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材篇第三四

關燈
使地方長官檢點自身,約束自己,不敢不正直的,大多是儒生。

    而迎合地方長官意志,不擇手段讨喜歡和争寵幸的,地方長官想放縱,低頭沉默不說話的,大多是文吏。

    文吏以處理事務占優勢,在忠誠正直方面欠缺;儒生以保持節操占優勢,在處理文職事務方面欠缺。

    二者都有長處與短處,各有合适的工作,當今的地方官吏,對二者都各有所取的。

    選取儒生的人,一定是講究道德和提倡教化者;選取文吏的人,一定是注重事務和重視處理煩雜工作者。

     【原文】 34·4材不自能則須助,須助則待勁(1)。

    官之立佐,為力不足也;吏之取能,為材不及也。

    日之照幽,不須燈燭;贲、育當敵,不待輔佐。

    使将相知力(2),若日之照幽,贲、育之難敵,則文吏之能無所用也。

    病作而醫用,禍起而巫使。

    如自能案方和藥(3),入室求祟(4),則醫不售而巫不進矣(5)。

    橋梁之設也,足不能越溝也;車馬之用也,走不能追遠也。

    足能越溝,走能追遠,則橋梁不設,車馬不用矣。

    天地事物,人所重敬,皆力劣知極,須仰以給足者也。

    今世之将相,不責己之不能,而賤儒生之不習;不原文吏之所得得用(6),而尊其材,謂之善吏。

    非文吏,憂不除;非文吏,患不救。

    是以選舉取常故(7),案吏取無害(8),儒生無閥閱(9),所能不能任劇,故陋于選舉,佚于朝庭(10)。

     【注釋】 (1)勁:指有能力的人。

     (2)知:遞修本作“之”,可從。

     (3)案:治理。

     (4)求祟:指用求神捉鬼等迷信活動來消除災禍。

     (5)售:買。

    這裡是請的意思。

    進:這裡是用的意思。

     (6)得:根據文意,疑衍一“得”字。

     (7)常故:指原來辦事的人。

     (8)無害:兩漢時考核官吏的常用評語,意思是能照章辦事不出差錯。

     (9)閥:功績。

    閱:經曆。

     (10)庭:章錄楊校宋本作“廷”,可從。

     【譯文】 自己才能不夠則需要幫助,需要幫助就要依靠有能力的人。

    官吏設置輔佐,是因為能力不足;選取有能力的屬吏,是因為自己才能不夠。

    太陽照耀黑暗,不需要燈燭;孟贲、夏育禦敵,不靠輔佐。

    假使地方長官的能力,都像太陽照耀黑暗,孟贲和夏育那樣難于抵擋,那麼文吏的才能就沒有用處了。

    病發作而醫生就有人請,災禍來了巫就人有用。

    如果自己能開方配藥,會入室捉神弄鬼,那麼醫生就沒有人請,巫沒有人用。

    橋梁的架設,是因為人的腳不能跨越河溝;車馬的使用,是因為人跑不能跑得很遠。

    要是人的腳能跨越河溝,人跑能跑得很遠,那麼橋梁就不用架設,車馬也不要使用。

    天地間的事物,人尊重崇敬的原因,都是因為能力低下智慧不夠,需要依仰它來充足。

    像當今的地方長官,不責備自己沒有才能,卻輕視儒生不學習文職;不追究文吏得到重用的原因,而尊重他們的才能,認為他們是好官吏。

    于是就認為,不是文吏,憂慮不能排除;不是文吏,憂患不能解救。

    所以選舉時常要老辦事的人,考核官吏常取按章辦事沒有差錯的人。

    儒生沒有處理時事的功績和經曆,所具備的能力不能勝任繁雜的事務,所以在選舉時處于下等,在朝廷上失去地位。

     【原文】 34·5聰慧捷疾者(1),随時變化,學知吏事(2),則踵文吏之後,未得良善之名。

    守古循志(3),案禮修義(4),辄為将相所不任,文吏所毗戲(5)。

    不見任則執欲息退,見毗戲則意不得,臨職不勸,察事不精,遂為不能,斥落不習。

    有俗材而無雅度者,學知吏事,亂于文吏,觀将所知(6),适時所急,轉志易務,晝夜學問,無所羞恥,期于成能名文而已。

    其高志妙操之人,恥降意損崇,以稱媚取進,深疾才能之儒。

    洎入文吏之科(7),堅守高志,不肯下學(8)。

    亦進或精闇不及(9),意疏不密,臨事不識;對向謬誤,拜起不便,進退失度(10),奏記言事,蒙士解過(11),援引古義,割切将欲,直言一指,觸諱犯忌;封蒙約縛,簡繩檢署,事不如法;文辭卓詭(12),辟刺離實(13),曲不應義。

    故世俗輕之,文吏薄之,将相賤之。

     【注釋】 (1)這裡的這種人是指儒生中一些善于看風使舵,投機取巧的人。

     (2)知:懂得。

     (3)古:古道。

    這裡指先王之道。

    循:遵循。

    這裡是堅持的意思。

     (4)案:按照,依照。

    這裡是遵守的意思。

    修:研究,學習。

    這裡是講求的意思。

     (5)毗(pí皮):通“卑”。

     (6)知:欲。

    這裡是喜好的意思。

     (7)洎(jì計):及,至。

    科:類。

    這裡是行列的意思。

     (8)下學:這裡指學習文吏的那套本領。

     (9)時或:疑“或時”之誤倒。

    “或時”,本書常用語。

    闇:通“谙”。

    熟悉。

    (10)度:法度。

    這裡指禮節。

     (11)蒙土:愚昧無知的人。

    這裡指迂腐的讀書人。

     (12)卓流:高超得出奇。

     (13)刺(là臘):違背常情,事理。

     【譯文】 儒生中腦子聰明行動敏捷的人,随着當時情況變化,學會作官的一套,就追随文吏的後面,從未得過好名聲。

    而遵守先王之道,堅持自己志向,遵守講求禮義的,往往地方長官不信任,被文吏鄙視、戲弄。

    由于不被重用就執意要退職,被鄙視、戲弄就感到不得意,因而辦事不勤勉,觀察事情不精細,從而被認為沒有能力,被數落不會辦事。

    儒生中隻有一般才能沒有高尚抱負的,學會了作官的一套,與文吏混在一起,窺測地方長官的喜好,迎合當時的急需,轉變志向改變作為,日夜兼程又學又問,不感到羞恥,隻是希望成為一個擅長文書出名的人罷了。

    而那些有高尚志向美好節操的人,恥于降低自己高尚志向,損害自己崇高品德,去獻媚求官,因而深恨那些“有俗材而無雅度”的儒生。

    等到他們進入文吏行列,仍然堅持自己高尚的志向,不肯就學文吏一套。

    也許因為在處理問題上,熟練程度不夠,考慮粗疏不周密,遇事不知道怎麼辦;在官場上對答有錯誤,跪拜不熟練,進退違背禮節;在朝廷上,上本陳述己見議論大事,像迂腐的讀書人辯解過失,引證典故;在地方上,切斷了長官的欲望,直言一針見血,觸犯了諱忌;在辦事上,封固和捆紮公文,給簡牍系帶帖簽落名,或封泥用印,這些事上沒有按照規章制度;在言談上,說話高談闊論,乖僻脫離實際,迂腐不符合道理。

    所以社會上一般人輕視他們,文吏鄙薄他們,地方長官看不起他們。

     【原文】 34·6是以世俗學問者,不肯竟經明學,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1)。

    義理略縣,同超學史書(2),讀律諷令,治作情奏(3),習對向,滑習跪拜(4),家成室就,召署辄能。

    徇今不顧古,超雠不存志(5),竟進不案禮,廢經不念學。

    是以古經廢而不修,舊學暗而不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嘩于朝堂。

    材能之士,随世驅馳;節操之人,守隘屏竄。

    驅馳日以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