文吏則在朝堂上高聲喧嘩得意洋洋。
“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就跟随世俗奔走效勞;而有高尚節操的儒生,就處于偏僻狹小的地方,被排斥與疏遠。
奔走效勞的人一天比一天顯得靈巧,被排斥疏遠的人則一天比一天顯得笨拙。
不是他們能力差,智慧不夠,而是見得少,幹得少,不熟習的緣故。
要是自己的腳未曾走過的地方,即使是堯和禹也要問問道路的情況;要是自己眼睛未曾見過的東西,即使是孔子和墨子也要問問它們的形狀。
【原文】 34·7齊部世刺繡(1),恒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2),鈍婦無不巧。
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
使材士未嘗見,巧女未嘗為,異事詭手(3),暫為卒睹(4),顯露易為者,猶愦愦焉(5)。
方今論事,不謂希更,而曰材不敏;不曰未嘗為,而曰知不達,失其實也。
儒生材無不能敏,業無不能達,志不有為(6)。
今俗見不習,謂之不能;睹不為,謂之不達。
【注釋】 (1)部:《太平禦覽》卷八百一十五引《論衡》文作“郡”,可從。
(2)襄邑:古縣名。
治所在今河南省睢(suī雖)縣。
漢時是著名的絲織品産地。
(3)異:這裡作陌生講。
詭:隐蔽。
這裡是陌生的意思。
(4)卒(cù猝):同“猝”,倉猝。
(5)愦(kuì愧):昏亂,糊塗。
愦愦:糊裡糊塗的樣子。
(6)有:遞修本作“肯”,可從。
【譯文】 齊郡的人世世代代刺繡,普通婦女沒有不會的;襄邑一般人都會織錦,就是遲鈍的婦女也沒有不手巧的。
天天看,天天做,手就熟練了。
假使“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未曾見過,手巧的婦女未曾做過,生事生手,就是偶爾幹一下,匆忙瞟一眼,即使是明擺着的問題,很容易幹的事,也會糊裡糊塗看不清,幹不了。
當今評論事情,不說經曆少,而說才幹不敏捷;不說未曾做過,而說智慧不夠,這不符合實際情況。
儒生的才幹沒有不敏捷的,職業沒有幹不了的,隻是他們有高尚的志向不肯去做。
現在社會上一般人看見不願習文書,就說他們不會;看見他們不肯去做吏事,就說他們幹不了。
【原文】 34·8科用累能,故文吏在前,儒生在後,是從朝庭謂之也(1)。
如從儒堂訂之(2),則儒生在上,文吏在下矣。
從農論田,田夫勝;從商講賈(3),賈人賢;今從朝庭,謂之文吏。
朝庭之人也,幼為幹吏(4),以朝庭為田畝,以刀筆為耒耜,以文為農業,猶家人子弟,生長宅中,其知曲折(5),愈于賓客也。
賓客暫至,雖孔、墨之材,不能分别。
儒生猶賓客,文吏猶子弟也。
以子弟論之,則文吏曉于儒生(6),儒生暗于文吏(7)。
今世之将相,知子弟以文吏為慧(8),不能知文吏以狎為能(9);知賓客以暫為固(10),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惑蔽暗昧,不知類也。
【注釋】 (1)庭:章錄楊校宋本作“廷”,可從。
下同。
(2)儒堂:指儒家學習經書的地方。
這裡指通曉儒家經書。
(3)商、賈(gǔ古):古稱“通物曰商,居賣物曰賈。
”這裡是經商做買賣的意思。
(4)幹吏:漢代郡縣中辦理文書的小吏。
(5)曲折:這裡指宅院内房屋,道路的情況。
(6)曉:通曉。
這裡是熟悉的意思。
(7)暗:這裡指生疏。
(8)文吏:句子意思不通,疑“文”系“久”之誤。
“知子弟以久為慧”,跟下文“知賓客以暫為固”,正反為文,可證。
(9)能:根據文意,疑前一個“能”是衍文。
“不知文吏以狎為能”,與下文“不知儒生以希為拙”,文例相同,可證。
(10)固:淺陋。
這裡指不了解情況。
【譯文】 是因為要分别和比較能力的大小,所以文吏排在前,儒生排在後,這是從朝廷的角度說的。
如果從通曉儒家經書的角度來評定儒生與文吏,那麼儒生在上,文吏在下。
從務農的角度來評論種田,農夫最高明;從經商的角度來講做買賣,坐商最能幹;如今從朝廷的角度來論人才,所以說文吏最高明。
朝廷裡的人,年紀小的時候做幹吏,以朝廷為田地,用刀筆作耒耜,把公文當農桑,就像人家的子弟,生長在宅院中,他們知道宅院内房屋,通道的情況,勝過賓客。
賓客剛來,即使是孔子和墨子的才智,也不能辨别。
儒生像賓客,文吏像子弟。
用子弟熟悉宅院作比喻來評論文吏和儒生,那麼文吏在掌握文書上比儒生熟悉,而儒生比文吏生疏。
像當今的地方長官,知道子弟因為在宅院裡時間長熟悉情況才聰明起來,卻不知道文吏是因為文書熟練才能幹的;知道賓客因為剛來不了解情況,卻不知道儒生是因為接觸文書和法令少才拙笨的。
這裡糊塗不明,不會類推的緣故。
【原文】 34·9一縣佐史之材(1),任郡掾史(2);一郡修行之能(3),堪州從事(4)。
然而郡不召佐史,州不取修行者,巧習無害(5),文少德高也(6)。
五曹自有條品(7),簿書自有故事,勤力玩弄,成為巧吏,安足多矣?賢明之将,程吏取材,不求習論高,存志不顧文也。
稱良吏曰忠,忠之所以為效,非簿書也。
夫事可學而知,禮可習而善,忠節公行不可立也。
文吏、儒生皆有所志,然而儒生務忠良,文吏趨理事。
荀有忠良之業,疏拙于事,無損于高。
【注釋】 (1)佐史:漢代鄉的低級官吏。
(2)掾(yuàn怨)史:漢代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的屬官,分曹治事,通稱掾史。
多由官員自己舉薦。
《後漢書·百官志》:“郡國及縣,諸曹皆置掾史”。
(3)修行:“佐史”與“修行”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