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佞篇第三三

關燈
果不對自己有利,诋毀他也沒有好處。

    用計謀求得好處,用權術得到利益,利益和好處得到了,還要嫉妒别人與自己一起做官,然後危害别人。

    他們危害人并不诋毀人,而他們害人并不薄待人。

    他們稱贊人而危害人,所以人不知道;厚待人而危害人,所以人不懷疑。

    因此佞人危害人,人卻不怨恨他;害人,人遭災禍卻不仇恨他,這是因為佞人隐藏自己的真情實意做得很巧妙的緣故。

    如果诋毀别人,别人也要诋毀他,弄得衆人不親近,士不依附,怎麼能得到社會的承認而從君主那兒取得利益呢? 【原文】 33·11問曰:“佞人不毀人于世間(1),毀人于将前乎?”曰:佞人以人欺将,不毀人于将。

    “然則佞人奈何?”曰:佞人毀人,譽之;危人,安之。

    毀危奈何?假令甲有高行奇知(2),名聲顯聞,将恐人君召問(3),挾而勝己,欲故廢不言,常騰譽之(4)。

    薦之者衆,将議欲用,問人,人必不對曰(5):“甲賢而宜召也。

    何則?甲意不欲留縣,前聞其語矣,聲望欲入府,在郡則望欲入州,志高則操與人異,望遠則意不顧近。

    屈而用之,其心不滿,不則卧病(6);賤而命之則傷賢,不則損威。

    故人君所以失名損譽者,好臣所常臣也(7)。

    自耐下之(8),用之可也;自度不能下之,用之不便。

    ”夫用之不兩相益,舍之不兩相損。

    人君畏其志,信佞人之言,遂置不用(9)。

     【注釋】 (1)世間:這裡指一般人面前。

     (2)知:通“智”。

     (3)人君:這裡指郡守,一郡的最高長官。

    初為武職,戍守邊疆,後成為地方長官,故上文稱“将”。

     (4)騰:超。

    這裡是盡大力的意思。

     (5)本句與上下文之間義難通,故疑有脫漏。

    按上下文意,此當是與佞人的對話,故疑原文是“問佞人,佞人必對曰”。

    下文“信佞人之言,遂置不用”,可證。

     (6)不:同“否”。

     (7)常:遞修本作“當”,可從。

     (8)耐:通“能”。

    下:禮賢下士。

    這裡是遷就的意思。

     (9)置:擱置,放棄。

     【譯文】 有人問:“佞人不在一般人面前诋毀人,在郡将面前會诋毀人嗎?”我說:佞人是利用别人去欺騙郡将,而不在郡将面前诋毀人。

    這人又問:“那麼佞人是怎麼做的呢?”回答是:佞人要诋毀人,就先贊揚他;要危害人,就先安穩他。

    怎樣诋毀,怎樣危害呢?假如甲有高尚的操行特殊的智慧,名聲顯赫,唯恐郡守召見詢問甲,扶植提拔超過自己,佞人想故意使他被廢置不用又不說他的壞話,就常常大加稱贊他。

    推薦甲的人很多,郡守将打算用他,去問佞人,佞人肯定回答說:“甲很賢能應該召見他。

    為什麼呢?甲的意思是不想留在縣裡,過去聽他說過,聲稱希望進入郡府,在郡裡則希望進入州府,由于志向很高那麼操行就與一般人不同,隻看遠處的人,那麼心思就不會關心近處。

    屈才而用他,他心裡不滿意,否則就裝病不幹;位低而使用他,就會傷害賢人,不這樣就會損害長官的威信。

    所以郡守因此失去名聲損害有聲譽的人,是喜歡把可作部下的人都當作部下的緣故。

    郡守自已能夠遷就他,任用他是可以的;自己估計不能夠遷就他任用他就沒有好處。

    ”任用他,雙方互相不會有好處;不任用他,雙方互相不會有害處,郡守害怕甲的志向太高,就相信了佞人的話,于是放棄不任用甲。

     【原文】 33·12問曰:“佞人直以高才洪知考上世人乎(1),将有師學檢也(2)?”曰:人自有知以詐人(3),及其說人主,須術以動上(4),猶上人自有勇威人(5),及其戰鬥,須兵法以進衆。

    術則從橫,師則鬼谷也(6)。

    傳曰:“蘇秦,張儀從橫習之鬼谷先生(7),掘地為坑,曰:‘下說令我泣出(8),則耐分人君之地。

    ’蘇秦下,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

    張儀不若(9)。

    ”蘇秦相趙,并相六國。

    張儀貧賤往歸蘇秦,座之堂下,食以仆妾之食,數主激怒,欲令相秦。

    儀忿恨,遂西入秦。

    蘇秦使人厚送。

    其後覺知,曰:‘此在其術中,吾不知也,此吾所不及蘇君者(10)。

    ’”知深有術,權變鋒出(11),故身尊崇榮顯,為世雄傑。

    深謀明術,深淺不能并行,明暗不能并知。

     【注釋】 (1)洪:大。

    上:遞修本作“正”,可從。

    考正:觀察,揣摩。

     (2)将:還是。

    檢:法度,法則。

    這裡是榜樣的意思。

     (3)根據文意,疑“人”上奪一“佞”字。

     (4)須:需要。

     (5)上人:這裡指有本領的武将。

    本句與上文“佞人自有知以詐人”應相對,故疑“勇”後奪一“以”字。

    威:威力。

    這裡是壓倒的意思。

     (6)鬼谷:即鬼谷子。

    相傳戰國時楚國人,姓名傳說不一。

    隐居在鬼谷,因此以此為号。

    長于養性和縱橫之術,蘇秦與張儀曾向他學習過此術。

    《隋書·經籍志》載《鬼谷子》三卷,實系後人僞托。

    (7)此句文意不順,疑作“蘇秦、張儀習從橫之術于鬼谷先生”。

    《太平禦覽》卷四百六十二、卷四百八十,及《藝文類聚》卷三十五引《論衡》文均作“蘇秦、張儀學從橫之術于鬼谷先生”,可證。

     (8)《太平禦覽》卷四六二引《論衡》文“下”上有“能”字,可從。

     (9)不:疑作“亦”。

    《太平禦覽》卷四百六十二引《論衡》文作“蘇秦說,鬼谷先生泣沾衿。

    張儀下,說,鬼谷先生泣亦沾衿”,可證。

    亦若:亦然。

    以上引文出處不詳。

     (10)引文參見《史記·張儀列傳》。

     (11)鋒:鋒利。

    這裡作高明講。

     【譯文】 有人問:“佞人隻是以高超的才能和宏大的智慧觀察和揣摩一般人呢,還是有老師作為學習的榜樣呢?”我說:佞人自有才智可以欺騙人,但到他遊說君主時,就需要權術來打動君主,就像名将自有勇敢來鎮住敵人,但到他打仗的時候,就需要兵法來指揮軍隊進攻。

    他們的權術就是合縱和連橫,老師就是鬼谷子。

    傳書上說:“蘇秦和張儀向鬼谷先生學習合縱與連橫的權術,鬼谷先生挖地成了個坑,說:“能下來,說得使我哭出來,那麼就能分到君主的封地。

    ’蘇秦跳下去,說得鬼谷子先生哭得眼淚流下來沾濕了衣襟。

    張儀也一樣。

    ”“蘇秦輔助趙國,并且還輔助六國。

    張儀貧困低賤地回來,蘇秦讓他坐在堂下,拿仆人吃的飯菜給他吃,又多次責備以激怒他,想使他去輔助秦國,張儀憤怒怨恨,于是向西去秦國。

    蘇秦派人以厚禮相送。

    張儀後來察覺,說:‘這次又落在他的圈套之中,我還不知道,這就是我趕不上蘇君的地方。

    ’”智謀深奧有權術,權宜之計高明得出奇,所以蘇秦尊貴受人推崇,榮耀顯赫,成為一代豪傑。

    計謀要奧妙,權術要高明,但它的輿妙與淺陋不能同時實行,明顯與隐晦也是不能同時明白的。

     【原文】 33·13問曰:“佞人養名作高,有諸?”曰:佞人食利專權(1),不養名作高。

    貪權據凡(2),則高名自立矣。

    稱于小人,不行于君子。

    何則?利義相伐,正邪相反。

    義動君子,利動小人。

    佞人貪利名之顯,君子不安下則身危(3)。

    舉世為佞者(4),皆以禍衆(5),不能養其身安能養其名?上世列傳,棄宗養身(6),違利赴名,竹帛所載,伯成子高委國而耕(7),於陵子辭位灌園(8)。

    近世蘭陵王仲子、東都昔廬君陽(9),寝位久病(10),不應上征,可謂養名矣。

    夫不以道進,必不以道出身;不以義止(11),必不以義立名。

    佞人懷貪利之心,輕禍重身,傾死為僇矣(12),何名之養!義廢德壞,操行随辱,何雲作高! 【注釋】 (1)食:疑“貪”字形近而誤。

    下文言“佞人貪利名之顯”,又“佞人懷貪利之心”,可證。

     (2)貪:通“探”,求。

    凡:要。

    這裡指要位。

     (3)