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佞篇第三三

關燈
子:根據文意,疑衍文。

    下:章錄楊校宋本作“不”,可從。

     (4)舉:疑“案”之誤。

    遞修本作“安”,疑“案”之壞字。

     (5)衆(hōng終):通“終”。

     (6)宗:尊。

     (7)伯成子高:參見1·4注(20)。

     (8)於(wū污)陵子:即陳仲子。

    戰國時齊國人。

    認為其兄陳戴為齊相不義,不願與兄共享富貴,離家隐居於陵(今山東鄒平縣東南),自稱“於陵仲子”。

    楚王聘請他為相,陳仲子不應召,逃往别處,為人澆灌菜園。

    事參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孟子·滕文公下》。

     (9)蘭陵:古縣名。

    在今山東省棗莊市東南。

    王仲子:即王良。

    王莽時,多次召他做官,稱病不仕,而教授弟子千餘人。

    事參見《後漢書·王良列傳》。

    東都:《後漢書·獨行傳》作“東郡”,可從。

    東郡:郡名。

    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

    西漢時轄境相當于今天的山東省東阿、梁山以西,山東郓城、東明、河南省範縣、長垣北部以北,河南省延津以東,山東省茌平、冠縣、河南清豐、濮陽、滑縣以南地區。

    昔廬君陽:人名。

    即索盧放。

    昔、索古音相近。

    昔廬即索盧,姓也。

    名放,安君陽。

    東漢時東郡人。

    漢光武帝時任谏議大夫,因病辭官後不應召。

    事參見《後漢書·獨行傳》。

     (10)寝:止。

    這裡是放棄的意思。

     (11)止:停止。

    這裡是辭官的意思。

     (12)傾:盡。

    這裡是忘記的意思。

    僇(lù路):通“戮”,殺害。

     【譯文】 有人問:“佞人修養名聲擡高自己,有這事嗎?”我說:佞人貪圖财利壟斷權力,不修養名聲擡高自己。

    因為取得權柄,占據要職,就會擡高名聲自己樹立起來。

    這種行為被小人稱贊,而君子不這樣做。

    為什麼呢?因為利與義相矛盾,正與邪剛好相反。

    道義能打動君子,利益能打動小人。

    佞人貪圖财利和名聲顯赫,君主感到不安,否則會自身難保。

    察看世上的佞人,都由于遭災禍而結束,可見不能保養住自己的身體,怎麼能修養自己的名聲呢?上古列叙臣民事迹,凡放棄尊貴地位而修養自身品德的,凡抛棄物質利益而追求聲望的,都會在竹簡帛書的史冊上記載下來,像伯成子高放棄國事而耕地,於陵子辭去相位,給人澆灌菜園。

    近代蘭陵的王仲子、東郡的昔廬君陽,放棄官職長期托病,不接受君主的征召,這些可以稱得上修養名聲了。

    可見,君子不因為道義去做官,也必不因為道義去獻身;不因為道義辭官不做,也必不因為道義來樹立名聲。

    佞人懷有貪圖财利的心,看輕後患,隻看重自身眼前的富貴,忘記生死和遭到殺身之禍,還談什麼名聲的修養!道義被毀壞,操行從而被玷污,還說什麼擡高自己! 【原文】 33·14問曰:“大佞易知乎,小佞易知也?”曰:“大佞易知,小佞難知。

    何則?大佞材高,其迹易察;小佞知下,其效難省(1)。

    何以明之?成事,小盜難覺,大盜易知也。

    攻城襲邑,剽劫虜掠,發則事覺,道路皆知盜也(2)。

    穿鑿垣牆(3),狸步鼠竊,莫知謂誰。

    曰(4):“大佞奸深,惑亂其人,如大盜易知(5),人君何難?《書》曰:“知人則哲(6),惟帝難之。

    ”虞舜大聖,驩兜大佞(7)。

    大聖難知大佞,大佞不憂大聖,何易之有?是謂下知之,上知之。

    上知之,大難小易;下知之,大易小難。

    何則?佞人材高(8),論說麗美。

    因麗美之說,人主之威(9),人立心并不能責(10),知或不能覺。

    小佞材下,對鄉失漏(11),際會不密,人君警悟,得知其故。

    大難小易也。

    屋漏在上,知者在下。

    漏大,下見之著;漏小,下見之微。

    (12)或曰:“雍也仁而不佞(13)。

    ”也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14),屢憎于民(15)。

    ”誤設計數(16),煩憂農、商,損下益上,愁民說主。

    損上益下,忠臣之說也(17);損下益上,佞人之義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18)”。

    “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聚斂,季氏不知其惡,不知百姓所共非也。

     【注釋】 (1)效:效果。

    這裡指留下的痕迹。

     (2)道路:這裡指路上的行人。

     (3)垣(yuán園):矮牆,也泛指牆。

     (4)曰:根據文意和本篇文例,疑“曰”前奪一“難”字。

     (5)盜:遞修本作“佞”,可從。

     (6)“《書》曰。

    。

    何易之有”,是王充回答“難曰”的話,按本篇文例,疑“《書》”之前奪一“曰”字。

    哲:聰明,有才能。

     (7)驩(huān歡)兜:傳說是堯的臣子。

    四兇之一。

     (8)佞人:根據文意,疑作“大佞”。

    “大佞材高”與下文“小佞材下”,相反成文,可證。

     (9)威:使。

    。

    害怕。

    這裡是折服的意思。

    說:通“悅”。

     (10)人立心: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11)鄉(xiàng向):通“向”,面對。

    對鄉:回答上面的提問。

     (12)上言大佞與小佞易知難知的事,語意未盡,下即接“雍也仁而不佞”,故疑有脫文。

     (13)雍:即冉雍(公元前522年~?),又稱仲弓。

    春秋時魯國人。

    孔子的學生。

    孔子曾稱贊他的德行。

    苟子則把他與孔子并提。

     (14)給:敏捷。

    伶俐。

    口給:口齒伶俐,善于争辯。

     (15)民:《論語·公冶長》、章錄楊校宋本均作“人”,可從。

    引文參見《論語·公冶長》。

     (16)計數:計謀術數。

    這裡指建議、措施。

     (17)說:說法。

    這裡是主張的意思。

     (18)附益:增益。

    按本篇文例,“之”下應有“子曰”二字,《論語·先進》正有此二字,可證。

    上下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有人問:“名聲大的佞人容易識别呢,還是名聲小的佞人容易識别呢?”我說:名聲大的佞人容易識别,名聲小的佞人難以識别。

    為什麼呢?名聲大的佞人才智高超,他的行迹容易察覺;名聲小的佞人才智低下,他的痕迹難于察覺。

    用什麼來證明呢?已有的事例,小強盜難于察覺,大強盜容易發現。

    攻打城池,搶劫虜掠,一旦發生則事情就會被發覺,衆人都曉得有盜賊。

    挖牆打洞,像狸貓走步樣敏捷,像老鼠偷吃樣隐蔽,就不會知道是誰幹的。

    有人會反駁說:“名聲大的佞人奸狡得很,能夠迷惑擾亂人們,如果他們容易識别,君主又為什麼難于識别呢?”我說:《尚書·臯陶谟》上說:“能識别人才算明智,這連帝舜都難做到。

    ”虞舜是大聖人,驩兜是大佞人。

    大聖人難于識别大佞人,大佞人不怕大聖人,怎麼能說容易識别呢?這就是說,從下面來識别佞人,跟從上面來識别佞人是兩回事。

    從上面來識别佞人,大的難于識别,小的容易識别;從下面來識别佞人,大的容易識别,小的難于識别。

    為什麼呢?因為名聲大的佞人才智高超,論說時辭句華美。

    憑看華美的辭句,已使君主折服,并不會責備他,才智有時也不能察覺他。

    名聲小的佞人才智低下,對答時有謬誤,碰巧不周密,君主就會警覺,能知道其中的原因。

    這就是大佞人難于識别而小佞人容易識别的緣故。

    屋漏是在上面,知道屋漏的人是在下面。

    漏的地方大,下面看見它就明顯;漏的地方小,下面看見它就不明顯。

    有人對孔子說:“冉雍有仁德而不會花言巧語。

    ”孔子說:“為什麼要能說會道呢?用狡辯來對付人,老招人讨厭。

    ”錯誤地提出一些主張,煩擾農民和商人,老百姓受損害君主得好處,勞民悅主。

    君主受損害老百姓得好處,是忠臣的主張;老百姓受損害君主得好處,是佞人的主張。

    季康子比周公旦富有,但冉求還為他搜括财物而使他更富有。

    孔子說:“弟子們應該敲起鼓去聲讨他。

    ”搜括财物,季康子不知道那是罪惡,不知道是老百姓都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